第二节 民国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74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国时期
分类号: F752.834.1
页数: 3
页码: 13-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民国时期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进出口商品 民国时期

内容

进入民国后,长春以大豆为中心的进出口贸易逐步进入一个更旺盛时期。随着大豆在欧洲市场得宠,从1912~1916年的5年间,长春出口的大豆比前5年增加41.6%。其间虽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交战国的油脂工业大部分停产,对原料大豆的需求减少,但用于军需食料和军马饲料的大豆增加,因而影响有限。欧战平定后,油脂工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德国的油脂工业空前发达,需求大增。大豆的原料价值越来越被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亚等地区更多的国家所承认,大豆的国际市场范围不断扩大。1917~1920年的4年间年均出口量51万多吨,又比前5年平均增长一倍多,最多的1919年输出量高达68.7万吨,占南满3港(1914年丹东铁路通车)各地到货量的43.8%。长春又以“豆城”之名传遍日、俄、西欧和北美。当时能出口如此之多的大豆,主要是这一时期长春以其特殊的交通地理地位,形成了空前广阔的经济势力圈。从1912年后,长春已是中东(民国后东清路改称中东路)、南满、吉长3个铁路的交汇点。同时由于中东铁路在与“南满”铁路在吸收货物上玩弄运费政策的失败,以及苏联十月革命前后沿海一带政局不稳,航运不及时等因素,导致本该经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参崴)出口的豆谷大量减少,促成以哈尔滨为集散中心的松嫩平原豆谷产区大量用马车集运到长春成交,长春一时又成了全东北出口豆谷的最大集散中心。登市豆谷的产区波及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大部分县邑,方圆一千多平方华里。最多时日登市马车达8000辆,年登市大豆100万吨以上。
  随着豆谷登市区域的空前广阔,进口贸易也明显增加。1912年至1916年主要输入品的输入量又比清末后5年平均增加37.4%,占大连、营口、丹东3港同时期到货发出量的31.7%。除长春管区内消费外,并扩散到登市豆谷产区的四面八方。根据1926年“满铁”兴业部商工课的调查,以长春市场为基点向登市豆谷产区扩散的进口商品占长春进口商品总额的57.9%,长春城内消费只占42.1%。当时长春虽不能同大连、营口等海港相提并论,但市场货物吞吐量已占“南满”3港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名不虚传的“旱码头”。
  长春的输出入贸易随着豆谷登市区域的扩大而兴旺,同时也随着豆谷登市区域的缩小而衰退。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为繁荣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吸取沙俄时代中东路高运费政策失败的教训,于1921年和1922年连续两次大幅度降低铁路运费,松嫩平原登市豆谷产区又被北满豆谷集散中心的哈尔滨所吸引,长春的经济势力圈逐渐缩小,以及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下降等因素,进出口贸易开始萎缩。但1920年至1931年出口量仍不低于15万吨。
  以大豆为轴心的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曾对繁荣长春经济在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大豆的大量出口,促进了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1929年大豆占全东北耕地面积的30.3%,而长春经济势力圈内的吉长间铁路沿线地方则达到35%,总产量中商品率高达80—83%。随着大豆加工品和面粉的大量出口也吸引了关内资本的流入,从而以粮豆为原料的制粉、制油、制酒三大工业开始脱离商业资本而发展。特别是与大豆加工品出口有直接关系的油房业发展迅猛,并从国外引进一些先进的制粉、制油设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粮栈业、大车店、仓储运输业、饮食业、金融业及商业的发展和繁荣。长春市场粮豆交易的扩大,又成为当时的重要税源,对长春市况的安危和经济兴衰息息相关。直到1920年,长春输出大豆始终占东北大豆输出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全东北的最大经济支柱。日本称长春是“东北的生命”、“东北的金库”、“东三省的大势力”或“东三省的代表”。俄国则称长春为“东北的富源”。因此,帝国主义也把长春视为最大的猎区,把大豆视为最大的猎物,竭力猎取。长春虽大量输出大豆,但贸易利权完全外溢,充分反映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
  长春的显赫交通地理和经济地位,加剧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入。据1922年《长春商工人名录》记载,当时长春就有欧美商人40户,日本商人660户,已占长春工商和金融业户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欧美商中以原俄商居多,这些欧美商人一是在1908年大豆打进欧洲市场,长春的对外贸易兴旺以后进入的,主要从事对外贸易;一是苏联十月革命后,流入长春的原俄国资产阶级,多是为维持生计从事饮食店、杂货店、旅馆、运输等小本经营的店铺,其中仅有经营百货的秋林洋行规模较大。
  日本商人则分布在全市商业、工业、交通运输、金融等各个领域的91个业种。除因附属地日本人口激增而开设的一些适应日本人生活习惯的个体工商业户外,还为扩展其经济势力有53户实力雄厚的金融、贸易、工业等各种股份公司,资本金达到3亿元之多,远远超过当地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并控制了长春的经济命脉。

附注

①(《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②(同①)。 ③(《满蒙的马车运输》(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临时经济调查委员会))。 ①(《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②(《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③(《暴风雨中满洲农业的前进》(关户千广))。 ④(《南满铁道运输统计年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⑤(《论满洲大豆及豆饼的大势力》(太平洋杂志译件))。 ⑥(《新京案内》(新京案内所永见文太郎))。 ⑦(同②)。 ⑧(同②)。 ①(《满洲的富源吉林省》(中东铁路商业部调查))。 ②(1922年《长春商工人名录》)。 ③(同⑦)。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8年。记述了长春市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概况,包含对外经济贸易的兴起与演变、进出口贸易、技术引进、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合作、对外经济贸易机构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