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741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752.834.1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内容
对外经济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从根本上来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对外经济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对外经济贸易首先是从商品贸易开始的。人类社会对外贸易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西方世界从16世纪到18世纪封建社会纷纷瓦解后,对外贸易就迅速发展起来。但中国当时尚处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对外贸易还没有发展起来。虽然中国古代就有了以“朝贡”和官府采办为主要形式的对外贸易,但它在社会经济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出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用炮舰和贸易政策撬开中国的大门,硬把中国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之中。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签定的第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以后,帝国主义凭借种种特权,以通商口岸为据点,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符,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资源,促使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而中国东北地区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又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开放牛庄(后移至营口)为商港后,才有了对外贸易。咸丰十一年(1861年)营口正式开港,帝国主义列强从此便以营口港为据点,对中国东北实行经济侵略和渗透,并波及到长春。
营口开港当时,长春还处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生产力很不发达,剩余产品极其有限。但由于长春背靠松辽平原腹地,并有四通六辟的古道网,早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长春厅由新立城迁至境内最大的中心集镇——宽城子(长春原名)后,这里就是周围乡镇农副产品的最大销售市场,所以营口开港后,长春便以其较强的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功能,把聚集到这里以大豆及其制品为大宗的农副产品,用马车运到营口,输往海外,国外消费品也同时通过营口港输入长春。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大连开港前,长春往营口港的运送贸易久经不衰,输出入商品约占营口港的三分之一,在营口港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帝国主义把持海关,控制远洋货轮,长春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具有半殖民地色彩。输出入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贸易政策的需要。
根据不平等条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沙俄攫取东清铁路(民国后改称中东铁路)南部支线的修筑权和日俄战后日本取代俄国在南满的一切特权及长春被迫开埠,俄日先后在长春建立附属地,帝国主义对长春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此,帝国主义以商品侵略为主的手段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资本输出来带动和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源掠夺;由扩大销售市场转为划分势力范围,通过建立侵略基地进一步扩大商品侵略。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俄国铁路资本侵入长春后,特别是在不平等条约下长春开埠后,以日本为主的外国资本纷纷涌入长春,开银行,办工厂,设洋行,发钞票,开矿山,陆续控制了长春的主要经济命脉。尤其是像正金银行、朝鲜银行、三井洋行等一批垄断财团的进驻,左右了长春的经济形势。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外国经济势力,特别是日本的经济势力已有相当规模,资本额已超过当地民族资本。
以三井洋行为首的一批日本贸易商,以特产为中心发展输出入贸易,凭借其本国控制下的大连港、南满铁路及各种特权,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及其本国的银行势力作为金融后盾,控制了长春的对外贸易经营权,他们利用当地聚集的丰富粮豆资源,除了大量往其本国掠夺外,并寻求新的国际市场,或就地加工,就地输往海外,获取高额利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大豆打进欧洲市场,并一跃成为世界性大商品后,国际市场需求益增。长春以东清、南满两铁路终点站交汇点的特殊交通地理地位,成了松辽平原乃至松嫩平原粮豆产区的最大聚粮之地,也是“满铁”沿线由南向北扩散输入品的最大中继市场,以大豆输出为中心的对外贸易逐渐兴旺,本世纪20年代前后达到鼎盛时期,大豆输出最多的1919年达68万多吨,占全东北输出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但这并不是长春自身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帝国主义的大肆掠夺和长春的特殊交通地理地位所形成的一时繁荣。随着苏联十月革命后太平洋沿岸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参崴)航运繁荣,长春登市豆谷的产区部分被哈尔滨所吸收,经济势力范围缩小,加上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袭击,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下跌,从1921年以后,输出入贸易逐渐萎缩。贸易萎缩的最根本的内在原因还是自然经济限制了交换的规模,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931年,东北地区沦为日本殖民地后,长春的对外经济贸易从属于殖民地经济。日本帝国主义的资本向长春各个领域全面渗透,利用攫取的原东北大量财富以独资或与伪满合资兴办了一大批具有统治全东北经济和产业开发双重任务的“特殊会社”和“准特殊会社”的日伪公有企业。日本帝国主义的资本占绝对优势,并以长春为中心对全东北实行经济统治。
长春的对外贸易也由过去的自由贸易变为日本帝国主义垄断下的统制贸易。1935年实施《汇兑管理法》,1937年实施《贸易统制法》,从外汇管理和贸易统制两个方面限制除日本国以外的第三国输出入贸易。设置贸易统制机构,制定主要输出入商品的统制法令,指定几家日伪大商社经营进出口商品,把沦陷初期刚刚兴起的一批民族贸易商排斥在外,对外贸易完全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垄断,对第三国贸易日趋减少,直到完全被日本独占。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外贸易被纳入战时经济轨道。日本国内由于战争消耗,物资匮乏日甚一日,伪政权则最大限度地压缩地方消费,竭力补给日本战时需要,对外贸易沦为服务于侵略战争的工具。和日本军国主义绑在一个战车上的伪政权,也因原材料、资金严重短缺,运输困难,能源不足,产业开发遭到破坏,物资枯竭,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仅存的对日贸易也停止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1946年5月至1948年10月,长春由国民党官僚买办代替日本帝国主义者统治对外经济贸易。但因统治时间短,且忙于打内战,经济不但没有发展,反而遭到破坏,对外经济贸易基本停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一切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外经济贸易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对外有了自主权。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世界各国发展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身的发展,为党的外交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近40年来,长春市对外贸易在国家统一政策的指导和统一计划的安排下,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稳步向前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几经曲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近30年里,长春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迟缓。客观上由于帝国主义在政治上实行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奉行“封锁禁运”的政策,50年代开始只有与社会主义国家有经贸关系。而60年代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间里降低了同中国的经贸水平,长春向这些国家的传统出口商品基本中断。主观上受“左”倾错误和“十年动乱”的影响,进一步造成同外部世界的闭关自守状态。长春的对外经济贸易在建国后30年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艰难曲折地走过来的。对外经贸战线的同志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既要在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的前提下,不失时机的把商品打进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对外经济关系;又要顶住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大力促进出口商品生产来发展对外贸易。在这种复杂的条件下,长春市的出口商品收购和其它对外经济联系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经济贸易取得较大发展。党中央制定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到1988年,长春市已经同109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商品、资金、技术和劳务的经济往来与合作,出口商品收购额屡上新台阶。1988年比1978年增长8.7倍,平均每年递增26.5%。外资的利用在80年代后期得到迅速发展。引进外国的技术也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使长春市各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对推动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与以往各个历史时期对照,具有如下明显的变化:
(一)粮食出口创汇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的前茅
粮食是长春传统的出口商品。以往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是靠粮食发展出口贸易。解放以来仍然是以粮食为大宗出口商品,只不过过去是以大豆为主,80年代后则以玉米为主。但解放前长春发展粮食出口是以集散市场为依托,而不是靠自身农业生产的发展,因而出口贸易随着聚粮区域的变化时兴时衰,极不稳定。解放以来,长春地区按着党的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通过改良品种,广施化学肥料,科学种田,扩大机耕地,合理调整农产品结构,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粮食总产、单产大幅度提高。1988年同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从137.3万吨增加到522.5万吨;亩产由158斤提高到730斤。其中玉米总产量由24.7万吨增加到372.7万吨,亩产由182斤提高到890斤。粮食商品率高达40%以上。粮食已成为长春的资源优势,总产量和商品量列全国首位。第六个五年计划以来,5县和郊区被列为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除郊区外,都被列为玉米出口基地县。为加强基地建设,国家、省、市进行大量投入。长春地区依靠自身粮食的迅速发展,为外贸出口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物资基础。外贸部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1978年到1988年出口收购粮食327万吨,创汇约3.4亿美元,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出口创汇的前茅。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大力发展传统的出口农副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工矿产品出口,使工矿产品在出口比重中迅速提高。
建国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进入经济建设时期的第一年就突破了单一出口农副产品的历史,有了轻工、机械、矿产品的出口。随着生产领域的不断拓宽,不断填补了出口工业品的空白。到1988年已有轻工、工艺、纺织、化工、五金矿产、医药保健、粮油及土畜产品的制成品及机械等产品出口,特别是有了机电设备出口。尽管粮食一直是出口大宗商品,但因工矿产品的迅速发展,在出口收购额中的比重已由50年代的19.9%提高到1988年的40%。
进口商品也扭转了单一进口消费品的历史。建国以来,经国家统一进口调拨给长春的商品中农用物资、生产原材料、设备以及科研仪器等及工农业生产物资占绝大多数,生活资料只做为调剂供求,改善市场供应的手段,占进口商品比重较小。
(三)机电行业和机电产品在国家对外经援中占有重要地位
建国后,长春市机械工业发展迅速。50—60年代就建成了像第一汽车制造厂、客车厂、拖拉机制造厂、六三六厂等国家重点大型专业厂并成为全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在国营厂的带动下,市、县相继建成了印刷机械、电动工具、工程机械等一大批机械制造企业以及为汽车工业配套的配件厂,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龙头的机械工业和机电产品的优势,在国家对外经援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960年到1988年,在国家统一安排下,有第一汽车制造厂、七九三厂、六三六厂做为承建单位先后援建了朝鲜顺川轮胎厂的气门咀分厂、古巴活塞环和减震器厂、阿尔巴尼亚汽车配件厂、罗马尼亚汽车模具厂和固体钽电解电容器生产线、巴基斯坦坦克修配厂等5个国家的6个成套项目工程建设,援建金额达7280多万元。还有长春拖拉机制造厂、生物制品所、长春市橡胶厂等10个单位做为主要协作单位协助国内承建单位援建亚、非、欧6个国家的11个成套项目。同时全地区共有61个大小工厂为57个国家的160多个成套工程项目提供数千种配套机电产品。其中仅第一汽车制造厂、客车工厂、拖拉机制造厂、工程机械厂、空气压缩机厂、电炉厂、水泵厂等14个主要工厂,从1962年到1988年共提供援外机电产品金额达2.4亿多元。通过援建成套项目和援外机电产品,对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和恢复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增进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增强和维护世界和平力量,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经济技术援外,也促进了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技术引进,加快了长春市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建国初,长春市的工业生产方式极为落后,一些较大的工厂都是沦陷时期遗留下来的,多是20—30年代的陈旧设备。多数小工厂仍停留在手工操作的落后状态。50年代,国家作为重点建设项目,从苏联引进全套汽车制造技术和设备,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长春市始有现代化大工业。70年代因受“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技术引进工作受阻。就是在60—70年代一些已建成比较先进的大企业的技术设备,包括“一汽”在内,也只停留在40—50年代的水平。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落实,长春市各个行业,以技术引进作为基础掀起了一场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产品改型换代的热潮。技术引进的企业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不仅交通运输制造业继续扩大技术引进,而且扩及到机械、冶金、轻纺、化工、公用等各行业。许多科研、医疗卫生单位和高等院校也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和仪器来提高科研、医疗和教学技术水平。
近10年来,全市工交企业及公用事业引进技术设备544项,投入资金3.2亿多元,其中技术软件52项、生产线151条、关键设备341台(套)。在整个引进项目及资金投入中,用于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改型换代的项目占86.4%,资金投入占88.3%。通过技术引进,大大加快了长春市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步伐。一些原靠手工操作的企业实现了机械化;一些已经机械化的企业变成了自动流水作业;有些企业由原来40—50年代的技术水平跃居70年代或80年代水平。“一汽”以引进技术为基础进行的产品改型换代。改型后的第二代解放牌汽车的技术指标由老解放牌的50年代水平跃居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一汽”的铸造分厂,实现全部流水作业,只要一按电钮,投料后自动出产品。服装加工业原来锁眼、钉扣、烫熨等多道工序是手工操作,引进一些设备后,全部实现机械化。公用系统引进程控电话技术后,通讯技术由30—40年代提高到80年代水平。
农业通过引进畜、禽、水稻等优良品种,对发展养殖业和种殖业都起到重要作用。
9所引进国外设备和仪器的高等院校,以进口先进设备为基础或骨干设备,装备和加强了测试、计算、电化教学等许多中心和165个各种学科的实验室。吉林大学的物理、化学、电子科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的设备和仪器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地质学院的计算机系统成为国家地矿部系统的电子计算中心。通过引进教学设备和仪器,为普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重要作用。
9个有引进设备的医疗单位,在50到70年代,仅有X光机、各种诊断用显微镜、各种手术台、测压分光机等一些设备和仪器。近10年来,着重引进各种病理检查系统、各种B超、各种CT及MR(核磁共振扫描成像装置)等具有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的设备和仪器,对检测疑难病症和诊断内脏、脑、五官等病变的准确部位和准确率有了突破性进展,大大提高了长春市的医疗技术水平。
22所引进设备的科研院(所),通过进口国内短缺的先进科研设备和仪器,对推动长春科学事业的发展也起到积极作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8年。记述了长春市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概况,包含对外经济贸易的兴起与演变、进出口贸易、技术引进、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合作、对外经济贸易机构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