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长春市微电子工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727
颗粒名称:
三、长春市微电子工厂
分类号:
F426.6
页数:
9
页码:
348-3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微电子工厂的历史发展概况。
关键词:
工业经济
企业
长春
内容
长春市微电子工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电台街23号。工厂北邻驰名全国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与长春市的南大门—孟家屯火车站相距500米,东与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毗邻。该厂地原为长春市半导体厂所在地,1973年5月长春市半导体厂改造搬迁,原六车间改称长春市半导体工厂。1980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1970年在吉林省永吉县双河镇隶属于吉林省电子工业局的军工企业——国营第八二三二厂迁入长春市与长春市半导体二厂合并,隶属于长春市电子工业局。1981年10月15日经长春市经委批准,合并后的工厂改称长春市八二三二总厂,1984年改称长春市微电子工厂。
长春市微电子工厂自1970年开始三线建设以来,在其十九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 4个阶段。
1、三线筹组建设
根据1969年由电讯工业领导小组组长李作鹏主持召开的全国电讯工作会议精神及第四机械工业部军事管制委员会“〔70〕军生基字0002号”文件要求,吉林省军区召开会议确定吉林省新建小三线半导体器件厂、元件厂各一个,宗旨是为沈阳军区生产军用电子装备配套。1970年3月3日,吉林省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的“〔70〕吉军国办字第057号”文件决定半导体器件厂由吉林市革命委员会负责组织创建。3月10日,吉林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发出“吉市革命发〔70〕36号”通知,决定成立半导体器件厂筹建处,定名为吉林东风半导体厂筹建处,工厂代号为“七七0一”。经吉林省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多次实地勘察并提请沈阳军区批准,吉林省东风半导体厂厂址定在永吉县双河镇头道河子大队东夹信沟内。此地距双河镇公社三十三华里,处于永吉、磐石、桦甸三县交界处。该地三面环山,沟深路窄。做为三线企业,虽然符合所谓“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但忽视了该址的地质结构,在厂址的确定上,负责勘测的东北给排水设计院的同志曾提出“从厂前河沟取水不能满足1500吨/日用水量的要求”,有人曾指出厂址选择存在问题,上级领导却反问:“山多高水多高,怎么能没水呢?”于是吉林省军区国防办公室作出:只许水上山,不许人下山的决定。工厂设计由四机部第十设计院承担,当时曾有人根据半导体器件生产特点,提出厂房应盖楼房,而上级军代表提出楼房目标大,不符合战略需要,三线工厂应做到“远看象村庄,近看象民房,进去是工厂”的原则,因此,工厂厂房一律按砖瓦平房设计。
1970年4月,工厂生产工艺设计、基建计划、工程设计等项工作基本结束,土建工程即将破土开工,吉林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以“省军国加〔70〕57号”文件要求工厂当年土建要基本完成并部分投产。6月4日经吉林市重工业系统整党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同意成立东风半导体厂临时党支部,石序山任党支部副书记,李连福、张朝恒、赵国仁(军代表)任委员。6月30日至7月28日工厂共招收300名新工人,其中从农村集体户招收知识青年210名,职工子弟90名及部分技术人员入厂,由于当时厂房、宿舍均未建成,7月末起,安排工人外地培训。7月4日,吉林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以“〔70〕108号”文件决定将东风半导体厂划为吉林市电子工业局管理。年底,工厂一车间建成并开始试制3DG32硅高频小功率三极管,职工人数由开始筹建的19人发展至近400人。
1971年3月,3DG32(3S3)硅高频小功率三极管样管试制成功。4月2日,吉林省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以“〔71〕吉军国办第1号”文件转发了第四机械工业部“〔71〕电远字0148号”文件,将东风半导体厂改名为永吉半导体器件厂,代号为国营第八二三二厂。4月16日,吉林省革命委员会以“吉军发〔71〕43号”文件决定将国营第八二三二厂改属吉林省电子工业局管理。7月20日,吉林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国营第八二三二厂革命委员会成立、由路景山(军代表)任主任、石序山、冯学庆、赵国仁(军代表)任副主任,孟宪阳(军代表)、周修本(军代表)、张朝恒、张喜树、巴振生、张惠兰(群众)、李连福、刘广林、杨汝杰任委员,共15人组成,其中干部代表暂缺1名,群众代表暂缺1名。10月工厂开始铺设第二条器件生产线,筹建硅高频大功率三极管车间。与此同时,为落实1970年4月18日吉林省电业局关于三厂供电方案决定,工厂承担了距厂32.6公里的302变电所至厂区的配电工程及设备安装。1971年春,工厂组织动力车间外线电二班在山雪刚刚融化的山坡开始了架线工作。当时老工人少、新工人多,其中还有几名女职工,他们翻山越岭,人挑肩扛,一把泥一把汗,克服了重重困难,仅两个月左右便圆满地完成了全部架线工程。同年,工厂发动全厂职工动手兴建了 900多平方米的家属宿舍,完成了生活区上水管道安装及大口井的全部渗水区,为解决工厂及生活区取暖问题,在缺少图纸及专用设备的情况下,在席板棚内自力更生制造出了一台快装卧式锅炉。
1972年下半年,硅高频大功率三极管2DA22开始试制。同年,经东北地质勘测设计院派员来厂进行勘测,两次物探剖面35条,在厂区附近打深水井4口,日供水量都在17~51吨左右,最后在夹信沟内代家屯附近设置一座直径8米,深7米大口井,该井在枯水季节日供水量为200吨,满足了工厂临时供水要求。年底国营第八二三二厂员工总数达753人,当年完成建筑面积12534平方米。
1973年2月,吉林省给排水设计院陶子顺等两人来厂调查供水状况后,提出三点意见:1.根据东北地质勘探设计院和物探资料,本区取基岩水是没有可能的,安山岩无大断裂且充填较好。2.本厂地表水经过估算,厂区往上受水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枯水期日供水量最高只能达400吨。3.建议在取柴河或芹菜沟远距离取水。工厂根据省给排水设计院对供水量的复查意见,对工厂用水进行了两次复查,重新复查的结果是:工厂按设计大纲全面投产,日需水总量为2548吨,至此只好采纳另辟新水源的建议。同年8月,根据吉林省地质局下达的计划,吉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承担了工厂的水源勘测任务。同年5月10日,工厂代表全部撤消。8月24日,双方达成协议,由厂区沟谷至取柴河铁路沿线一带进行水源勘察,第一次钻井日出水10多吨,之后按连打了十三口井,出水都不理想。这时,与工厂较近的八七五厂已在芹菜沟打井,从勘测结果看,该处水源丰富,水质较好,但芹菜沟距厂区12公里,相对高层200米,取水需开凿山洞,铺设管线,计划用款140万元,比在取柴河取水需多耗资金21万元,厂内争议较大。根据有关领导“只准水上山,不许人下山。”的指示,工厂经过多次与八七五厂交涉并经第四机械工业部批准,工厂由芹菜沟远距离取水。
1973年7月16日自午夜起,连续3小时的倾盆大雨,翌日六时许,山洪下山,家属住宅一区前的小河突然水涨,水势凶猛溢出河道,冲刷提岸,水在住宅区漫延。屋内进水,柴米等物品被冲走。在厂区内,由于河水倾泄,排水不及,水流从车间内外穿过。7月28日山洪再次暴发,据水灾后统计,两次水灾被洪水冲走450吨取暖煤,整个厂区及家属住宅区道路被冲毁90%,其中20%的路面宽度被冲走30%,造成直接损失达17.454万元。
1974年,工厂接受吉林省电子工业局下达的TF301~306硅高频小功率三极管和2CK硅高频开关二极管的生产任务。同年工厂卫生院突然发现有部分职工患有“克山病”,先后聘请省、市卫生防疫部门派心血管专家来厂普查,发现有130多名职工的心脏轻重不等,发生了病变,占职工总数的20%,在全厂引起相当大的震动,有的人开始长期病休,有人申请调离,有的人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出山沟,虽经厂党委多方工作,但人心思迁成为笼罩工厂的阴影。年底,一车间完成TF301~306硅高频小功率二极管20.15万只,管心成品率为37%,总成品率为11%;二车间完成2CK硅高频开关二极管20万只,管心成品率为50%,总成品率为30%。同年工厂组建一条MOS电路生产线,第三季度开始试制,第四季度由于进入枯水期缺水暂停。1975年第二季度恢复试制,第三季度“4与门”、“6与非门”、“4×3或门”、“3—RSS触发器”、“4D触发器”等4种MOS数字电路块试制成功,同时对“延迟全加器”、“动态32位移位寄存器”、“译码器”等三种产品进行继续试制。同年,一车间生产硅高频小功率三极管(TF301~306)50万只,3DG6管子31.6万只,管心成品率为42%,总成品率13%;二车间生产2CK硅高频开关二极管30.6万只,管心成品率为60%,总成品率为36%,总产量达到112.2万只。在进行生产与试制的同时,抽调部分职工依靠职工家属的力量,仅用半年时间自力更生建起了1800平方米的家属住宅楼,不仅使部分职工搬进楼房,而且为国家节约了大笔建设资金。
1975年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采用厂校挂钩的办法,共同研制20JC—6型电子自动计价秤试制成功,6月通过由吉林省电子工业局主持召开的设计定型会,当年批量生产300台,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四大城市。
1976年2月,工厂成立给水工程“三结合”设计小组,开始筹划实施供水工程的七个项目,即:①上水管道10719条。②两座深水泵。③一座100立方米的储水池及三个加油泵。④8500米电缆干线架设。⑤12000米电讯外干线。⑥400立方米储水池一座。⑦凿岩1248.4米。一车间为降低硅高频小功率三极管生产成本,将原来金属壳封装的3DG6改为塑料封装的3DG202。全年生产3DG202三极管51.8万只、3DG6三极管7.83万只、TF301~306三极管3万只;二车间生产2CK二极管12万只,同时进行TTL双极电路试制,并试制成功“单与非门”、“双与非门”两种电路块;MOS电路车间试制成功“延迟全加器”。
1978年1月16日6时50分,全长1278.9米长的山洞安全、精确贯通,经测量,南北洞口交会点方向误差仅7公分(设计允许误差为50公分),交会点设计水平标高是468.2米,实际南洞口水平标高为468.15米,北洞口水平标高为468.22米,在吉林省还是第一次。同年工厂生产的JC—6型自动计价秤被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革命委员会评为省重大科技成果。定型后当年小批量生产300多台。工厂小功率车间(一车间)被评为吉林市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厂模范标兵、全国电子工业四十名模范标兵之一的车云华被评为吉林市模范标兵。1979年被评为吉林市劳动模范。年底,工厂职工总数为780人,厂设9个行政科室,3个生产车间。
2、分厂后的徘徊
1970年6月,长春市半导体厂改造基本结束,工厂部分迁往新址。为进一步加强管理,规划长春市电子工业,1973年,长春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以“长革生〔73〕第(33)号”文件批准将长春市半导体厂六车间划出,在原厂址(即电台街23号)成立长春市半导体二厂。4月长春市半导体二厂正式成立,侯振鲁任革命委员会主任。
长春市半导体二厂成立后,仍延续生产半导体器件,主要生产品种有:3AG系列锗高频小功率三极管、3AX系列锗低频小功率三极管及2CK硅高频二极管,在以后的五年中,3AG系列锗高频三极管平均年产量为10万只左右,总成品率在40%左右;3AX系列锗低频小功率三极管平均年产量为5万只左右,总成品率在20%左右;2CK硅高频开关二极管平均年产量为50万只左右,总成品率在50%左右。这期间,长春市半导体二厂1973年底开始试制CMOS中小规模集成电路。1975年2CK器件生产线下马,同时试制合金型2CP硅整流二极管。1976年2CP器件转入批量生产,形成年产100万台的生产能力,其总成品率在70%以上。1977年,3AG系列产品、3AX系列产品及CMOS电路相继下马。1978年2CP器件再次下马。1979年长春市半导体二厂开始试制2CN1A、2CN2A硅阻尼二极管,革新试制2CZ83~84扩散型硅整流二极管。1980年2CZ器件转入批量生产,年产量为300万只,总成品率为80%。该产品获吉林省1980年重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并继续试制2CN器件及2CL高压硅堆器件,2CG高频整流器件,CQ2A、CQ3A、CQ5A高频硅全桥,2CWF硅正向稳压二极管。至1980年底,长春市半导体二厂职工年平均人数375人,固定资产净值为194.4万元,工业总产值713万元。
3、搬迁、联营、合并。
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为解决远距离取水问题,历时一年多,耗资200余万元开通1279米的洞后,尽管在厂家属住宅一、二、三区管道已铺设完毕,但仍缺520吨铸铁管,虽在上级支持下几经求援仍无法解决,至此远距离取水又成泡影。1979年,工厂领导几经考虑,多次研讨,认为继续在这干下去,只会使国家遭受更大的损失,把好端端的一个企业搞垮,于是厂党委向吉林省电子工业局和国防工业办公室提出了《关于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迁厂的请求。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7月22日,吉林省电子工业局向第四机械工业部王宗金副部长汇报工作时,王宗金副部长明确表示:八二三二厂搬迁的问题我是同意的,半导体器件再不调整不行了。过去说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现在不行了,要趁这个机会调整一下。8月在第四机械工业部东北电子工业三年调整规划领导小组的协助下,拟定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与长春市半导体二厂合并。9月7日,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与长春市电子工业局商讨,双方同意联营合并,合并后的工厂隶属长春市电子工业局。同年,丹东电视机配件厂因在1998年采用国营第八二三二厂3DG56器件生产的高频头在全国行业评比中获第一名,该厂认为国营第八二三二厂生产的3DG56产品性能稳定,上机率达99.5%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于是该厂舍弃使用本市无线电厂生产的同类器件,毅然与国营第八二三二厂签订60万套的合同。
1980年2月12日,吉林省革命委员会以“吉革发(1980)33号”文件《关于下达第一批关、停、并、转企业名单的通知》确定,长春市半导体二厂因产品无销路被确定为转产企业。7月1日,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与长春市半导体二厂就联营问题向省、市电子工业局分别提出联营报告。7月22日,省、市电子工业局批准联营方案。同年10月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以“吉政发〈1980〉229号”文件正式批准将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与长春市半导体二厂联营合并,同时决定国营第八二三二厂可以利用企业利润、更新改造、设备折旧、大修理基金迁入长春市恢复生产,12月13日,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与长春市半导体二厂临时联合委员会正式成立。同年,国营第八二三二厂年产硅高频小功率管112万只,创历史最好水平,3DG56晶体管获吉林省优质产品称号。工厂第一次抛掉多年亏损的帽子,盈利5万元,成为三线建设中的黄金时代。
1981年,长春半导体二厂年生产2CE82—85器件300万只,成品率在80%以上,CQ2A器件10万只,成品率在95%以上。同时技术革新“硅整流二极管2CE83—84的新结构获吉林省1986年重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主要产品3DG56器件的最大用户——丹东电视机配套厂由于地方行政性干预,不得不撤销合同,改用本市产品,造成国营第八二三二厂高频小功率三极管大量积压,致使工厂再次出现亏损。同年10月15经长春市经委、计委批准,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与长春市半导体二厂正式合并,合并后的工厂称长春市第八二三二总厂。
4、内引外联发展。
1982年,吉林省电子工业局为了改变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亏损状况,促进搬迁合并,调整了工厂领导班子,由邢颜文出任厂长,明忠臣、郑学智任副厂长、刘跃元任党委书记。同年4月,工厂党委做出决定:“广开门路,找米下锅”。于是全厂职工积极行动起来,利用设备和技术上的优势,到处承揽加工,先后承揽了广播电视、微波通讯、铁塔制作、安装工程及多头探针、快装锅炉、微波通讯站无人值班机房、行缝机、电镀表校验台、平口钳、活顶尖等项目。与此同时,邢颜文厂长、明忠臣副厂长先后带领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调研,他历时一个多月先后走访了辽宁、北京、天津、上海等地10多个城市,30几个整机厂家。通过调研发现,国内为电视机、立体声音响配套的集成电路市场急需,而生产厂几乎是空白。于是经研究决定引进芯片和框架,建立集成电路后部工序组装生产线。5月,长春八二三二总厂通过中国电子技术进出口公司介绍,在北京与日本三洋公司进行洽谈,经过努力,使原本不同意出售芯片与框架的日方开始同意出售,为此建立专门机构。这种引进技术方式开创国内先例。7月,工厂再次与日本三洋公司签定了来料组装手戴式电子计算器合同。8月,原国营八二三二厂第一批赴长130人,虽然当时食宿还很不方便,但来长人员仅用十天时间便完成铺料任务,并掌握了装配技术,二十天便生产出了第一批产品。8月1日,由吉林省电子工业局出面,与北京市电子仪表局就联合生产υPC三块集成电路达成协议。10月,工厂又与日本三洋公司签定来料组装收音机表合同,由日本三洋公司无偿提供生产线工装、设备,并派技术人员指导。年底共生产手戴式电子计算器2万块,盈利18万元。
1983年2月5日至8日,长春八二三二厂总厂召开首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大会认真审议并通过了《厂长工作报告》、《关于职工调入长春工作的有关问题的试行办法》、《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倡议书》,原则上通过了《长春八二三二总厂经济责任制试行办法》。会议期间就如何抓好集成电路生产线,使其在短期内投产成了大会另一中心的议题。在会议结束时发布的大会公报中明确表示:“工厂必须下大力气把该生产线抓上去,抓出成效来”,振奋了山上、城内全厂职工的信心。工厂利用吉林省经委批转的40万元技术改造经费,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设备,建成了一条年产100万块集成电路后部工序组装生产线,为振兴工厂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工厂也着力组织国营第八二三二厂的搬迁。同年6月,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省政函(1983)188号”文件批复中日双方协议,长春八二三二总厂和吉林省信托投资公司与日本三洋钟表(香港)有限公司在广州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合资创办长春三洋电子有限公司,成为吉林省在特区创办的第一家电子合资企业。1983年6月至12月为合作期,1984年后转为合资厂。年底长春八二三二总厂300多户职工顺利进入长春市,全年共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234万元,是年计划的258.2%,实现销售收入967.1万元,利润148.9万元,纳税48.4万元。工厂从1982年连续三个月无力支付职工工资,9月份工厂银行帐户仅剩4.20元困境中,一跃成为长春市首批跨入盈利百万元企业之一。
1984年1月30日,长春市经委以“长经字〈84〉32号”文件批复,长春八二三二总厂更名为长春市微电子工厂。3月3日,长春市电子工业局任命于为桥为党委书记,顾士章为党委副书记,明忠臣为厂长,马德臻、侯桃林、郑学智、于显超为副厂长,王建章为总工程师。9月25日,长春市电子工业局企业整顿验收团来厂,经历时三天认真验收,长春市微电子工厂获总分928分,定为企业整顿一类企业。1985年3月29日,长春市微电子工厂电子表通过生产定型。同年工厂研究所先后完成了300台商用电子计价秤的组装调试、电子收款机样机组装调试、2000台PB—700型微型计算机的组装调试。年底长春市微电子职工总数991人,有建筑面积59643平方米,其中生产用7058平方米,各种设备722台,固定资产原值1394万无,净值1038万元,实现工业生产总值9859.9万元,利润134万元。
1986年6月,长春市微电子工厂相继与冶金部工业研究所、冶金部专利所、北京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商谈联合开发汽车节油器项目。同年经长春市电子工业局调整,任命张连科为长春市微电子工厂厂长,杜继裕为党委书记。12月9日,工厂召开经济承包动员大会。12月25日,经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讨论通过《生产车间经济承包责任制试行草案》,各车间继续开展经济核算及承包落实,同年工厂完成东煤公司调度系统大屏幕微机控制自动显示板研制工作。1987年工厂完成电子驱蚊器试制任务,发电显示器件投入批量生产。1988年,以来料加工方式从美国引进声波式电子驱蚊器生产线,并批量投入生产。同年长春市微电子工厂同上海钟声电子公司合作,在工厂批量生产L6280中档收录机。同年,长春市微电子工厂与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加工汽车喷漆生产线。至年底,长春市微电子工厂职工总数969人,工厂建筑面积33283平方米,其中生产用9082平方米,拥有439台机电调备,固定资产净值1021万元,形成半导体器件系列(青山版集成电路、发光器件)、电子钟表系列(三洋版手戴式电子计算器、春美牌数字电子表、石英指针表及可编程序石英钟)、电子整机系列(凯达牌电子计价秤、钟声牌双录机、组合音响、卡西欧牌个人计算机)、微电子应用系列(春美牌电子驱蚊器、微机控制自动显示调度板)四大类产品及可承担煤碳工业生产控制工程、电视微波通讯、铁塔制造安装、汽车自动喷漆生产线制造安装等工程。1988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872万元,虽然由于产品销路问题,工厂经营再次出现亏损达85万元,但生产装备得到了完善,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
本志包括了总序、凡例、电子工业沿革、建设与改造、队伍与教育、科研与开发、产品与生产、经营与管理、企业、人物、大事记。
阅读
相关机构
长春市微电子工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