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724
颗粒名称: 第七章 企业
分类号: F426
页数: 55
页码: 321-375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各个企业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关键词: 工业经济 企业 长春

内容

一、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
  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又名国营第七九三厂)地处长春市建设中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座落于朝阳区湖光路5号。工厂东近长春邮电学院,西临兵器工业部第五研究所,北靠吉林工学院,南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划新工业园相连。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是全国铝电解电容器和腐蚀化成铝箔的重要生产基地,隶属于长春市电子工业局。
  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始建于1958年,1966年经国家验收合格开工投产。三十年来,历经筹组创建、曲折发展、改造提高三个时期,至1988年已形成年产五大类电容器5406万只,腐蚀化成铝箔390吨的生产能力,成为电子工业部大型骨干企业之一。
  1、筹组创建时期
  自1958年开始筹建,至1960年10月工厂开工生产,是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筹组创建时期。这一时期,工厂历经筹组规划、艰苦创业、建设调整三个阶段。
  筹组规划:1958年8月,一机部十局决定在长春市西南郊(现朝阳区前进大街以西,湖光路一带)兴建无线电工业区。同年10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设计任务书。12月一机部决定成立长春联合筹备处,开始了无线电工业区统筹创建工作。1959年7月,长春联合筹备处撤销,各厂分别筹建。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成立工厂筹备处,借用长春工业专科学校(现吉林工学院)一间办公室,吉林省委党校一间宿舍,开始了工厂的筹备组建工作。当时王景侠任厂长负责厂址勘察和选定工作,吴和生(由一汽调入)任党委书记,郭大智(由北京调入)任总程师,周伟(由北京调入)任副厂长,负责工厂设计考查和方案审定工作。9月,工厂成立产品试制小组,在吉林大学物理系实验室开展产品试制工作。10月试制成功KEJ—N瓷管纸介电容器、KCO—5型云母电容器、1/4W碳膜电阻器向吉林省委报喜,受到省委书记赵林同志的赞扬。同年下半年,工厂设计方案经多次考查、修改、审定,通过部局审核批准。根据部局决定,在第一汽车制造厂、部属国营第七一八厂、国营第七七四厂的支援下,1960年3月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组织机构基本健全,骨干力量大体配齐,建厂工作全面展开。
  当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不足,实行瓜、菜代,职工吃不饱,每天还要坚持10多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工厂党委提出了“奋发图强,全力以赴艰苦创业,建成工厂”的口号。参加建厂的全体职工积极响应,任劳任怨,以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主动克服困难。没有工作房间和宿舍,职工们主动提出“自己盖房子”建议,工厂领导及时采纳并以身作则,带领职工自己动手设计,土法上马自己制矿渣水泥,自己施工,奋战四十天,建成了 800平方米的四栋砖瓦房。在工厂建设中,因劳动力不足,长春驻军给予了大力的支援。工厂再次发动职工参加挖土方平整场地的工作,在挖供水管道和挖热力网地沟的工作中,职工们脱下鞋,光着脚,踩着泥水,将下的泥浆往一米多高的地面中抛,弄得满身全是泥水,不叫苦喊累;在修建铁路专用线时,正值零下20多度的寒冬,地面冰封坚硬,许多职工脱下棉衣,抡起大镐,手掌磨出了血泡,仍然坚持不停,受到了过往行人的赞叹。这期间,工厂领导身先士卒的模范带头作用,对职工影响很大,王景侠厂长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在主持筹建工厂建设的繁重工作中,经常和职工一起摸爬滚打。职工们说:“群众身上有多少泥水,王厂长身上就有多少汗”。在这一系列的艰苦创业中,由于上下一致,团结奋斗,仅一年多时间,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一号主厂房已建起一层,三、四厂房和锅炉房、铁路专用线很快即可完工,并建成职工大食堂和部分职工宿舍,成为长春无线电工业区同期建设最快的单位。
  建设调整:正当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职工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工厂建设的时候,由于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国家处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1961年,第三机械工业部以“(61)基字445号”文件,决定停建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
  1962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三机部在对已投入建设的新厂进行排队调整时,部党组鉴于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是中国自行设计与装备的工厂,基本建设已完成大部分,技工培训工作也着手较早,生产准备已近成熟,再投入少数资金即可建成的事实。于是决定对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续建,延缓在两年内建成。同时将长春无线电工业区停建的国营东北电子管厂(即国营第七七九厂)除调迁外地人员外,剩余人员合并到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半导体车间,工厂由下半年开始继续施工。1963年上半年,根据三机部十局决定,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半导体车间人员、部分设备及厂房划归吉林省无线电厂。1964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对国营东光无线电器厂设计任务书进行调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防工业办公室以“(64)计防云字0002号”文件批准,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由阻容元件综合厂调整为电容器专业生产厂,生产除瓷介电容器、空气电容器以外的各类电容器。同年,工厂土建工程全部完成,工厂建设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1965年10月,国家验收委员会根据工厂设计任务书,对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进行全面验收。经审查,工厂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验收标准,生产设备已能满足开工生产要求。25日,通过验收,同意开工生产。
  经国家验收委员会复查核定,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建设总投资为2959.88万元,工厂形成总建筑面积55263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建筑面积36552平方米,生活用建筑面积18711平方米。拥有各类设备、仪器仪表1534台(件),固定资产总额达成2201万元。工厂有职工1374人,8个生产车间。自1959年9月进行产品试制,到国家验收,先后试制成功各类电容器19个品种。1965年批量生产的有纸介(包括高压纸介)电容器、薄膜电容器、云母电容器和铝电解电容器四大类15个品种,共计生产145.9万只。其中铝电解电容器CDX—N型轴向小型铝电解电容器和CDX—C型单向小型铝电解电容器两种型号产量为44.43万只(详见表7—1)。
  2、曲折发展时期
  自工厂建成至1978年是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曲折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工厂历经了起步发展、挫折与恢复、两年调整三个阶段。
  起步发展:1965年11月9日,四机部决定将中国第一条从日本引进的年产300万只固体电解质烧结钽电容器生产线的三分之二设备安装在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
  1966年初,从日本引进的固体钽电容器生产线安装调试完毕,正式投入生产,形成了年产100万只固体钽电容器的生产能力。同期,工厂自行设计的非固体电解质烧结钽电容器也相继投产。不仅增加产品生产种类,钽电容器的生产水平亦达到日本同类产品六十年代初期到中期水平,并成功地应用在许多国防重点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年4月,部属第十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元件与材料研究)第六研究室(有机介质电容器研究室)的人员与设备划归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成立工厂设计所。铝金属化工艺、铝金属涤沦电容器、高压复合介质电容器、聚异丁烯浸渍电容器等研究成果很快投入生产,对发展有机介质电容器产品起到了促进作用。
  至1966年底,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仅一年时间就有七个型号电容器相继定型投产。由于金属化纸介电容器和钽电容器投产,工厂达到了生产大纲认定的产品品种的要求,其中纸介电容器148.66万只、金属化电容器54万只、薄膜电容器38.99万只、铝电解电容器79.11万只、云母电容器112万只(这一阶段工厂自然状况详见表7—2),成为建厂后稳定发展的一年。
  挫折与恢复: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冲击破坏,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工程技术入员相继下放到车间劳动;工厂技术、检验部门瘫痪,管理制度被“砸烂”,工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68年9月,由第十一研究所第六研究室并入的全部设备和绝大部分人员自行搬回北京第十一研究所(不久设备处理,人员转行分散,造成极大损失)。1969年2月,部属“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停办合并到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同年,工厂先后建立了厚膜电路试制生产线和为其配套的半导体试制生产线。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对微小型化发展方向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发展缓慢。1969年批量生产六大类电容器产品817.万只,达到了生产大纲812.77万只产量的要求。但由于这期间在林彪反革命集团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影响下,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产量成倍翻番,产品质量急剧下降,大批产品退货,库存产品大量报废,造成某些产品废型、停产的严重后果。1970年,在“三线建设”高潮中,根据部局规划,分迁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钽电器生产线三分之一的设备并抽调大批干部和工人支援在河南省鹤壁组建的国营第七九四厂。同年还为吉林省“小三线”建设支援了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使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的生产装备和技术力量均受到很大削弱。
  1971年3月22日,根据中国和罗马尼亚共和国两国政府协议,第四机械工业部决定,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承担援建罗马尼亚共和国年产100万只钽电容器生产线成套设备的任务(同时参加援建工作的专用设备仪器厂有国营第七〇六厂、国营第七〇九厂、国营第七九七厂和泉州仪器厂)。1972年,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根据北戴河规划会议精神,围绕收音机配套问题,决定对铝电容器半自动化生产线进行改造。由于不能很好学习国外先进出口技术,没能有效的利用国内专用设备制造厂的优势,只靠自己独家摸索,从头做起,结果历时三年时间,除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上技术队伍外,实际效果很差。
  1973年,工厂恢复了技术科,情况有所好转。1974年9月至12月,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为罗马尼亚共和国培训了 15名钽电容器技术人员,圆满完成培训任务。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调整国防工业管理体制的决定》,1975年1月1日起,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下放给吉林省,实行部、省双重领导。1976年,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恢复设计所,为新产品开发提出供了条件。10月30日,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援助罗马尼亚共和国建成固体钽电解电容器生产线,并移交生产。
  这一阶段,由于十年动乱,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生产的产品多数仍属仿苏老产品。十年间仅有12个型号新产品定型投产。其中自行设计产品9个,占新产品总数的75%,其中1972年至1976年四年间定型投产6个型号新产品,全部是自行设计产品,标志着工厂已由单纯仿制进入到自行设计阶段。但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仿苏老产品虽然超过了当时的部级标准水平,仍只相当于国际上五十年代中期到末期水平。新设计投产的产品质量还未完全过关,如铝电解电容器和液体钽电解电容器的漏液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从日本引进的固体钽电解电容器仍停留在国际上六十年代初期到中期水平,且品种有限,生产产品总体水平与国际上差距越来越大,由1965年10年左右差距拉大到15年到20年(这一阶段工厂自然状况及产品生产详见表7—3,表7—4)。
  两年调整: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从而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1977年,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初步整顿了领导班子,老干部先后恢复了工作,重新走上领导岗位,抓了生产秩序和管理工作的恢复和整顿。1978年,工厂根据铝电解电容器社会需求的增加,由原来一个车间扩大为三个独立的车间,即低压小型铝电解电容器车间、中高压铝电解电容器车间、铝箔腐蚀赋能车间。由于采取专业化分工,为铝电解电容器的大规模生产创造了条件。
  1977年到1978年,两年间共生产各种电容器1734.6万只,平均每年生产867.26万只(详见表7—5),生产有了一定发展。工厂经过两年调整,终于迈出了前进的步伐,但这种发展是恢复性的,是遭受挫折后的回升。其中产品质量上存在的某些严重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如漏液问题,生产技术仍停留在较为落后的水平(这一时期工厂自然状况详见表7—6)。
  3、稳步提高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通过调整、改革、整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更新改造、开发新产品为重点进入稳定提高时期。
  整顿发展:1979年4月,在间断了十几年后,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晋升了第一秕工程师,充分调动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年10月,工厂成立了以厂长为组长的“高可靠产品领导小组”,负责“七专”产品工作,为发展高可靠产品提供了组织保证。1980年1月,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建立钽电容器“七专”质量控制实验生产线,研制为国防重点工程配套的“七专”高可靠钽电容器产品。同年5月成立“八二一办公室,负责组织低压铝电解电容器生产线以内涵为主的技术改造。并以来料加工方式,从香港远东电子公司引进自动卷绕机、刺铆机等15台铝电容解电容器生产设备,增强了铝电解电容器的生产能力。12月10日在国内首创低压铝箔交流腐蚀新工艺。经部局组织样机鉴定通过定型,投入生产并获1980年优秀科技成果奖。从而使铝电容器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1981年8月,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企业整顿通过第四机械工业部审查验收。当年,工厂采用交流腐蚀新工艺生产的30米阴、阳极铝箔比1980年采用直流腐蚀老工艺同样产量多盈利88万余元。同年,工厂被评为吉林省先进企业。
  这一阶段,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迈出了稳步提高的第一步,生产各类电容器4679万只(详见表7—7,工厂自然状况见表7—8)。
  “六五”改造:为满足国内日益突出的彩色电视机生产需要,1982年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决定以高起点,快速度全面改造铝电解电容器生产线。工厂在实现了低压铝电解电容器生产线改造的基础上,7月与日本ELNA公司签定了技术合作合同,由日本引进腐蚀、赋能技术,关键电气控制设备,药液自动供给系统和国内暂不能解决的机械电气配件,按日方提供设备图及配件,由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负责制造加工,由日方现场指导安装、调试。由日本引进4台(套)大型铝电解电容器生产关键设备和仪表,从日本JCC、桑野、CKD等公司引进33台小型铝电解电容器生产设备,扩充了低压铝电解电容器生产。此项以技术合作方式引进发行项目被电子工业部列入全国彩色电视机生配套的十八个重点项目之一,并向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投资了 130万美元。11月,大型铝电解电容器生产线通过中日双方共同验收,形成为彩色电视机提供可靠的大型铝电解电容器100万套的生产能力。产品性能达到日本1983年水平,改变了国产彩色电视机用大型铝电解电容器长期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1984年被电子工业部授予电子工业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全优奖。1984年5月铝箔腐蚀赋能设备投入生产,技术达到日本1982年水平,铝箔利用率达到93%,产品成本降低50%,低容器的体积比部标缩小1/3~1/2,高压电容器体积比部标缩小1/2至一倍以上。经半年试生产,形成年产阳极腐蚀、赋能铝箔90吨(其中含赋能箔55吨)。同年12月,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六五”改造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验收后新增效益情况详见表7—9)。“引进铝电解电容器腐蚀、赋能设备生产原材料国产化项目”被电子工业部授予1985年度电子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11月,国家经济委员会授予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六五”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全优奖)。
  这一阶段,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在完成“六五”改造项目的同时,还于1983年10月通过电子工业部第一批企业整顿验收,10月被评为长春市先进单位,12月被评为吉林省先进企业。全密封铝电解电容器和低高压脉冲电容器应用于331工程,为中国第一颗同步卫星发射作出了重大贡献。工厂受到第四机械工业部嘉奖。工厂生产与管理再次跃上一个新台阶(这一阶段产品生产及企业统计见表7—10、7—11)。
  开发改造: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在“六五”改造验收投产后,即着手对引进出口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开发工作。
  1985年7月,工厂按照高起点的要求,选定技术难度大,单台引进价格高,体现八十年代水平的机电一体化大型自动卷绕机为课题,9月组成项目试制组,负责对7ZPsC大型全自动卷绕机的翻版制造,由此开始了对引进设备的开发工作。1986年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在为“夏普”、“胜利”机型彩色电视机配套高压电容器时,引进设备的箔片比容值达不到使用要求,工厂组织技术力量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通过攻关改革原生产工艺,使产品达到了配套使用要求。同年,以超小型闪光灯电容器研制成功为开端,至1988年,共开发新
  型电容器7个型号(详见表7—12),为顺应市场需求,提高工厂应变能力开创了新局面。1987年1月,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扩大高压铝电解电容器生产能力,建设铝箔腐蚀、赋能生产基地项目”(“七五”改造一期工程)开始动工。为配合一期改造工程实施,工厂对原四、九车间厂房、设备、工艺平面布置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造,把原有比较分散、面积比较狭小的装配线按工艺流程重新进行了布置,扩大了部分生产面积。6月,引进设备陆续到厂,6月12日到17日,日方现场指导来厂对引进设备进行调试和技术指导,同时进行质量验收。7月,17台设备全部投入试运行。一期改造工程实际投资578.425万元,其中含外汇100.21万美元。引进日本KAW—7BI大型自动卷绕机等19台(套)设备、仪表,国内配套设备43台(套),自制设备14台(套)(详见表7—13)。经半年时间试运行即通过验收,形成年生产中高压电解电容器2000万只的生产能力。工厂在一期改造工程收尾的同时,投入二期改造工程建设(预计1990年完成,届时将形成年产腐蚀赋能铝箔390吨,中高压大容量铝电解电容器600万只,中高压电容量铝电解电容器4200万只)。至1988年底,共完成投资1070万元,形成了年产五大类电容器5407万只的生产能力(历年生产情况详见表7—14)。主要产品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年间共完成生产总值14656万元,实现利润1630万元(详见表7—1—15),成为国内铝电解电容器生产的重要基地。
  二、长春市无线电一厂
  长春市无线电一厂位于朝阳区红旗街21号,东临长春市“科技一条街”,南与著名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及吉林省机械电机研究设计院隔路相对,是国家彩色电视机定点生产大型企业,隶属于长春市电子工业总公司。
  1954年7月20日,由8名5级电器修理工,两名徒工,1名会计,从私营无线电修理铺组成长春市唯一的一家无线电修配合作组,是长春市无线电一厂最早的雏形。1956年2月,无线电修配合作组转为无线电修配合作社,人员发展到19人。1958年11月,长春市无线电修配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工业企业,正式命名长春市广播器材厂,以无线电修理为主,开始进入工业生产,成为长春市无线电一厂的前身。建厂30年来,历经组建调整、稳定发展、遭受挫折、整顿徘徊、改革发展、走向振兴6个发展阶段。
  1、组建调整
  1958年11月,长春市广播器材厂成立(当时隶属于长春市南关区工业局),作为工业生产企业,是长春市无线电一三的开元创建之日。1959年9月,长春市无线电制造厂并入长春市广播器材厂,年末职工人数为99人,工业生产总值为29.9万元。1960年6月,长通民办工厂再次并入长春市广播器材厂,工厂更名为长春市无线电厂,隶属于长春市机械工业局。年末职工人数达172人,固定资产值9.5万元,工业生产总值25.6万元。
  1962年6月,长春市无线电厂与吉林省无线电厂合并,合并后的吉林省无线电厂隶属吉林省重工业厅,职工人数为75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为77万元。主要生产7管收音机、示波器、350W扩大机等产品,成为吉林省唯一的无线电整机生产厂家,当年工业生产总产值58.5万元。自1959年后,4年间工厂共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35.5万元。3年间利润总额为—31.91万元(详见表 7—16、7—17)。
  2、稳定发展
  1963年初,吉林省无线电厂开始试制半导体两管和三管台式收音机。6月,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半导体车间并入吉林省无线电厂,半导体锗器件进入试制。7月3日,经四机部批准,JB263来复式两管半导体收音机进入小批量生产。11月16日,JB363来复式三管半导体收音机投入生产,成为吉林省半导体收音机生产的开端。年末职工人数为643人,固定资产原值达281.7万元,实现工业生产总值72.9万元。1964年1月,根据四机部指令性计划,吉林省无线电厂开始试制JB664型三级晶体6管外差式半导体收音机。3月,吉林省无线电厂试制军队团营用1W报话机,吉林省重工业厅拨款3万元,当年制成样品,通信距离达40km。6月12日根据吉林省重工业厅决定,吉林省无线电厂半导体车间人员及设备调至长春半导体厂。同年在全国收音机评比会上,吉林省无线电厂生产的B636型台式6管半导体收音机荣获一等奖(第3名)。B464型台式3管半导体收音机(系JB363半导体收音机的改型产品)荣获3等奖(第9名)。年末,吉林省无线电厂职工人数为584人,固定资产原值278.4万元,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01.9万元。1965年5月吉林省无线电厂试制10周放大器。6月,经吉林省重工业厅鉴定,同意生产。此后相继开发了 SBT—2型示波极谱仪、800周测量放大器、半导体针疗器、直流放大器等新产品。11月2日,四机部下达“582”雷达试制任务。12月吉林省重工业厅拨款6万元新产品试制费。吉林无线电厂立即组织军用产品生产队伍,调整技术人员,建筑整修生产厂房,主体工程于月底完成。年末,吉林省无线电厂职工人数为817人,固定资产总值309.5万元,实现工业生产总值72.9万元。1966年5月,四机部拨款20万元作为吉林省无线电厂“582”雷达生产基建费。至8月,吉林省无线电厂先后两次(第一次为:1965年11月2日)将工厂试制生产的示波报谱仪、电针疗器及台式半导体收音机产品连同图纸资料一并转给通化电子仪器厂和通化无线电厂,并先后三批调给通化两厂93名职工。12月,“582”雷达生产用厂房主体完成。年末,吉林省无线电厂职工人数为911人,固定资产值353万元,实现工业生产总值284.2万元。自1964年后,虽然工厂扭亏为盈,利润总额仍为—0.4万元(详见表7—18、7—19)。
  3、遭受挫折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5月,吉林省无线电厂生产处于半停产状态。7、8月份,群众组织夺取工厂管理权并宣布停产“闹革命”,直至1968年4、5月份才陆续开始生产。1969年7月,根据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和吉林省军区决定,建立吉林省宏伟机械厂。吉林省无线电厂“582”雷达产品及481名职工(技术人员62人、中层干部25人、一般干部30人、医务人员9人、教师9人、工人330人)及大部分设备调往吉林省宏伟机械厂。工厂一时无法生产,经3个月左右的整顿后,生产才逐步恢复。3年间工厂连年亏损,总亏损额达159万元。
  1970年,吉林省无线电厂试制成功火炬牌701电子管35cm(14寸)黑白电视机。12月28日,根据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吉林省无线电厂更名为长春市无线电一厂,仍隶属吉林省重工业厅。年末,长春市无线电一厂职工人数为648人,固定资产原值353万元,实现工业生产总值55.6万元,工厂再次扭亏为盈,实现利润9.3万元。1971年1月,长春市无线电一厂划归长春市电子工业局。1972年火炬牌701电子管35cm(14寸)黑白电视机正式投入生产。1973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与国内6个厂家合作,制成彩色电视机样机。由于江青制造所谓的“蜗牛事件”,致使国家彩色显像管技术引进受阻,彩色电视机试制被迫停止。1975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研制成功梅花鹿牌晶体管31cm(12寸)黑白电视机,形成了工厂第一个电视机系列产品。年末,长春市无线电一厂职工人数为814人,固定资产480万元,工业生产总值467.4万元。10年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曾先后研制成功或投产电视监视器、抛物面天线,电话制调制机、960路微波发讯机、井中电视、400W单边带接收机、X光电视机、测斜仪电视、水下电视机、声波仪等一批新产品,共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572.9万元。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干扰,自1972年后,除1975年盈利6.2万元外,工厂连年亏损,总亏损额为—238.8万元(详见表7—20、表7—21)。
  4、整顿徘徊
  1977年,在工业学大庆的活动中,长春市无线电一厂提出了“77年打基础、78年迈大步、79年办成大庆式企业”的口号。当年先后试制成功并投产ST1台式收音机,4X2、4X3、4X4三个型号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YST—1声波仪、WTD—1直流稳压电源等新产品。年末,职工人数为817人,固定资产原值为498万元,工业生产总值(70年不变价)853.2万元,为计划的67.7%,指令性亏损计划40万元,实际亏损57.2万元。1978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ST—01井中电视获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岩石标本测试仪在广州通过鉴定,H31—1电视机由国家批准定型,4F15薄型袖珍收音机通过鉴定,FD—2分娩电镇痛仪通过鉴定。1980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扭亏为盈,实现利润50.6万元。1981年10月,工厂派李晔(技术副厂长)、金仁根(车间主任)、何荣平(工程师)等同志去日本学习考察。2月,长春市无线电一厂成立引进CKD散件生产线。1982年6月,长春市无线电一厂对厂内两级领导班子进行整顿,整顿后的厂级领导7人,比整顿前人数减少3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整顿前提高26%,中层领导干部由原来的48人减至44人,大专文化程度13人,占30%,中专文化10人,占22.7%,有技术职称20人,占44%。同年把引进的CKD散件生产线改为第6车间。年末长春市无线电一厂职工人数为1062人,固定资产原值896万元,完成工业生产总值803.4万元。6年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共完成工业生产总值4531.9万元,利润总额一313万元(详见表7—22、表 7—23)。
  5、改革发展
  1983年3月10日,长春市无线电一厂与长春市电子工业公司签定经济承包合同,作为公司对工厂的考核、奖惩依据。6月,在企业整顿中,工厂制定从工厂领导到每个职工的岗位责任制189种1388条;制定部门职责范围22种;制定与修定各种管理制度126种;新增原始记录73种,同时开展工厂、车间的两级经济核算,对在岗的职工全部制定了劳动定额计607项,原材料消耗定额689项,编制工时定额数据10366项,并试行班组经济核算。12月29日,长春市企业整顿办公室批准长春市无线电一厂晋升为一类企业。年末,长春市无线电一厂职工为数为1072人,固定资产原值910万元,工业生产总值
  3014.5万元,工厂甩掉亏损“帽子”,实现利润206万元。
  1984年1月3日,长春市无线电一厂研制并生产的CQS—1汽车收音机荣获吉林省优秀新产品。同年,CQS—1汽车收音机、H35—5型电视机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3月,长春市无线电一厂与吉林省电子器材公司共同在海南岛合资创办海吉电子公司(长春市无线电一厂以技术投资为主)。4月,H35—6型、H44—1型电视机新产品定型。7月,梅花鹿牌H35—5A型电视机在全国第四届黑白电视机质量评比中荣获二等奖。6月,长春市无线电一厂投资80万元与海南轴承厂在海南岛合资创办长海电子有限公司。同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组织初中文化补习班,390人参加,及格351人,举办教育人数达533人次,占应受教育的66%。年末,长春市无线电一厂职工人数为1268人,固定资产原值887万元,工业生产总值4860.2万元,实现利润总额418万元。
  1985年7月,长春市无线电一厂在长春市主持召开了全国三洋彩色电视国产化会议,30多个单位9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与日本三洋电机公司5名出席会议代表共同商议三洋彩色电视机国产化进程问题。11月,长春市无线电一厂在长春市主持召开了全国引进飞利浦技术联合体筹备会议,国内9个单位20名代表参加,并通过了联合体章程,选举产生了组长,组长单位分别为长春市无线电一厂、佳木斯电视机厂。同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CQS—1型汽车收音机被评为部优质产品,H35—6型电视机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工厂荣获长春市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经企业整顿,工厂再次被评为一类企业,并荣获长春市先进企业称号。年末,长春市无线电一厂职工人数为1268人,固定资产原值930万元,完成工业生产总值6347.4万元。3年间,利润总额1554万元(详见表7—24、表7—25)。
  6、走向振兴
  1986年6月,长春市无线电一厂QSF—5B型汽车收放机通过生产定型,开始为第一汽车制造厂CA141解放牌汽车配套。7月,长春市无线电一厂开始批量生产熊猫牌黑白电视机。10月,长春市无线电一厂生产的C51—1型彩色电视机(三洋国产化)在全国率先通过部级生产定型。11月,长春市无线电一厂引进飞利浦彩色电视机的生产线正线开工,投入使用,形成年产20万部彩色电视机的生产能力。同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新增建筑面积13725平方米(彩电大楼12511平方米、锅炉房1100平方米、锻工房74平方米),工程总造价689.99万元(彩电大楼509.89万元、锅炉房172.23万元、锻工房4.87万元)。年底,长春市无线电一厂建筑面积4618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005万元,共有1318名职工,完成工业总产值6355万元,亏损547万元。
  1987年1月,长春市无线电一厂生产的H44—2A型黑白电视机通过生产定型。2月长春市无线电一厂生产的C51—3型立体彩色电视机通过技术鉴定。7月C51-2型彩色电视机(飞利浦国产化)通过工业部生产定型。11月,王作魁厂长与市政府签定承包合同。12月,QSF—5C型汽车收放机(电源电压24V)通过生产定型。同年,C51—2型彩色电视机在全国部分地区评比中荣获“玉兔奖”“金杯奖”。年底,长春市无线电一厂完成工业总产值13135万元,实现利润1990.3万元。工厂进入全国百家重点企业行列。
  1988年3月26日,在长春市总工会举办的1987年适销对路产品立功竞赛活动评比中,长春市无线电一厂荣立一等功,王作魁厂长荣立一等功。7月22日,长春市无线电一厂成为通过国家二级企业考核评审的8家企业之一,成为吉林省电子行业第一个进入国家级的企业。8月14日,工厂综合试验大楼破土动工。8月28日,经长春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长春市电子工业总公司、广东省珠海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批准,长春市无线电一厂与珠海永发贸易公司在珠海市合资创办珠海永飞工贸有限公司,负责工厂电子整机产品的国内外销售及元器件的进口业务。同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新建一条汽车收放机生产线,总投资137.7万元,新增生产能力6万台,新增产值880万元,新增利润120万元,新增税金24.2万元。年底,长春市无线电一厂职工总人数为1806人,拥有建筑总面积46068平方米,各类设备61台,仪器仪表486台,固定资产原值达3475万元,完成工业生产总值30187万元,实现利润4140万元。
  1986年至1988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共完成工业生产总值49677万元,实现利润5583万元(详见表7—26,表7—27)。
  三、长春市微电子工厂
  长春市微电子工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电台街23号。工厂北邻驰名全国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与长春市的南大门—孟家屯火车站相距500米,东与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毗邻。该厂地原为长春市半导体厂所在地,1973年5月长春市半导体厂改造搬迁,原六车间改称长春市半导体工厂。1980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1970年在吉林省永吉县双河镇隶属于吉林省电子工业局的军工企业——国营第八二三二厂迁入长春市与长春市半导体二厂合并,隶属于长春市电子工业局。1981年10月15日经长春市经委批准,合并后的工厂改称长春市八二三二总厂,1984年改称长春市微电子工厂。
  长春市微电子工厂自1970年开始三线建设以来,在其十九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 4个阶段。
  1、三线筹组建设
  根据1969年由电讯工业领导小组组长李作鹏主持召开的全国电讯工作会议精神及第四机械工业部军事管制委员会“〔70〕军生基字0002号”文件要求,吉林省军区召开会议确定吉林省新建小三线半导体器件厂、元件厂各一个,宗旨是为沈阳军区生产军用电子装备配套。1970年3月3日,吉林省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的“〔70〕吉军国办字第057号”文件决定半导体器件厂由吉林市革命委员会负责组织创建。3月10日,吉林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发出“吉市革命发〔70〕36号”通知,决定成立半导体器件厂筹建处,定名为吉林东风半导体厂筹建处,工厂代号为“七七0一”。经吉林省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多次实地勘察并提请沈阳军区批准,吉林省东风半导体厂厂址定在永吉县双河镇头道河子大队东夹信沟内。此地距双河镇公社三十三华里,处于永吉、磐石、桦甸三县交界处。该地三面环山,沟深路窄。做为三线企业,虽然符合所谓“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但忽视了该址的地质结构,在厂址的确定上,负责勘测的东北给排水设计院的同志曾提出“从厂前河沟取水不能满足1500吨/日用水量的要求”,有人曾指出厂址选择存在问题,上级领导却反问:“山多高水多高,怎么能没水呢?”于是吉林省军区国防办公室作出:只许水上山,不许人下山的决定。工厂设计由四机部第十设计院承担,当时曾有人根据半导体器件生产特点,提出厂房应盖楼房,而上级军代表提出楼房目标大,不符合战略需要,三线工厂应做到“远看象村庄,近看象民房,进去是工厂”的原则,因此,工厂厂房一律按砖瓦平房设计。
  1970年4月,工厂生产工艺设计、基建计划、工程设计等项工作基本结束,土建工程即将破土开工,吉林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以“省军国加〔70〕57号”文件要求工厂当年土建要基本完成并部分投产。6月4日经吉林市重工业系统整党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同意成立东风半导体厂临时党支部,石序山任党支部副书记,李连福、张朝恒、赵国仁(军代表)任委员。6月30日至7月28日工厂共招收300名新工人,其中从农村集体户招收知识青年210名,职工子弟90名及部分技术人员入厂,由于当时厂房、宿舍均未建成,7月末起,安排工人外地培训。7月4日,吉林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以“〔70〕108号”文件决定将东风半导体厂划为吉林市电子工业局管理。年底,工厂一车间建成并开始试制3DG32硅高频小功率三极管,职工人数由开始筹建的19人发展至近400人。
  1971年3月,3DG32(3S3)硅高频小功率三极管样管试制成功。4月2日,吉林省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以“〔71〕吉军国办第1号”文件转发了第四机械工业部“〔71〕电远字0148号”文件,将东风半导体厂改名为永吉半导体器件厂,代号为国营第八二三二厂。4月16日,吉林省革命委员会以“吉军发〔71〕43号”文件决定将国营第八二三二厂改属吉林省电子工业局管理。7月20日,吉林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国营第八二三二厂革命委员会成立、由路景山(军代表)任主任、石序山、冯学庆、赵国仁(军代表)任副主任,孟宪阳(军代表)、周修本(军代表)、张朝恒、张喜树、巴振生、张惠兰(群众)、李连福、刘广林、杨汝杰任委员,共15人组成,其中干部代表暂缺1名,群众代表暂缺1名。10月工厂开始铺设第二条器件生产线,筹建硅高频大功率三极管车间。与此同时,为落实1970年4月18日吉林省电业局关于三厂供电方案决定,工厂承担了距厂32.6公里的302变电所至厂区的配电工程及设备安装。1971年春,工厂组织动力车间外线电二班在山雪刚刚融化的山坡开始了架线工作。当时老工人少、新工人多,其中还有几名女职工,他们翻山越岭,人挑肩扛,一把泥一把汗,克服了重重困难,仅两个月左右便圆满地完成了全部架线工程。同年,工厂发动全厂职工动手兴建了 900多平方米的家属宿舍,完成了生活区上水管道安装及大口井的全部渗水区,为解决工厂及生活区取暖问题,在缺少图纸及专用设备的情况下,在席板棚内自力更生制造出了一台快装卧式锅炉。
  1972年下半年,硅高频大功率三极管2DA22开始试制。同年,经东北地质勘测设计院派员来厂进行勘测,两次物探剖面35条,在厂区附近打深水井4口,日供水量都在17~51吨左右,最后在夹信沟内代家屯附近设置一座直径8米,深7米大口井,该井在枯水季节日供水量为200吨,满足了工厂临时供水要求。年底国营第八二三二厂员工总数达753人,当年完成建筑面积12534平方米。
  1973年2月,吉林省给排水设计院陶子顺等两人来厂调查供水状况后,提出三点意见:1.根据东北地质勘探设计院和物探资料,本区取基岩水是没有可能的,安山岩无大断裂且充填较好。2.本厂地表水经过估算,厂区往上受水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枯水期日供水量最高只能达400吨。3.建议在取柴河或芹菜沟远距离取水。工厂根据省给排水设计院对供水量的复查意见,对工厂用水进行了两次复查,重新复查的结果是:工厂按设计大纲全面投产,日需水总量为2548吨,至此只好采纳另辟新水源的建议。同年8月,根据吉林省地质局下达的计划,吉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承担了工厂的水源勘测任务。同年5月10日,工厂代表全部撤消。8月24日,双方达成协议,由厂区沟谷至取柴河铁路沿线一带进行水源勘察,第一次钻井日出水10多吨,之后按连打了十三口井,出水都不理想。这时,与工厂较近的八七五厂已在芹菜沟打井,从勘测结果看,该处水源丰富,水质较好,但芹菜沟距厂区12公里,相对高层200米,取水需开凿山洞,铺设管线,计划用款140万元,比在取柴河取水需多耗资金21万元,厂内争议较大。根据有关领导“只准水上山,不许人下山。”的指示,工厂经过多次与八七五厂交涉并经第四机械工业部批准,工厂由芹菜沟远距离取水。
  1973年7月16日自午夜起,连续3小时的倾盆大雨,翌日六时许,山洪下山,家属住宅一区前的小河突然水涨,水势凶猛溢出河道,冲刷提岸,水在住宅区漫延。屋内进水,柴米等物品被冲走。在厂区内,由于河水倾泄,排水不及,水流从车间内外穿过。7月28日山洪再次暴发,据水灾后统计,两次水灾被洪水冲走450吨取暖煤,整个厂区及家属住宅区道路被冲毁90%,其中20%的路面宽度被冲走30%,造成直接损失达17.454万元。
  1974年,工厂接受吉林省电子工业局下达的TF301~306硅高频小功率三极管和2CK硅高频开关二极管的生产任务。同年工厂卫生院突然发现有部分职工患有“克山病”,先后聘请省、市卫生防疫部门派心血管专家来厂普查,发现有130多名职工的心脏轻重不等,发生了病变,占职工总数的20%,在全厂引起相当大的震动,有的人开始长期病休,有人申请调离,有的人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出山沟,虽经厂党委多方工作,但人心思迁成为笼罩工厂的阴影。年底,一车间完成TF301~306硅高频小功率二极管20.15万只,管心成品率为37%,总成品率为11%;二车间完成2CK硅高频开关二极管20万只,管心成品率为50%,总成品率为30%。同年工厂组建一条MOS电路生产线,第三季度开始试制,第四季度由于进入枯水期缺水暂停。1975年第二季度恢复试制,第三季度“4与门”、“6与非门”、“4×3或门”、“3—RSS触发器”、“4D触发器”等4种MOS数字电路块试制成功,同时对“延迟全加器”、“动态32位移位寄存器”、“译码器”等三种产品进行继续试制。同年,一车间生产硅高频小功率三极管(TF301~306)50万只,3DG6管子31.6万只,管心成品率为42%,总成品率13%;二车间生产2CK硅高频开关二极管30.6万只,管心成品率为60%,总成品率为36%,总产量达到112.2万只。在进行生产与试制的同时,抽调部分职工依靠职工家属的力量,仅用半年时间自力更生建起了1800平方米的家属住宅楼,不仅使部分职工搬进楼房,而且为国家节约了大笔建设资金。
  1975年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采用厂校挂钩的办法,共同研制20JC—6型电子自动计价秤试制成功,6月通过由吉林省电子工业局主持召开的设计定型会,当年批量生产300台,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四大城市。
  1976年2月,工厂成立给水工程“三结合”设计小组,开始筹划实施供水工程的七个项目,即:①上水管道10719条。②两座深水泵。③一座100立方米的储水池及三个加油泵。④8500米电缆干线架设。⑤12000米电讯外干线。⑥400立方米储水池一座。⑦凿岩1248.4米。一车间为降低硅高频小功率三极管生产成本,将原来金属壳封装的3DG6改为塑料封装的3DG202。全年生产3DG202三极管51.8万只、3DG6三极管7.83万只、TF301~306三极管3万只;二车间生产2CK二极管12万只,同时进行TTL双极电路试制,并试制成功“单与非门”、“双与非门”两种电路块;MOS电路车间试制成功“延迟全加器”。
  1978年1月16日6时50分,全长1278.9米长的山洞安全、精确贯通,经测量,南北洞口交会点方向误差仅7公分(设计允许误差为50公分),交会点设计水平标高是468.2米,实际南洞口水平标高为468.15米,北洞口水平标高为468.22米,在吉林省还是第一次。同年工厂生产的JC—6型自动计价秤被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革命委员会评为省重大科技成果。定型后当年小批量生产300多台。工厂小功率车间(一车间)被评为吉林市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厂模范标兵、全国电子工业四十名模范标兵之一的车云华被评为吉林市模范标兵。1979年被评为吉林市劳动模范。年底,工厂职工总数为780人,厂设9个行政科室,3个生产车间。
  2、分厂后的徘徊
  1970年6月,长春市半导体厂改造基本结束,工厂部分迁往新址。为进一步加强管理,规划长春市电子工业,1973年,长春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以“长革生〔73〕第(33)号”文件批准将长春市半导体厂六车间划出,在原厂址(即电台街23号)成立长春市半导体二厂。4月长春市半导体二厂正式成立,侯振鲁任革命委员会主任。
  长春市半导体二厂成立后,仍延续生产半导体器件,主要生产品种有:3AG系列锗高频小功率三极管、3AX系列锗低频小功率三极管及2CK硅高频二极管,在以后的五年中,3AG系列锗高频三极管平均年产量为10万只左右,总成品率在40%左右;3AX系列锗低频小功率三极管平均年产量为5万只左右,总成品率在20%左右;2CK硅高频开关二极管平均年产量为50万只左右,总成品率在50%左右。这期间,长春市半导体二厂1973年底开始试制CMOS中小规模集成电路。1975年2CK器件生产线下马,同时试制合金型2CP硅整流二极管。1976年2CP器件转入批量生产,形成年产100万台的生产能力,其总成品率在70%以上。1977年,3AG系列产品、3AX系列产品及CMOS电路相继下马。1978年2CP器件再次下马。1979年长春市半导体二厂开始试制2CN1A、2CN2A硅阻尼二极管,革新试制2CZ83~84扩散型硅整流二极管。1980年2CZ器件转入批量生产,年产量为300万只,总成品率为80%。该产品获吉林省1980年重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并继续试制2CN器件及2CL高压硅堆器件,2CG高频整流器件,CQ2A、CQ3A、CQ5A高频硅全桥,2CWF硅正向稳压二极管。至1980年底,长春市半导体二厂职工年平均人数375人,固定资产净值为194.4万元,工业总产值713万元。
  3、搬迁、联营、合并。
  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为解决远距离取水问题,历时一年多,耗资200余万元开通1279米的洞后,尽管在厂家属住宅一、二、三区管道已铺设完毕,但仍缺520吨铸铁管,虽在上级支持下几经求援仍无法解决,至此远距离取水又成泡影。1979年,工厂领导几经考虑,多次研讨,认为继续在这干下去,只会使国家遭受更大的损失,把好端端的一个企业搞垮,于是厂党委向吉林省电子工业局和国防工业办公室提出了《关于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迁厂的请求。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7月22日,吉林省电子工业局向第四机械工业部王宗金副部长汇报工作时,王宗金副部长明确表示:八二三二厂搬迁的问题我是同意的,半导体器件再不调整不行了。过去说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现在不行了,要趁这个机会调整一下。8月在第四机械工业部东北电子工业三年调整规划领导小组的协助下,拟定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与长春市半导体二厂合并。9月7日,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与长春市电子工业局商讨,双方同意联营合并,合并后的工厂隶属长春市电子工业局。同年,丹东电视机配件厂因在1998年采用国营第八二三二厂3DG56器件生产的高频头在全国行业评比中获第一名,该厂认为国营第八二三二厂生产的3DG56产品性能稳定,上机率达99.5%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于是该厂舍弃使用本市无线电厂生产的同类器件,毅然与国营第八二三二厂签订60万套的合同。
  1980年2月12日,吉林省革命委员会以“吉革发(1980)33号”文件《关于下达第一批关、停、并、转企业名单的通知》确定,长春市半导体二厂因产品无销路被确定为转产企业。7月1日,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与长春市半导体二厂就联营问题向省、市电子工业局分别提出联营报告。7月22日,省、市电子工业局批准联营方案。同年10月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以“吉政发〈1980〉229号”文件正式批准将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与长春市半导体二厂联营合并,同时决定国营第八二三二厂可以利用企业利润、更新改造、设备折旧、大修理基金迁入长春市恢复生产,12月13日,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与长春市半导体二厂临时联合委员会正式成立。同年,国营第八二三二厂年产硅高频小功率管112万只,创历史最好水平,3DG56晶体管获吉林省优质产品称号。工厂第一次抛掉多年亏损的帽子,盈利5万元,成为三线建设中的黄金时代。
  1981年,长春半导体二厂年生产2CE82—85器件300万只,成品率在80%以上,CQ2A器件10万只,成品率在95%以上。同时技术革新“硅整流二极管2CE83—84的新结构获吉林省1986年重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主要产品3DG56器件的最大用户——丹东电视机配套厂由于地方行政性干预,不得不撤销合同,改用本市产品,造成国营第八二三二厂高频小功率三极管大量积压,致使工厂再次出现亏损。同年10月15经长春市经委、计委批准,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与长春市半导体二厂正式合并,合并后的工厂称长春市第八二三二总厂。
  4、内引外联发展。
  1982年,吉林省电子工业局为了改变国营第八二三二厂亏损状况,促进搬迁合并,调整了工厂领导班子,由邢颜文出任厂长,明忠臣、郑学智任副厂长、刘跃元任党委书记。同年4月,工厂党委做出决定:“广开门路,找米下锅”。于是全厂职工积极行动起来,利用设备和技术上的优势,到处承揽加工,先后承揽了广播电视、微波通讯、铁塔制作、安装工程及多头探针、快装锅炉、微波通讯站无人值班机房、行缝机、电镀表校验台、平口钳、活顶尖等项目。与此同时,邢颜文厂长、明忠臣副厂长先后带领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调研,他历时一个多月先后走访了辽宁、北京、天津、上海等地10多个城市,30几个整机厂家。通过调研发现,国内为电视机、立体声音响配套的集成电路市场急需,而生产厂几乎是空白。于是经研究决定引进芯片和框架,建立集成电路后部工序组装生产线。5月,长春八二三二总厂通过中国电子技术进出口公司介绍,在北京与日本三洋公司进行洽谈,经过努力,使原本不同意出售芯片与框架的日方开始同意出售,为此建立专门机构。这种引进技术方式开创国内先例。7月,工厂再次与日本三洋公司签定了来料组装手戴式电子计算器合同。8月,原国营八二三二厂第一批赴长130人,虽然当时食宿还很不方便,但来长人员仅用十天时间便完成铺料任务,并掌握了装配技术,二十天便生产出了第一批产品。8月1日,由吉林省电子工业局出面,与北京市电子仪表局就联合生产υPC三块集成电路达成协议。10月,工厂又与日本三洋公司签定来料组装收音机表合同,由日本三洋公司无偿提供生产线工装、设备,并派技术人员指导。年底共生产手戴式电子计算器2万块,盈利18万元。
  1983年2月5日至8日,长春八二三二厂总厂召开首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大会认真审议并通过了《厂长工作报告》、《关于职工调入长春工作的有关问题的试行办法》、《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倡议书》,原则上通过了《长春八二三二总厂经济责任制试行办法》。会议期间就如何抓好集成电路生产线,使其在短期内投产成了大会另一中心的议题。在会议结束时发布的大会公报中明确表示:“工厂必须下大力气把该生产线抓上去,抓出成效来”,振奋了山上、城内全厂职工的信心。工厂利用吉林省经委批转的40万元技术改造经费,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设备,建成了一条年产100万块集成电路后部工序组装生产线,为振兴工厂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工厂也着力组织国营第八二三二厂的搬迁。同年6月,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省政函(1983)188号”文件批复中日双方协议,长春八二三二总厂和吉林省信托投资公司与日本三洋钟表(香港)有限公司在广州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合资创办长春三洋电子有限公司,成为吉林省在特区创办的第一家电子合资企业。1983年6月至12月为合作期,1984年后转为合资厂。年底长春八二三二总厂300多户职工顺利进入长春市,全年共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234万元,是年计划的258.2%,实现销售收入967.1万元,利润148.9万元,纳税48.4万元。工厂从1982年连续三个月无力支付职工工资,9月份工厂银行帐户仅剩4.20元困境中,一跃成为长春市首批跨入盈利百万元企业之一。
  1984年1月30日,长春市经委以“长经字〈84〉32号”文件批复,长春八二三二总厂更名为长春市微电子工厂。3月3日,长春市电子工业局任命于为桥为党委书记,顾士章为党委副书记,明忠臣为厂长,马德臻、侯桃林、郑学智、于显超为副厂长,王建章为总工程师。9月25日,长春市电子工业局企业整顿验收团来厂,经历时三天认真验收,长春市微电子工厂获总分928分,定为企业整顿一类企业。1985年3月29日,长春市微电子工厂电子表通过生产定型。同年工厂研究所先后完成了300台商用电子计价秤的组装调试、电子收款机样机组装调试、2000台PB—700型微型计算机的组装调试。年底长春市微电子职工总数991人,有建筑面积59643平方米,其中生产用7058平方米,各种设备722台,固定资产原值1394万无,净值1038万元,实现工业生产总值9859.9万元,利润134万元。
  1986年6月,长春市微电子工厂相继与冶金部工业研究所、冶金部专利所、北京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商谈联合开发汽车节油器项目。同年经长春市电子工业局调整,任命张连科为长春市微电子工厂厂长,杜继裕为党委书记。12月9日,工厂召开经济承包动员大会。12月25日,经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讨论通过《生产车间经济承包责任制试行草案》,各车间继续开展经济核算及承包落实,同年工厂完成东煤公司调度系统大屏幕微机控制自动显示板研制工作。1987年工厂完成电子驱蚊器试制任务,发电显示器件投入批量生产。1988年,以来料加工方式从美国引进声波式电子驱蚊器生产线,并批量投入生产。同年长春市微电子工厂同上海钟声电子公司合作,在工厂批量生产L6280中档收录机。同年,长春市微电子工厂与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加工汽车喷漆生产线。至年底,长春市微电子工厂职工总数969人,工厂建筑面积33283平方米,其中生产用9082平方米,拥有439台机电调备,固定资产净值1021万元,形成半导体器件系列(青山版集成电路、发光器件)、电子钟表系列(三洋版手戴式电子计算器、春美牌数字电子表、石英指针表及可编程序石英钟)、电子整机系列(凯达牌电子计价秤、钟声牌双录机、组合音响、卡西欧牌个人计算机)、微电子应用系列(春美牌电子驱蚊器、微机控制自动显示调度板)四大类产品及可承担煤碳工业生产控制工程、电视微波通讯、铁塔制造安装、汽车自动喷漆生产线制造安装等工程。1988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872万元,虽然由于产品销路问题,工厂经营再次出现亏损达85万元,但生产装备得到了完善,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长春宇光电子工厂
  长春宇光电子工厂地处长春市建设中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座落在朝阳区延安大街11号。厂区临街的7层框架结构生产主楼座西朝东,与风景秀丽的南湖公园隔路相望,北邻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南与长春市半导体厂、吉林工学院相连。长春宇光电子工厂是中国唯一定点生产地面3cm波段低空测高雷达和中程气象雷达的中型企业,是吉林省电子工业骨干企业之一,隶属于长春市电子工业局总公司。
  长春宇光电子工厂的前身为吉林省无线电厂军工生产部分,始建于1965年。23年来,历经筹组创建、三线建设、整顿发展三个时期。至1988年,长春宇光电子工厂已拥有一支技术精良的队伍,形成了配套的生产装备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成为军用雷达整机制造、民用电子整机产品生产的综合性电子工业企业。
  1、筹组创建时期
  1965年,在吉林省重工业厅洪学智厅长的努力争取下,吉林省取得了“582”低空测高雷达的生产权。吉林省无线电厂承担了部分组件制造和整机装配任务,为雷达整机专业生产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0月,吉林省重工业厅批准《吉林省无线电厂扩大初步设计方案》。11月,第四机械工业部正式下达试生产任务。吉林省无线电厂经调整,调入技术人员,组织队伍,整修厂房,进入边试制边扩建阶段。在四机部十院十四所的协助及协作厂的共同努力下,于1966年底完成2部“582”雷达的试制任务。
  1967年,吉林省无线电厂生产的“582”雷达列入国家计划(总计30部,其中国家计划10部,四机部十四所协作20部),并于当年投产20部制作件。至6月中旬,吉林省无线电厂生产的接收、发射、反干扰等分机自制件前10台分机已经完成,后20台分机自制件已经完成三分之一,正抓紧进行30部整机总装前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外协件、外供件不能及时供应,加上“文化大革命”干扰,生产秩序混乱,至1969年3年间无1部雷达整机总装调试完成。
  1969年,为适应“备战”形势的需要,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和吉林省军区决定在吉林省建立雷达生产“小三线”工厂。自6月起,派人先后在吉林省舒兰县、辉南县、桦甸县、永吉县等地踏查踩点,最后确定厂址为距桦甸县城9公里的半山区孙家屯,原吉林省油母页岩矿旧址。8月,成立由吉林省军区代表范子华、吉林省无线电厂岳大海、郭家店模具厂张玉安、白城无线电厂张凤浑等13人组成的建厂领导小组。9月,吉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和吉林省军区决定将吉林省无线电厂军工生产部分由长春市迁至桦甸;同时调迁郭店模具厂、白城无线电厂,共同组建吉林省宏伟机械厂。10月,先遣组上山。11月,吉林省无线电厂第一批调迁职工开始搬迁。在广大职工的积极努力下,克服了缺车少油、天寒地冻的重重困难,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职工及设备的搬迁工作。
  2、“三线”建设时期
  1970年2月,吉林省无线电厂生产部分及郭家店模具厂、白城无线电厂搬迁工作基本结束,吉林省宏伟机械厂成立,并由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三线”建设历程。这期间共分3个阶段。
  ①艰苦创业,恢复生产阶段。
  1970年吉林省宏伟机械厂成立之初共有职工1072人(详见表7—28)。工厂组成了临时革命领导小组,下设政工组、生产组、后勤组,六个连队(生产车间),一个汽车队。当时面对荒废多年的油母页岩矿旧址,来报到的职工有的落泪感叹,有的干脆第二天就卷起铺盖回城了,工厂面临着严竣的考验。在工厂领导小组耐心细致的工作下,广大职工坚定了信心,挺起腰杆,坚定地留了下来。工厂在一片荒凉的残留工业旧址上扎住了阵脚,用辛勤的汗水,勤劳的双手,开始了吉林省雷达工业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全厂职工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响亮地提出了“搬迁不误生产”的口号。经过奋力抢修,原有6600平方米的破旧厂房除去了往日的灰尘、垃圾而焕然一新。为解决设备安装运输困难,掀起了“爬犁架上闹革命”的热潮,以绳拉、手推、肩杠把一台台机器安装就位,车间井然有序;在自己动手维修水电气设施过程中,面对年久失修、严重堵塞的供水管线,职工生活、恢复生产成了极大难题;在“挑水搞电镀”的同时,再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西大井大战”,为疏通管线,职工们顶着刺骨的寒风,脱下棉衣,喝上一口酒,钻进泥水交融直径只有0.8米的管道,排污泥、清脏水,经过36小时的连续奋战,管道终于疏通了。稍带混浊的挥发河水流进了工厂、车间,流进了职工家家户户。在这一系列艰苦创业的同时,工厂积极地开展了恢复生产,科研攻关,新产品试制工作。1970年,完成了搬迁前投产的20部“582”雷达的总装调试工作,经检验合格出厂,并着手“712”中程测雨雷达的试制。1972年,完成了10部“582”雷达生产任务。为培训人才工厂开办了职工七二一大专班。1973年,3部“712”雷达样机试制成功,并相继攻克了一直由辽宁省承担协作的“582”雷达关键整件预选器、回波箱、同步轮系列项目,实现了雷达整机生产以吉林省宏伟机械厂为主体的省内协作配套。至1973年底,吉林省宏伟机械厂共完成国家投资486万元。用于生产建设377万元(基本建设275万元,设备更新改选27万元,新产品试制及科研费75万元),用于非生产性建设109万元,4041平方米(整机厂房1599平方米,机修、木工车间842平方米,机加车间1600平方米)新厂房拔地而起,生产车间扩充为7个,24栋(8448平方米)新建住宅成为职工温暖的新居,职工子弟学校、托儿所、医院(总计7028平方米)相继落成,为职工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证;在企业管理方面,建立了完整的职能管理机构。昔日荒凉的旧工业残址,变成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98万元,净值1627万元,较为完善的雷达整机制造厂。
  这期间工厂管理机构及企业自然概况(详见附7—29、7—30)。
  ②增加建设,曲折发展阶段
  1974年,吉林省宏伟机械厂挑起了雷达整机生产的大梁,为适应生产需要,增加了工业建设投入,至1978年累计完成国家投资316万元。用于生产建设277万元,其中用于更新改造94万元,新增各类设备、仪器、仪表396台,设备、仪器、仪表总数664台(详见表7—31),基建投资152万元,新增生产用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新产品试制及科研费31万元,用于非生产建设39万元,新增职工住宅面积12000平方米,生产条件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五年间共生产雷达整机36部,雷达整机正弦电位器20只,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045万元,总成本达2759万元,工厂亏损五年累计达714万元,主要靠国家贷款维持开支。
  经过五年徘徊,1979年吉林省宏伟机械厂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了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调整了工厂两级领导班子,建立健全了各级岗位责任制,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注意了职工生活的改善,调动了全厂职工的积极性,工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完成“712”雷达31部(包括上年结转的16部),“582”改进雷达2部,8部雷达天线,9套雷达备件。在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中,因工厂供应备件及时,受到中央军委颁发的嘉奖令。一年生产产量相当于前五年的总和,产品质量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932万元,商品产值1531万元,不仅扭转了年初计划亏损60万元的经营指标,而且盈利15.1万元,一举摘下了工厂自建立以来连年亏损的“帽子”。
  1980年,吉林省宏伟机械厂贯彻了“军民结合”的方针,在坚持军工产品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发民用电子产品,全年共生产“712”雷达20部(交验出厂10部),完成上年结转6部和5套备件;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完成“582甲”雷达产品定型,并交验出厂。712雷达经改进,获吉林省优质产品。首次开发了民用电子产品,试制成功了电视机用高频头350只,电子琴样机2台,全年共实现工业生产总值772.8万元,实现利润90余万元。
  1979至1980两年间,吉林省宏伟机械厂累计完成国家投资102万元,用于生产建设69万元,其中用于设备、工具、仪器仪表46万元,新产品研制23万元,用于非生产性建设33万元(这一阶段工厂管理机构及自然状况详见表7—32,7—33)。
  ③坚持生产,筹组搬迁阶段
  1980年10月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吉林省宏伟机械厂搬迁至长春市,与长春市电真空器件厂合并。1981年8月21日,长春市人民政府组成联合接收小组,去桦甸对吉林省宏伟机械厂正式接收。同年10月,长春市经济委员会、长春市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吉林省宏伟机械厂与长春市电真空器件厂合并。成立长春市宏伟机械总厂,隶属于长春市电子工业局。
  自1981年起,国家对宏伟机械厂未再投资,工厂靠自筹资金在坚持生产的同时,开始筹组搬迁工作。
  1981年完成雷达生产15部、大修改3部及生产备件2686件,生产电视机用高频头4699只,实现工业生产总值937万元,比1980年提高11.2%,实现利润59万元,首次上缴利润30万元。
  1982年是工厂取得历史性好转后接受考验的一年。按主管局下达的计划,生产任务不饱合,难度较大,工厂召开各种专业会议,经反复研究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确定“保军品,抢民品”的主攻方向,扭转了生产被动局面。二是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加快老产品改型,新产品研制进度。三是进行企业整顿,加强经营管理,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年共完成雷达生产7部,大修2部及两套备件,生产三型高频头27226只,电视机320台,电子琴55台。实现工业产值817万元,获得利润54.9万元,超年度利润指标35%,受到长春市电子工业局通报表扬。经上级批准,全厂职工第一次享受平均工资两个半月的奖金。
  1983年,市局下达的经营目标是:确保利润20万元,争取30万元,奔向40万元。厂党委针对全年任务多次召开会议,把工厂目标转向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科研、生产、管理一起抓;采取老产品减少新产品补,产品降价损失增产补,军工产品损失民用产品补的方针;抓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实现利润与产值同步增长;抓产品更新换代,落实新产品试制定型计划,抓产品转向,加大民用产品生产措施,扩大产品品种,成立民用品生产领导小组;抽调得力人员,走出去,请进来,与重要厂家及科研单位建立情报网;抓经济效益,将工厂目标分解,落实到车间科室,签定经济承包合同,形成以“包、保、核”为中心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实现各项经济政策的况现;抓领导作风转变,提高工作效率,提倡“两多两少”(即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大型会议和减少文件)。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全年共完成7部雷达整机生产,8部雷达大修改型及雷达备件一套,582乙新型雷达2部,实现了当年试制,当年试用定型,当年产品出厂。经费使用比原计划节约10余万元,并生产电视机408台,三型高频头3767只,实现工业生产总值839.6万元,利润55.5万元。
  1984年是长春宇光电子工厂由桦甸迁回长春市付诸实施的一年。按照年初市电子工业总公司下达的10万元利润指标,还要完成工厂主体搬迁工作。工厂经反复研究,一是做出了一年生产任务按九个月安排,留出三个月搞搬迁的计划。二是为实现目标,强化调度手段,从零件、部件、整件加工制作到总装,采取一条龙的调度方法,保证生产计划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三是加强物资供应保证。四是加强搬迁工作与生产计划的衔接,山上山下统筹安排,按咬合进度
  执行,所有自制件力求在山上完成配套,在山下总装调试。经全厂职工拼搏努力,1984年9月9日至20日,工厂主体搬迁结束,并完成工业产值900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600元/人,保持了历史最好水平。同时完成了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新建5栋职工住宅楼,34栋平房,389户职工在长春市迁入新居,维修面积2400多平方米,并妥善地解决了职工子弟入学、入托等问题。
  同年11月10日,长春市电子工业局以“长电工字(1984)181号”文件批准,长春市宏伟机械总厂更名为长春宇光电子工厂(这一阶段工厂管理机构自然状况详见表7—34,7—35)。
  3、整顿发展时期
  1985年是长春宇光电子工厂在长春市组织生产的第一年。实际面对的问题是,生产作业面积小,生产资金紧张,军工产品生产计划减少,尚有一部分职工住房未得到解决,要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生产经营指标,相当困难。为此,工厂党委及厂部、厂工会经反复研究,做出了相应决策。3月14日,厂党委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工厂实行厂长负责制实施方案,实行了生产指挥、生产调度、政治工作,生活服务四到现场。4月25日,新建七层框架结构主厂房破土动工,5月厂科研所和技术科合并成立厂设计所,9月26日至27日,工厂企业整顿工作经长春市电子工业局全面验收合格,成为二类企业。在全厂职工的努力拼搏下,全年共完成20部雷达军品生产任务,试制成功电视机用YG851型全频道室内天线,当年投产11915台;并引进吉林工业大学YE203气敏元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05.2万元,比计划低9.5%,实现销售收入106.6万元(包括上年结转6部雷达),比计划提高47.8%,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首次跨入长春市百万利润企业行列。
  1986年是长春宇光电子工厂实现军工产品生产向民用产品重点转移的一年。7月份工厂派人去广州开发收录机产品,并与中国电子技术进出口公司海南工贸联营公司签定组装AP—900型收录机5000台合同。8月20日散件到货开始组装,当年共生产4781台。在生产9部雷达的同时完成“712”雷达大修定型,并通过国家级鉴定(5月15—17日)。完成YG851型全频道室内天线试制,并通过国家省级鉴定。与香港仰光电器厂合资,在长春市成立兴光无线电厂,计划生产391型、34型全频道室内外天线和NP—604型全频道室内天线以及3C2V同轴电榄;与省外贸签定了联合生产销售20万台钟控收音机合同。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28.5万元,超计划指标3.2%,实现利润40.8万元。
  1986年12月23日,张清祥厂长与主管局签定经济承包责任书,确定1987年工厂实行“定额包干”经济责任制。经济承包指标为:实现利润100万元,弥补处理财产损失12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2000万元。在一年的生产经营中,实行了浮动工资制度及多种单项奖励方案,生产车间在奖金上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全年共生产军工产品如下:4部“582乙”雷达,3部“582”雷达大修改甲,20只正弦电位器,1套“712”雷达备件。民用产品:AP—900收录机9508台,引进部件组装VD—900放像机8683台,试制成功并生产谐波减速器32台,静扭机5台,试制成功FEO3气敏元件(气敏报警用)并生产10000只。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18万元(军工产品产值314万元),虽超过经济承包指标,但由于在组装生产AP—900收录机过程中,由于进厂元器件未经严格的质量检查,致使部分不合格的零部件投入组装,在生产中又忙于赶进度,放松了质量管理,导致在由吉林省计划委员会组织的产品质量检查中质量不合格,受到通报批评。6月1日,长春市电子工业局以“长电工字(1987)43号”文件提出AP—900停产整顿处理意见。经工厂全体职工努力,6月12日,工厂在新建主厂房重新铺设了流水组装线,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设14个质量控制点,对进厂的元器件进行100%筛选,做到不合格零件不上机,不合格机板不组装,不合格产品不下线;完善了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健全了产品质量检查手段,对生产线全体职工进行集中培训教育;明确岗位责任,设置用户服务机构,对已售出产品实行“三包”。经长春市电子工业局审查,吉林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抽样测试报告达到整顿要求。10月31日,吉林省电子工业局以“(87)吉电质字154号”文件批准AP—900收录机恢复生产。11月2日《长春时报》一版报导了长春宇光电子工厂AP—900收录机经过停产整顿,恢复正常生产,重新赢得用户消息。但由于当年生产产品积压较多,销售收入为1018万元,工厂全年亏损47万元。
  1988年,根据市政府批准对长春市电子局所属企业实行公开招标。以长春市财政局、电子工业局为发包方,长春宇光电子工厂曹锦阳中标。2月14日,双方签定为期三年的承包合同,实行利润包干(实现利润60万元,处理财产损失10万元,还贷款10万元)。为实现工厂总目标,3月工厂对设计所扩充,成立设计一所、设计二所、工艺科;对生产车间实行了独立核算上交利润承包、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承包、超额奖励提成等;对销售部门实行销售大包,及30种单项奖励;对职能科室实行费用与工作质量承包,使职工收益和经济效
  益挂勾,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工厂成立经济责任制考评委员会,对全厂各部门实行定期考核,工资奖金采用月考核,累计结算,隔月兑现的办法。全年完成军工产品如下:“582乙”雷达整机生产6部,雷达整机大修1部,大修改型12部,雷达整机备件2套。民用产品:收录机540台,放像机10014台,全频道天线3382台,谐波减速器167台,并销售出上年结转的AP—900收录机8656台,VP—900放像机8419台。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53万元,(按80年不变价),产品销售收入3370万元,实现利润65万元,超额完成当年承包指标8.3%(这一时期工厂管理机构的自然状况见表7—36,表7—37)。
  五、长春市无线电二厂
  长春市无线电二厂位于南关区西四道街54号,始建于1973年,是以生产电子整机产品为主的中型企业。1988年国家经济委员会第三批确定的技术改造单位。建厂15年来,历经起步创建,徘徊回落,再次发展3个阶段。
  1、起步创建
  1973年4月19日,长春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以“长革生(73)49号”文件决定,将长春市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生产的101单路激光通讯机、60路微波通讯机、“208”公务机架三个产品移交长春市电子工业局。同年6月,长春市非金属材料厂电子车间从事上述三个电子产品研制和生产的78名职工移交长春市电子工业局,暂借长春市磁性材料厂厂房,成立长春市无线电二厂。当时主要是改进生产60路微波通讯机、101单路激光通讯机。
  1974年4月22日,经长春市计划委员会、工业交通办公室批准,长春市电子仪器厂、长春市无线电机械厂与长春市无线电二厂合并。利用长春市无线电机械厂、长春市电子仪器厂厂址,重新组建长春市无线电二厂(当时三厂的自然状况详见表7—38)。年末,长春市无线电二厂职工人数为496人,企业占地面积7816平方米,建筑面积4860平方米,各种设备51台,仪器仪表249台,固定资产原值161万元,工厂初具规模。当年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1.6万元,利润总额—13.6万元。
  1975年5月,长春市无线电二厂一栋四层电子大楼破土动工。同年,安装在沈阳至新民的微波站60路微波通讯机通过验收,交付使用。1976年,单路激光通讯机通过省级设计定型。1977年,用于长征DCH—1型红外测距仪通过省级设计定型。同年,电子大楼交付使用,基本解决了工厂生产用房的困难。同年,为筹建光学车间,由吉林省电子工业局投资60余万元购置了光学设备和仪器。1978年,长春市无线电二厂初步形成了以机光电为主体的电子整机企业。同年,工厂研制的激光通讯机、红外测距仪荣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工厂一举扭转了建厂以来连年亏损的局面(详见表7—39、表7—48)。企业被长春市电子工业局评为“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
  2、徘徊回落
  1979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长春市无线电二厂军工产品全部停产,工厂转产民用电子整机产品。由于市场信息不准,上马台式收音机产品销路不畅。年底工业生产总值为119万元,仅为1978年的59%,利润总额3万元,比1978年下降48.3%。1980年工厂开始生产两用电子报警器,短期内未能发挥,致使工厂再次亏损1.6万元。1981年,工厂再次上马落地式收录两用机,由于产品滞销,产品再次造成积压,年底工厂亏损额为24万元。1982年,工厂生产的两用电子警报器进入批量生产,但由于台式收音、落地式收录两用机的大量积压,工厂虽有所好转,仍亏损21万元(详见表7—41、7—42)。
  3、整顿、改革发展
  1983年,长春市无线电二厂调整了厂级领导班子,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改革。确定了以两用电子警报器为主导产品方向,停产了滞销产品,在企业内
  部狠抓了基础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当年再次扭亏为盈。1984年,长春市无线电二厂与北京供电局共同研制的电力负荷工频控制装置投入生产。同年,两用电子警报器荣获吉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年底,工厂完成工业生产总值464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01万元,迈进长春市工业企业盈利超百万元行列。1985年,长春市无线电二厂引进国外彩色电视机散件进行组装生产。同年,工厂以租赁方式从日本引进充气式打火机生产技术和69台设备(计68万元),招收新工人265人,并以55万元的代价将32名盲人职工移交给长春市民政部门。同时,工厂与长春汽车研究所共同研制的用于汽车发动机控制的爆震限制器投入生产。工厂经过整顿验收升为一类企业。年底,工厂完成工业生产总值729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53万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57%,51.5%。1986年10月,汽车爆震限制器通过部级生产定型,进入大批量生产。同期,充气式打火机引进生产线投入使用,形成年产500万支的生产能力。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年底工业生产总值虽仍有所增加,利润总额下降至33.2万元。1987年1月,长春市无线电二厂充气式打火机在长春市通过省级生产型鉴定。4月1日,BX—1型汽车爆震限制器正式在第一汽车制造厂CA141型解放车上装车使用。10月,经市科学委员会批准,长春市无线电二厂成立独立核算的厂办科研所——长春市汽车电子技术研究所。同年,汽车爆震限制器荣获吉林省优秀新产品金鹤杯奖、市十佳新产品一等奖。JBZ12—06型多音调电子报警器荣获吉林省优秀新产品金鹤杯奖。工厂被评为长春市科技开发先进集体。年底长春市无线电二厂完成工业生产总值2556.6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08万元,创造历史最高水平。1988年1月4日,长春市无线电二厂实行了两级核算。3月18日,厂内中层干部招标工作结束。4月12日,BX—1型汽车爆震限制器荣获1987年度吉林省优秀新产品特等奖。JBZ12—06型两用电子报警器获1987年吉林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12月,长春市无线电二厂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技术代表团在长春就无触点高能点火装置生产问题进行洽谈。年底,长春市无线电二厂共完成工业生产总值2390万元,实现利润204万元(详见表7—43、7—44)。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

《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

本志包括了总序、凡例、电子工业沿革、建设与改造、队伍与教育、科研与开发、产品与生产、经营与管理、企业、人物、大事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