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投资类电子产品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72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投资类电子产品生产
分类号: K923.4
页数: 18
页码: 271-2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投资类电子产品生产始于沦陷期的1942年,从通信设备类产品生产开始。做为特定的历史时期,完全由日本人经营的产品生产,是以扩充日本侵略者军事、通信装备为目的,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而中止。国民党占领时期,由于战火摧残,一点残存的工业生产基础亦被破坏贻尽。
关键词: 地方志 电子工业 长春

内容

长春市投资类电子产品生产始于沦陷期的1942年,从通信设备类产品生产开始。做为特定的历史时期,完全由日本人经营的产品生产,是以扩充日本侵略者军事、通信装备为目的,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而中止。国民党占领时期,由于战火摧残,一点残存的工业生产基础亦被破坏贻尽。
  长春市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投资类电子产品生产形成了以通信设备、广播电视设备、雷达、汽车电子四个类别为主导的产品系列;同时电子计算机、医疗电器、电子报警器,电子仪器四类产品亦得到相应发展,为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及长春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通信设备类产品生产
  长春市通信设备类产品生产始于1942年,以伪“新京中央工作局”生产军用便携式报话机为开端。此后相继由伪“满洲川井电气株式会社”、伪“满洲通信机株式会社新京支店”生产磁石式电话机、交换机等通信设备产品(规格、型号及产量不详),以服务于日本侵略军及通信部门需要,1945年全部中止。
  长春市解放后,1952年末,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电信机械厂开始生产磁石式电话机、交换机产品,完成了由单纯通信设备零部件制作到通信设备整机生产的转变。由此掀开长春市解放后通信设备产品生产的历史。36年来,主要生产的有线、无线通信设备产品有:通信交换设备、载波设备、激光通信设备、微波通信设备四个门类产品。其中激光通信设备与微波通信设备为阶段性生产产品,通信交换类产品为主导生产产品。
  1、有线通信设备产品生产
  长春市有线通信交换设备产品生产自1952年末由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电信机械厂生产磁石交换机为开端,至1988年,先后经历了机电制人工交换设备、半电子人工交换设备、自动交换设备3个生产时期。
  ①机电制人工交换设备生产
  1952年至1974年是长春市机电制人工交换通信设备产品生产时期。这一时期先后经过了过渡准备、起步发展、调整徘徊、恢复提高四个阶段。
  1952年至1953年,是长春市机电制人工交换设备生产过渡准备阶段。
  1951年前,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电信机械厂主要从事ST、SH型交换机零部件的修配制造,尚无通信设备整机产品生产。1952年,先后仿制生产了磁石共电交换机、磁石式小市话交换机、有线电报收文机及SH型市话用测量台、长途局用市话测量台等配套设备,成为由单纯修配制造向整机产品生产转变的起点。1953年,新开发的通信整机产品虽然尚未正式投入生产,做为产品生产的过渡阶段,初步完成了通信整机产品的生产准备,为以后专业化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产品生产情况详见表5—35)。
  1954年至1960年是长春市机电制人工交换通信设备产品生产起步发展阶段。
  1954年,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电信机械厂在国内首创550型长途交换机新产品投入生产。同年12月4日,根据邮电部决定,电信机械厂更名为邮电部供应局长春器材厂,从产品结构到规划方向,再次完成了由综合生产向专业化发展的转变,成为长春市机电制通信设备专业生产的起点。
  1956年,邮电部供应局长春器材厂班长台、共电查号台、长机室电源架、列架告警信号盘四种新产品先后投产。1957年,长途线路、记查线入、磁石双向、共电双向、对共电出五种中继器新产品再次相继投产,使得长春市机电制人工交换设备产品向设备系统生产迈出了一步。
  1958年,吉林省有线电厂成立并开始生产磁石式交换机、长途人工交换台等产品,壮大了长春市通信设备生产队伍。同年,邮电部供应局长春器材厂3812平方米装配生产楼落成。1960年邮电部工业局长春器材厂新厂区建设的机加、热处理、电镀、喷漆、成品包装五个生产车间完工,工厂初具规模,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扩大了生产能力。至1960年底,长春市区划内的两家企业共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628.9万元(其中邮电部工业局长春器材厂1507.4万元,均含载波设备生产产值),创造历史上的最好水平(详见表5—36)。
  1961年至1969年是长春市通信交换设备生产曲折发展阶段。
  1961年,邮电部工业局长春器材厂新厂区锻造车间及装配车间建成,在550型交换机的基础上,改型设计的JT10型交换机新产品投产,首次采用标准化结构与标准零部件及元器件,为实现产品的规模生产做了准备。同年,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决定将吉林省有线电厂、长春市电信局机械厂、长春市邮政局摩托车厂合并,成立长春市有线电厂,地方企业有所扩充,工业生产产值亦有提高。但是由于国民经济出现困难,中央部属企业——邮电部工业局长春器材厂生产产值急速下降,致使长春市区划内通信设备工业生产总值降至734.7
  万元(长春器材厂为49407万元),仅占1960年的32.8%。
  1962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长春市有线电厂下马,筹建的8000平方米厂房转给吉林省无线电厂,由工业生产转为以通信设备维修为主,兼业生产有线通信线路器件。同年长春邮电器材厂新厂区建设暂停,工业生产再度收缩。至1963年,长春市通信设备工业生产总值仅为244.3万元(其中长春邮电器材厂229.3万元),仅占1960年的15.2%,成为自1957年以来的最低点。
  1964年,根据邮电部工业调整规划,确定长春邮电器材厂为通信设备专业生产厂。1965年,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将修机室扩充为吉林省邮电修配厂,共电式交换机新产品投入生产。1966年3月长春邮电器材厂试制的JT501型长途交换设备新产品通过部级生产定型并投入生产,通信交换设备生产逐渐得以恢复。1966年通信设备工业生产总值达974.3万元(其中长春邮电器材厂为952万元),是1963年的3.99倍。
  1967年,长春邮电器材厂502型、503型、504型交换设备新产品相继投产,形成了第一个定型生产的系列产品。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生产秩序被打乱,长春市通信设备产品生产再度下滑。当年工业生产总值为463.4万元(其中长春邮电器材厂为441.51万元),仅占1966年的47.6%。
  1969年,根据邮电部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长春邮电器材厂435名职工调迁至西安邮电学校,组建邮电五二七厂。同年,吉林省有线电厂抽调200余人(包括吉林省邮电学校最后一届毕业生)支援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在磐石县组建的“小三线”工厂——吉林省七〇二厂,使得长春市通信设备产品生产力量受到很大减弱。年底,长春市通信设备生产工业总值为600.4万元(其中长春邮电器材厂为556.4万元)(详见表5—38a.38b)。
  1970年至1974年,是长春市机电制人工交换设备生产的发展提高时期。
  1970年,吉林省有线电厂实行军管制,长春邮电器材厂列入国防工业企业,更名为电信总局五一三厂,长春市通信设备生产逐渐得到恢复。1974年,邮电五一三厂螺簧式纵横交换机新产品投入生产,国内首创自动交换机核心元件研制成功,为通信设备产品向半电子式发展奠定了基础。至年底,长春市通信设备产品工业生产总值达1270.76万元(其中邮电五一三厂为1057万元),首次突破1千万元大关。
  1970年至1974年,长春市有线通信设备4年工业生产总产值为4549.7万元(详见表5—39a.39b)。
  ②半电子人工交换设备生产时期
  1975年至1984年是长春市半电子人工交换设备生产时期。
  1975年,邮电五一三厂JT507型晶体管式无绳交换设备投入生产,成为长春市由机电制向半电子人工交换设备生产的开端。
  1976年,吉林省有线电厂生产的1000门半电子式人工交换设备在吉林省农安县邮电局开通使用,提高了长春市半电子人工交换设备生产产品水平。1979年47式步进制交换机投入批量生产,成为吉林省有线电厂的主要生产产品。同年,邮电五一三厂JT508型晶体管人工长途交换设备通过部级鉴定并投入生产。此后,JT508型(1980年)、JT509型交换设备(公安专网1983年)相继投产,形成了长春电话设备厂生产的系列产品。
  1983年,长春电话设备厂JT02II型长途接续台投入生产,成为长春市第一个生产的以单片机控制计时功能的接续设备产品,与同期投产的JT03型长途接续台形成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可配合长途自动、半自动交换设备进行自动、半自动接续,并使脉冲信号与多频打字合为一体,为实现通信设备自动化做了准备。同年,长春电话设备厂先后有HEDD镀锌、HEDD—ATMP—SD镀金、HEOP镀铝锡合金、电子镀铅锡四项新工艺通过部级鉴定,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1984年,长春市两家生产企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2501.1万(其中长春电话设备厂为1815.9万元)。
  这一时期历时九年,累计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8248.7万元(详见表5—40a.40b)。
  ③自动交换设备产品生产时期
  1985年,长春电话设备厂研制的JDD04/05型长途半自动对端设备、JDB01型半电子长途自动交换设备同时通过部局级鉴定并投入生产、开创了长春市自动通信设备生产的历史。1986年,吉林省通信设备厂引进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的SG—1A型全电子小型交换机投产,成为长春市第一个生产的全电子式交换设备。同年,长春电话设备厂引进法国CTR160/E用户线路集中器生产技术及33套散件,进行国产化开发。1987年长春电话设备厂首创激光控制长途自动交换机接口设备及对端设备通过部局级鉴定并投入生产。同年,国内引进的日本C400型、C460型纵横制交投机用人工长途电话交换、接口设备通过部局级鉴定并投入生产。为使用先进技术,配合设备综合开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一时期,4年间累计生产总值为16157.3万元(详见表5—41a.41b)。
  2、无线通信设备产品生产
  长春市无线通信设备产品生产始于1970年,主要生产产品为60路微波通讯机及101单路激光通信机。1978年因“军转民”,长春市无线通信设备产品生产中止。
  1970年,在吉林省“208”微波工程大会战中,根据吉林省军区通讯办公室和吉林省电子工业局决定,长春市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成立电子车间,开始研制并生产60路微波通讯机任务。当年共生产3套6部。同年长春市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根据四机部及吉林省军区通信办公室决定,开始研制101单路激光通信机。1971年长春市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生产60路微波通讯机7套14部及“208”公务机架14部,安装在吉林省内的7个微波站。同年101单路激光通信机制成第一台样机。1972年,长春市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生产60路微波通信机19套38部,供给东北地区各地广播局装奋使用。同年制成第2部101单路激光机。1973年4月19日根据长春市革命委员会“长生(73)49号”文件决定,长春市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60路微波通讯机、101单路激光通信机、“208”公务机架等3个产品移交长春市电子工业局并成立长春市无线电二厂,1974年生产101激光通信机2部。1975年长春市无线电二厂生产101激光通信机46部。1976年生产101激光通信机64部、60路微波通讯机3套6部。1977年长春市无线电二厂生产101激光通信机44部。1978年,长春市无线电二厂生产101激光通信机133部,同年生产60路微波通信机2套4部后,该产品生产中止。1979年长春市无线电二厂生产101单路激光通信机71部后,该产品生产中止。
  自1970年至1978年,长春市累计生产60路微波通讯机24套48部,101单路激光通信机362部。
  二、雷达产品生产
  长春市雷达产品生产始于1965年。在23年的发展中,经历了跨省协作联合生产、省内配套曲折发展、搬迁回城再度发展三个时期。
  1、跨省协作,联合生产。
  1965年至1973年,为长春市雷达产品跨省协作,联合生产时期。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①1965年至1969年为跨省协作,兼业生产阶段,生产企业为吉林省无线电厂。
  1965年,在吉林省重工业厅洪学智厅长的争取下,第四机械工业部以“(65)四计安3945号”文件决定,将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研制“582”低空测高雷达移交吉林省重工业厅、辽宁省无线电公司联合生产。同年11月8日至13日,由第十四研究所在南京召集了吉林、辽宁两省有关的十一个生产企业,召开了关于“582”雷达移交计划协调会议。吉林省在重工业厅技术处濮实处长带领下,吉林省无线电厂王秉林厂长等五家生产企业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确定:由吉林省重工业厅、辽宁省无线电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共同成立“582”雷达试制领导小组,以吉林省为主,在长春市设立联合办公室,具体负责“582”雷达试制过程中计划安排及进度协调事宜。由此拉开了长春市雷达产品生产的序幕。
  根据南京“582”雷达移交计划协调会议分工,作为雷达整机生产的吉林省无线电厂自1965年11月开始,立即组织雷达产品生产队伍,调整、调入技术人员,并相继对“582”雷达整机873项任务中所承担308项任务(其中包括224项标准件中的88项,余为接收、发射、反干扰等无线电分机、机械加工无难点)进行组织生产。当时吉林省无线电厂组建了机械加工、辅助及装配三个生产车间,生产设备是五十年代后期一些校办工厂生产的机械设备,以简单的工装进行手工装配。在两省其它生产企业及第十四研究所的积极配合下,1966年10月低空测试雷达由吉林省无线电厂试制成功第一台“582”雷达。至1966年底,2部“582”雷达再次总装,调试完成。经试用验证,战术与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1967年,“582”雷达生产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国家计划10部,为第十四研究所协作20部)。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干扰,虽仅投产20部,至1969年冬仍未能完成总装。
  ②1970年至1973年为跨省协作,专业生产阶段。生产企业为吉林省宏伟机械厂。
  为适应“备战”形势需要,1969年9月,吉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和吉林省军区决定,将吉林省无线电厂雷达生产部分的设备、人员迁至吉林省桦甸县山区(孙家屯),与郭家店模具厂等组建雷达专业生产厂——吉林省宏伟机械厂。
  1969年冬至1970年,吉林省宏伟机械厂基本是边搬迁、边基建、边坚持生产。当时工厂组建三个生产车间,由于生产装备的改善,技术力量的充实,加上全体职工的努力,面对天寒地冻,荒废多年的油母页岩矿乱摊子,全体职工自己动手修复水、电、气设施,改建维修旧厂房,土法上马安装机器设备,搞大会战集中兵刀攻克难关,仅用3个多月便完成搬迁工作。1970年5月1日前,完成10部“582”雷达整机的总装、调试,并试制成功一部“583甲”雷达新产品样机,与“582”雷达相比,提高作用距离60%。至年底共生产出20台“582”雷达整机。
  1973年,吉林省宏伟机械厂扩充为七个生产车间,拥有各类设备420台,其中高精设备9台,无线电测量仪器仪表236台,金属切削机床及锻压设备68台,动力设备16台(不包括电动机321台),绕线设备1台,高频加热设备1台,起重设备1台,其它设备88台。由辽宁省承担的“582”雷达关键整件预选器、回波箱、同步轮系等相继试制成功,吉林省宏伟机械厂真正挑起了“582”雷达生产的大梁,基本实现了省内配套生产的目标,成为中国地面3cm波段雷达的唯一生产厂家。
  1970年至1972年,吉林省宏伟机械厂共生产雷达41部(详见表5—42)。
  2、省内配套,曲折发展。
  1974年起,吉林省雷达产品生产曲折发展,共历经了 2个阶段。
  ①1974年至1978年为改善装备,生产徘徊阶段。生产企业为吉林省宏伟机械厂。
  1974年至1978年的5年中,国家对吉林省宏伟机械厂用于生产性建设投资达277万元。生产用建筑面积比1973年增加一万多平方米,电子专用设备由2台增至40台,无线电测量仪器仪表由236台增至470台,金属切削机床及锻压设备由68台增至149台,动力设备由16台增至25台,电动机由321台增至557台,绕线设备由1台增至8台,高频加热设备由1台增至6台,木工专用设备由5台增至8台,并新增点焊机4台,超声波清洗机7台,真空浸染机1台,超净工作台10张,真空零件贮存柜4台,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连年大搞群众运动,只抓革命,忽视生产,致使工厂一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到1978年底,5年间共生产“582”雷达18部,“712”雷达18部,“582”雷达备件34套,正弦电位器20只,试制“582”雷达
  样机两台(具体详见5—43)。
  ②1979年至1983年为开发新品,稳定提高阶段。生产企业1980年为吉林省宏伟机械厂,1981年后改称长春市宏伟机械总厂。
  1979年,吉林省宏伟机械厂落实了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调整了工厂两级班子;建立和健全了各级岗位责任制,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产品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完成“712”雷达生产31部(包括上年结转的16部),582改进雷达2部,8部雷达天线和9套雷达备件,一年产量相当于前9年总和的一半,产品质量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1980年,由于贯彻落实了军民结合的方针,吉林省宏伟机械厂虽然增加了民用电子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军工产品仍保持了较好的生产势头,当年共生产“712”雷达20部和5套雷达备件的生产任务;同时完成了“582甲”雷达新产品2台样机通过设计定型,并向军方交验出厂。“712”雷达经改进,获吉林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1年,吉林省宏伟机械厂隶属长春市电子局,更名为长春市宏伟机械总厂,当年完成712雷达10部的出厂任务,“582”大修3部,生产582甲雷达5部,582雷达备件2686件。
  1982年由于军品计划减少,全年完成582雷达7部,582雷达专用备件1套,“582”特需备件1套。
  1983年,全年完成582甲雷达7部,582乙雷达2部,582雷达大修理改甲8部,备件1套。同时,在开发新产品方面,582乙雷达当年投产试制当年试用定型,当年产品出厂。经费使用严格控制,层层把关,比计划节约10多万元。
  1979年至1983年,5年间共生产各种雷达84部,大修或大修改型13部,雷达备件17套,天线8部(详见表5—44)。
  3、搬迁回城,再度发展。
  1984年至1988年,是长春市雷达生产企业搬迁回城,再度发展时期。生产企业为长春市宇光电子工厂。
  1984年9月9日,长春市宏伟机械总厂正式迁至长春市。9月20日工厂主体搬迁结束。12月1日正式启用长春市宇光电子工厂厂名。同年工厂成立研究所,增设计量站,全厂共有10个生产车间,工程技术人员186人,生产性建筑面积32580平方米,科研用建筑面积876平方米,拥有各种设备仪器1447台。当年,工厂在搬迁的同时,共生产雷达6部,大修理改型10部,大修理10部,雷达备件2套,正弦电位器10台。1985年是长春宇光电子工厂在长春市组织生产的第一年,工厂经整顿,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当年共生产雷达5部,雷达改型15部。1986年军品生产任务减少,全年共生产雷达9部。1987年,长春宇光电子工厂全年共生产雷达4部,雷达大修3部,雷达备件1套,正弦电位器20只。1988年共生产雷达6部,大修理1部,雷达大修理改型12部,雷达备件2套。
  1984年至1988年,长春市共生产雷达21部,雷达改型15部,雷达大修理改型22部,雷达大修理14部,雷达备件5套,正弦电位器30只(详见表5—45)。
  三、汽车电子类产品生产
  长春市汽车电子类产品生产始于1983年,由长春市无线电一厂的汽车收音机产品生产起步。1984年,长春市半导体厂的汽车用显示器、长春市无线电二厂的汽车爆震限制器进入试生产,由此破了长春市汽车电子产品生产的单一结构。1988年,长春市微电子工厂及长春市电子仪器厂的汽车用电压调节器相继进入试生产,进一步增加了汽车电子产品的种类。6年来,共生产汽车音响、发动机控制、计时显示三大类产品326408台(详见表5—46)。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

《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

本志包括了总序、凡例、电子工业沿革、建设与改造、队伍与教育、科研与开发、产品与生产、经营与管理、企业、人物、大事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