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科研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71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科研机构
分类号:
F426.34
页数:
11
页码:
147-157
摘要:
本节记述长春市电子工业科研机构,其中包括了基础科学研究机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厂办科研机构、主要专业技术科研单位。
关键词:
长春市
科研机构
电子工业
内容
长春市专业电子科研机构最早出现于长春沦陷的日伪时期。据康德12年5月(1945年5月)伪《满洲帝国国务院大陆科学院概要》(以下简称:伪“大陆科学院”)记载,至1945年5月,在该院已经建立的23个研究室中,有电气、应用物理两个研究室从事电子管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几经战火摧残,国民党政府接收转移,兵灾、盗抢、伪“大陆科学院”已近废墟。据1949年5月25日由佟诚编写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工业研究所概要》记载,长春解放时伪“大陆科学院”损坏程度十分严重长春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长春市电子科研机构以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工业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前身)电机研究室的建立为开端。历经曲折,至1988年长春市共有22个电子类科研单位,其中从事基础研究7个,从事专业技术研究7个,从事新产品与工艺技术研究8个。
一、基础科学研究机构
长春市电子科学基础研究机构设置始于1956年。至1988年,在32年的曲折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及中科院所属研究所设置的电子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基础科研体系。
1.开创性的建立
1956年2月,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在留美学者高鼎三副教授的主持下,成立半导体实验室,在国内开创性地开展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1958年,随着物理系半导体专门化班首期12名应届毕业生的加入,科研队伍得到加强。这期间,吉林大学(1958年8月由东北人民大学更名)物理系半导体实验室除在半导体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绩外,还在国内开创性地进行了砷化镓单晶制备的研究,为苏联来校访问专家桑都诺娃所惊讶。1959年3月,吉林大学半导体系成立,由16名教师组成半导体物理(10人)与半导体化学(6人)两个教研室。其基础实验设备由校物理、化学两系支援一部分,并由学校拨款5万元,作为实验专用设备费;先后自制了拉晶机、切割机、磨片机、点焊机、加上由二机部十局支援的高频炉,构成了当时从事半导体研究所必需的“五机一炉”配套设备,为科研提供了基础设施。
同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立第六研究室,从事半导体超纯硅材料的研究与制备。由此,开创了长春市半导体科学基础研究的基业。
2.在调整中发展
1961年,中科院东北分院将在长春市的固体物理、磁学、金属物理、电子学、半导体、冶金采矿、硅酸盐等学科合并,成立吉林固体物理所,使长春市电子基础科学研究机构得到扩充。1962年,经中国科学院机构调整,将辽宁、黑龙江、吉林、甘肃、陕西、山西等省有关学科研究机构调整到吉林固体研究所,改称中科院东北物理研究所,电子科学研究力量再次得到加强。1965年,根据中国科学院调整,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半导体物理性质测定及SiC制备研究部分先后调迁外地,减弱了长春市半导体材料研究方面的力量。同年,东北物理研究所从事半导体、固体物理、金属物理等研究部分调迁外地,同时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固体发光研究室调进东北物理研究所,组成中科院吉林物理研究所,奠定了新型发光材料、发光器件、发光显示、显像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的研究方向。年底,长春市电子基础科学研究机构主要为吉林物理研究所及吉林大学半导体系研究室(尚未正式命名),分别从事发光材料及半导体科学方面的研究。
3.“文革”中的挫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长春市电子科研机构亦遭受严重破坏,一切科研课题均被迫停止。1970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第10研究室根据国防科委下达的任务,先后开展了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1973年,吉林省辽源市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死伤多人,应辽源市市长要求,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第10研究室开展气敏半导体课题的研究。同年,该所成立第11研究室,开展激光、发光材料及稀土固体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直至1976年仍局限于很狭小的范围。
4、新时期的发展
1977年,长春市电子科学研究工作逐步得到恢复。1978年,中科院吉林物理研究所改称中科院长春物理研究所。1985年,吉林大学成立计算机科学研究所,长春邮电学院成立邮电科学研究所。1986年,吉林大学成立电子科学技术研究所,下设光电子与集成光学研究室、半导体敏感器件与传感器技术研究室、半导体材料研究室和应用开发研究室。1987年,吉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清华大学联合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集成光学电子联合实验室。由此使得长春市电子科学研究站在当代科学研究的前沿。
1988年,长春市共有电子科学研究机构5个,在集成光电子学、半导体科学、发光学、计算机科学、邮电通信科学等5个主要领域开展研究(详见表4—2)。
二、专业技术研究机构
长春市电子专业科研机构主要为省属科研所。
1、起步创建与调迁
1948年1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决定在原伪“大陆科学院”残存的旧址上建立工业研究所。研究所组建期间,条件十分艰苦,全体职工吃陈高粱米,喝盐水白菜汤,睡地板或办公桌;为建立研究室,职工们四处收集流失于市场、街头的图书和试验器材,在冰天雪地里把战火中被国民党军队扔在外边的零散设备、仪器一一拣回、维修。至1949年5月,在原伪“大陆科学院”电气研究室和配电室残存部分的基础上建成了电机研究室及电子管中间工厂,主要开展电子管、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电子技术研究,成为新中国最早的电子专业科研机构。
1953年,经中国科学院调整,将长春综合研究所(1952年长春工业研究所归属中国科学院后改称)机械、电机两个研究室分出,组成机械电机研究所筹备处。1954年10月,中科院机械电机研究所正式成立,成为长春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独立的电子专业研究所。1956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将原电机研究室调迁至北京,成立中科院电子科研所。在此后的两年中,长春市电子专业技术科研机构出现空白。
2、再度兴起与调整
1958年,中科院吉林分院成立吉林半导体研究所。11月,吉林省邮电管理局成立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1960年,吉林省机械电机研究所成立并设置半导体研究室。此时期成为长春市电子专业科研机构发展的兴盛时期。
1962年,吉林半导体研究所撤销,并入中科院东北物理研究所,同年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撤销。1964年吉林省机械电机研究所半导体研究室撤销,与另外两家企业组建长春半导体厂。至此,长春市电子专业技术研究机构再次出现空白。
3、恢复与发展
1973年,吉林省电子产品例行试验中心站成立,专门从事电子产品检测试验研究。1974年,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恢复建立。1975年10月6日,吉林省电子技术研究所成立。1978年1月,吉林省广播电视研究所成立,同年吉林省计算机研究所成立。长春市电子专业技术研究所得到恢复与发展。
1984年11月,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与吉林省邮电设计所、邮电工程公司合并,成立吉林省邮电通信技术开发公司。1985年,东北师范大学成立静电技术应用研究所。1986年1月,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再次独立。1987年11月,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与吉林省邮电通信设备厂合并,合并后称吉林省邮电科研所,成为以科研为先导,集科工于一体的科研生产企业。
1988年2月,长春市曙光电子技术科研究所成立,成为长春市电子科研机构中的唯一的民办集体所有制性质的科研机构。年底,长春市共有电子专业技术科研单位7家,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邮电通信技术及广播电视技术等4个领域开展研究(详见表4—3)。
三、厂办科研机构
长春市厂办电子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新产品研制与生产技术开发。最早出现于1956年,至1988年,在32年的发展中,历经起步组建、遭受挫折、再度发展三个阶段。
1、起步组建
1956年7月30日,邮电部长春器材厂为研制12路载波机及长途交换设备,引进了相关配套设备,工厂在机构调整时,首先设立设计科,成为由长春市电子工业企业最早设置的以新产品研制为主要任务的厂办科研机构。设科长1人,工程技术人员12人,资料、制图、描图5人。1957年7月至1961年,邮电部长春器材厂曾一度将科研机构与技术管理部门合并为技术科。1962年7月设计科再次独立(设三个组:电路组、结构组、元件组,设科长1人,主任工程师1人,工程技术14人,标准化2人,资料、制图、描图4人)。
1964年4月1日,长春半导体厂成立。为承担研制砷化镓单晶材料及器件,工厂组建研究室,并成立试制生产线,成为长春市电子工业第一个较为正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厂办科研机构。
1966年4月,四机部决定将设在北京的部属第十一研究所(元件与材料研究所)第六研究室(有机介质电容器研究室)合并至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成立工厂设计所,使长春市电子工业厂办科研机构得到壮大。至此,长春市电子工业共有厂办科研机构3个,奠定了长春市电子工业新产品研制及生产技术开发的基础。
2、遭受挫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长春市电子工业厂办科研机构遭受严重挫折。
1967年,长春邮电器材厂设计科撤销,技术人员下放到车间劳动。1968年9月,在“无政府主义”状态下,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设计所由北京调入人员自行返回北京(不久人员改行分散),剩余人员亦下放到车间劳动,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设计所解体。1976年,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设计所恢复。这是当时长春市唯一的一所厂办科研机构,由于没有实验设备,只是负责生产线的技术改造。
3、恢复发展
中共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后,长春市电子工业厂办科研机构逐步得到恢复发展。
1977年,邮电五一三厂恢复成立工厂设计部。1979年5月后,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设计所试验室相继建成,开始进入新产品开发研制阶段。
1983年,长春电话设备厂成立通信设备研究所。1984年,长春市微电子工厂、长春宇光电子工厂先后成立厂办研究所。1986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成立广播电视产品研究所。1987年,长春市科委以“长科(1987)99号”文件批准长春市无线电二厂成立厂属独立核算的长春市汽车电子技术研究所。1988年1月,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成立箔片研究所。年底,长春市电子工厂共有厂办科研机构8个,共有科研人员359名(详见表4—4),对推动长春市电子工业企业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主要专业技术科研单位
1、吉林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
吉林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座落于长春市新民大街11号。面对吉林省银贸大厦,背靠吉林省电子器材公司及繁华的长春市“科技一条街”,南与风景秀丽的南湖公园相接,北经吉林电视台与著名的“地质宫”相连。隶属于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属服务性科研试验单位。
吉林省电子产品检验所创建于1973年,始称吉林省电子产品例行试验中心站,1983年更为现名。1987年,经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器件质量评定体系(LECQ)审查批准,成为该组织在中国注册的3家IEQC独立试验室之一;同时被国家批准为中国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体系内的独立试验室及生产许可证确认试验单位。
吉林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成立15年来,共完成新产品鉴定、产品例行试验、优质品鉴定复查试验、IEC标准摸底评比及创优试验3000多个批次,其中先后完成了全国电子元器件质量评比15次,五、六、七级电子元器件失效试验52个批次,彩色电视机电子元件认定试验14次,同时还承担了安全防范技术产品检验及各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委托的科研成果检测鉴定,进出口电子商品检验;并向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供了具有一定水平的试验报告和质量分析报告百余份,尤其是彩色电视机用电子元件认定试验,为国内有关生产厂家确定彩电国产元件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亦先后与有关单位协作研制出了晶体管可靠性试验台、电容器浪涌试验台;自行制造了铝电解电容器压力释放装置、交流电动机电容器损耗测试仪等。其中与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共同研制的电容器浪涌试验台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为国内同行业和企业所采用。
1988年,吉林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拥有建筑面积4357平方米,各类检测仪器221台,试验设备118台,固定资产420万元,职工总数11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34人。下设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整机测量试验室、环境寿命试验室、计量室等,可按照GB标准、IEC标准、MIL标准、JIS标准、企业标准进行电子产品的性能测量,可以进行机械试验、环境试验、理化检验、安全试验、新产品鉴定试验、委托试验、仲裁试验、电子产品国产化认定试验等,成为全国电子元器件产品的主要试验基地织一。
2、吉林省电子技术研究所
吉林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座落于长春市新民大街11号,与吉林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同处一楼,主要从事电子技术应用研究。
吉林省电子技术研究所成立13年来,共取得8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30项处于国内领先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项科研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或优秀微机应用项目奖,此外在办公室自动化方面做出了大量研究工作,并为长春市公安交通警察大队成功地研制了国内第一个交通业务管理微机网络系统。在激光技术方面,已研制出二氧化碳和氦氖激光器,在质量和性能方面达到或接近了国内先进水平;同时还成功地研制了光纤断点试验仪、激光印字机、激光治疗机、激光孵化机等应用项目。特别是在利用微电子技术改造工业窑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对直流石墨化电炉、玻璃窑炉、热处理电炉、烧结炉、加热炉的改造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直流石墨电炉、玻璃窑炉改造项目于1988年被电子工业部列为第一批向全国推广应用的32个计算机应用项目当中的两个项目。
1988年,吉林省电子技术研究所设置了计算机软件、系统工程、电子技术应用、激光仪器应用室、情报室、标准化室及试验工厂等科研部门,成为综合性的电子应用技术科研单位,同时吉林省电子工业科技情报总站亦设该所,成为吉林省电子工业科技与信息的中心。
3、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
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座落于长春市工农大路19号,正面是科技一条街,南连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北接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该所隶属吉林省邮电管理局。
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1月,编制为30人,规模较小。1961年撤销,至1974年8月再度恢复建立。建所30年来,先后研制成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供农村电话线路故障系统测试使用的SXC—1数字显示障碍测试仪,甲地长途台直接拔叫乙地的长途台市内用户的长途拨号设备CT—B长途半自动接续机,XYZ—市话用户载波机,属国内先进水平的SME—数字集成电路母子钟等多项科研成果。
1987年,吉林省邮电通信设备厂并入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成为科研先导型的科工一体化企业。1988年,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有职工112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3人,设置3个研究室,1个情报站、1个计量站及6个生产车间。拥有建筑总面积26846平方米,其中科研生产用15953平方米,各类设备290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87台、锻压设备86台、汽车17辆),固定资产原值1162万元,工业生产总值1035.4万元(现价),全员劳动生产率9918元/人。
4、吉林省广播电视研究所
吉林省广播电视研究所位于长春市新民大街副5号,是隶属于吉林省广播事业厅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吉林省广播电视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1月21日。建所10年来,先后研制成功有线广播“三遥一讯系统”设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填补了国内空白。PF—1平均调整幅度仪荣获广播电影电视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电视节目短程光缆传输系统技术要求已成为国家标准TBI—12型广播电视停播记录仪分别获部级四等奖,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尚有13项研究成果荣获吉林省广播电视厅合理化建议和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四等奖1项。研制的高山台遥控自动化系统达到了“无人值守、定期维护”,并在几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1988年,吉林省广播电视研究所共有职工32人,其中科研人员24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3人),下设第一、第二研究室,情报研究室、勘察设计室、计算机房、屏蔽测试机房等。
5、吉林省计算机技术研究所
吉林省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又称吉林省计算中心)位于长春市前进大街6号,地处长春市正在兴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与新工业园区毗邻,是吉林省科委直属的科研机构。
吉林省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建所10年来,承担开发研制70多项科研任务,取得科研成果40多项,其中受到国家部委和省市奖励6项。其中QDJ—1型驱动器电脑检测仪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八十年代水平。单扳机控制碳黑袋过滤系统属国内首创,1985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同时,在玻璃熔窑炉微机控制系统、办公室自动化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网络汉化方向取得多项成果。
1988年,吉林省计算机研究所共有职工11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46人,拥有美国引进的IBM3031—2大型计算机系统1套及各种进口和国产微机30多台。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
本志包括了总序、凡例、电子工业沿革、建设与改造、队伍与教育、科研与开发、产品与生产、经营与管理、企业、人物、大事记。
阅读
相关机构
吉林省电子产品监督检...
相关机构
吉林省电子技术研究所
相关机构
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
相关机构
吉林省广播电视研究所
相关机构
吉林省计算机技术研究...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