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71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学校
分类号:
G648
页数:
25
页码:
122-146
摘要:
本节记述长春市学校,其中包括了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及电子专业设置。
关键词:
长春市
学校
电子工业志
内容
解放前,伪“电电”曾于1944年在长春开办伪“电信电话养成所”(相当于技工学校),以服务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目的。1946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伪“电信电话养成所”解散。
解放后,1950年东北邮电高级职业学校迁入长春市,成为长春市解放后开办的第一所电子类学校。1958年,吉林省邮电学校、邮电部长春器材厂工业学校相继成立。1960年,吉林省广播事业局开办吉林省广播电视学校,在国民经济调整中,1962年吉林省邮电学校撤销。1963年,吉林省广播电视学校被撤销改为吉林省广播干部培训班。1964年,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及吉林省邮电职业学校相继成立。“文化大革命”中,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吉林省邮电学校、长春器材厂技工学校相继被撤销。此时长春市唯一保留下来的则是长春邮电学校,亦在动乱中遭受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吉林省邮电学校相继恢复建校。同期,长春邮电学校改建为高等专科学校,成立长春邮电学院。1984年,长春市电子工业技工学校成立。1986年,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技工学校、长春电话设备厂技工学校相继成立。1987年,长春市电子工业技工学校撤销并入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1988年,长春市共有电子类学校7所,即长春邮电学院、吉林省邮电学校、吉林省广播电视学校、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技工学校、长春电话设备厂技工学校。长春市电子工业学校形成了由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组成的三级教育结构。
一、技工学校
在长春市行政区划内,第一所技工学校——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十局与吉林省重工业厅合办,成立于1960年。
1969年撤销后并入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1978年由吉林省电子工业局恢复建校。
1984年,长春市电子工业局创办第二所技工学校——长春市电子工业技工学校。1985年,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创办第三所技工学校——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技工学校。1986年,长春电话设备厂创办第四所技工学校——长春电话设备厂技工学校。1987年9月1日经吉林省劳动厅批准,长春市电子工业技工学校被撤销。至1988年,长春市行政区划内的四所技工学校开设机械、电子、通信设备三个专业。
1、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
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位于朝阳区新民大街9号。东与吉林省图书馆隔街相对,南靠吉林省电子技术研究所,与风景秀丽的南湖公园相连,西为长春市电子一条街的工农大路,北邻吉林电视台,与长春地质宫相望。
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筹建于1960年,成立于1964年。在20多年的发展中,几经波折,至1987年后得到巩固发展。
①学校的建立与停办
1960年1月15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十局党组以“(60)机密教字第5086号”文件决定,在长春市西南郊(现中共吉林省委党校一带)建立长春无线电工业学校。同年5月3日,一机部十局以“(60)教字第123号”文件建议与吉林省重工业厅合办,按2400人规模设计,由一机部十局投资60万元,实施建校一期工程。当时长春无线电工业学校筹备处职工40余人,在吉林省重工业厅招待所办公,校长王鸣村、副校长郑尔章,学校开设无线电、电真空器件、半导体器件和电子元件4个专业,同年暑期共招收7个班369名学生,在西安无线电工业学校借读,近百名教师随学生去西安工作和实习。1961年6月,一机部十局决定撤销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8月,经征求学生意见,在西安无线电工业学校借读的学生并入吉林省理工学院(吉林工学院前身),部分教职工调回天津、西安等地,部分调入吉林省无线电厂,其余并入吉林理工学院①(注《吉林工学院校史》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1960年12月第一版,第44页至45页。)。
1963年11月,四机部副部长刘寅率部工业组来到长春,根据东北地区无线电工业发展需要,经与中共吉林省委领导磋商,确定利用已经“下马”的原东北电子管厂已有建筑,筹建一所无线电技工学校。1964年1月16日,劳动部以“(64)中劳配字第26号”文件批准建校。4月6日,四机部以“(64)四计教字2649号”文件下达了“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改建设计任务书”。学校的筹建工作在“先上马,后加鞭”的方针下,即着手进行。当时负责筹建工作的是副校长卞昌厚(原天津无线电技工学校副校长,学校撤销后任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副厂长)、校党总支副书记肖光(原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监委书记,学校撤销后恢复原职)。将原东北电子管厂已建成的一栋职工独身宿舍楼(2702平方米)做学生宿舍,一栋职工住宅楼(2348平方米)做办公室及教职工宿舍,将职工大食堂(1000平方米)改为四间做临时教室,改建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一栋1600平方米的临时陶瓷厂房,建立实习工厂,除实习工厂外,其余筹备工作在三个月时间内,即安排就绪。同年9月1日,200名新生入校开学。当时教职工总计52人,其中教师14人(理论课教师11人,实习教师3人),职员22人,后勤6人,实习工厂工作人员10人。开设机械制造一个专业,包括模具钳工、普通钳工、车工、铣工、磨工6个工种,学制3年。10月四机部调通讯兵学校刁志诚来校任校长(学校撤销后调国营第七九四厂),12月许法国从部队转业,任校党总支书记。
1965年初,学校实习工厂改建完工,并交付使用。学校拥有各类教学设备102台,其中电子仪器仪表类44台,机械设备58台,其中示波器3台,金相显微镜7台,金属印刷机床57台,扭力实验机1台。
1965年6月3日,四机部以“(65)四劳字2134号”文件决定,将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改为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学校名称不变,学制仍为3年,并在原开设的机械制造专业基础上,增设无线电元件制造专业。同年7月四机部组织制定了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在操作技能方面达到2~3级工技术水平,在文化及技术理论方面达到中等专业水平,以逐步实现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培养目标。8月,学校招收239名新生入学,其中无线电元件制造专业48名,9月1日开学。同年底,经四机部批准,续建原东北电子管厂停建的一栋楼房基础。1966年设立物理(工程力学)、电工、金属工艺学3个实验室,学校办公室、教研室全部搬进新楼,同时借用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6号厂房(800平方米),改建成5个教室。学校使用建筑总面积达10416平方米,其中教学用3800平方米,生活用6616平方米,教职工总数为167人,其中教师36人,在校学生总数为439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刚刚建立起来的秩序被打乱,教学与招生工作停止。1967年7月8日学校内“两派”学生组织,在外单位人员参与下,发生武斗。学校校舍、教学设备、物资均遭破坏,档案资料几乎全部遗失。1968年,六四级学生郭春生在武斗中因中流弹死亡。1969年6月25日,四机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以“(69)军管生综字第0336号”文件通知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吉林省军区,将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并入国营东无线电器材厂。9月2日四机部以“(69)军管生综字第0444号”文件决定,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正式撤销。建校以来共招收两届新生439名,至1969年全部毕业分配(详见表3—27)。学校教职工及设备资产全部交入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改为生产无线电专用设备。至此,在长春市行政区划内,电子类技工学校又成为空白。
②学校的恢复
1978年1月6日,吉林省电子工业局以“吉电政字(78)2号”文件向吉林省工交办、计划委员会、编制委员会提出“关于建立吉林省电子工业学校的报告,于8月9日、8月16日先后相继向吉林省劳动局、四机部提出申请报告。10月13日,吉林省革命委员会以“吉革发(1978)269号”文件批准,恢复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明确学校规模为在校学生500人,校址在长春市,恢复后学校的行政经费列入省财政预算,吉林省电子工业局责成局计财处副处长丁学功负责筹备恢复建校工作。12月14日,吉林省电子工业局向四机部钱敏部长、刘寅副部长提出“关于请求解决原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房屋的报告”。四机部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副部长刘寅、张挺来长春时,都分别直接过问此事。在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腾不出原校舍的情况下,建议吉林省电子工业局在直属企业内尽快调剂解决学校校舍,并决定在给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的基建投资中,专门给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补助建校经费20万元。1979年11月9日,吉林省电子工业局任命高征为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第一副校长,麻况君为第二副校长,负责恢复建校的组织工作。1980年上半年,经吉林省电子工业局的努力,在省内电子企业中选拔了一批有实际生产经验,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工程技术人员做为教学骨干,并优先给学校分配了一批大学毕业生,组成师资队伍。在借用吉林省电子器材公司、省电子技术研究所2个库房做教室用,7间办公室供学校使用的同时,为解决计划招生与校舍不足的矛盾,开始在辽源市和桦甸县(吉林省宏伟机械厂)筹备设立分校。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努力下,9月1日,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163名学生(其中本校招收63名,辽源分校招收100名)按期入学开课,首设无线电整机一个专业。1981年,由于本校已再无教室,共招收129名新生均在分校上课,其中辽源分校招收30名,桦甸分校创建并招生99名。1982年,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只在辽源分校招收无线电整机专业29名学生。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恢复建校以来,共招收无线电整机专业321名学生(其中两分校为258名),1982年毕业163名,在校学生158名,全部在两个分校。1982年底到1983年初,吉林省电子工业局党组经反复调查研究,商定将吉林省电子器材公司使用的新民大街9号院,包括一栋1250平方米的楼房,无偿调拔解决学校校舍问题。后因吉林省电子工业局与机械工业厅合并,此项方案未得到实施,根据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决定,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停止在本校招生,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两个分校上。1983年4月、6月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先后两次向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提出解决校舍问题的报告和建议。由于厅领导班子刚刚组建,加上省财政又有困难,校舍问题被暂时搁置下来。这期间,两个分校学生全部毕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再度处于停顿状态。学校利用这个空档时间。积极组织教师进修培训,狠抓了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使90%以上的教师都获得了进一步学习与提高。
③联合办学
1984年2月13日,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同长春市机械工业局达成“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同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联合办学的协议”。协议书规定:两校共存,校名不变,两校校址均设在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院内。联合后,学校以长春市机械局领导为主。学校对外两个校名,两个印鉴,两个计划,两个报表。两校原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不变,分别立户。两校内部、党、政、工、团成立一套班子,人财物统一使用,同时技工学校要增加机械专业。为解决校舍问题,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将1983年由电子工业部投资的20万元拿出来,加上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准备投资给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的30万元及长春市机械局准备给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投资的20万元,总计70万元,在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院内,修建一所4200平方米的教学楼。6月28日,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与长春市机械工业局共同做出联合办学的决定。由此开始了历时两年的两校联合办学历程。同年8月,联合办学后的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共招收118名新生,其中机械车工38人,机械铸造42人,微型计算机应用38人,电子类专业招生仅占39%。由于新楼尚未完工,新招收的技工学生仍进不了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的教室,长春市无线电技工学校只好自己出钱在长春邮电学校租用两个教室上课。
1985年3月,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为了加强联合办学的领导力量,从军队转业干部中选派张善元任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方面的党委副书记。由于种种原因,在张善元报到时,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以无法安排为由,推托接收,于是联合办学出现矛盾。在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召开校党代表会议前夕,6月25日,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16名党员联合给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党委写信,要求接受张善元同志到位工作。6月28日,经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与长春市机械工业局联合召开会议协商,问题得到解决,并决定继续联合办学。这期间,在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院内共同修建的教学大楼已经建到四层,按计划应该封顶,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领导决定继续建到5层,但由于经费无来源,大楼被迫停工。1985年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招生工作被迫停止。9月17日,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同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达成协作办学的协议,商定利用该厂教育中心的办学条件,发展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并由技工学校每年为工厂培养一定数量的学生。因种种原因,此协议未获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批准。10月24日,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为市机械工业局向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起草一份继续联合办学的补充意见,要求省厅将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下放到长春市机械局,合并到市机械工业学校。10月30日,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再次向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申请要保住吉林省这唯一的一所省属电子工业学校。12月2日,学校35名教职工自发地联名写信给吉林省委书记高狄,恳请省委领导派人解决。引起吉林省委、省政府、机械电子工业厅领导的高度重视。12月5日,厅党组责成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德春前往学校了解联合办学情况。12月19日,经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与长春市机械工业局研究,决定撤销两校联合办学。
在近两年的联合办学中,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投入上级机关划拨的50万元经费,自己租用教室,仅招收了 118名学生。
④独立发展
1986年,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独立了,但办学条件又回到联合办学前的状况。3月,吉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重新充实了学校领导班子。在校舍尚未确定之前,8月学校招收无线电整机专业110名新生,在长春市第八十一中学租用10个教室,坚持正常教学。经学校积极努力及省厅的研究于12月6日以“吉机教字第665号”文件决定,将原吉林省电子工业局修建的,由吉林省电子器材公司使用的,位于新民大街9号院及库房改做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校舍,使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校舍终于得到解决。1987年学校开始集中上课,并建立了基础教研室、专业教研室,完善了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新开设电工与电子专业,招收新生100名。学校受吉林省科协科普部委托,为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自治区和扶余县举办家用电器培训班,两期共培训130人。任课教师王书聚被评为全国家电培训优秀教师。1988年学校共开设4个专业,招收649名新生(详见3—28)。年底,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50万元,学校教职工及在校学生状况见表(详见表3—29)。
2、长春市电子工业技工学校
1984年5月20日,经吉林省劳动厅批准,长春市电子工业技工学校成立。招生由省统一命题,考试择优录取。同年9月7日学校开学,隶属于长春市电子工业局。
学校成立初期,校址在位于吉林省桦甸县的局属长春宏伟机械总厂。1985年,长春宏伟机械总厂迁入长春市后,学校随之返回,由于学校一直无固定校舍,至1988年先后五次易址租赁校舍。由于缺少办学经费,1987年曾请求市政府给予解决亦获准。1988年5月25日,长春市电子工业局以“长电工字(1988)第46号”文件,提出“关于撤销长春市电子工业技工学校的请示”报告。9月2日,经吉林省劳动厅批准,正式撤销。
长春市电子工业技工学校撤销时,学校有教师14名,管理干部3名。办学四年,开设机械、电子、微机应用三个专业,招收三届学生320名。其中毕业180名,清退11名,在校学生129名(1990年毕业)。学校撤销后,教职员由局在所属企业内安排,在校学生委托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按原计划教学大纲要求代培。
3、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技工学校
为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增加后备力量,1986年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决定创办职工技术工人学校。工厂毅然拨款8万元,做为校舍维修,实习工厂建设及学校开办经费。同年11月4日,在工厂职工教育中心的组织下,选派6名教师开始筹建。12月3日,经电子工业部批准,学校正式成立。按照学校规划,结合工厂实际,学校首开机械制造、电容器制造两个专业三个班,共招收36名学生入学。
学校成立初期,仅有两间教室(80平方米),一间教研室(30平方米),当时教室条件较差,室内没有窗户,靠灯光照明,电扇调解空气。电容器制造专业基础课没有教材,课任老师结合生产实际,自己编写了《电容器基础》及《电容器工艺》两部教材。随着教学的进展,全体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绘制了 100余件教具与教学挂图,满足了教学所需。在机械专业实习工厂的建设中,学校利用工厂调拨的11台设备(其中6台车床、1台立式钻床、1台摇臂钻床、1台外圆磨床、1台卧式铣床、1砂轮机),8个钳工工作台及相应的工卡量具,由全体师生自己动手,以滚杠、绳索等,仅用17天时间将全部设备在150平方米的厂房内安装就位,正常运转。利用假期放假时间,将全部工作台包上铁皮,机械设备配好安全罩,保证了实习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986年学校健全了领导机构,设校长1人、支部书记1人、教务主任1人、办公室主任1人、总务主任1人,建立健全了学校管理制度。教职工增加到25人,其中教师15人,理论课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79%,实习课教师全部为中专以上学历。学校在电容器制造专业招收65名新生,在校学生数达116人。
1987年学校迁入新校舍,学校占地面积950平方米,其中体育运动场200平方米。拥有建筑面积781平方米,其中6间教室240平方米,教研室及办公室127平方米,电工及物理实验室21平方米,元件及化学实验室37平方米,实习工作245平方米,文体器材及总务库房68平方米,会议室43平方米。并配备了较为齐全的教具,教学挂图及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铁饼、铅球、标枪、钉子鞋、冰鞋、鞍马、软垫等体育器材,学校的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首届毕业生毕业后,均被工厂录用,充实到生产第一线。第三次招收仪表调试、电容器材材料专业两个班51名新生,并由课任老师自行编了《电容器材材料基,础》教材。学校初具规模,至年底在校学生数达126人。
1988年学校教职工为31人,其中教师17人(大学本科7人、大专6人、中专4人),理论课大专学历以上教师占94%,实习课教师全部为中专以上学历。当年第四次招收30名新生,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146人。
至1988年,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技工学校共设三个专业,招收182名学生,已毕业36名(详见表3—30),为工厂生产的发展及后备力量的储备做出了积极贡献。
4、长春电话设备厂技工学校
1958年12月23日经邮电部批准,长春电话设备厂技工学校,当时校名为长春器材厂工业学校。1959年5月14日,邮电部以“(59)秘字第124号”文件下达招生计划,招收初中毕业生200名,设6个专业班,其中仪表班14人,模具班31人,调试班29人,电信班50人,钳工班41人,车工班21人。在3、4年内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中等技术水平人才,毕业后留厂使用。1961年8月18日,根据吉林省劳动厅“(61)劳配字第49号”文件《关于抽成分配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的通知》,经协商签定协议书,将50名学生移交长春拖拉机制造厂。1962年3月3日,据邮电部器材供应管理局电话指示及3月28日吉林省劳动厅“(62)劳配字第97号”文件,学校停办。对在校135名学生进行安置,其中27名来自农村的学生经与当地联系,安排从事农业生产或到农村中学继续学习;属于城市籍的108名学生经与中共长春市委工业部精减办公室联系,介绍到长春陶瓷厂、长春电车公司、汽车厂国营三五〇四厂等单位工作。
1985年4月,长春电话设备厂为培养企业后备技术力量,经邮电部批准,长春电话设备厂技工学校恢复建校,学制三年。按照邮电部制定的“邮电生产工人应知(理论)四级工标准”,应按(实际操作)一级工标准组织教学。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以厂内职工子弟为主,适当扩大社会招生,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按学校规定,对学生实行奖(助)学金制度,以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同年9月正式开课,学校有教职工23人,招收通信设备调测专业40人,其中厂内子弟28人。1987年学校教职工15人,招收机械钳工专业30人,其中厂内子弟21人。1988年,学校教职工14人,招收通讯设备调测专业30人,其中厂内子弟21人。年底,在校学生为100人,共设2个专业,3个教学班。
二、中等专业学校
1、吉林省邮电学校
吉林省邮电学校座落于长春市前进大街2号。地处长春市正在兴建中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东邻国营第二二八厂(东北光学仪器厂),南靠近开发区新工业园区,西与吉林省委党校隔路相望,北与长春邮电学院相连,是邮电部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
1958年3月,经中共吉林省委批准,在原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干部训练班的基础上,扩建为吉林省邮电学校。校址在长春市红旗街2号,并在吉林省邮电管理局三楼及现长春轻工机械厂处设两个分校。7月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开设长途电话通信、市内电话通信和综合电信三个专业。起初学校只有20多名教师,多数教师均要兼任两门以上课程,且往返于校部和分校间上课。至1959年7月,学校组织机构及人员相继配齐,教职工队伍发展到近200人,教学状况得到改善。
1961年5月,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决定将长春市电信局、四平市邮电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邮电局三所技工学校撤销,教职工和学生就地分配工作。教学设备并入吉林省邮电学校,设技工部专门负责技工教学,当时学校对外两块校牌,即吉林省邮电学校和吉林省邮电技工学校;对内一套班子统一管理。7月,中专班和技工班同时招生,计250名新生入学(中专班招3个班,技工招2个班)。11月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决定撤销吉林省有线电厂并将该厂在红旗街21号(现长春市无线电一厂)新建厂部移交给吉林省邮电学校做校址,原校址做为分校。年底吉林省邮电学校教职工队伍239人,在校生总数达473名,其中中专学生373名,技工学生100名。建校4年,共招收中专生645名,毕业272名(详见表3—31)。
1962年8月,邮电部召开第十一次部属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学校调整精减工作,吉林省邮电学校被撤销,改为吉林省邮电干部学校。当时有在校生412名,其中应届毕业生118人,由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分配工作;一、二年级学生234人移交长春邮电学院继续培养,毕业后由省邮电管理局分配;送长春邮电学院代培师资8人纳入国家培养计划,毕业后按国家计划统一分配;校办师资班30人,直接分配工作。
1964年5月20日,吉林省邮电职业学校成立,与吉林省邮电干部学校联合办公,一套班子,统一管理。校址迁往长春市西安大路一段1号。职业学校设机线、线路,农话等专业。1964年11月17日,经邮电部批准,吉林省邮电职业学校线路、农话两个专业试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采取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冬春两季安排教学,夏秋两季安排生产劳动),学制三年,以培养四等二级线务员。1965年5月1日,吉林省邮电职业学校和吉林省邮电干部学校改为吉林省邮电学校。7月,招收线路专业三个班165人。此时,全校学生(含技工学生)除无线报务班外,全部实行半工半读制度。自1962年至1965年共招收中专学生205人,中专毕业生268人(详见表3—32)。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6月下旬吉林省邮电学校正在校外实习的4个班学生返回学校,从此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9月进入高潮,大批干部和教师关进“牛棚”遭受批斗,学校秩序均被打乱。1969年,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决定撤销吉林省邮电学校,教职工并入吉林省邮电修配厂,参加车间生产劳动。1970年4月2日,大批教师被送至农村“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学校的图书、设备、资料档案、校舍等全部移交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和省邮电修配厂。至此,吉林省邮电学校解体。1966年至1976年10年间仅有204名中专生毕业,30名中等函授生毕业(详见表3—33)。
1977年12月,吉林省人委办公厅决定恢复建立吉林省邮电学校。1978年2月,暂借吉林省208微波总站二三楼作为临时较舍,吉林省邮电学校正式恢复成立。通过从邮电企业事业单位调入和借调(其中有原吉林省邮电学校和长春邮电学校的老教师,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承担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工作),从外系统调入(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大部份承担了学校基础课教学),接收大、中专毕业生等方式共同组成了学校的教师队伍。4月,吉林省邮电学校开设了摩托车修理、无线电报、传真电报3个技工班182人,学制5个月。8月,招收市内电话、长途电话三个中专班100人,学制三年。与此同时,吉林省邮电学校在长春、吉林、四平、白城等地以学校的名义,由企业办学,学校颁发证书的办法,开办无线电报、长途话务技工班,共招收238名学员。1979年,学校成立函授科,开始招收高等函授学生,初设微波、载波、市话、邮电通信自动化等专业。1982年10月,吉林省邮电学校新校舍教学楼、体育馆、学生食堂、家属宿舍相继建成并交付使用。其中体育馆的设计规模在全国邮电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学校迁入新校舍并相继建立专业实验室、图书馆。至1985年,学校电工、电子电路、电传语音、电源、计算机等实验室购置了一批较先进的设备仪器,其中计算机实验室是吉林省内中等专科学校最早投入教学的。学校图书馆藏书量已达三万册,其中专业、基础课图书近两万册。同时学生宿舍、汽车库、浴池和第二栋家属楼相继建成。自恢复建校到1985年,吉林省邮电学校总投资近1000万元,学校基建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年底,吉林省邮电学校有专职教师101人,教学辅助人员16人,教学机构由原有的4个教研组增加到包括数学、理化、电话交换、载波、电工传输、电子电路、政治、中文、体育、经济管理、邮政通信、外语等12个教研室。1978年到1985年,吉林省邮电学校共招收中专生915名,毕业343名,同时毕业函授生137名(详见表3—34)。
1986年,吉林省邮电学校增设工业财务会计、邮电财务会计两个专业。为提高师资水平,学校有计划地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深造。同年,一次选送6人到大学进修学习;同时在邮电部的支持下,对学校的教学设施进行扩充完善。1986年至1988年的3年间,共招收中专生874名,中专毕业生600名,中等函授毕业生144名(详见表3—35)。
2、吉林省广播电视学校
吉林省广播电视学校位于长春市解放大路63号,是吉林省广播电视厅所属的一所理工类中等专业学校。
该校于1960年4月,由吉林省广播事业管理局筹建。1963年,首届毕业生离校后,学校停办,改为吉林省广播干部培训班,培训省广播系统内机线、播音、新闻在职干部。1978年12月21日,经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吉林省广播电视学校。1979年面向社会招收高中毕业生。1983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有中专的基础上,成立吉林省广播电视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吉林省内广播系统在职职工。1983年,学校有教职工247人,设无线电与电视两个专业,学制三年。建校以来,共培养中专毕业生138人,技工40人,各种短训班677人,总计855人。
三、高等院校及电子专业设置
1.高等院校
长春市行政区划内电子通信类工科高等院校只有1所,即长春邮电学院,隶属于邮电部。
长春邮电学院位于长春市南湖之滨,与吉林工学院毗邻。校园建筑面积215897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310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13000平方米,办公楼3900平方米,图书馆8212平方米,体育馆1800平方米。学院设有电信工程、无线通信、计算机、管理工程四个系及基础、社会科学、函授三个部,18个实验室及MV—6000型计算机装备起来的计算中心和配有先进设备的电化教育中心,还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校办工厂——邮电第六实验工厂、电信实习工程公司、邮电设计所。在深圳市设有长虹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成为教学、科研、生产的基地和对外联系的窗口。
长春邮电学院前身是东北邮电学校,1947年3月,建于东北解放区佳木斯市。1948年11月迁至长春市,1949年3月迁往沈阳,1950年3月再次迁回长春。在38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为邮电企事业部门输送14151名专业人才,其中本科生1251名(函授1027名),专科生1166名(其中函授361名),中专生5728名,短训5106名。
①从中等专业学校起步
1950年学校迁回长春时校名为东北邮电高级职业学校,1951年2月改称东北邮电学校。这时学校是多层次办学,既有专修科、中技科、也有初级班、短训班,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邮电专业学校。校址在长春市西安大路一段1号,借用长春市电信局两个楼房的一部分,学校隶属于东北邮电管理总局。
1953年6月,东北邮电学校划归邮电部直接领导,更名为长春邮电学校,成为中等专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与修业年限调整时,将原载波电话机械科改为长途电话机械专业,学制为3、4年两类;原自动电话机械科改为市内电话机械专业,学制为3、4年两类;线路科改为长途线路专业,学制3年。1955年5月1日,学校更名为邮电部长春电信学校,并增设电报机械专业。1956年8月电报机械专业撤销,招收的两届学生两个班调整到北京电信学校。1958年3月8日,根据邮电部决定,将过去机械和线路分设专业改为“机线合一”,取消电信线路专业,分别并入市内电话、长途电话专业,设市内电话机线专业、长途电话机线专业及综合电信专业。7月31日,根据邮电部指示,学校成立长春邮电学院筹备处,着手筹划建院工作。同期,根据邮电部逐步把现有邮电中等专业学校改为邮电高等学校的决定,长春电信学校成立了北京邮电学院等函授教育辅导站。1959年7月成立函授部,负责东北三省各函授站的辅导工作。至1959年底,学校教职工人数由1950年的66人增加至224人(详见表3—36),毕业生总人数达2990人。其中专科生417人,中专生1776人,短训班797人。在学校设置上,由多层次办学完成中等专业学校的建立,还开展了高等函授辅导工作,为学校发展做了准备。在科研方面完成了 11个项目。其中,青年教师胡士琪研制的“电子模拟计算机”被吉林省科委列为吉林省1959年科研成果之一,并在邮电部举办的科技成果展览会上展出。长话教研组研制的“遥控电话自动拨号机”、市话教研组研制的“全电子式自动交换机”、线路教研组研制的“放射性元素电缆查漏仪”等参加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展览会,并与校外44个单位协作完成49项技术革新,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②学院的建立与调整
1960年4月30日,根据邮电部决定,在长春电信学校的基础上成立长春邮电学院,并附设中专部。6月15日,召开长春邮电学院成立大会。当年设电报电话通信、无线电通信与广播两个班,招收大学本科生;市内电话通信与长途电话通信两个班,招收五年制专科生。
1962年11月,长春邮电学院在南湖大路新建校舍,经过三年建设,13250平方米的教学楼,1586平方米的金工厂、木工、锻工车间等相继建成,1308平方米食堂,463平方米锅炉房,30平方米临时变电所,2670平方米上下水管线工程也相继竣工,共完成投资2077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学院的办学条件。中专部随即迁入新校舍。
1963年9月30日,根据邮电部决定,停办长春邮电学院,本科生282人调入北京邮电学院。学院由高等专业学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更名为长春邮电学校,设置电报通信、市内电话通信、长途电话通信、电信线路四个专业。至1965年底,学校教职工总数为288人,其中教师107人,是1959年的1.55倍(详见表3—37),毕业生总数为863名,其中函授本科生13名,中专生850名。
③十年挫折与恢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6月18日,长春邮电学校内出现“大字报”,首先把矛头指向一些老教师。8月10日副校长李五琦及老教师、干部被批斗游街,55名干部、教师被群众组织以“走资派”、“牛鬼蛇神”、“资产阶级孝子贤孙”、“漏网右派”、“逃亡地主”等罪名进行隔离审查。以“破四旧”为由,致使72户教职工被无辜抄家,学校处于一片混乱状态,被迫停课,1967年,学校“两派”群众组织在校园内发生武斗,“一派”撤离校园,两名学生在社会上武斗中致死。1969年3月,在城镇居民“上山下乡”中,5名教职工举家迁至农村。1970年2月,相继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名,92名干部、教师到农村插队落户,以“逃亡地主”罪名遣送返乡3名,42人相继调出学校。7月,长春邮电学校在下乡和返乡知识青年中招收557人,举办“两波一线技工培训班”,设微波、载波线路、电源、汽车驾驶等5个专业。8月开学,12月结业,期间业务训练时间不足二分之一。1971年,522名新生入校,学制2年,设置微波、无线、电源等专业。至1971年底,学校仅有28名教师、58名干部,分别为1965年的28%、48%。由于这是自1966年以来学校第一次正式培养中等专业人才,广大教师和干部心情十分振奋,工作格外努力。
1973年3月1日,学校改称长春电信学校。设置微波、载波、市话、电源、无线五个专业,学制2年。同年7月1日,恢复长春邮电学校原名,由部、省双重领导。这期间,除按计划招收中等专业新生外,还相继开办了大批短训班,培训时间不等,长则8、9个月,短则2、3个月。至1976年底,长春邮电学校共有教职工412人,其中教师118人(详见表3—38),共有3986名学生毕业。其中中专生1789名,函授本科生921中,专科生268名,短训生1837名。
④重建学院与发展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长春邮电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得到恢复。1977年,学校在揭批“四人帮”罪行中,将“文化大革命”中抄家和上缴物资大部分清查后退回,并先后两次召开大会,为63名干部、教师平反。1978年整顿教学秩序,成立15个教研组,13名老教师恢复了教研组长职务。3月15日,邮电部命名校办工厂为邮电部第六实验工厂,同年9月,邮电部决定长春邮电学校恢复为长春邮电学院,并呈请国务院审批。同时决定当年以大专名义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分设多路通信和工业企业自动化两个专业。1979年1月17日,邮电部以“(1979)邮人字29号”文件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将长春邮电学校改建为长春邮电学院”,“现有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仍按原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培养到毕业为止”。至1983年末,学院已设电信工程(其中分载波、交换、微波3个专业)、邮政自动化两个专业,分本科、专科和单科3个层次。6月,学院成立科研处。8月,经全国统一高考录取200名本科生,开设多路通信、电波通信、工业企业自动化3个专业。10月11日,将多路通信专业改为电信工程专业,以载波通信和数字通信为主;将电波通信专业改为无线电工程专业,以微波通信和激光通信为主,保留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12月,学院首次职称评定工作结束,在562名教职工中,有87人评定了职称。1980年5月,学院建成电化教育室,为进行电化教学及开展各种电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同年为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和为邮电建设服务,学院成立了电信实习工程队,并承担电信电路的设计、施工和市话装机工程。1983年应东北三省邮电和通信部门要求,学院先后举办了通信线路、载波通信、市话通信、电视技术、纵横制交换、通信业务管理、通信工程师七个学习班,共有325人参加。年底,学校共有物理、化学、语音、电子电路、网络、电话交换、传输、载波、电源、电报、微波、图像、电子技术、电工、微机、数字逻辑、计算机控制、电教、光通信、信息与通信系统等20个实验室,初步满足了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图书、资料由1979年藏书12万册增加到21万册。
1984年,学院成立科技服务咨询分公司,加强了学院同社会的横向联系。10月,学院在深圳市建立长虹通信有限公司,成为加快引进与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疏通科技经济信息的渠道。1985年2月,长春邮电学院试行院长负责制。3月成立电信工程设计室,7月成立科学研究所,下设信息与通信系统研究室、光通信研究室和计算中心。同年开设电信工程、无线电工程、计算机应用、计算机通信4个专业。专科开设通信线路、计算机应用、程控交换、邮电管理、企业管理、机要通信6个专业并建成可藏书100万册的图书馆,设有教师研究生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期刊阅览室、普通阅览室、综合阅览室、集体和个人视听室、微缩阅览室等共848个席位,1986年又增设集成光学研究室。至1988年,长春邮电学院共有教职工1069人(详见表3—39),为邮电企事业单位输送5335名毕业生,其中本科生1986年(函授862),专科481(函授93),中专1047,短训1821人(详见表3—40)。11年间,先后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1978年3月,何允滨研制的75—1型自动计测电子付油仪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以微机为控制核心的微波通信设备远程监控系统参加1984年全国微机应用展览会获一等奖,便携式自动电话机检测器参加1986年全国发明展览会获铜牌奖,微机控制中继脉冲校正器、纵横制用户交换机号码更换器、限定程序计数器指针范围装置分别获1987年5月长春市召开的第二届发明展览会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1986年12月29日,杨熙宁被评为全国邮电劳动模范,院长胡士琪、讲师申再明被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2、高等院校电子专业设置
1954年,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在全国首设“半导体专门化”,培养四年制大学本科生。1955年、1956年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先后开设半导体物理专业和半导体化学专业。
1959年,吉林大学在全国高等院校首设半导体系和无线电电子学系。同年,长春地质学院设电子地质仪器系,开设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增设半导体物理及无线电电子学专业。1961年吉林大学半导体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62年吉林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撤销,所属专业并入相关科系。
1976年5月,吉林大学成立计算机科学系,设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硬件两个专业。1978年吉林工学院成立电子工程系,开设工业自动化、无线电技术专业。1979年2月,吉林省技工师范学院成立并设电了工程系,设电子工程专业。1980年,吉林大学在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室、数字系计算站的基础上成立计算中心。1981年11月3日,吉林大学半导体系更名电子科学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吉林大学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12个学科中,有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专业(高鼎三),计算机软件专业(王湘浩),同年分别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
1983年,东北师范大学成立电化教育系,设电教理论与电视教学编导教研室、计算机辅助教育教研室、电声教研室、电影幻灯教研室;长春大学成立机械电子系并开设工业电子专业。1984年吉林工业大学在电机系的基础上成立电子工程系,开设工业电气自动化、检测技术及仅器专业。1985年,东北师范大学成立电子计算机系,开设应用软件专业。同年,10月18日经国家科委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在吉林大学建立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计算机软件专业可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986年,长春大学机械电子系增设计算机应用专业。1987年,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成立计算机科学系并开设计算机软件专业。至1988年,长春市共有8所高等院校设置11个电子类科系,31个专业(详见表3—49)。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
本志包括了总序、凡例、电子工业沿革、建设与改造、队伍与教育、科研与开发、产品与生产、经营与管理、企业、人物、大事记。
阅读
相关机构
吉林省广播电视学校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