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工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70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职工队伍
分类号: F241
页数: 18
页码: 87-104
摘要: 本节记述长春市职工队伍,其中包括了工业企业职工队伍、科技教育职工队伍。
关键词: 长春市 电子工业 职工队伍

内容

长春市电子工业从业人员最早出现于长春沦陷的日伪时期,以1936年伪“收音机营业所”及伪“新京维修所”成立为开端。当时人数较少且大多为日本人,1942年后人数最多时约达1000多人,至1945年上半年人数约为800~900人,其中日本人约近200人(据张全祥口碑:伪“东京电器新京工厂”300多人,其中日本人50~60人;伪“新京中央工作局”从事生产的约为200多人,其中日本人50~60人。据郝吉明口碑:伪“满州无线工业株式会社”200多人)。在日本人的管理、经营下,中国工人只是从事搬运、机械加工、装配等体力劳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工厂解体,中国工人全都失业。国民党占领时期,只有极少一部分人从事无线电修理业。至长春解放前夕,从事无线修理业不足10人。
  长春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随着电子工业企业及科研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春市电子工业职工队伍历经40年曲折发展,至1988年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企事业职工队伍为基础,以集体所有制企业为补充的职工队伍。
  一、工业企业职工队伍
  1、起步期的组建
  长春解放时,电子工业生产已是一片空白,只有5、6个人从事无线电修理工作。
  1949年5月。东北工业研究所电子管中间工厂建立,首批20余人的中间试验生产队伍组成。1950年11月,东北人民广播器材厂迁入长春市,职工人数为38人。1950年7月8日起,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电信机械厂第一批40余名职工迁入长春,1951年7月工厂搬迁完毕,年底职工人数为162人,其中管理干部20人,工程技术人员13人。1953年,从事无线电修理业人数达25人。
  1953年底,长春市电子工业企业职工队伍总人数达700人左右,其中无线电修配业26~28人(详见表3—1)。
  1954年7月20日,由8名无线电修理工组成无线电修配合作组。11月东北人民广播器材厂调迁外地,长春市电子工业职工队伍人数减少近400人。1956年3月,长春市无线电修配合作组,由私营转为集体,职工人数为19人。12月,中科院机电研究所电子管中间工厂调迁外地,职工基本上全部调出。至1957年长春市电子工业企业职工队伍总人数为473人,其中邮电部供应局长春器材厂454人(管理干部71人,技术人员48人),长春市无线电修配合作社19人。在工业企业中,国营企业职工占职工总数的96%,与1953年相比,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人数下降36%左右,集体修配业职工下降5%。
  2、建设期的调整
  1958年6月,吉林省广播电台器材厂成立,当时共6名职工。6月至11月,吉林省有线电厂、长春市电话机械厂、吉林省电话设备厂、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四厂一所”职工人数约为300多人。11月,长春市广播器材厂成立,职工人数为89人。12月,长春“四厂一所”基建处成立。
  1959年1月24日,吉林省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19人并人吉林省广播电台器材厂,成立吉林省广播器材厂,职工人数为70余人。至1959年5月30日,据长春市机械工业局统计报表记载,长春市有三家区(县)属电子工业企业,职工总数为326人(详见表3—2);另有一家具属兼业生产厂家——九台县综合机械厂,职工人数为479人,其中管理人员30人、技术人员4人、技术工人181人、徒工199人。1960年6月,长春市无线电厂成立,职工人数近300人。同年,长春市新增电子工业校办企业或市(县)属13家(具体企业见表1—5,职工人数不详),职工队伍人数明显增加,但新增职工文化素质及技术水平均较低。年底,长春市行政区划内共有电子工业企业20家。主要企业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国营东北电子管厂、无线电整机厂、半导体材料厂,总计1100人左右。邮电部工业局长春器材厂1372人,吉林省有线电厂400人,吉林省广播器材厂172人,长春市无线电厂382人,吉林省无线电厂筹备处1人,职工人数达3427人左右。
  1961年7月1日,吉林省广播器材厂与吉林省无线电厂筹备处合并,合并后成立吉林省无线电厂,职工人数为380人。此后,为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7月15日吉林省机械工业厅下发《关于吉林省地方机械工业企业人员精简的初步意见”。停办长春市声频加热设备厂,并掉长春市中源无线电器厂,其元件车间与长春远东耐火材料厂高频瓷件车间(即重工业厅统计表中的长春市高频瓷件车间)并入长春市无线电厂,调整后职工数为432人。同年长春市电信局电话机械厂、长春市邮政局摩托车制造厂并入吉林省有线电厂,合并后职工人数由原来的200多人增加至800人。1962年6月1日,长春市无线电厂与吉林省无线电厂合并,合并后的吉林省无线电厂职工数为750人。同年,三机部第十总局决定停止在长春兴建的“四厂一校”,并将国营东北电子管厂、无线电整机厂、半导体材料厂900多名职工大部分调往四川省成都、辽宁省锦州等地区,同期吉林省有线电厂下马,缩编为修机室,职工人数由800多人减至69人。至1963年底,长春市电子工业企业由1961年的23家调整为4家,职工总数降至2913人(硅中间工厂人数不详,未包括)。其中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1574人,长春邮电器材厂696人,吉林省无线电厂643人。
  1964年4月1日长春市半导体厂成立,年底职工人数为172人(其中技术干部50名、管理干部29名、生产工人75名、其他18人)。1965年10月25日,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通过国家验收,职工人数为1500名。年底,长春市行政区划内共有5家电子工业企业,职工总数为3516人,其中电子工业系统职工为2486人,电信工业系统职工为1030人(详见表3—3)。
  3、挫折中的成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长春市行政政区内的电子工业普遍受到冲击,工程技术人员大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无政府的状态下,职工队伍较为混乱。1968年9月,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设计所于1966年4月由北京调入的部属第十一研究所第六研究室20名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返回北京,不久人员改行分散在“三线”建设中。1969年9月,根据吉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和吉林省军区决定,将吉林省无线电厂481名职工(其中中层干部25人、工程技术人员62人、医务人员9人、一般干部30人、工人330人)调至吉林省桦甸县组建吉林省宏伟机械厂。年末,吉林省无线电厂职工人数由1968年的883人减至500人。同年11月至12月28日,长春邮电器材厂350名职工(其中副厂长以上干部2名,科长以上干部16名,技术干部43名,管理干部25名,技师2名,工人260名,工程师4名)调至西安组建邮电部第五二七厂,工厂职工人数由1968年的1110人减至870人。同年根据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和吉林省军区决定,抽调吉林省有线电厂一批职工支援在吉林磐石县组建国营七〇二厂建设。1970年3月,根据吉林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决定,为组建国营第八二三二厂及国营第八二七〇厂,长春市半导体厂抽调12名职工,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抽调124名职工分别支援两个“三线”工厂建设。4月1日吉林省广播设备厂成立,职工总数29人。9月,长春市电子工业局成立。10月,长春市革命委员会将长春半导体厂、宽城区磁性材料厂(更名为长春市磁性材料厂)、南关区福利机械厂(更名为长春市无线电机械厂)、南关区纸制品厂(更名为长春市电子仪器厂)划归长春市电子工业局。同年12月,长春市半导体厂扩建改造工程完工,工厂职工队伍亦得到扩充。12月29日根据四机部决定,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抽调376名职工(其中厂级干部3名、中层干部16名、技术干部46名、医务人员4名、一般干部31名、工人177名)在河南省组建国营第七九四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长春市行政区划内电子、电信工业6个企业共调出1243名(吉林省有线电厂支持国营七〇二工厂职工人数不详,故未含在内)。此期间,由于转产改建增加了三个市属电子工业,长春市半导体厂扩建改造工程完工,工厂职工队伍得到一些补充。年底国营企业总数为5772名,其中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2153名,吉林省无线电厂648名,长春市半导体厂1200名,长春市磁性材料厂316名,长春市无线电机械厂200名(其中50名聋哑人),长春市电子仪器厂118名,邮电总局513厂927名,吉林省有线电厂210名。这一时期,长春市电子工业在总体上职工队伍数量变化不大,但调出的基本上是有经验的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补充的则多是一般管理干部和学徒工。职工队伍素质明显下降。其中电信总局五一三厂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占职工总数的百分比分别由1965年的9%、12.2%下降至5.4%、2.76%,长春市半导体厂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占职工总数的百分比分别由1965年的11.3%、16.8%下降至 4.2%、5.7%。
  此期间,在“全民大办”电子工业的口号下,长春市行政区划内地方电子工业企业亦纷纷建立。据1972年长春市电子工业生产计划表统计①(长春市档案馆75—3—9卷宗。),长春市电子工业新增工业企业27家,企业总数达37家。其中27家新增企业中有9家企业,即长春地质学院工厂、东北电力设计院工厂、长春市第十一中学工厂、长春第六十六中学工厂、朝阳区无线电厂、宽城区刺绣厂、长春市自来水厂、长春市光学元件厂、兴隆山陶瓷厂,职工人数已无资料可寻,余下19家企业职工人数为2171人,原有9家工业企业职工人数为6636人,年底27家工业企业职工总数达8807人(详见表3—4)。
  1973年3月17日,长春市半导体六车间独立,成立长春市半导体二厂。4月19日,长春市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激光通讯部分移交长春市电子工业局,成立长春市无线电二厂。6月营城煤矿工厂下马,7月南关电子设备厂下马,8月长春市灯炮厂电真空器件车间撤销,9月电信局工厂下马。同年底,长春市行政区划内有文字记载的共有17家电子工业企业,职工总数为5509人。其中电子工业系统15家,职工人数为3734人(详见表3—5)。电信工业系统两家,职工人数为1776人(邮电五一三厂职工1427人,吉林省有线电厂348人)。
  1974年4月,长春市电子仪器厂、长春市无线电机械厂并入长春市无线电二厂。同年底,长春市行政区划内电子工业企业16家,职工总数5554人。其中电子工业系统3776人(长春市电子工业局直属企业5134人,归口企业864人),电信工业系统1778人(详见表3—6)。
  1975年,长春市光学仪器厂划归长春市电子工业局。年底,长春市行政区划内电子工业企业16家,职工总数为8284人,其中电子系统6429人,电信工业系统1855人(详见表3—7)。
  1976年1月9日,长春市电真空器件厂成立,职工人数增加200人左右。同年,长春市电子工业新增固定职工250人,其中从农村招工93人,从城镇招工78人,复转军人分配67人,大中专生分配9人,其它3人。年底,电子工业共有80家企业单位,职工总数8580人。其中电子工业6704人(部属企业2403人,市属归口企业3509人,市属归口企业792人);电信工业1876人(部属1428,省属448人)(详见表3—8)。与1965年相比职工总人数增加1.44倍。
  4、新时期的壮大
  1978年,国营七〇二厂撤销后,部分人员并入吉林省有线电厂,年底职工人数为483人。1979年,长春市电子工业局基建维修队成立。同年,吉林省有线电厂与吉林省邮电机械厂合并成立吉林省邮电工业总厂。1980年,吉林省广播设备厂撒销并入吉林省广播电视研究所。1981年,国营八二三二厂、吉林省宏伟机械厂正式划归长春市电子工业局,分别成立长春市八二三二总厂、长春市宏伟机械总厂,壮大了长春市电子工业职工队伍。年底,长春市共有电子工业企业16家。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1家,职工总人数为10695人,技术人员1047人,占职工总数的9.79%。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0家,有统计资料的6家企业职工人数为924人,技术人员16人,占职工总数的1.7%(详见表3—9)。
  1982年,长春市电子工业局劳动服务公司成立。1983年长春市通信广播电视工程处由国营八二三二厂分出,划归长春市电子工业公司。1984年,长春市八二三二厂及长春市宏伟机械总厂撒销,分别成立长春市微电子工厂、长春市宇光电子工厂。同年,长春市电子工业建筑安装公司、长春市自动化工程公司分别成立,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邮电设计所、邮电工程公司合并成立吉林省邮电技术开发公司。1985年全国电子系统工程公司长春分公司成立。同年,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划归长春市电子工业总公司。中国电子系统工程公司长春分公司与长春市自动化工程公司联营。年底,长春市共有电子工业企业32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2家,其中长春市电子建筑安装公司职工人数不详,11家企业职工总数11996人,工程技术人员1701人,占职工人总数的14.18%;集体所有制企业21家,其中12家归口企业无统计资料,其余9家职工人数1096人,技术人员25人,占职工总数的2.28%(详见表3—10)。
  1987年,长春市自动化工程公司与中国电子系统工程公司长春分公司正式合并。同年,长春市磁性材料厂与吉林省胜利零件厂合并,吉林省通信设备厂与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合并。至1988年底,长春市共有电子工业企业30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9家,职工总数12503人,技术人员2099人,占职工总数的,16.79%。集体所有制企业21家,其中12家归口企业无统计资料,其余9家企业职工总数为779人,技术人员12人,占职工总数的1.5%。与1978年相比,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增长16.9%,工程技术人员由占职工总数的9.79%增加到16.79%(详见表3—11)。
  二、科技教育职工队伍
  长春市电子科技教育从业人员最早出现于长春沦陷的日伪时期,以伪“大陆科学院”电气及应用物理研究室设立为开端。继之是1944年伪“新京第二国高学校”改为伪“电信电话养成所”(培养科技人员)。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人员全部解散。
  1945年冬,长春广播电台在宽城子发射台负责人张维世的主持下,开办了长春有史以来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半工半读无线电技术讲习班”。该讲习班由张维世一人任教,历时半年。
  长春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努力下,1949年以东北研究所电机研究室的组建为开端,组成了长春市最早的电子科研队伍。1950年东北邮电高级职业学校迁入长春,组成了长春市最早的电子类专业教育职工队伍。历经四十年的曲折发展,1988年长春市已组成专业研究所、校、所、厂办电子科教队伍及电子类专业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技工教育的职工教育队伍。
  1、组建与调迁
  长春解放时,无人从事电子科研与教育工作。
  1949年上半年,东北工业研究所电机研究室成立,由几人组成了长春市最早的电子科研队伍。1950年3月,东北邮电高级职业学校迁入长春,由45人(教师14人、干部31人)组成了长春市最早的电子类专业教育队伍。1956年2月,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成立半导体实验室,组成了以旅美学者高鼎三副教授为首的9人半导体器件研制小组。同年,中科院机械电机研究所电机研究室人员调迁外地。年底,长春市共有电子科研人员147人。其中科研人员9人(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半导体器件研究组),电子类中等专业教育人员138人(长春邮电学校教师65人,干部73人)。
  2、扩大与调整
  1958年后,根据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长春市辖区内电子科研教育部门相继建立。至1960年,长春市形成了由“三所三室,一院两系两校”组成的电子科研教育体系。即中科院吉林半导体研究所:中科院吉林技术物理研究所、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6室、吉林省机械电机研究所半导体室、吉林大学半导体系实验室,长春邮电学院,吉林大学半导体系、长春地质学院电子仪器系,长春无线电工业学校、邮电部长春器材厂工业学校,其中有资料可查的长春邮电学院职工总数284人,教师人数108人;邮电部长春器材厂工业学校27人,教师24人;长春无线电工业学校教职工总人数140人左右。
  1961年后,在国民经济调整中,长春市电子类科研教育单位相继进行了调整,职工队伍人数锐减。
  1961年,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及长春无线电工业学校撤销。1962年,中科院吉林半导体研究所撤销,吉林技术物理研究所几经调整更名为中科院东北物理研究所。1964年,吉林省机械电机研究所撤销,长春半导体厂成立研究室,同年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成立。1965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半导体研究人员部分调迁外地。1966年,北京元件与材料研究所有机介质研究室并入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成立设计所。年底,长春市电子类科研教育部门共有“两所两室、一系两校”,即中科院东北物理研究所、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设计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6室、长春半导体厂研究室,吉林大学半导体系,长春邮电学校、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其中有资料可查的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设计所20人,长春半导体厂研究室50人(其中工人19人),长春邮电学校270人左右,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167人。
  3、破坏与恢复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长春市电子科研教育职工队伍遭到破坏。8月10日,长春邮电学校副校长李立琦等十几名老教师、干部被批斗、游街示众。继之,55名干部、教师和群众被加以“走资派”、“牛鬼蛇神”、“逃亡地主”、“资产阶级孝子贤孙”、“漏网右派”等罪名打入“劳改队”隔离审查,遭受人身、人格侮辱;以“破四旧”为名,72户教职工被无辜抄家。1968年,在进行所谓“清理阶级队伍”中,长春邮电学校群众组织对一些教职工进行隔离审查、批判斗争,造成66起冤、假、错案,一名老教师跳楼身亡。同年,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设计所由北京调入人员大部分自行返回北京,工厂设计所解散。1989年,长春邮电学校4户教师被迫迁往农村。同年,长春无线电技术学校撤销后并入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全部教师改行。1970年,长春邮电学校92名干部、知识分子被迫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3名教职工被以“逃亡地主”的罪名遣送返乡,42名教职工调离学校。年底,长春市电子科研教育部门仅有“一所一系一校”即中科院长春物理所(职工人数不详)、吉林大学半导体系(职工人数不详)、长春邮电学校教职工人数为213人(教师49人,干部34人)。
  1973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成立11室,开展发光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同时在10室开展气敏半导体和稀土光电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同年,吉林省电子产品例行试验中心站成立,科研机构逐渐得以恢复。1974年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恢复建立,编制30人。1975年,吉林省电子技术研究所成立。1976年,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恢复建立设计所,吉林大学成立计算机科学系。年底,长春市电子科研教育部门为“两所一站两室,一校二系”。即吉林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吉林省电子产品例行试验中心站,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0室、11室(新),长春邮电学校,吉林大学半导体系、计算机系,其中有资料可查的长春邮电学校教职工总数412人(教师118人)。
  4、发展与提高
  1978年,吉林工学院成立电子工程系。同年,吉林省广播局成立吉林省广播电机研究所。同年,吉林省计算机研究所成立。1979年,吉林省技工师范学院成立并设置电子工程系。1980年,吉林大学成立计算中心站。1981年,吉林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计算机软件两个专业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1983年,东北师范大学成立电化教育系,长春大学成立机械电子系。1985年4月,长春电话设备厂开办通信设备技工学校。1984年吉林工业大学成立电子工程系,长春市微电子工厂、长春宇光电子工厂成立厂办研究所。1985年,东北师范大学成立电子计算机系。同年,吉林大学计算机研究所、长春邮电学院邮电科学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静电技术应用研究所相继成立。年底,长春市从事电子科研教育单位31家,其中电子专业教育19家(长春邮电学院、吉林省邮电学校、长春无线电技工学校、长春电子工业技工学校、吉林省广播电视学校、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技工学校、长春电话设备厂技术学校、吉林大学半导体系、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吉林大学计算机中心站、东北师范大学电子计算机系、无线电子专业、电化教育系,吉林大学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长春地质学院地质仪器系、吉林工学院电子工程系、长春大学机械电子系、吉林省职业师范学院电子工程系;科研单位12家(吉林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吉林省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吉林省邮电科学研究所、吉林省广播电视研究所、吉林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0室、11室、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中科院长春物理研究所、长春电子工厂研究所、长春宇光电子工厂研究所)。
  1986年,长春市无线电一厂研究所成立,同年吉林大学成立电子科学研究所,长春大学机械电子系增设计算机应用专业。1987年,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成立计算机科学系,长春市无线电二厂成立汽车电子研究所,吉林大学建立国家重点试验室——集成光电子联合试验室。1988年1月,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成立箔片研究所,2月长春市第一家民办集体电子科研所——长春市曙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成立。1988年底,长春市共有电子科研教育单位43家,其中科研单位23家,教育单位20家(详见表3—12及3—13)。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

《长春市志 电子工业志》

本志包括了总序、凡例、电子工业沿革、建设与改造、队伍与教育、科研与开发、产品与生产、经营与管理、企业、人物、大事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