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译制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66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译制片
分类号:
J955
页数:
6
页码:
154-159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48年~1988年东北电影公司译制影片发展情况。
关键词:
译制片
影片
长春市
内容
东北电影公司成立后,为帮助观众理解苏联影片的内容,曾为一些苏联影片打印中文字幕,供影院放映。当时打印中文字幕的苏联故事片有:《伏尔加,伏尔加!》、《快乐的人们》、《伊凡雷帝》、《战斗到黄昏》、《库鲁干》、《列宁格勒的少女》、《养猪姑娘和牧童》。打印中文字幕的苏联纪录片有:《蜜蜂的生活》、《攻克柏林》、《解放法兰西》等。东北电影公司还把这些影片打印成日文、朝鲜文字幕,向日本和朝鲜发行。
从抗日战争胜利到建国前,由于国产片很少,市场上放映的大多是苏联的原版片。为了能使观众看懂影片的内容,东影在缺乏经验和人员的条件下,决定译制苏联影片。根据厂长袁牧之的指示,负责译制片领导工作的袁乃晨,到哈尔滨找到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驻中国东北总经理聂斯库伯,向他谈了译制苏联影片的设想,取得了苏方的支持。经过商谈,于1948年7月,由袁乃晨和聂斯库伯分别代表中苏双方,在哈尔滨的莫斯科电影院(现人民电影院)二楼签定了合同。合同签定一个月后,苏联交给东影的第一部影片是《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译名《普通一兵》)。影片由孟广钧、桴鸣(徐立群)、刘迟翻译,袁乃晨导演,由参加拍摄《回到自己队伍中来》的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的演员担任配音。经过数月的翻译台本,聘请演员,于1949年2月25日进入筹备,1949年5月3日开始录音,到5月28日录制完成。当日给东影全体职工放映。这是东影第一部译制片(当时称翻版片,1950年改称翻译片,50年代中期又称译制片),也是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
在译制完成《普通一兵》之后,1949年东影又译制完成了《俄国问题》和《伟大的转折》,通过实践,不断完善了译制方法,为后来大量译制苏联影片奠定了基础。1950年东影译制了《诗人莱尼斯》、《瓦良格巡洋舰》等32部影片,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电影市场。
1951年—1960年,是长影译制片生产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长影共译制苏联、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埃及、日本、南斯拉夫、印度、意大利、英国、墨西哥、蒙古、法国、阿根廷、西班牙、联邦德国、希腊、阿联、玻利维亚、缅甸、挪威等25个国家的影片433部,平均每年44部。
在这个时期译制的影片中,苏联片占有绝大比重,其中反映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影片有《伟大的转折》、《愤怒的火焰》、《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第三次打击》、《易北河会师》等;表现苏联人民生活、特别是集体农庄生活的影片有《幸福生活》、《拖拉机手》、《政府委员》、《明朗的夏天》、《金星英雄》、《乡村医生》、《蜻蜓姑娘》等;反映领袖和俄国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影片有《列宁在十月》、《库图佐夫将军》、《俄罗斯航空之父》、《天才发明家》、《海军上将纳希莫夫》、《苏沃洛夫大元帅》、《海军上将乌沙科夫》、《罗蒙诺夫》等;反映苏联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影片有《夏伯阳》、《普通一兵》、《真正的人》、《丹娘》、《保尔•柯察金》等;反特影片有《侦察员的功勋》、《最高奖赏》、《银灰色的粉末》、《鲁缅柴夫案件》、《306号案件》、《海底擒谍》等。亿万中国观众通过这些影片了解了苏联的历史及现实生活,对社会主义产生了美好的向往。
在50年代译制的苏联影片中,有很多是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也有些是世界影坛知名的作品,如爱森斯坦的《伊凡雷帝》;普多夫金的《成吉思汗的后代》、《海军上将纳希莫夫》;莱兹曼的《金星英雄》、《被开垦的处女地》;亚历山大洛夫的《作曲家格林卡》;瓦西里耶夫兄弟的《夏伯阳》;格拉西莫夫的《教师》、《乡村医生》;吉甘的《人民歌手江布尔》;顿斯阔伊根据高尔基自传体小说改编的影片《我的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的《波罗的海的代表》、《政府委员》;赫依费茨独立执导的《大家庭》;柯静采夫与塔拉乌别尔格的《马克辛青年时代》、《革命摇篮维堡区》;罗姆的《列宁在十月》、《秘密使节》、《海军上将乌沙科夫》;齐阿乌列里的《宣誓》、《攻克柏林》、《难忘的1919年》;尤特凯维奇的《带枪的人》、《斯维尔特洛夫》等。这些影片成为50年代中国电影工作者观摩学习的重点影片。
50年代,长影译制了其他许多国家的影片。1951年首次译制民主德国影片《每日的粮食》,此后译制了《群神会》、《冷酷的心》、《秘密档案》、《台尔曼传》、《魔鬼集团》、《柏林情侣》等。
1952年首次译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影片《幸福之途》,匈牙利影片《地下殖民地》,波兰影片《魔鬼的峡谷》,罗马尼亚影片《为了美好的生活》,朝鲜影片《少年游击队》。此后陆续译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影片《快乐的竞赛》、《革命的1848年》、《骄傲的公主》、《危险的恋爱》、《还我自由》、《好兵帅克》、《苏曼瓦王》。匈牙利影片《两个世界》、《革命医生》、《围城之春》、《车祸》、《雪山血泪》。波兰影片《华沙首次演出》、《最后阶段》、《战斗的青年一代》、《伊伦娜,回家去》、《华沙美人鱼》。罗马尼亚影片《理想实现了》、《在我们村子里》。朝鲜影片《重返前线》、《侦察兵》、《游击队姑娘》、《战火中的妇女》等。
1953年首次译制了保加利亚影片《警钟》,此后译制了《在压迫下》、《人之歌》、《春回大地》、《希望号战舰》等。
1954年首次译制了日本影片《箱根风云录》,此后译制了《不,我们要活下去》、《二十四只眼睛》、《狼》、《缩影》、《暗无天日》、《蟹工船》等。
1955年首次译制印度影片《流浪者》,此后译制了《暴风雨》、《旅行者》、《三海旅行记》等。
1956年首次译制南斯拉夫影片《当机立断》,意大利影片《罗马十一点钟》,法国影片《禁止的游戏》。此后译制了《他俩》、《追击者》、《那不是浪费》(南);《橄榄树下无和平》、《苦难的情侣》、《屋顶》(意);《四海之内皆兄弟》(法)。
1957年首次译制英国影片《人间地狱》,缅甸影片《她的爱》,阿根廷影片《血的河流》,埃及影片《美好的日子》。此后译制了英国影片《天堂的笑声》、《百万英镑》。
1958年首次译制墨西哥影片《躲藏的激流》,西班牙影片《骑车人之死》,联邦德国影片《失业的自由》,希腊影片《伪金币》。此后译制了墨西哥影片《偷渡的苦工》、《农村的妇女》。
1959年首次译制了蒙古影片《星火》,阿联影片《和平的土地》,挪威影片《如此一个夜晚》。此后译制了阿联影片《山谷中的战斗》、《七月风云》、《生与死》。
1960年首次译制了玻利维亚影片《瀑布》。
长影译制的影片在全国译制片中占有很大比重,截至1953年统计,全国共完成译制片180部,其中长影为153部,占总数的85%。
这时期担任翻译的主要人员有孟广钧、刘迟、王澍、尹广文、胡伯胤。担任译制片导演的主要人员有黄野、刘国权、徐明、王岚、张德发(张普人)、方荧、欧阳儒秋、白景晟等。中后期,庄焰、崔隐、李景超、兰馥心、林白、张其昌、齐兴家、陈占河、邸世勋、刘斐、吴静、从连文也导演译制了一些影片。
这时期的主要配音演员有白景晟、肖南、张玉昆、车轩、向隽殊、张桂兰等。
1961年—1965年,长影共译制14个国家的影片103部,其中,除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英国、蒙古、阿根廷、西班牙等国家的影片外,1961年首次译制了瑞士影片《海蒂》,1962年首次译制了越南影片《中线炮火》。此后译制了越南影片《纪念品》、《白烟》、《金童》等。
在本期译制的影片中,苏联和朝鲜影片数量较多,苏联片主要有《被开垦的处女地》、《复活》、《前面是急转弯》、《初次考验》、《两种生活》、《人血不是水》、《两栖的人》、《神马的故事》等。朝鲜片有《图们江》、《海鸥号船员》、《分界线上的乡村》、《在敦化密林中》、《女教师》、《纺织女工》、《游击队的布谷鸟》等。匈牙利影片《菲利玛利的故事》、《军乐》;西班牙影片《房客》;民主德国影片《马门教授》;罗马尼亚影片《民族英雄》等也都是本期译制的。
本期翻译人员除前期的人员外,黎歌、傅佩珩、张杲、潘耀华分别翻译了一些影片。配音演员除前面提到的人员外,孙敖、徐雁、马陋夫、陈光廷也为广大观众所熟悉。李真、潘淑兰、张慧君、陆小雅、刘柏弘也在配音实践中显露才华。
“文化大革命”时期,前4年(1966—1969年)译制片生产处于完全停顿状态,1970年恢复译制片生产,当年译制影片7部,到1976年共译制朝鲜、苏联、罗马尼亚、波兰、英国、墨西哥、法国、越南、联邦德国、阿尔巴尼亚和美国等11个国家的影片64部。1975年首次译制美国影片《纽约奇谈》和阿尔巴尼亚影片《洁白的道路》。此后译制了阿尔巴尼亚影片《初春》、《贝尼自己走》、《最后冬天》、《斩断魔爪》等。罗马尼亚影片《达吉亚人》、《勇敢的米哈依》、《巴布什卡历险记》、《斯特凡大公》、《多瑙河三角洲》;朝鲜影片《血海》、《看不见的战线》、《鲜花盛开的村庄》、《摘苹果的时候》、《劳动家庭》、《卖花姑娘》、《空中舞台》、《金姬和银姬的命运》;苏联影片《记者》,都是这个时期译制的。
这时期担任导演的人员有刘斐、于彦夫、赵心水、薛彦东、从连文、王亚彪、姜树森、林克、鲍月千、兰馥心、李景超、肖南、林白、陈汝斌、孙敖、李真、潘淑兰、徐雁等。担任配音的主要演员有张玉昆、肖南、孙敖、陈汝斌、徐雁、徐丹、向隽殊、潘淑兰、李真、赵文瑜、陆小雅、张慧君、刘柏弘等。
1977年—1988年,长影共译制了25个国家的影片128部,生产数量较少,但首次译制的国家较多。除朝鲜、日本、南斯拉夫、美国、罗马尼亚、英国、埃及、法国、波兰、西班牙、意大利、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外,还首次译制了巴基斯坦影片《永恒的爱情》(1980)、瑞典影片《梦幻世界》(1980)、土耳其影片《穿黑袍的新娘》(1981)、斯里兰卡影片《横冲直撞》(1982)、巴西影片《生活之路》(1982)、泰国影片《翠彩》(1983)、菲律宾影片《飞娥》(1983)、摩洛哥影片《杀人狂》(1983)、尼泊尔影片《朱砂情》(1984)。
在本期译制的影片中,《音乐家奇布里昂》、《神秘的黄玫瑰》(罗);《第26个画面的占领》、《临时工》(南);《摩登时代》、《舞台生涯》、《绅士流浪汉》、《蝴蝶梦》、《弗兰西丝》(美);《人证》、《柳生家族的阴谋》、《阿西门的街》、《W的悲剧》(日);《金刚山的姑娘》、《亲骨肉》(朝);《疯狂的贵族》(法);《咖啡馆》、《只有爱情是不够的》(埃及);《独立与死亡》(巴西);《战地浪漫曲》、《两个人的车站》(苏),放映后都受到观众的欢迎。
这时期担任翻译的主要人员有:潘耀华、吴代尧、张杲、全奇福、傅佩珩。担任译制片导演的主要人员有肖南、林白、李景超、陈汝斌等。
这时期担任配音的主要是前期的一些主要演员,男演员有徐雁、陈汝斌、张玉昆、孙敖、陈光廷、郑万玉等,吴永庆、徐丹、马静图、彭勃、高凤新配音的影片也较多。在女演员中,向隽殊、刘柏弘、张慧君、潘淑兰、李真、赵文瑜仍是主力,白玫、孙晓文也为一些影片配音。青年演员王瑞、孙佳禾、陆建艺、胡连华、孟丽、宋丽捷、金毅、刘雪婷在后期配音的一些影片中逐渐成为主力。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本志以长影的历史行程和长春的电影活动为基本线索,上溯下延,记述了长春电影事业的渊源和演变。全书分九章,包括制片生产沿革、体制机构、人员、影片、影片发行放映、设备技术、队伍培训、对外交流、电影刊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