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人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65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员
分类号:
J909
页数:
8
页码:
43-50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37年~1988年长春市电影人员发展情况,包括“满映”的人员、东北电影公司的人员、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制”)的人员的情况。
关键词:
电影人员
发展史
长春市
内容
第一节 “满映”的人员
一、历年人员增长
1937年8月21日“满映”成立时,只有人员100人,其中,理事长、理事、监事6人,总务部44人,业务部25人,制作部25人。
1938年5月末,“满映”人员达到497人,其中,理事长、理事、监事6人,总务部147人,配给部132人,制作部212人。
1939年12月1日,人员总数达到696人,其中,理事长、理事、监事6人,总务部149人,配给部168人,制作部231人,演员142人。
1940年12月1日,人员总数达到919人,其中,理事长直属部门234人,经理部54人,配给部131人,开发部110人,制作部285人,演员91人,其他14人。
1944年11月1日,人员总数达到1857人,其中,理事、监事、监察员14人,理事长室112人,厚生部59人,调查企画局17人,经理部28人,资材部122人,上映部237人,制作部569人,电影总社130人,直属部门569人。
二、人员构成
(一)资格构成
“满映”人员有资格划分。资格分为参事、副参事、职员、准职员、见习职员、雇员、见习雇员、甲种佣员、乙种佣员、见习佣员、嘱托、常务嘱托等。
在可查的两个时间中,各种资格人数及所占比例如表3:
(二)国籍构成
“满映”成立初期,各项工作几乎全由日本人担任。中国人所占比重甚小。如“满映”成立时的100人中,只有理事长金璧东、理事姚任、监事恩麟三个人是中国人,其余全部都是日本人。
随着“满映”吸收演员,中国人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特别是中后期,开始起用中国导演,中国籍人员日渐增多。但各项主要工作,仍然全由日本人担任。
根据1944年11月统计,在全社1857名具有资格的人员中,日本籍人员为1075人,占57.9%,中国籍人员731人,占39.4%,朝鲜籍人员51人,占2.7%,这是中国人所占比例最高的年分。
第二节 东北电影公司的人员
东北电影公司的人员,主要是原“满映”中思想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个别人员是从社会吸收的。公司成立时,参加东北电影公司的人员大约有400人。在东北电影公旬搬迁时,随公司到达兴山的将近300人。在这些人员中,有日本籍人员100多人,还有少量朝鲜籍人员。
东北电影公司搬迁到兴山后不久,1946年8月27日,由吴印咸率领的延安电影团一行40多人,到达兴山,参加了东北电影公司。主要人员有: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周从初、钱筱璋、张可奋、王静安、席珍、赵天培、罗光、鲁克、鲁明、钱江、王紫菲、张建珍、侯波、吴国英、王永振、石益民、向异、杜修贤、牟作相、张家克、高振宗、姜云川、索心忠、韩克超、韩秉信、郝凤格、葛雷、翟超、王乐民、韩正杰等人。这些人员加入东北电影公司,使干部力量得到充实。
第三节 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制”)的人员
金山领导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东北特派员办公处直属机构。其人员除金山来时带来的一批骨干,如李畏、沈剡、杨霁明、官质斌、张瑞芳、王紫东、张楠、盛家伦、戴浩、刘纪元等人以外,其余人员都是原“满映”的电影工作者。这里有参加过东北电影公司,但在向兴山搬迁时未及撤走的人员,如朱文顺、吴鸿圭、浦克、夏佩杰、李映、李凤仪等人,有后来经金山动员加入“长制”的。也有少数是从关内赶来参加“长制”的,如救亡演剧二队演员张静、郭奋阳(曾在“满映”任演员)。“长制”人员在1946年7月建立时大约300多人,1947年中期达到400人。后来日渐减少。到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时,所剩人员仅有7人。第四节 东北电影制片厂的人员
一、人员来源
东影人员除了东北电影公司由长春迁到兴山的人员和延安电影团的人员两部分外,中共中央东北局还从当时的有关文艺团体调入大批文艺工作者参加东影,充实电影战线。
1948年5月,由钟敬之、成荫率领的“西北电影工学队”一行21人,抵达兴山,他们原计划是来东影学习一段时间后,再返回西北建立电影机构。该队到东北后,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将全队调给东影。该队成员有:钟敬之、成荫、刘西林、申伸、赵伟、孙谦、王炎、高维进、张琪、郝玉生、张沼滨、林景、苏云、杜生华、朱革、高田、高振寰、王岚、彭虹、拓新等。
1948年9月21日,经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东北文工一团140余人调入东影,主要人员有:田方、沙蒙、严文井、颜一烟、何文今、张棣昌、欧阳儒秋、王家乙、林白、李牧、于蓝、肖乾、林农、张平、杜粹远、徐辉才、张守维、杜德夫、田凡、李百万等。
1949年2月10日,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一行70余人参加东影《回到自己队伍中来》的拍摄。拍摄完成后,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将该团集体调给东影。该团主要成员有:吴茵、李蒙、苏里、武兆堤等。
1949年9月17日,东北青年文工团一行70余人参加东影工作,主要成员有白德彰、齐兴家、葛存壮等。
除此之外,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49年8月14日发文要求各野战军和各中央局选送编导和演员参加电影工作。根据这一文件精神,由部队选送参加东影工作的人员有:杨文浩、曹竹林、王枫、徐连凯、鲍月千等10余人。
1947—1948年东影还通过个别协商,调进一批艺术干部,主要人员有:王滨、于敏、吕班、伊明、伊琳、冯白鲁、凌子风、袁小平、李莫愁、李品、罗光达、徐谓、何士德、苏民等。
1949年以后,还有一些专业电影工作者参加东影工作。主要人员有:特伟、靳夕、金近、吴永刚、吴蔚云、徐苏灵、徐韬、朱今明、王苹、吴祖光、李恩杰、周达明、严恭、林秉成、黄力加、卢淦、王瑞麟等。
1949年9月,东影还从华北大学调来一些人参加工作。主要人员有:向隽殊、李景超、车轩等。
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东影先后举办4期干部训练班,共培养各项专业人员650多人。
以上这些人员的调入,使东影的队伍得到充实。
二、人员输出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全国解放的形势即将到来。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宣传部从东影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北平、上海的电影机构。
1948年12月19日,东影秘书长田方等10人,奉调离开东影,进关接收北平的电影机构。1949年4月,北平电影制片厂成立,田方任厂长。
1949年3月24日,东影钱筱璋、高维进、唱鹤龄、陶学谦、黄准等41人奉调进关,参加北平电影制片厂。
先期入关的三批新闻摄影队成员吴本立等10人也在这时被调入北平电影制片厂。
1949年8月,东影新闻片组徐彬等18人被调入北平电影制片厂,从此新闻片的创作转移到北平。
1949年2月,东影厂长袁牧之奉调到北平,主持全国电影工作。4月,中央电影局成立,袁牧之任局长。
1949年3月26日,钟敬之率领拓新等7人,去南京、上海接收国民党电影机构,1949年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钟敬之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1949年7月,罗光达调北平筹建中国影片经理公司,1951年2月1日,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成立,罗光达任经理。
1949年7月,中央电影局调东影照相科吕厚民等7人,支援北平电影制片厂。
1949年9月,中央电影局又调东影音乐组李季达等22人支援北平电影制片厂。
1950年2月,东影美术片组特伟、靳夕、持永只仁等20余人调给上海电影制片厂。从此美术片制作移到上海。
1951年4月,文化部电影局决定,将东影机械工厂划归电影局领导,同时从东影调彭虹等78人,支援新建的南京电影机械厂。
东影外调支援北京、上海的干部,占东影干部总数的比重很大,据1949年末统计,东影共调出厂级干部2人,处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17人,技师23人,各类技术干部198人,行政干部41人,共计285人,占当时干部总数708人的40%。
三、人员发展
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时,只有人员200多人,1946年底,全厂共有人员278人,1949年5月末,全厂共有人员983人。1949年全年平均人数1126人,1950年全年平均人数为1241人,1951年全年平均人数为1314人,1952年全年平均人数为1450人,1953年末为1372人,1954年末为1448人。
四、国籍构成
在1946年末东影全厂278人中,中国人193人,日本人81人,朝鲜人3人。
在1949年5月末全厂983人中,中国人929人,日本人48人,朝鲜人6人。
第五节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人员
一、人员来源
1954年末,东影人员已发展到1448人,具有相当的规模。根据当时担负的生产任务,基本满足了生产需要。在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前半期,为了充实专业创作队伍,长影先后又吸收一些演员,接收一批电影学院毕业生、大学毕业生,也个别调进一些业务人员,使创作队伍增加了新鲜血液。
1958年10月,长影招收第一批演员60多人,经过两年培训,充实了演员队伍。
1959年9月,长影招收第二批演员40多人,经过两年培训,使演员队伍再次得到充实。
1958年7月,长影为加强新闻电影队伍,从吉林省6个地区调入干部12人,担任新闻摄影。50年代末60年代初还从大学等单位调进一批干部充实编辑队伍。
1960—1965年长影先后接收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31人,其中导演专业有肖桂云、华克、陆建华等17人,美术专业有李前宽等8人,表演专业有陈家林等6人。1965年暑期,长影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录用一批理科生,参加科教片工作,计有阎敏军、李连发、孙海涛、高翔等12人。
同时,还从文化部动画专修班、吉林艺术专科学校、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及其附中,录用一批学生,共有钟泉、田丰、隋壮基等16人。
1970年3月,长影还接收了一批1968年毕业的大学文科毕业生,共有金德顺、李方钧、刘惠媛、郑全刚等22人。
1972和1976年长影吸收两批新演员,共计40人,经过培训,充实到演员队伍中去。
1982年长影又吸收演员20多人,经过培训,担任了演员工作。
二、人员输出
长影作为一个老厂,队伍力量雄厚,每个时期都有人员输出。
1958年,文化部提出了 “省有制片厂,县有电影院”的“跃进”口号,各省纷纷建立电影制片厂。文化部对老厂支援新厂作了划分,由长影负责支援西安、内蒙、广西、辽宁和黑龙江五个厂。根据文化部的部署,长影于1958年7月,调给西安电影制片厂高振寰、牟作相等80人,调给内蒙厂李存邦、周祖禹等24人,调给广西厂吴凤翔等8人,调给黑龙江厂王雷等8人,调给辽宁厂马成岩等5人。共计125人。
1975年,为支援新组建的峨眉电影制片厂,长影抽调副厂长袁小平及两个摄制组的人员共计70多人到该厂工作。主要人员有袁小平、徐连凯、张其、张凤翔、顾温厚、陆小雅、从连文、金迪、李亚林、贺小书等。
三、人员发展
1955年末,长影有各类人员1545人,以后随着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人员不断增加。到1988年末,全厂人员已达到2478人。
长影历年人员数详见表4:
四、人员构成
电影是综合性艺术,各类艺术人员在全体人员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电影生产工序复杂,工种繁多,各类工人占有相当的数量。电影又是同新技术紧密相联的技术产业,技术人员也占有一定比重。这里列举三个不同年份,说明各类人员构成情况。详见表5: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本志以长影的历史行程和长春的电影活动为基本线索,上溯下延,记述了长春电影事业的渊源和演变。全书分九章,包括制片生产沿革、体制机构、人员、影片、影片发行放映、设备技术、队伍培训、对外交流、电影刊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