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647
颗粒名称: 概 述
页数: 4
页码: 1-4

内容

电影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建筑、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成就,而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并具有深刻的影响力,人们公认,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电影是最重要和最大众化的艺术。
  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在法国,1896年8月11日电影在我国上海徐园首次放映。1902年1月电影传入北京,1907年4月24日俄国人在长春西三道街首演“电灯影戏”,电影从此传入长春。
  20年代初长春没有专门放映电影的影院,放映电影都是在茶园和说书场进行的。1920年长春出现了日本人经营的“长春座”和“株式会社长春座”,这是长春最早的专业影院(也兼演戏剧)。在30年代初以前,长春只有电影放映活动,而没有制片生产。1931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入我国东北,长春沦陷。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长春成立。1933年3月,伪国务院情报处拍摄的反动影片《新兴满洲全貌》,是长春最早拍摄的纪录片。
  1937年8月,日伪傀儡政权设立“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以下简称“满映”),长春出现制作电影故事片的制片单位。日伪反动统治者以电影为宣传手段,向东北沦陷区人民进行奴化教育,为帝国主义殖民政策服务。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9月,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接收了“满映”。长春的电影事业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45年9月,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组织拍摄的纪录长春市人民庆祝“九•三”胜利大会的纪录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电影工作者于长春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同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成立,长春电影事业从此掌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手里。1946年5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东北电影公司搬迁至合江省兴山市(今黑龙江省鹤岗市),1946年10月1日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进行电影生产并组织影片发行,时近三个年头。
  在1946年5月至1948年10月这段时间里,中共地下党员金山,受党的派遣,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表身份接收了“满映”的设备,建立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制”),在长春拍摄了两部故事片和两部纪录片。长春的电影生产经历了另一个时期。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从兴山搬回长春。1955年2月改称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影)。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春的电影生产经过了 40多年的发展,在全国电影界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电影制片生产基地。它生产了新中国第一部美术片《皇帝梦》(1947年11月),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1948年夏),第一部故事片《桥》(1949年4月),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1949年5月),为新中国电影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从东北电影制片厂建立到1949年这段时间里,东北电影制片厂是解放区唯一一个正规的电影制片厂。中国共产党对东影的建设发展十分重视,从全国各解放区,特别是延安,调集来大批文艺干部充实东影。其中如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周从初、钱筱璋,钟敬之、成荫、刘西林、申伸、孙谦、苏云、王炎、高维进,舒群、田方、沙蒙、严文井、颜一烟、王家乙、林农、何文今、张平、李百万、欧阳儒秋、杜德夫、张棣昌、刘炽,苏里、李蒙、武兆堤,王滨、于敏、吕班、伊明、凌子风、冯白鲁、罗光达、徐渭、何士德、袁小平、李莫愁等一大批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表演等艺术工作者,都曾在东影工作。稍后,王苹、特伟、金近、吴永刚、吴蔚云、徐苏灵、徐韬、朱今明、吴祖光、严恭等,也到东影进行创作活动。这样一大批艺术家云集东影,极大地壮大了东影的干部力量。东影在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先后举办了 4期干部训练班,培养各类专业干部650多人,又使东影干部力量大为增强。
  1949年春,全国解放在即。为接收北平、上海两地国民党统治区的电影单位和建立全国电影领导机构,中共中央宣传部从东影抽调出干部280多人,支援新建各电影部门。中央电影局局长袁牧之、中国影片经理公司经理罗光达、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田方、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钟敬之等,都是从东影调出的。1949年8月,东影将新闻片组调给北影,1950年2月将美术片组调给上影,1951年将机械厂分出一半,调给南京,组建了南京电影机械厂。东影为许多新建电影单位输送了业务骨干。
  二、综合性大型电影制片基地
  与北京、上海两大电影制片基地分别设置各专业制片厂不同,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以生产故事片为主,同时生产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译制片,并可洗印大批拷贝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它还拥有自己的演员剧团和电影乐团。经过40多年的发展,长影已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电影编剧、导演、摄影、美术、作曲等专业创作队伍。1988年底,电影从业人员达2478人(另有离退休职工900多人),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电影制片基地。长影生产的故事片,在50年代占全国故事片生产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60—70年代约占全国故事片生产总数近四分之一,80年代在全国电影制片厂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长影生产的故事片仍占全国故事片生产总数六分之一强。它所生产的译制片,占全国译制片总数一半以上。洗印分厂生产能力已达年产1500万米以上。故事片、译制片、洗印拷贝,在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
  三、独立的风格流派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艺术家,作为电影创作的一个群体,同我国其他几个主要电影艺术群体相较,在选择题材、电影观念和创作方法上,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由此构成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影片鲜明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在我国电影园地中显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面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电影艺术流派——长春电影流派。
  长春电影制片厂拥有为数众多的曾在解放区从事戏剧活动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在掌握和运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时,注意捕捉时代的脉搏,想人民之所想,言人民之所愿,力求迅速地反映蓬勃发展的社会生活,深刻表达人民的时代情绪。由于他们大多亲身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革命战争有着深切的感受,他们长期转战在广大农村,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革命战争题材、农村生活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和以工农为主的现实生活题材,成为他们选材的主要对象。这是长春电影流派选材上的显著特点。
  长春电影流派成员注重电影的戏剧因素,注重情节和人物,注重生活真实,注重群众欣赏习惯。他们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求历史地具体地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表现新的人物。在表现手法上,力求平易流畅,通俗易懂,易于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长春作为新中国电影的重要基地,在过去的40多年里,生产了许多优秀影片,塑造了众多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春电影事业也定将有新的发展,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本志以长影的历史行程和长春的电影活动为基本线索,上溯下延,记述了长春电影事业的渊源和演变。全书分九章,包括制片生产沿革、体制机构、人员、影片、影片发行放映、设备技术、队伍培训、对外交流、电影刊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