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645
颗粒名称:
序
页数:
4
页码:
1-4
内容
正值′92中国长春电影节到来的前夕,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长春市志•电影志》,恰好付梓问世。《电影志》成书,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市文化局的修志工作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广泛搜集资料,潜意谋篇布局。历时7年的辛勤耕耘,今天终于开花结果,为长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一项新的贡献,应当祝贺!
电影是一门新兴的较为年轻的艺术。它诞生于19世纪末,至今不到100年;从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取材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而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算起,至今还不到90年;以1949年4月完成的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为起点,中国电影事业开始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转变,至今也仅仅才将近43年。
长春的电影活动,同全国其它几个大城市相比,起步略晚。但解放后,长春的电影事业却又得到了优先的发展。正如第一汽车厂给长春的工业生产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而把长春喻为“汽车城”一样,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在长春建立,也为长春的电影活动乃至文化事业带来了兴旺与繁荣的美好前景,进而又使长春显示出“文化城”的某些特征。
长影(其前身为东北电影公司和东北电影制片厂)创建于硝烟弥漫的东北解放战争年代。经过40多年的风风雨雨,它已成为我国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电影生产基地之一。截止到本届修志的下限1988年,40多年来,共生产艺术片417部,纪录片310本,科教片330本,译制片763部,向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长影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影片制作生产基地和培养人才、输送干部的大学校,帮助和支持了全国其它一些电影厂的建立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孕育了人民的电影事业,因而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长春市志•电影志》以长影的历史行程和长春的电影活动为基本线索,上溯下延,横向扩展,记述了长春电影事业的方方面面及其渊源和演变。
志书是信史,贵在实事求是。《电影志》在资料的筛选和运用方面,接近了当今时代所能达到的对历史生活的整体把握,深感其功力匪浅。这里,既体现出编撰者对“存真求实”原则的恪守与遵从,又说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清醒与坚定。长春电影事业所走过的曲折道路,进一步印证了一个合乎客观实际的共识:只有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按艺术规律办事,坚持中国的民族风格,电影事业才能蓬勃发展,电影创作才能真正繁荣。这条凝聚着厚重代价的基本经验,不是由《电影志》直接阐明出来的,而是通读这部志稿之后,从更深的层次上所获得的一种启迪和昭示。《电影志》的编撰者以事实展现历史,用客观存在描述历史延伸的轨迹,使历史生活包容着一种内在的富有生命力的流动意识。同人类的整个历史进程一样,电影艺术的长河,不仅已经沿着自身的逻辑从过去流向现在,而且还将依照不可逆转的规律继续流向悠远的未来。
电影事业并非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电影作为一种拥有巨大社会影响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综合艺术,不仅成功地吸取了文学、戏剧、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的成就和经验,而且还借力于高度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了视听艺术所必需的多种表现手段。电影与其它艺术相同,是生活的再现,但同时它却比其它艺术门类更有力地反作用于现实生活。《电影志》以政治生活的总体环境为背景,以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同步前进为依托,展现了长春电影事业发展的基本脉络,揭示了电影与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并鲜明地呈现出自己的地方与行业的特色。《电影志》记述的地域范围,只限于长春,但它却使人谛听到祖国前进的足音;《电影志》记述的行业内容,只限于电影,但它却使人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说,它不仅把全国的共性寓于地方的个性之中,而且还把时代的共性寓于行业的个性之中。
《电影志》对照片的选用比较讲究。在筛选上取舍有度,着眼于反映历史,着眼于体现地方特色;在编排上又较为得体,有些置于卷首,有些插入文中。照片入志已成为本届修志的通例,但象《电影志》这样收录之多,实属罕见。这些照片使全志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图随文走,彼此呼应。现代摄影技术是贮存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电影志》巧妙地运用这种手段充实自身的信息含量,对增加志书的直观、美感与可读性,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照片是文字记述的必要补充;也是事业发展的形象见证。它们象彩色的指示符号,引导人们卒读全书。
《长春市志》的总体设计,要求以行业划分为参照,规范各个分志的记述内容。《电影志》作为《长春市志》中的一部分志,对电影行业所作的反映还是较为充分的。但长春只有一个电影厂,从制片的角度来考察,它仅仅反映了一个电影厂的全貌,即所谓“一个行业一个厂”。这种特例,使《电影志》保留了许多厂志的痕迹。尽管如此,也还没有破坏或影响它作为行业志那种系统而完整的格局。
电影是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项重要事业,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电影志》作为电影信息的综合载体,可以为我们提供多方面的借鉴。我建议全市广大干部特别是从事思想宣传和文化艺术工作的各级负责干部,都能读一读《电影志》,不仅会获得历史的知识,而且思想上也会受到启示。我们要用《电影志》所提供的信息资料,为我市文化建设的科学决策寻找历史的、现实的依据,还要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资源,用来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它的多种功能作用,展示它的应用价值。
当前,电影艺术面对历史的选择,正迎接着现实的挑战。改革开放是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电影事业的必由之路。应当通过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使电影事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日益繁荣昌盛,服务四化,面向世界,成为连结中外人民友谊的桥梁。
对修志工作,我没有介入;对电影艺术,我缺乏研究。就这一点来说,我同《电影志》几乎没有必然联系。按照市委的分工,我分管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长春市志》主编可能出于这种考虑,恳切邀我作序。写吧,力不从心;不写吧,有违诚意。为了摆脱这种“两难”的境地,只好仅就个人所感,匆忙成篇,是为序。
1992年4月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本志以长影的历史行程和长春的电影活动为基本线索,上溯下延,记述了长春电影事业的渊源和演变。全书分九章,包括制片生产沿革、体制机构、人员、影片、影片发行放映、设备技术、队伍培训、对外交流、电影刊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邢 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