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企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622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企业管理
分类号: F299.249
页数: 81
页码: 146-2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煤气企业管理情况,分别记述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等。
关键词: 长春市 煤气 企业管理

内容

长春市煤气公司是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经营型企业。各专业部门按职能进行归口,形成了全面计划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和全面劳动人事管理的统一经营管理体系。输入原材料、劳动力、设备、动力,经生产转换到输出产品、销售、服务,各方面都制定了管理制度和责任制。
  长春市解放后,经三年恢复时期,初步建立了经营管理基础工作。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学习苏联经验,学习和贯彻“一长制”的管理体制。“大跃进”开始以后,改“一长制”为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以党委为核心的、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领导体制。
  1962年,贯彻《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70条,强化了党委领导下厂长(经理)负责制的职能,企业顺利渡过了由于国民经济失调和自然灾害影响出现的暂时困难,使企业的管理水平逐渐提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管理体制瘫痪,行政指挥系统失灵,规章制度废止。1968年5月7日,长春市煤气公司成立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对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错误的改革。公司成立政工组、生产组、办事组,取消了原来的专业科室,削弱了专业管理的职能。1973年5月16日,撤销革命委员会的“三大组”,恢复了生产行政指挥系统和13个职能科室,逐步恢复了企业管理制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了恢复性的企业整顿,贯彻执行《工业三十条》,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1985年,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党政分开,试行经理负责制。1987年,在企业内部开始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坚持以完善基础管理、专业管理为核心,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线,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1988年4月,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在总体管理上,围绕经营承包责任制这一主线,在企业内部形成了纵横连锁的管理网络,各项工作初步实现了指标化、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并以专业考核制度为中心,分口管理为重点,自上而下形成专业体系,使企业管理水平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一节 计划管理
  一、编制内容
  长春市煤气公司的计划管理,五十年代初,以学习苏联计划管理方法为模式。试行编制本企业年度和季度计划。
  六十年代初,计划管理工作在生产发展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计划管理工作体系已基本形成。
  “文化大革命”初期,计划管理作为“资产阶级法权”被否定,机构紧缩,部分专业人员下放,计划资料散失,一度出现生产无计划,成本无核算,给企业管理酿成不良后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抓基础建设工作,按《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文件精神,联系实际,强化了计划管理职能,11个二级单位配备了经济计划和统计员,全公司形成了专管成线,群管成网,计划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1982年3月,认真贯彻中共中央2号文件,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制定出各项经济责任制。同年又学习了首钢经验,进一步制定出包(基本职责)保(确保指标)核(横向考核)经济责任制,使全面计划管理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1988年4月,经济体制改革后开创了长春市煤气公司全面计划管理的新局面。
  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供应计划,按时间分为: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份生产计划5种。
  长远发展规划是10年以上规划,属于企业的宏观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所要达到的主要经济指标、投资项目计划、发展规模基本建设计划、生活福利设施、重大技术改造、管网改造项目、投资计划等等。
  中期发展规划,分三年、五年2种。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战略计划,是编制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主要内容包括:重大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革、生产能力、服务经营生活福利设施、新产品开发和试制、管网改造、投资金额、发展规模、主要经济指标和职工培训教育等等。
  年度计划是执行和实现长远规划的具体行动计划,是安排季度生产供应计划的主要依据,主要内容包括:各种产品产量、煤气供应、销售、财务收支等等。
  二、职责划分
  计划处:
  1.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按照上级部署及要求,及时进行编制企业中期、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后报公司讨论,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
  2.负责编制年度、季度生产销售计划,包括八项经济指标,产品产量、煤气供应、煤气销售(民用、公用)、自用量、损失量、损失率、日平均供应量、产品销售、原燃料、动力消耗等各项指标。
  3.负责统一综合平衡公司的全面生产、经营、服务供应、基本生产、辅助生产、基建、大修等专用器材计划。
  技术处:
  1.负责编制技术措施、“双革四新”(双革: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试制、主要原燃料消耗、能源消耗定额等计划。
  2.环境保护(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及环保监测计划。
  3.负责编制各种产品质量标准合格率计划。
  4.负责编制年度、季度大修计划,设备购置计划。
  5.机械设备更新换代及设备利用计划和发展、报废处理计划。
  6.设备周期大修计划。
  7.设备完好率计划。
  8.负责制定技术安全组织措施计划。
  财务处:
  1.负责编制财务和产品成本计划,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流动资金计划、专用资金计划、利润及财务收支计划、费用计划(在计划期内的全部收入和支出指标或定额)。
  2.编制成本降低措施计划。
  3.财务经营计划及各厂、处指标分解。
  劳动人事处:
  1.负责编制劳动工资计划。
  2.劳动生产率计划。
  3.劳动定额管理计划。
  4.安全劳动保护计划。
  5.制定防尘、防毒、防暑降温计划。
  供销处:
  负责编制国家统配物资采购供应计划,包括生产、基建大中修、技术措施所需材料、原燃料、工具、器具、低值易耗品、物资储备计划。
  发展办公室:
  1.负责煤气、液化气的发展计划。
  2.负责煤气集资工作资金计划。
  3.负责管网改造、输配计划。
  液化气厂:
  1.负责制定液化气气源指标和销售计划。
  2.负责液化气储运平衡计划。
  3.负责对液化气灌装和站点分配计划。
  4.负责液化气各种罐类维修保养计划及阀、具采购供应计划。
  煤气管理处:
  1.负责编制煤气销售和服务计划,包括用户数及各类用户的用气定额,工程利润计划。
  2.标定高峰供气量标准(月、日、小时)。
  3.调压、抽水,管道维修计划。
  4.用户安全改装及煤气表具撤换计划。
  设计所:
  1.负责编制发展新用户安装设计、预算计划。
  2.负责编制管网改造及发展煤气安装工程材料计划。
  3.负责编制大修的设计、预算计划。
  站前煤气厂:
  1.负责公司下达的计划指标的分解计划。
  2.负责制定原材料消耗和组织实现经济技术指标计划。
  3.负责产品销售、运输计划。
  4.负责提出设备大中修、设备维护保养利用计划。
  5.负责编制从原料进入到产品产出计量计划。
  6.确立测试点,健全计量检测数据反馈系统。
  7.编制各生产工艺主量网络网。
  8.负责编制计量检测仪表采购、撤换计划。
  基建房产处:
  1.负责房屋维修计划,包括房租、水、电收费。
  2.职工福利及医药费管理计划。
  三、编制程序
  1984年4月管理体制改革前,计划编制程序:
  1.各厂、队、部根据公司的计划控制指标,结合具体情况,按年、季、月编制出本单位的各项计划,根据计划内容分别报给归口分管指标职能科室。
  2.计划科根据各厂、队、部和归口职能科室报来的计划进行统一综合平衡后,编制汇总,公司各项经济计划草案报请公司经理办公会讨论审批后,提交公司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上报。
  1988年4月管理体制改革后,计划编制程序:
  1.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各二级单位报来的专项计划,汇总编制→经综合计划处处长的同意→报主管经理审阅→经理办公室审定→根据提出意见要求→调整计划→经理办公会审定→上报主管局。
  2.计划处在7月10日前下达年度生产、大修、更改项目计划的通知要点。8月10日前以各二级单位报来的专项计划为依据编制平衡年度计划→将平衡后的年度计划经综合计划处处长的同意→报主管经理审阅→根据领导提出的要求建议进行二次平衡、测算、修订指标→报主管经理→经理办公会审定→职代会讨议→三次平衡→10月末上报审批→11月末下达次年计划。
  3.6月20日前以各二级单位报来的调整计划为依据→综合平衡→计划处处长同意→报主管经理审批→上级主管局审批。
  4.在上季第二个月15号前,以各二级单位报来的季度计划为依据→综合平衡→计划处处长同意→报主管经理审批→在上季第三个月15号前报主管局→在上季季末25号前下达季度计划。
  四、执行与检查
  长春市煤气公司计划的贯彻和检查,主要以生产会议形式和计划下达的形式实现。
  公司计划会议每季度由主管经理主持,检查本季度计划完成情况,下达布置下季度计划,研究生产中的问题及措施(各二级单位主管计划领导和职能处室人员参加)。
  各二级单位根据公司计划,每月召开计划会一次,有的单位二次,贯彻公司下达的计划和讨论措施及经济活动分析会议。
  公司每月对所属二级单位计划执行情况,按年度分解计划进行考核和奖金评分的依据。
  五、计划体系和指标体系
  长春市煤气公司健全计划体系和指标体系,实行计划归口制定和管理,做好各项计划指标的分解落实,将反映各个环节生产经营活动的指标,按其性质分为八个方面,共45个指标,组成计划体系和指标体系。其中分输配销售体系,含10个计划指标;生产计划体系,含6个计划指标;设备大修的设备利用计划体系,含6个计划指标;技术组织措施计划体系,含6个计划指标;物质供应产品销售计划体系,含6个计划指标;基本建设计划体系,含3个计划指标;劳动工资计划体系,含5个计划指标;财务计划体系,含3个计划指标。
  六、统计
  长春市煤气公司的统计工作,从1949年起,附属于计划部门,在计划科内设专职统计员1人,车间设兼职统计员1人,组成了公司的统计工作网。在1988年4月,公司管理体制改革前,由计划科负责,按照统计制度规定,做为公司直接填报单位,按时向局和有关部门填送报表。
  1988年4月以后,长春市煤气公司计划科改为计划处,二级单位厂设置计划科。公司计划处、厂计划科配备专职统计员,车间配备兼职统计员,组成公司的统计工作网,负责全公司生产经营等综合统计。统计体制成为综合汇总单位,公司统计报表直接上报国家、省、市部门。
  长春市煤气公司的统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综合归口”的原则。其主要任务是,对公司统计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储存,运用统计手段和统计方法,开展统计核算和进行统计监督与统计服务。各二级单位负责收集和整理原始记录,填制统计日报、统计台帐、统计月报,按月报至公司。公司各处、室的专业统计,除负责整理、汇总、分析本专业系统的统计报表、统计资料和掌握准确的统计数字外,并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统计报表,为公司计划处综合统计提供专业统计资料。
  长春市煤气公司所属各二级单位,为了统计和核算的需要,都分门别类的设置了大量的原始记录,到1988年底,设置的原始记录共260种,统计报表229种,台帐277种。对外报表,有综合报表、各专业报表。分别上报国家、省、市政府有关部门及长春市公用局等部门。
  历年的统计资料,包括月份、季度、年度的各类统计表。1969年前的分别在计划科、车间和化验室保管。1970年起的各种统计资料又开始归档,公司计划科每年的统计报表,在下年的2—3月份送交档案室存档,永久保存。计划处于1988年将1969年以前保存的统计台帐、报表,送交档案室归档保管,与此同时,各二级单位及化验室,亦将历年保存的统计年报、月报、台帐等,送交公司档案室归档保管。
  七、经济责任制
  长春市煤气公司从1982年3月开始,各单位和个人普遍制定了经济责任制。以单位定职责,以岗位定标准,按标准干工作,以工作看效果,以效果计分,以分计奖。在实施中,首先将指标体系划分为包(基本职责)、保(确保指标)、协(协作任务)三项内容,规定单位基本责任为100分,即确保指标60分,协作任务10分,基本职责30分。基本职责全部落实到个人,按实际完成计划情况实行加减分。
  1983年至1986年,在“包、保、协”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承包的办法,确定产量、质量、成本三项指标作为承包项目,充分体现既有速度和效益,又有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要求,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面貌。在实施经济合同中,按档次计分计奖,对月完成承包指标好的给予加分加奖,完成指标差的扣分扣奖。
  1987年,在公司内部开始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按照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职工个人利益相结合,职工劳动所得与劳动成果相联系的原则,把二级单位变成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同时,又进一步修订了经济责任制,较好地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1988年4月19日,以王振经理为首的正副经理,集体承包长春市煤气公司。为了适应经营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工作,首先在公司成立以经理为首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管理委员会,负责领导、监督、协调和考核各项工作和经济指标。各厂、处、室、车间也都分别成立了管理组织,同时建立了以综合计划处为主,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综合管理机构及仲裁机构。配备了专职兼职考核人员295人,基本上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综合管理网络。
  建立了以经营承包为前提的目标管理体系。1988年长春市煤气公司向市政府承包十项经济指标,按照定性、定量、定时化的要求,把十项指标分解成147项中指标,分别承包给9个二级单位和10个处室。各二级单位又将这些指标分解成280个小指标,分别承包给各车间、工段和班组。各车间、工段和班组又将分得的指标分解成1090个具体指标,分别包给了每个岗位和个人,并且通过合同制形式,实行了逐级的责任承包,基本形成了层层有指标,人人有指标的局面,为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建立了“四四三”的核算、考核、分配体制。“四四三”即:四级核算,四个考核层次,三级分配体制。四级核算就是班组、车间、厂、处公司的层层核算。四个考核层次就是:自我考核层次,横向互相考核层次,自上而下的承包指标考核层次,专业系统管理的考核层次(这种考核包括了企业升级、标准化工作、现代化管理等定性指标的考核)。三级分配就是指公司、厂处、车间所具备的直接利益分配权。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经营承包机制的正常运行,改革了分配制度。根据各二级单位的不同情况,对煤气管理处和液化气厂,实行了实物销售与工资奖金挂钩的分配形式;对煤气工程安装公司、设备修造厂、煤气工程设计所实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的分配形式;对站前煤气厂实行了结构工资的分配形式。实行上述改革后,把单位和职工实际完成的工作量,与单位和职工的工资、奖金收入捆在一起,有利地调动了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1988年工业总产值完成2180万元,是历史的最好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7924元/人·年,高于国家二级企业标准924元/人·年。
  第二节 财务管理
  一、成本
  长春市煤气公司财管管理,是在公司经理的直接领导下,实行专业管理和群众理财相结合,利用货币形式,对企业各项资金的形成、使用和分配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反映和监督。
  财务管理,在五十年代,学习苏联的财务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以试行编制财务收支计划,会计核算曾采用凭单日记帐格式。为了强化专业性管理,1954年把财会科划分为财务科和会计科,财务管理和财务收支计划归财务科,会计核算和成本计算划归会计科。
  六十年代初,财务管理工作在生产发展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已基本形成,车间配备核算员,实行公司和车间两级核算。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被冲击,机构紧缩,大部分财务人员下放,一度出现收支无计划,成本无核算,财会工作处在可有可无的局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抓基础建设工作,实行经济责任制,强化了财务管理职能。1981年所属液化气厂和煤气管理处设立了财务机构。开立银行帐户,实行财务收支的独立核算。其他所属各厂、队,增设专职核算员,形成了财务管理网,并重新建立和健全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费用支出和经济核算等规章制度,建立了以经理、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核算体系。
  1988年4月,长春市煤气公司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三级管理变为四级管理,两级核算变为三级核算。公司为一级核算以法人地位统一组织领导公司各层次核算工作,汇总核算公司的财务成果;负责对外报帐,申请拨款、贷款、缴纳税利;对内筹措和调剂资金,编制财务成本资金计划等。所属9个二级单位,分别办理了营业执照,在银行独立开户,建立了会计核算机构,二级核算部门不具备法人地位。二级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要在公司规定范围内进行,服从公司管理和核算需要,执行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接受公司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二级核算单位对各自生产经营范围内全过程进行核算,分别计算最终财务成果,通过会计报表向公司报帐。二级单位,凡车间(营业所)、工段(班组)分别组织厂内银行核算,公司再统一组织厂内银行核算工作。三级核算体制建立后,公司与二级单位之间,各二级单位之间,以及二级单位内部各车间、工段、班组之间,全部变成买卖关系,所有经济往来和经济业务,都必须通过外部银行或厂内银行,实行货币结算的全面的核算体制。
  长春市煤气公司实行的是联产品成本核算制。在投入过程中,投入同种原料,生产出具有经济价值和不同性能、用途的几种产品,即煤气、焦炭、焦油等产品,原料占总成本的70%。
  五十年代中期,曾实行公司、车间两级成本核算,当时重点在车间,车间设成本员,各车间分别计算本单位发生的材料、燃料、动力、工资和车间经费等,按期计算出车间成本,还分摊公司按规定下达应分摊的公司企业经费,计算出最终联产成本,公司一级成本核算以汇总为主。
  1958年,在“大跃进”的冲击下,成本核算环节减少,公司一级成本核算,以汇总为主改为公司财会科计算联产品成本,车间成本员撤销,财务人员相应减少。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1969年干部下乡走“五·七”道路,绝大部分财会人员下乡插队落户,财务科被撤销,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无从谈起,形成成本无管理,成本核算简而又简。
  1972年以后,财务人员大部分回城,财务工作经恢复和整顿,初步建立或健全了成本管理工作和成本核算工作,使财会业务走向正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内部逐步实行经济责任制,进而发展为厂(车间)、队、部等部门对公司实行经济承包,成本计划列为公司经营目标主要内容之一,定期组织修订、补充、分析并检查执行中的情况,协同有关部门改进工作,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达到预期目的。
  成本财务分析,公司每月召开一次经济活动分析会,有各级领导、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参加,中心议题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主,检查公司经济活动和经济效益的好坏,把分析会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在下一步工作中予以改进或制定措施进行改正。各厂、处也建立了经济活动分析制度,促进了企业搞好社会服务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成本计划的编制
  根据计划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计划、技术经济定额和成本开支范围,由公司负责编制成本计划。各二级单位按公司分解计划编制本单位的成本计划,再分解到车间、工段、班组,按计划层层分解落实。
  2.成本的管理方法
  公司对成本进行目标管理。由公司确定年度成本管理总目标,并按二级单位进行分解,分别确定各二级单位成本管理目标。各二级单位负责将各自目标,按车间、工段、班组和年、季、月分解为小指标进行落实。通过成本目标的分级分解,以保证公司经营效益的目标的落实。
  3.成本管理制度
  公司统一制定成本管理制度和成本管理办法,统一制定成本开支范围和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各二级单位分别制定各自的成本管理办法。
  4.成本核算程序
  长春市煤气公司主产品煤气,以煤为原料,同时产出煤气、焦炭、焦油等多种产品。由于主产品、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不可分割,两者的生产费用在一起,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必须把主产品和副产品混在一起计算其总成本,然后再计算出某种产品的成本。产品成本的计算,采用联产品计算法。即按各产品的计量乘各该产品的售价,求出各项产品所占系数,再以各项产品的系数乘联产品总成本,求出该产品的总成本,再用产量去除,就得出单位成本。
  长春市煤气公司全部产品总成本,1949年11万元,煤气单位成本20.00元/千立方米。五十年代末,全部产品总成本729万元,可比产品降低率8.1%,煤气单位成本44.29元/千立方米。六十年代末,全部产品总成本为752万元,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5%,煤气单位成本63.00元/千立方米。七十年代末,全部产品总成本为1946万元,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10%,煤气单位成本74.80元/千立方米。1988年,全部产品总成本6705万元,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15.56%,煤气单位成本180.45元/千立方米。
  二、资金
  1.固定资金
  五十年代国家规定,凡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项价值在500元以上的某些劳动资料列为固定资产。1982年国家财政部通知,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和其他原因,大型企业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到800元以上。但根据城市煤气企业的经营特点,国家城建部规定煤气表、液化气钢瓶亦列为固定资产管理。
  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摸清家底,提高资金利用率,发挥厂房设备生产能力,长春市煤气公司先后进行了4次清产核资工作。
  1952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国营企业进行全面核资工作的规定,对各项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动力、车辆、仪表仪器等进行了清查,核对帐物,由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分别编制清点表,再由领导小组和财务部门根据资料数据,重新核算出固定资产原值、使用年限、残值等,按财政部规定的公式,算出基本折旧和大修折旧,编制固定资产清产核资报表,报公用局审批后,由财会科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帐,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建立设备卡片,并进行管理。
  1962年,根据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清仓核算的决定,对各项流动资产全面清点核实。不合格的物质进行审查报废,价值不实的重新核价,通过清仓全面核定了资金定额。
  1972年,开展清产核资,主要以实物为主,按实物对帐,清除闲置积压固定资产,检定煤气生产能力,煤气供应量,进行设备的填平补齐,并做到帐物相符,不重不漏,家底清楚。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进行恢复性企业整顿,同时进行清产核资,按财政部文件精神,做到见物就点,见帐就清,不留死角,不打埋伏,不重不漏,帐物相符,家底清楚,对固定资产、厂房建筑、机械设备、仪表仪器、车辆、管理用具等又进行一次普查,做到帐、物、卡相符。
  长春市煤气公司对固定资产实行分口分级管理。公司财务处(1988年4月前财会科)和安全技术处(1988年4月安全科和技术科合并为安全技术处)为公司固定资产的综合管理部门,各二级单位负责对自己使用的固定资产的管理。
  新增固定资产,不论是外购、新建或基建交付使用财产,必须由购置单位或基建单位向安全技术处办理验收手续,向财务处提交新增固定资产明细表,列明新增固定资产的名称、规格、型号、结构、面积、厂家、使用部门或安装地点、投入使用时间、预计使用年限、原值及附属设备件名称、型号、原值。
  拆除报废固定资产,由二级单位设备管理部门向公司财务处、安全技术处提出书面报告,由安全技术处组织有关部门鉴定批准或鉴定后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方可拆除或进行报废处理。拆除、报废的固定资产,安全技术处每年年终列名细表报财务处。
  在固定资产内部转移时,如二级单位的在用设备在车间之间的转移或二级单位之间的相互转移,必须由二级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公司安全技术处备案,安全技术处每年年终汇总列表报财务处。
  有偿调出固定资产,必须由二级单位报告安全技术处,经财务处划价并在财务处交款后方可调出,未经公司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变卖固定资产。
  未经公司批准,所属任何二级单位无权擅自出借、出租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拆除、报废清理中收回的残料,一律上缴到公司供销处仓库,由公司统一安排处理,任何单位不得自行处理。其中煤气表、液化气钢瓶的处理和处理收入,做为残值收入入帐。
  长春市煤气公司固定资产原值,1952年末729万元。1965年末2142万元。1976年末3596万元。1988年末13327万元(不包括东郊煤气厂)。
  2.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由财务处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对二级单位核定下达并进行考核。各二级单位将公司下达的指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纳入经济责任制,严格进行考核。
  大部分流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下放到二级单位。对流动资金实行分级管理、定额管理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1)储备资金。储备资金分别下放给供销处(1988年4月前供销科)、站前煤气厂、液化气厂和煤气管理处,按公司核定的储备资金定额进行管理,超定额增加储备要视同向公司借款,支付利息。定额内储备二级单位原则上有权决定品种、数量、采购渠道和加工渠道。但是,凡已决定由供销处负责采购的物质,未经供销处批准,各二级单位不得直接对外采购。由于超储造成的物质积压,谁造成谁处理,损失列入成本,不调整承包指标。
  (2)生产资金。生产资金分别下放站前煤气厂、设备修造总厂、液化气厂,实行定额管理。超定额多占产品资金,视同增加贷款,向公司支付利息。
  (3)产成品资金。产成品资金分别下放给站前煤气厂、设备修造总厂和液化气厂,实行定额管理。超定额多占产成品资金,视同增加贷款,向公司支付利息。
  由于原料集中到货、产品滞销等原因造成定额流动资金不足,二级单位有权向公司申请贷款,经公司批准使用的贷款须付利息,利息计入成本。
  因公司流动资金绝大部分放到二级单位使用,为了避免资金呆滞,提高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公司对二级单位暂时闲置资金有权集中调剂使用。
  公司和所属二级单位统一执行国家货币管理制度、现金出纳制度。公司二级单位之间流动资金可以发生应收应付帐款。但必须及时清理,年终结清。二级单位不能向公司以外任何单位出借资金,不得私自申请贷款。
  各二级单位流动资产损失,包括流动资产盈亏、呆帐、坏帐损失、超储积压物资削价处理损失等,必须通过公司组织鉴定,查明责任和原因,报表批准后,才能处理。任何部门不得擅自处理。
  各二级单位生产或工程中形成的边角料,回收的旧料,一律运至公司供销处仓库,入库冲帐。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处理。
  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占用,1952年为26万元,1965年为85万元,1976年为336万元,1988年为713万元。
  3.各项专用基金
  长春市煤气公司提取专用基金,从五十年代开始,到1988年末,各项专用基金共8项。
  (1)更新改造基金和大修理基金。资金来源:一是上级财政拨款,二是从生产成本和利润(减亏)留成中提取,三是按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提取。1982年以前,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年提取率2%(其中50%留用,50%上缴上级财政),大修基金年提取率3%,全部留给企业。1983年经长春市财政局批准,更新改造基金提取增值1.4%,企业照4.4%提取,企业留用70%,上缴上级财政30%。1988年开始更新改造基金全部留给企业,不再上缴上级财政。此项更新改造基金和大修理基金,由公司统一平衡,编制使用计划,按计划安排数拨回二级单位。设备购置费,由公司按计划安排数拨入公司负责设备购置的职能部门,对大修更改、安全、环保等计划项目区别情况处理。发包外委项目,1988年4月前由公司计划科、技术科,1988年4月后由公司计划处、安全技术处办理发包验收决算,由财务处(1988年4月前为财会科)负责工程款预拨和结算。属公司设备修造总厂负责施工的项目,视同外委工程管理。公司设备修造总厂按项进行成本核算和财务成果核算,对于设备修造总厂完成的工程项目,公司按决算数在“专项工程支出”科目中列支,设备修造总厂按决算数通过“销售”科目转帐;其他二级单位组织施工的项目按自营专项工程管理,不计盈亏。
  (2)生产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从1983年起,企业开始设生产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生产发展基金是实行利润留成制度后设立的一种基金,按照规定提取的利润留成基金,生产发展基金占51%,职工福利和职工奖励基金共占49%。生产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节约能源、试制新产品、治理“三废”和扩大生产能力等方面。
  职工福利基金,根据国家规定,按工资总额11%提取,其中包括医药卫生基金占5.5%,福利基金占2.5%,企业奖励基金占3%。它的使用由各归口部门先申报计划,经主管经理批准,公司统一平衡后,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执行。职工医药费支出,由公司卫生所管理。
  职工奖励基金,五十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由劳动工资科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中断停发。1979年开始,一是从利润中核定两个月至四个月的标准工资,二是从超计划利润中提取20%,做为职工的奖励工资。1988年因实行经济承包,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工效挂钩,不再单独提取职工奖励基金,而是从利润分成(或减亏分成)中提取。提取后的分配比例是:生产发展基金50%,住宅建设基金30%,风险基金10%,奖励基金10%。
  (3)职工教育基金。从1982年开始,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用于职工文化、技术培训。1988年4月前由教育科管理,4月后由公司教育处管理。
  (4)特种基金。在工程收入中,从利润留成中按10%提取特种基金。提取当月或次月全额上缴公司,由公司把集中的更新改造资金、大修理基金、特种基金统一平衡,编制使用计划。
  (5)复置金。提取煤气表复置金和液化气钢瓶复置金,用于煤气表和钢瓶的更新购置。煤气表复置金是按煤气表原价的10%提取。液化气钢瓶复置金,是从液化气销售成本中提取10%。
  三、利润税金
  长春市煤气公司从1949年至1988年的40年间,盈利的年度有30个年度,共盈利2679.7万元,亏损的年度有10个年度,共亏损2936万元。
  在盈利的30个年度中,1949年至1961年的13年,年年盈利。以后盈利的年度是:1963年、1965年、1966年、1969年、1970年、1971年、1972年、1973年、1974年、1975年、1976年、1978年、1980年、1981年、1983年、1984年、1985年,共17个年度。1949年至1961年的13年盈利的原因是:煤气价格基本合理,企业生产稳定,生产管理秩序正常,在微利的基础上,利润年年增加。13年共盈利1459.5万元,平均每年盈利112.2万元。1962年至1988年的27年中,有17年盈利,共盈利1220.2万元,平均年盈利71.76万元。现有资料中涉及以下几个年度盈利的原因:
  1975年,组织全体职工参加煤气大会战,提出三个一万(增产1万吨焦炭、液化气发展1万户、清扫管道1万米)、二个提高(提高煤气质量、提高服务质量)、一个不亏(当年计划拆水平炉,新建直立炉,在拆旧建新期间,产量减少,计划亏损173万元,局给亏损指标50万元)。公司党委号召扭转亏损,不戴亏损帽子,提出15项扭转亏损措施,落实到各个部门,大挖增产潜力,严格厉行节约。结果由于增产,销售收入比计划多收入165万元;由于节约,节省油制气成本110万元。年初计划产品总成本超支15.2%,实际超支3.5%,由于大力挖掘煤制气设备潜力,没用油制气生产,煤气成本降低134万元,由于焦炭的增产,成本降低45万元,其他产品成本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共降低成本179万元。结果年末不但没有亏损,反盈利0.9万元①(长春市煤气公司综合档案室文书档案,1975年第7卷第25页《1975年财务情况说明》。)。
  1976年,新建直立炉投产,从数量上完成了计划(焦炭质量不够好),其他产品完成计划较好,工业总产值完成年计划的101.4%。年初计划产品成本降低1%,实际降低1.4%,成本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直立炉投产,产品数量增加,对成本降低有利,焦炭成本比去年降低8%,液化气产量比去年大幅度上升,也是降低成本的主要因素。本年计划利润2万元,实际2.7万元②(长春市煤气公司综合档案室文书档案,1976年第5卷第13页《1976年财务决算情况说明》。)。
  1978年,深入开展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大力整顿企业管理,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全年可比产品总成本比上年平均成本降低4.3%,降低成本75万元。降低成本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狠抓了增产节约工作,工业总产值完成1668万元,完成计划的114.3%,煤气产量完成114.6%,冶金焦完成105.4%,炭黑完成106.1%,软沥青完成123.1%,年计划利润20万元,实际完成39万元,超额完成19万元③(长春市煤气公司综合档案室文书档案,1978年第10卷第94页《1978年财务决算说明》。)。
  1980年,实现利润10.5万元。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方面三项基础工作抓的好。一是公司实行了内部流通卷(用厂币领料,节约厂币可以领奖,促进了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工作的开展);二是普遍开展了计分计奖的百分赛,克服了奖金的平均分配;三是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这三项基础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而且推动了增产增收和增收节支工作的开展,使各项经济指标落实到车间、班组④(长春市煤气公司综合档案室文书档案,1981年第9卷第3页《长春市煤气公司七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王敬勤经理工作报告》。)。
  亏损的年度有10个年度,共亏损2936万元。亏损的年度分别为1962年、1964年、1967年、1968年、1977年、1979年、1982年、1986年、1987年、1988年。亏损的原因:1967年、1968年的亏损,是因“文化大革命”开始,造成企业管理失控,正常生产秩序和各项工作制度受到破坏,使经济工作蒙受巨大损失,造成企业亏损。此后几年的亏损,主要原因是原料煤多次调价。1979年5月1日,国家物价总局和煤矿工业部对煤的出厂价进行了调整,按煤气公司的用煤品种,东海煤每吨提价9.6元,湾沟洗煤每吨提价10.2元,平均每吨煤提价9.9元⑤(长春市煤气公司综合档案室文书档案1979年第26卷第90页《长春市煤气公司关于调整焦炭、煤气价格的紧急报告》。)。是年5月至年末8个月,用煤总量166256吨,仅此一项就增加原料煤支出149.63万元。长春市煤气公司关于调整焦炭、煤气价格的紧急报告未被批准。仅煤气一项产品各年度的实际亏损额就达:1981年亏132万元,1982年亏236万元,1983年亏338万元,1984年亏408万元,1985年亏470万元①(同上。)。
  此后原料煤又多次调价,1986年第一季度煤价每吨平均98.74元,比1985年提高22.77元,按第一季度用煤量计算,即增加成本178.5万元;又因用户增加,储气设备和管网等生产服务设施相应增加,1986年比1985年新增固定资产2390万元,多提折旧,增加成本39万元;职工调资和供气服务人员增加,也使成本提高②(长春市煤气公司综合档案室文书档案1986年第101卷第12页《长春市煤气公司关于报请补贴煤气亏损的紧急报告》),以致1986年至1988年连续亏损。多年来,煤气公司背着沉重的煤气亏损包袱,也给市财政带来一定困难③(向上。)。
  税金:从1950年至1988年,产品销售税金总额共4090.4万元。
  第三节 生产技术管理
  一、工艺技术管理
  解放初期,制气设备是沦陷时期遗留下来的水平炉,到五十年代,大部分作业仍靠手工操作,工人们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原料煤卸车、上煤到排焦、运焦都是用铁锹、大筐和扁担。六十年代在水平炉安装滚龙筛子和输送带,又在铁路62线安装1台卸煤机,改变了用筐抬焦和人工卸煤。1965年试装了第一台铲车,以后又陆续安装5台,完全代替了人工上煤。
  七十年代,建立六六型焦炉和直立炉,出焦、运焦、灭焦都是机械化作业。1976年,在铁路62线安装第二台卸煤机,使卸煤完全实现了机械化。1978年,市街管线抽水用的抽水器被淘汰,换上了机动抽水汽车,工人们随车进行抽水作业,改变了手工操作,全公司机械化作业程度达90%以上。
  随着煤气事业的发展,不断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局部部位已应用单板机、电子、自动调控仪表等,计算机已应用在管理生产指挥系统,计算机室与公用局通讯联网,每天一次用微机传送生产数据。生产的产品质量在逐步提高,炭黑产品1980年获省优,1985年获部优;实现重大科研成果1项,炭黑产品获国家级奖励。
  1988年4月,技术管理在技术副经理、总工程师领导下,由公司安全技术处、各二级单位技术部门实行归口管理。
  附:生产技术管理指挥系统
  1951年,长春市煤气公司在恢复生产阶段设置技术检查科,当时围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工艺技术管理的需要,编写了干镏、精制(净化)、高压等生产岗位的技术操作规程。1952年,编写恢复三、四号水平炉生产方案,并组织施工和投产。1959年改为技术科,负责管理工程大修设计和基本建设、正常生产技术管理、产品质量化验等三项任务。1961年,为适应生产的发展和加强技术管理的需要,按技术、业务性质将技术科分为设备科、基建科、化验室和生产技术科四个部门。生产技术科负担管理生产工艺技术,双革四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科室失去了职能作用,技术科被撤销,使工艺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1974年,重新设置技术科,初步恢复工艺工作的职能。
  1978年,在进行企业恢复性整顿中,针对工艺文件不齐全、不统一,不能正确指导生产的问题,以及每道工序都要有工艺守则指导生产的要求,清查底图,整理和新编工艺技术操作规程13份。计:WG—3机械发生炉操作规程,AⅡ—13发生炉操作规程,直立炉操作规程,六六炉操作规程,第四、第五净化工艺操作规程,煤气贮罐,煤气压缩机操作规程,焦油蒸馏技术操作规程,甲酚和煤皂酚液技术操作规程,精萘和荼球技术操作规程,古马龙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氨水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炭黑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废水脱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对各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平时不定期检查,每季有一次定期检查,监督执行。参加定期检查的有技术副经理、总工程师、技术处、仪表科管理人员、车间技术员等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重要违章给予经济制裁等处罚。对不合理的工艺进行技术改造。1985年以来,改造不合理的工艺5项:(1)开发炭黑工艺新原料,原用粗蒽、克拉索油,增用蒽、渣,解决炭黑原料不足又降低了成本;(2)炭黑有槽混气,撤掉槽铁改无槽混气,减少管理层次和检修工作量;(3)改造四、五净化室水洗氨系统;(4)五净化室增加洗氨塔、循环水管管径加大;(5)四净化室增大循环水管,增加循环水,从而使洗氨效果达到国家标准。
  1988年底,全公司有为生产工艺服务的技术档案5类1565卷蓝图,底图13157张,为不断提高工艺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全面质量管理
  解放初期,未设置质量管理机构,煤气产品又是独家经营,产品不愁销路,质量管理跟不上。从1952年建立化验室至以后的一二十年间,质量管理只停留在产品的化验和新产品的试制上,很少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致使煤气、焦炭等产品,长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1979年,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质量管理,提高经济效益,1980年炭黑产品获得省优质产品,1985年获部优质产品。
  1985年以前,由于设备问题、安全问题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问题,煤气生产不稳定,煤气中的四项杂质含量严重超标,致使焦油和萘堵塞管道严重,焦炭质量不合格,在一段时间内变为积压滞销产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于1985年8月建立质量检查科,负责对全公司进厂原料、出厂产品质量检查管理工作。
  1986年,重视了质量,把提高产品质量做为提高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抓紧抓好。
  在提高全员质量意识的基础上,制定了产品质量升级规划,建立和健全了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和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充实和加强了产品质量检查队伍和检验设施,制定了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重新核定了各种工艺设备和操作指标,修定了工艺、设备操作、管理规程,并且整顿和健全了各种产品、各道工序的工艺操作日报、质量检报等原始记录。
  在实施上述质量管理的整顿中,一是注意抓了班组长的业务培训工作;二是抓了重点岗位、重点工种的技术教育、技术考核,开展了同工种工人技术业务夺魁竞赛,对在竞赛中夺魁的职工实行浮动一级工资的奖励政策;三是对重点岗位调整充实了技术力量;四是狠抓了技术、设备规程和工艺纪律执行情况检查、考核工作。又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找到了煤气净化设施的问题,净化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煤气杂质综合合格率由1986年的72.93%,提高到1987年的79.35%,1988年又提高到94.24%。为了提高焦炭的质量,把焦炭质量包给站前煤气厂,反复派人到外地学习,摸清现有煤种的最佳比,使焦炭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国内外许多优质产品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双革四新
  长春市煤气公司经过恢复时期,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时期,生产不断扩大和发展,双革四新项目(双革: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不断出现,对煤气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受到了“共产风”、“浮夸风”的影响,有些双革四新项目,在效益上审核不准,个别的甚至不经审查,由车间或班组就直接上报主管部门,有的不论适用不适用主管部门也承认,致使一些“双革四新”项目效益、节约价值计算较高。
  在三年调整时期(1962—1965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未有双革四新项目。
  1979年10月17日,长春市煤气公司,为了鼓励群众改进技术的积极性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制订了 “双革四新”暂行奖励条例,成立了“双革四新”管理领导小组。1988年6月,“双革四新”管理领导小组,又修改了“双革四新”奖励条例。
  长春市煤气公司所属各部门,在组织生产技术活动中,充分发动群众,努力改进技术,鼓励和支持群众改进技术的积极性,采用领导、群众、技术人员三结合的办法,有目的、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技术改进。技术改进的内容有以下各类:(1)凡公司生产的产品,建筑结构等改进;(2)工艺方法,试验、化验、检验方法,安全技术,医疗、卫生、劳动保护技术及物资储藏,运输技术等的改进;(3)工具、设备、仪器、装置的改进;(4)更有效的利用原料、材料、燃料、动力、设备及自然条件的技术措施;(5)统计、计算等技术的改进。群众提出双革四新项目后,及时上报技术科,经审查技术合格后,由所属部门组织实施。已投产的双革四新项目,由技术科和有关部门进行鉴定,并报技术科备案,由双革四新领导小组确定奖励方式。已鉴定完并投入生产的双革四新项目,需要制图、修改图和资料整理时,原则上由本车间负责,较为复杂的由设计研究室协助完成。凡列入双革四新项目。工艺改革投资超过1000元;工具改革投资超100元;设备改革投资超过500元的。由设计室按正常设计程序提出设计预算,并由计划科(1988年4月改计划处)安排施工。双革四新项目的审查范围:有一定的经济效果的;减少原材料消耗的;有利于改善劳动环境和减轻劳动强度的;合理改革设备、工艺,在生产实际中提高劳动效率有促进作用的;有推广意义的科学试验项目、化学分析项目、产品质量的检验等,每年评审奖励一次。
  各基层提出的双革四新项目,由技术科(1988年4月改安全技术处)汇总审查,拟定公司年度双革四新项目,指导各基层双革四新工作并协助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按季统计双革四新成果,年终组织项目成果评选工作,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劳动条件、降低消耗、实现安全生产有较大贡献或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按年实际节约或创造的价值(经财会处审核),计算经济效益给予一次性奖励和表扬。奖励等级如下
  据统计,1956—1988年,实现技术革新项目1463项,其中傅祚鹏提出的带气焊补煤气大罐的新技术,1980年获长春市第一届科技大会成果奖;技术科集体提出的直立炉底炉加热用冷煤气改用热煤气加热,1982年得到长春市科技大会的表扬;李凤岐提出的炭黑袋滤程控系统,1985年10月24日,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4等奖。另有4项获长春市公用局表扬。据1956—1988年(不包括1959—1980年)实现技术革新创造价值205万元。
  四、技术情报与技术资料
  1972年,长春市煤气公司在技术科设一名兼职情报员,参加全国煤气、焦化系统情报员工作。一般是一年或二年开会一次,集中交流情报网工作,交流技术情报、技术信息和科技动态反映;收集国内同行业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信息,及时整理、反映给有关部门,提供给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学习参考。
  1988年,长春市煤气公司的技术情报工作,划归吉林省城市煤气协会。在煤气协会中设有专职情报员一名,负责技术情报、技术信息的交流。
  长春市煤气公司根据生产技术发展的特点,从五十年代起,就为科技人员购置科技图书,到1988年底,已有科技图书3982册,期刊资料29种,累计1278册,供有关部门应用、借阅。
  第四节 设备管理
  一、分类
  解放初期,设备比较简陋,只有几个人的修理组。到1956年成立了一个只有23人的维修车间,负责全厂的设备维修工作。1963年,维修车间成立了设备组,负责设备改造和大修理的计划管理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设备组解放,设备严重失修失养。煤气公司的生产命脉——水平炉,除六号炉是解放后建成的外,其余都是沦陷时期所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不能及时维修,致使全部制气设备超过使用期5~6年,多者达10年之久,跑、冒、滴、漏十分严重,有的炉体已接近倒塌报废;有的炉体已掉砖、裂缝、塌腰;有的炭化炉底炉基础年久自然风化。这种况状造成大量煤气在生产过程中混入火道白白烧掉,一旦倒塌,就将酿成停产。煤气净化设备第三净化室透平式30瓦千风机和高压室压缩机超过大修期;4号煤气大罐腐蚀漏气严重;市街局部煤气管道堵塞严重,而煤气生产、贮存、供应、输配等设备,又都是昼夜连续运行,生产设备的状况,使长春市煤气公司的生产面临着危机。1974年,长春市煤气公司成立了设备科,由7人组成,负责设备维修的设计、大修工作。1980年,设备科和设计研究室合并,成立有24人的设备动力科,有计划地进行更新改造和日常维修、管理,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在设备的使用和保养上,从1984年开始建立公司、厂队、班组三级群管网。各个班组设有设备兼职管理人员一名,专职人员施行分区、分片负责,基本做到专管成线,群管成网,形成了专群结合的设备维修管理体系。1984——1986年,建立健全了各项设备管理制度,经过修改补充,制定了设备管理标准9项,设备管理制度18种,1988年7月再次修改补充,正式纳入企业管理制度汇编。
  长春市煤气公司生产在用设备,根据生产情况分为主要设备和一般设备两种,又根据设备的作用、原理、性能分为16类。具体分为:(1)制气炉设备;(2)煤气大罐设备;(3)空压机类设备;(4)泵类设备;(5)锅炉设备;(6)风机设备;(7)机床设备;(8)电气设备;(9)汽车设备;(10)塔、罐、槽设备;(11)仪器仪表设备;(12)计量设备;(13)起重设备;(14)皮带机设备;(15)除尘设备;(16)筛分设备。
  长春市煤气公司对各类设备建有设备档案,记载着设备编号、名称、型号、制造厂家、出厂号、出厂日期、安装地点、投产日期、主要用途、技术性能、总图号、附属设备、检修记录、设备事故记录、设备改进变更记录等。
  1988年末,长春市煤气公司的16类设备共1054台,固定资产原值10800万元。其中主要设备259台,分布在7个二级单位。
  二、技术资料管理
  长春市煤气公司设备技术资料,包括设备设计说明书、大修说明书、施工说明书、安装说明书、使用说明书、变更说明书、设备操作规程及各种图纸、精度标准等。统由公司档案室和二级单位档案分室管理(二套图纸相一致)。设备大修后所有技术资料、验收资料、竣工图,在工程验收的同时,由技术处审阅后归档。
  设备档案如有变动,须经安技处,设计所一起签证,说明变动理由,并将有关图纸做相应的改动。
  设备档案(图纸、技术资料)管理和借阅由公司档案室及下属二级单位档案分室负责。
  三、维修
  设备大、中、小修,按计划分级统筹安排实施。大修每年6月由公司安全技术处(1988年4月前由公司技术科)提出和各二级单位定项,反复研究后,根据安全技术处意见,由计划处(1988年4月前计划科)排项,按年计划安排施工。设备大修后,由施工单位填写好竣工验收单报安全技术处,由安全技术处、计划处,组织施工单位、使用单位及有关部门汇同验收,大的项目由主管经理主持验收。中、小修由二级单位各厂处按计划自行安排(通过安全技术处审定的项目)。
  设备维修,贯彻“预防为主,维修保养与计划检修并重”的方针,使设备“防患于未然”,经常保持外观清洁、整齐,内部润滑良好,运转正常。
  “文化大革命”期间,设备严重失修失养,跑、冒、滴、漏现象严重。1978年从设备普查入手,狠抓了设备整顿。在设备普查中,查明在用设备、管线的密封点总数为40116个,其中静密封点33289个,动密封点6827个。泄漏点总数11913个,其中静密泄漏点11003个,动密泄漏点910个,泄漏率高达30%。为改变设备技术状况,根据设备普查查出的问题,分别组成7个维修点,负责包修所分担的机器设备,促进了设备质量的升级,提高了设备完好率,对生产和供应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1978年主要设备208台,设备完好率占84.6%。1979年主要设备224台,设备完好率87%。1980年主要设备231台,设备完好率占91.7%。1986年主要设备完好率占93%。综合设备完好率占93%。1988年主要设备完好率占97%,综合设备完好率占98%,台时利用率占95%。
  四、检查评比
  为加强操作工人和维修工人爱护设备的责任心,并提高设备管理和维修水平,对设备实行“日巡、周检、月考核、季检查、年评比”的检查评比制度。日巡:由各车间主管设备人员采取不定时的日常抽查,并将抽查情况做好记录;周检:周检由各厂设备管理人员逐台对设备进行检查考核,发现问题,限期解决;月考核:每月由公司安全技术处组织有关人员对重点设备进行抽查,对一般设备进行检查,结果打分列入月考核指标,同奖金挂钩;季检查:由公司安全技术处统一检查设备大修计划完成情况、大修质量和各项设备指标完成情况,检查后总结讲评,必要时进行通报,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对各单位设备管理的好坏,列入评先进的内容;年评比:每年评比出一部分设备管理先进个人(包括领导干部、设备员、各类有关管理人员、设备操作者、设备维修工)和集体(设备维修先进机台、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分厂级、公司级、局级三种)。
  第五节 劳动管理
  一、 职工队伍
  长春市煤气公司的劳动管理,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采取公司、厂、车间、班组四级管理体制。公司劳动人事处在经理的领导下,统一制定劳动管理的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工资、人事调配、管理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规定。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和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编制全公司劳动工资计划及控制指标,组织实施;审查各部门劳动组织、定员定额方案;组织新工人录用分配;劳动能力平衡;审批工人退休、退职、审批职工行政处分等。
  解放初期,长春市煤气公司煤气生产的主要设备水平炉上的操作,基本上都是笨重的体力劳动,每天工作又是三班倒,所以年轻工人很难招进。长春沦陷时期和国民党统治长春时期,在厂工作的老工人是恢复生产时期的主要力量,1949年有职工151人。恢复时期,从河北、山东及省内各县招新工人,文化水平虽低,但体格健壮,成为煤气生产的主要力量,到1952年,职工增至405人,劳动生产率由1949年的人均891元(折新人民币),到1952年提高到3983元(折新人民币)。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又招收职工301人,职工总数增加到706人。有些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很快成为生产骨干,劳动生产率人均提到6313元。
  1958年从职工家属中招用了一批合同工,1959年从农村流入城市的青年中招收了一批职工。但随后,有些从农村来的工人申请返乡;又根据中共长春市委的指标精神,对1958进城就业的新工人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以后,又从“下马”单位中调进了几批工人;同时,第一批由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也进入长春市煤气公司。到1965年底,职工人数达1141人,劳动生产率人均提高到8594元。
  1970年,一批初中毕业生被分配入厂工作。70年代经长春市劳动局批准,在下乡知识青年中,先后招收了几批知识青年入厂工作,使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有了新变化。到1980年,职工人数达2032人,比1970年职工人数增加507人。劳动生产率却因人员的增加而有所下降,人均由1970年的10582元下降到人均8281元。
  1985年10月,东郊煤气厂工程开工后,从厂占地的农户中招收了一批农工,还陆续从社会上招收和从兄弟单位调入了大量职工。到1988年底,共有职工4095人;其中男职工2973人,女职工1122人;全民2707人,集体1388人;工人3518人,干部576人,学徒工258人,管理人员497人,服务人员241人,其他39人。劳动生产率人均达7924元。
  长春市煤气公司,从1953年开始,到1988年底,先后曾向北京、天津、哈尔滨、洛阳等地和省内外有关企业,支援和输送专业人材200余人,其中有经理、副经理、科级以上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财会等专业人员。
  1.工资
  长春市煤气公司1949年2月复工时,实行以粮食为计算单位的实物工资制,每个职工每月发给高粱米或小米40斤。
  1949年4月,由实物工资改为“工薪分”工资。
  1956年工资改革,改“工新分”为货币工资。按照《吉林省地方企业工资标准》,工人实行八级技术等级工资制,干部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工人通过考工晋级。改革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4.5%。
  1963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劳动人事部《关于1963年工资安排意见》规定调资比例:18级以下干部和工人的升级面为40%,17级至14级行政干部升级面为25%,对于相当于17级和17级以上的科学技术干部和经济干部升级面可以稍大一些。据此,长春市煤气公司共有425名职工升级,月增资3638元。
  197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对低工资的职工,按工作年限进行工资调整》的文件,对1957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三级工,1960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二级工,1966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一级工,以及与上述工作年限、工资等级相同的工作人员,工资一律上调一级,共为97名职工上调一级工资,月增资946.70元。
  1977,国务院《关于调整部分职工工资的通知》中规定,1971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一级工,1966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不包括17级以上干部和相当的其他干部),升级面为40%;增加工资低于5元的,增加5元,高于7元的增至7元。据此,为457名职工升级,月增资2905元。
  1978年,按照上级规定,从占职工人数2%的指标,给对企业有特殊贡献的职工工资晋级。此次晋级的36人,月增资610元。
  1979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升级的九项规定》和吉林省、长春市的有关文件,规定升级面为40%。到1980年1月20日完成了为40%职工晋升工资。
  1981年,根据国务院对文教、卫生部门进行调资升级的规定精神,对企业内的医务、教育工作者,普遍调了一级工资。
  1983年,根据国务院(83)65号文件和吉林省、长春市有关文件精神,为1638人晋升工资,月增资12706元。
  1985年,国务院和吉林省长春市有关工资制度改革的文件规定,实行新
  的工资标准并规定了定级和升级的范围。此次升级共2576人,月增资为53900元。
  1986年,根据吉林省《关于八六年适当解决国营企业工资问题的通知》精神,为987名职工调级,月增长工资5989元。同时给部分有特殊贡献的职工调了工资,占职工人数的3%。
  1987年,按长春市政府《企业职工晋级奖励办法》给3%职工升级。
  1988年,根据长春市政府(88)7号文件《关于搞活企业工资奖金分配的暂行规定》,长春市煤气公司在煤气管理处实行千立方米煤气售量与工资总额挂钩。这年,给占职工人数40%的职工(共2909人)增加工资,月增资17000元。
  2.奖金
  从1961年开始,按照标准工资总额提取奖金。工人按工种、劳动强度、艰苦条件,分为三个等级,每人每月奖4元、5元、6元;干部为3元,厂级领导无奖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批判了所谓“奖金挂帅”,职工“自发”地取消了奖金。过一段又恢复了奖金。
  从1979年起,改为“按指标考核,超利润留成”的办法发放生产奖,职工人均月奖金增加到10元左右。
  1980年以后,改为经济承包,随着经济效益的好坏,按百分计奖,奖金有多有少。各年生产奖金的支付情况如下:1979年11.1万元;1980年10.7万元;1981年10.7万元;1982年30.1万元;1983年24.9万元;1984年71.3万元;1985年77.8万元;1986年89.5万元;1987年88.6万元;1988年208.2万元。
  三、劳动定额定员
  1.劳动定额
  自长春解放以来,凡是能实行定额的工种,都制定劳动定额,实行有定额管理。劳动定额由二级单位劳动人事科具体组织本单位的干部、技术人员和职工制定,报公司劳动人事处(1988年4月前报劳动工资科)备案。
  各二级单位按自己生产工作的特点分别采用工时、产量管理定额。
  在编制劳动定额时,各二级单位都结合本部门的情况,采用经验估工,统计分析,技术测定等方法。
  劳动定额必须是先进合理的,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多数工人经过努力可
  以达到和超过的水平。
  为保持劳动定额的先进性,在正常情况下,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劳动组织的改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职工操作技术的提高,相应地修改定额,一般一年修改一次。
  劳动定额在执行中,任何人不得擅自修改,但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对定额有显著影响时必须进行修改:产品及原材料规格有重大变化时;生产设备、工具、工艺操作规程有重大变化时;由于发明创造、革新建议对定额有重大突破时;个别定额明显不合理时。
  2.劳动定额的管理
  建立了劳动定额的管理体系,实行公司、二级厂、车间分级管理的原则,公司、二级单位及车间设有定额员。
  劳动定额员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调查研究,分析定额完成情况,听取职工意见,总结推广经验,解决存在问题,不断改进和分析加强定额工作。
  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工资分配要根据定额的完成情况进行奖罚,对于单纯追求数量,粗制滥造,浪费原材料,出现废品甚至弄虚做假的要进行惩罚。
  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及统计报表制度,做好资料累计,车间在月末及时公布职工定额完成情况,二级单位逐月将定额完成情况报公司。
  1988年有劳动定额岗位,定额标准。
  液化气冲瓶定额标准:
  一人一日,定额标准250瓶。
  煤气查表、收费定额标准:
  煤气表制表定额标准:
  一人一日,定额标准1.33块。
  3.劳动定员
  劳动定员工作由各二级单位劳动人事科组织,经二级单位同意后报公司审批。
  凡能按定额水平编制定员时,都要按定额配人,不实行定额的岗位,以岗位按比例定员,公司参与各二级单位的定员工作,保证定员的先进合理性。
  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定员每年修改一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增编,如生产规模扩大,增加设备,产品必须增加人时,由公司制定新的定员标准。
  由于生产、劳动组织的改善,能立刻重新定员,对富余人员调出岗位合理安排。
  定员标准确定后,做为编制公司劳动计划,劳力调配的依据。
  4.技工培训
  长春市煤气公司有专门技术培训的组织机构,在公司一名副经理的领导下,由教育处(1988年4月前的教育科)主持,各二级单位都有专业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各级领导定期讨论、布置、检查和总结培训工作。由公司教育处制定培训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保证培训工作按计划进行,开展工余教育和岗位“练兵”活动,建立考核学习制度,学员学习结束时,考核成绩做为晋级依据之一。
  培训采用多种形式,主要是采取以师代徒短训班,技术讲座,岗位“练兵”,技术表演,技术较高的人员送到先进单位代培等等。
  1987年办各种培训班27个,参加人数1118人,共1750课时。
  1988年,对干部实行现代化管理知识培训,参加学习人数为431人,占干部总数的99.5%。高中文化课补习,人数196人(有干部也有工人)。中级技术培训,学生人数524人,占工人中级工732人的70%。初级技术培训,学习人数577人,占工人初级工1397人的41.2%。服务、管理业务培训,共171人,其中液化气业务培训人数为30人。
  四、劳动纪律
  根据1954年政务院颁发的《国营企业内部劳动规划纲要》和195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规定》等文件精神,并结合长春市煤气公司的十几年实际工作经验,曾于六十年代制订了《长春市煤气公
  司劳动管理制度》,对职工的录用、调动、辞退、考勤、请假、加班加点、定员、定额、工资计算办法以及劳动鉴定等等,都分别有明确和详尽的规定,多年来一直贯彻执行的比较好。1983年结合企业整顿,又制定了《职工奖惩条件》,并按整顿要求,开展了整顿劳动纪律的教育。在1983年内,对不遵守劳动纪律,经常无故旷工,经组织多次帮助教育没有悔改表现的,开除厂籍13人,辞退4人,行政记过14人,警告5人。并对拒绝分配的,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82)103号文件,对3人给予在拒绝分配期间停发工资等处分,有效地整顿了劳动纪律。
  第六节 安全管理
  一、工作体系
  1951年,长春市煤气厂为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结合生产实际,组建了技术保安股,抓生产技术方面的安全管理。由一名副厂长主管,各车间由一名副主任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1953年,贯彻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安全生产工作被列入工厂重要议事日程,在布置、检查、总结工作时,同时布置、检查、总结安全工作,并建立和健全了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劳动用品使用发放制度》、《职工伤亡统计报告制度》等,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1955年3月,技术保安股改为技术保安科。开始对新工人上岗、熟练工改换工种,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制度。一级教育由公司(原来的厂改为公司)安全科负责,属于安全基础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各种安全制度、安全知识和要求,以及有关文件。二级教育由各车间负责,是部门安全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本部门的生产(工作)性质、性能和特点,有关安全制度、劳动纪律、操作规程、部位危险事项,对劳动保护品正确使用及保护方法,制定“三无”(一无违章操作、二无违章指挥、三无违规违纪)保证。三级教育由班组负责,对职工进行本岗位安全教育,教育内容为本岗位安全规程,预防事故的方法,设备性能及特点,发生紧急情况急救措施和报告方法。各级安全教育经考试合格者方准上岗。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技术保安科瘫痪,不久即被撤消,由革
  命委员会生产组负责安全管理。
  1973年11月安全管理工作单独设科。1984年4月管理体制改革,将安全科和技术科合并,改为安全技术处,并加强了公司安全委员会,主任由公司经理担任,副主任由主管安全、技术、设备的副经理、工会主席担任,委员由安全技术处、设备处、公安处和二级单位负责人组成,是公司最高安全管理决策机构。
  公司安全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安全技术处。各二级单位和各车间、队、所也都建有相应的安全组织,全公司共有专兼职安全员394名。
  二、劳动保护
  自1951年开始,对从事高温、露天作业工人发给夏季、冬季劳动保护用品;其他工人根据不同的工种、工作环境按年发给工作服等劳动保护用品;对带气作业工人,配备防毒面具。对女职工实行孕期、产期、哺乳期等保护制度。
  1955年2月17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公用局批准执行《东北国营工业有害健康工作职工保健津贴暂行支付办法》,干馏工、甲酚工、拉焦工、炭黑工种享受甲级保健;蒸馏工、高压工、调压工、抽水工、净化工种享受乙级保健;修表工享受丙级保健;煤气大、小修理工享受丁级保健。发放标准:甲级每月10元,乙级每月7.5元,丙级每月5元,丁级每月3.5元。每月出勤15天以上者按整月发给。1979年2月20日,吉林省劳动局规定保健费发放标准,
  由按月计算改为按口标准计算(按触及尘毒危害作业4小时以上为1日),甲级每日0.28元,乙级每日0.20元,丙级每日0.14元。
  1956年以后,对夏季高温作业者,供应盐汽水。为防暑降温,先后在水平炉、直立炉、“六六型”焦炉等高温作业点,安装了轴流风扇、电风扇。
  1963年开始检查和防治职业病,对象是从事煤气和炭黑工人,年年进行煤尘矽肺病普查。六十年代查出患煤尘矽肺病的2人,均为1期。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6年未做普查)查出8人,其中1人是从六十年代1期转为2期。八十年代中到1986年查出17人,其中14人为1期,3人由1期转为2期。1987、1988两年均未发现职业病患者,职业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从1963年到1988年的26年间,普查职业病共2000余人次,观察和防治27例。对患有职业病的职工,都调转工作岗位,以利于恢复身体健康。
  三、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已形成制度,公司对二级单位的检查,每年定期4次,即每年四大节日前夕(“五·一”节、国庆节、元旦、春节),对各二级单位进行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不安全隐患等问题,本着“三定”(一定措施,二定解决时间,三定结果)的原则及时解决,本单位无力解决的要归口上报有关部门,但在未解决之前,本单位必须制定临时控制措施。
  二级单位为各厂、处,每月检查分析一次安全生产动态,班组每周检查分析一次安全生产动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各厂、处的专职安全员,在检查中发现重大不安全隐患,立即通知主管单位采取措施,得不到解决的,有权下达“不安全指令书”限期解决。
  四、事故的调查处理
  发生事故,单位要组成调查组查处,重大事故公司要组成调查组查处。事故调查组,实地进行现场勘察,调查事故的经过,分析事故原因和性质(责任事故、非责任事故),并提出处理意见,对因严重违章或渎职造成的事故,要进行严肃处理。调查组协助单位总结经验教育,制定防止事故措施。在事故的处理中,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的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事故调查组在研究造成事故的责任时,查清直接责任、间接责任和领导者责任。对造成伤亡事故的直接责任者、间接责任者和有关领导者,根据上级和公司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节 老厂改造
  长春市煤气公司解放后虽经几次改造、扩大生产能力,但因制气设备陈旧落后,净化工艺简单,厂区布局不合理,几经改造变化不大,能源浪费依然存在,质量仍不稳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立足于从本企业内部挖潜改造扩大再生产。从1981年到1984年底,依据吉林省计划委员会[1980]吉计基字3号文件《关于长春市煤气公司扩建制气炉工程计划任务书的批复》、吉林省城建房产局吉城城字[1980]17号文件《关于66型—3号焦炉扩大初步设计的批复》、吉林省城市建设局吉城公字[1983]12号文件《关于长春市煤气公司老厂(西院)节能技术改造第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吉林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吉建城字[1983]20号文件《关于长春市煤气公司老厂(东院)改建工程初步设计批复》,对老厂进行了系统改造。
  经省市有关领导部门批准,改造分三期进行共23个单项工程。其中,扩建66型25孔焦炉,为老厂改造的前期工程,工程项目为8项。
  (0)厂区工程:(1)煤准备及焦处理;(2)制气工程;(3)鼓风冷凝;(4)粗苯;(5)煤气发生站;(6)变电室、空压机室、生化脱酚;(7)生活楼。
  老厂一期(西院)节能技术改造工程,7个项目:(1)煤气发生站;(2)净化系统;(3)罐站及附属工程;(4)炭黑余热回收;(5)压送站;(6)市区煤气管线;(7)直立炉煤场。
  老厂二期(东院)改造工程,8个项目:(1)直立炉煤场改造;(2)水处理;(3)厂区水、电、气及管线;(4)西院道路排水;(5)厂区道路;(6)上水管线;(7)综合楼及浴池;(8)宿舍。
  在老厂改造23项工程中,净化系统中的蒸氨、厂区水、电、气及管线项目中的电缆因资金不足,移在1988年进行了改造。
  经4年来的老厂扩建改造,各式建筑工程、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有25孔“66型”焦炉一座,焦炉系统中的配煤塔、贮焦塔、煤焦皮带廊,直立炉贮煤库,第四、第五鼓冷厂房,发生站厂房,污水处理厂房,压送站(高压室)厂房,综合楼,职工浴池和家属宿舍等建筑总面积26613平方米,硷构筑物5060
  立方米。改造后的西院以三座焦炉(65孔)为中心的制气系统和东院以直立炉(40门)为中心的制气系统,从上煤、出焦和煤气净化以及供应焦炉和直立炉加热的发生炉煤气,全部工艺流程布局合理。这两个独立系统的流程从原料到产品工艺配套。加压站(高压室)及市区管网改造、工艺计算和工艺路线合理。改造后的输配工艺能满足全公司制气和供气需要。改造后的污水处理工艺,不仅扩大了污水处理能力,而且杜绝了在焦化生产过程中废水的直接外排,使得全公司的废水形成一点对外排放,便于统一控制和管理。
  在东西两院改造工程中共安装标准设备687台,制作安装非标设备118台,煤气大罐一座,总设计为806台、座。绝大多数设备在运行中比较稳定,达到设计能力,改造后设备选型和布局合理,环境得到改善,给操作和管理带来了方便。
  在改造中安装水表42块,电表256块,蒸气计量18台、套,煤气计量9台、套,煤焦计量4台、套,这些计量仪表,通过实际运行,基本能满足生产指标的考核。1986年6月30日,长春市标准计量管理局,发给“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合格证书”,1988年8月经考评计量工作,进入国家二级管理。
  老厂改造后,减少了生产中的跑、冒、滴、漏,生产环境有很大改善。污水处理和废弃物的安排布局得当。
  在改造中铺设了所有能开发的道路,修建了挡煤墙,修了花池和种植了树木,加强了文明生产,使企业面貌一新。
  老厂改造前后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1981年与1985年比较,煤气产量,1981年总产量8314万立方米,日平均产气量22.7万立方米。1985年总产量11132万立方米,日平均产气量30.5万立方米,年增加煤气总量2818万立方米,日平均增加产气量7.8万立方米。煤气用户,1981年末总户数为65534户,1985年总户数为100785户,共计增加35251户。经过4年老厂改造后发展的用户数,相当于老厂改造前25年发展用户的总和。1984年9月25日,长春市政府召开市煤气公司老厂改造工程竣工表彰大会,长春市政府颁发了嘉奖令,授与长春市煤气公司“老厂技术改造的典范”光荣称号。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