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煤气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59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煤气事业
分类号: TU996
页数: 12
页码: 14-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煤气事业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公用事业的煤气企业、其他行业自产自供煤气事业。
关键词: 长春市 煤气事业 煤气企业

内容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接收了长春市煤气公司,1949年初移交给长春市建设局领导,陈少忠局长派郭景阳接管了长春市煤气公司,并改名长春市煤气厂。2月16日,成立了复工委员会,组织工人修复设备,于是年4月5日正式复工送气。
  一、公用事业的煤气企业
  长春市公用事业的煤气企业——长春市煤气厂
  1949年长春市煤气厂的组织机构详见表3。
  1949年末,长春市煤气厂有职工151人,其中管理人员34人,工人108人,服务人员9人。
  1954年4月19日,长春市煤气厂划归长春市公用局领导。1954年10月1日,长春市煤气厂改名长春市煤气公司。1954年末,共有职工554人,其中管理人员90人,工人223人,服务人员160人,其他81人。1958年4月因长春市公用局撤消,煤气公司划归建设局领导。是年10月恢复公用局,煤气公司复归公用局领导。1962年长春市煤气公司组织机构及所属车间详见表4。
  1962年末,有职工1180人,其中管理人员128人,工人893人,服务人员105人,学徒1人,其他53人。
  1965年长春市煤气公司组织机构又作了调整,详见表5。
  1965年末,有职工1141人,其中管理人员106人,工人932人,服务人员83人,其他2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企业的各项工作受到冲击。1968年5月7日,成立长春市煤气公司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组、生产组、办事组。三大组取代了“文化大革命”前的经理权力。科室和车间按军队建制,一律改称连。
  1968年5月7日,长春市煤气公司革命委员会成立时组织机构详见表6。
  1968年末有职工1203人,其中管理人员116人,工人964人,学徒13人,服务人员90人,其他人员20人。
  1969年6月27日,长革发(69)161号文件决定:公用局与建设局合并,成立长春市城建公用系统革命委员会,长春市煤气公司由长春市城建公用系统革命委员会领导。
  1969年7月18日,长春市煤气公司革命委员会改名长春市煤气厂革命委员会。
  1970年9月5日,长春市革命委员会决定:生产指挥部下设城建公用局,长春市煤气厂又归长春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城建公用局领导。
  1972年4月27日,复名长春市煤气公司。
  1973年5月23日,长春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城建公用局改为长春市城建公用局,下属单位不变。
  1973年,长春市煤气公司组织机构详见表7。
  1973年末,有职工1635人,其中管理人员130人,工人1286人,学徒110人,服务人员95人,其他人员14人。
  1977年12月27日,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撤消长春市城建公用局,分别成立长春市城市建设局和长春市公用局。此后,长春市煤气公司一直由长春市公用局领导。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使长春市煤气事业呈现崭新局面。为适应煤气事业的发展,组织机构又有了变化。
  1981年长春市煤气公司组织机构详见表8。
  1981年末,有职工2047人,其中管理人员233人,工人1575人,学徒65人,服务人员163人,其他人员11人。
  1982年至1984年,长春市煤气公司对老厂进行技术改造,厂容厂貌焕然一新,煤气日产能力由原22万立方米,提高到31万立方米。
  1985年长春市煤气公司组织机构详见表9。
  1985年末,有职工2698人,其中管理人员353人,工人2079人,学徒32人,服务人员177人,其他人员57人。
  1988年4月,长春市煤气公司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经理王振,副经理冯云令、崔树桐、徐继昌、马世铭、李忠生、王作洲、李志等8人,集体承包长春市煤气公司,将原来的11个二级单位、27个科室,压缩到9个二级单位、10个处室,富余人员充实了基层。
  1988年末长春市煤气公司组织机构详见表10。
  1988年末,共有职工4095人,其中管理人员497人,工人3060人,学徒258人,服务人员241人,其他人员39人。公司企业占地面积80578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13平方米。
  附:
  解放后长春市煤气公司经理(厂长)、副经理(副厂长)名单
  长春市煤气厂时期
  第一任厂长:夏 杞(1949.2.16—1949.7)
  副厂长:沈 重
  第二任厂长:金恩霖(1949.7—1950.6)
  副厂长:姜 申
  第三任厂长:刘 颖(1950.6—1951)
  副厂长:姜 申
  第四任厂长:姜 申(1951—1952)
  第五任厂长:邱士学(1952—1953.8)
  第六任厂长:李铭士(1953.8—1954.10.1)
  副厂长:邱士学
  长春市煤气公司时期
  第一任经理:李铭士(1954.10.1—1955.8.27)
  副经理:邱士学
  第二任经理:杨式群(1955.8.27—1964.2)
  副经理:孟昭桐 卜焕玉
  第三任经理:孟昭桐(代1964.2—1967.2被“造反派”罢官)
  副经理:鲁静 吴海亭 黄士友
  长春市煤气公司革命委员会时期
  革委会主任:李柏青(1968.5.7—1969.5.4)
  副主任:聂长生 (军代表)孟昭桐(代)孙荣久
  长春市煤气厂革命委员会时期
  革委会主任:王雁书 (军代表)
  李柏青(1969.5.4—1972.4.27)
  副主任:王启发(军代表)孟昭桐 李义明 鲁静
  长春市煤气公司革命委员会时期
  革委会主任:王雁书 李柏青(1972.4.27—1976.10)
  副主任:王启发 孟昭桐 李义明
  鲁静 李连和 孙荣久
  长春市煤气公司
  第四任经理:李柏青(1976.10—1978.10.20)
  副经理:李义明 鲁静 李连和 孙荣久
  第五任经理:王敬勤(1978.10.20—1981.12.5)
  副经理:傅祚鹏 李忠生 张延平 鲁 静 卜焕玉 王 振
  第六任经理:王兆良(1981.12.5—1983.4.4)
  副经理: 鲁 静 李义明 王振 王全记
  傅祚鹏 李忠生 张延平
  第七任经理:张延平(1983.4.4—1984.12.10)
  副经理:李义明 傅祚鹏 李忠生 冯云令
  第八任经理:朱兴华(1984.12.10—1987.4.15)
  副经理:冯云令 任秀英 刘驰 鲁 静
  王兆良 李义明 李忠生 崔树桐
  徐继昌 马世铭
  第九任经理:冯云令(代)(1987.4.5—1988.4.23)
  副经理:马世铭 崔树桐 徐继昌
  第十任经理:王振(1988.4.23—)
  副经理:冯云令(常务) 马世铭 崔树桐 徐继昌
  李志 一厂厂长(副经理级)
  李忠生 二厂厂长(副经理级)
  王作州 煤气管理处处长(副经理级)
  中共长春市煤气公司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名单
  中共长春市煤气公司第一届委员会(1958.11.13)
  书 记:顾忠信
  副书记:王贵忠
  中共长春市煤气公司第二届委员会(1962.11.24)
  书 记:顾忠信 李柏青(1963.4任)
  副书记:孙良善
  中共长春市煤气公司第三届委员会(1966.8.12)
  书 记:李柏青
  副书记:孙良善
  中共长春市煤气公司第四届委员会(1969.12.3)
  书 记:吴世荣
  副书记:李柏青 王启发
  中共长春市煤气公司第五届委员会(1978.4.9)
  书 记:李柏青
  副书记:王敬勤 曹介民(1978.8.16任)
  郭云清(1981.1.31任)
  中共长春市煤气公司第六届委员会(1981.10.24)
  书 记:王敬勤
  副书记:王兆良 郭云清 朱兴华(补)
  赵延超(1984.4.28任)
  中共长春市煤气公司第七届委员会(1985.2.5)
  书记:赵延超
  副书记:张彦广
  中共长春市煤气公司第八届委员会(1988.6.21)
  书 记:冯云令
  二、其他行业自产自供煤气事业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煤气生产和供应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人员迅速增加,到1988年底,有职工7万多人,生活区达13万多人口,约3.5万户。建厂初期,职工生活用煤气,是由长春市煤气公司供应,计5000户。由于长春煤气工业发展缓慢,已远远适应不了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本着生产与生活一齐抓的精神,在完成汽车生产任务的同时,于1974年自筹资金250万元,新建一个液化气站,供应2万户。后因液化气日趋紧张,供不应求,给职工生活造成困难。为解决汽源问题,1981年6月5日召开筹备会,筹建民用鲁奇式加压气化炉。1982年9月破土动工,中途因资金不足而暂停。1984年又自筹资金730万元,新建鲁奇式加压气化炉3座,每座设计能力日产煤气4万立方米,1986年8月建成并具备调试条件,1986年9月6日下午3点5分鲁奇式加压气化炉点火,1986年9月25日开始往煤气大罐送气,1987年3月28日至4月16日,进行第二次调试,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转达到了正常运转。原设计生产二开一备,现实际一开二备,按投煤量每小时3吨。实际日产煤气平均3.8万立方米,热值平均15.91兆焦。这种炉使用瘦煤,一次全气化,无焦炭。
  贮存设备有煤气大罐一座,储量3.5万立方米。净化设备有撞击式出油器一台,焦炭过滤器一台,吸收塔一个,脱硫塔二台,解剖塔一个,皆于1985年建成。供气方式,采用低压供应。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新气源投产前,根据有关人员建议,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革新挖潜,利用1955年建的工业专用的10座3AД—13型煤气发生炉(每座产气量设计能力日产108000至144000立方米,实际日产120000立方米,六开四备,热值7.90兆焦)和1970年建成供工业用的2套热裂解油制气装置(1万吨/年)生产的余气(每套设计能力12000立方米/日,热值10.47光焦),按2.1进行参混供应职工生活用气。还于1983年初建立了一个煤气服务站,安装煤气设备。1986年1月1日,正式供应煤气,直到鲁奇式加压气化炉正常投产后,由鲁奇式加压气化炉生产的煤气供应用户。到1986年底供应煤气80栋楼,7356户。1987年用户增加到213栋楼,12679户。1988年用户增加到15310户。煤气的发展设想要达到2.5万户。
  煤气供应区域:东起春城大街,西到飞跃路、西五路(二生活区),南到东风大街,北到创业大街。老区仍由长春市煤气公司供应。
  管道长度:管径75—500毫米6万米,50毫米以下的未统计。管网中设抽水口 78个,闸门45个。二台抽水车,一周抽一遍,每天抽7—8个抽水口。
  煤气的服务管理:在汽车厂房产处下设两个服务站。一个是煤气服务站,一个是煤气收费站。煤气服务站负责生活区,从煤气大罐围墙外三米到煤气用户的维修,全站人员60人,站内二名站长,一名书记,服务站内分四个班,服务维修两个班,负责维修(大、中、小修)和部分安装任务。还有网路运行班、后勤班。煤气收费站负责查表收费。煤气费每立方米5分5厘,煤气成本每立方米约0.32元。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从煤气生产、净化、输配到经营管理已自成系统,向该厂职工二生活区供应煤气,已成为长春市煤气的第二气源。使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生活区已成为长春市煤气化的先行区,对加快长春市煤气化进程是一大贡献。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煤气生产服务组织机构详见表11。
  2.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煤气生产和供应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是1952年从长春材料试验机厂分离出来成立的,成立时在铁北天光路,接收了伪满时期矿山研究所的两座小型有底式水平炉(一座4个炭化室,一座3个炭化室)和二座小型煤气储罐,一座储量为300立方米,一座储量为100立方米。
  1952年冬,招收原在日本矿山研究所水平炉工作的二个老工人进行修复。1953年1月1日恢复生产。当时有7名工人,生产的煤气可供应50多户。同时,还供应长春光机所食堂炊事用气,玻璃细工生产电子管、高真空仪器管用气。1958年长春光机所迁至斯大林大街112号。原址的工业和食堂也因搬迁至斯大林大街112号而改用长春市煤气公司供应的煤气,原址煤气生产全部转向民用,用户逐年增多,1965年拆除一座有底式水平炉。到1986年供应户数达360户,光机所天光路宿舍都有煤气。地下管道总长度约3公里,最大管径为150毫米,最小管径为25毫米(进户管)。
  供应区域,南起天光路往北500米,东到立国街往西300米范围内的长春光机所宿舍都有煤气设施。
  煤气发热量约13兆焦/标米3,低于标准发热量,因用户距离煤气储罐近,煤气压力比较大,用户做饭火焰较好,深受用户欢迎。
  煤气价格50年代每人0.50元,1960年开始安装煤气表,每立方米5分,1966年每立方米煤气调为5分5厘,和长春市煤气公司价格保持了一致,1986年,因煤源有困难、亏损严重而停产。
  停产原因:煤源有困难;亏损严重;当时长春光机所职工仅剩100余户。因此,决定停产,长春光机所职工改用液化气(每户发一个液化气罐)。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