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节水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城市供水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55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节水工作
分类号: P641.8
页数: 9
页码: 180-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是一个地下水源贫乏、地面水源紧张的城市。1978年以后,供需矛盾突出,制约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节水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初期的节水工作,不过是权宜之计,并无长远打算。进入80年代以后,认识到节水工作的长期性和重要性,决定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在全市推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1982年,市人民政府制定了《长春市节约用水暂行管理办法》。
关键词: 长春市 供水 技术管理

内容

长春是一个地下水源贫乏、地面水源紧张的城市。1978年以后,供需矛盾突出,制约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节水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初期的节水工作,不过是权宜之计,并无长远打算。进入80年代以后,认识到节水工作的长期性和重要性,决定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在全市推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1982年,市人民政府制定了《长春市节约用水暂行管理办法》。
  一、节水工作的开展
  1973年7月,长春市成立节水办公室。当时,大力开展节水宣传,同时对各单位的用水设备进行检查,对用水状况进行调查,对建筑工程用水进行监督。1976年长春出现供水危机,大力推进节水工作。当时,主要是制止跑、冒、滴、漏,杜绝长流水,提倡自建供水设施,启用旧井或开凿新井。同时开展一水多用,推广循环用水。1982年,在全市推行计划用水,先在43个用水企业进行计划用水试点。这一年,计划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1%。接着,全市所有用水单位均按要求制定了用水计划;较大的企业、事业单位均自费安装了水表;开采地下水一律报市节水办公室审批;节水设施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对超计划用水也明确规定加价收费。1983年,计划用水大户已发展到106户,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2%。1984年,节水办公室成为市政府独立的职能部门。该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城市节约用水的通知》下达后,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实行计划用水、收缴给水工程建设费。长春市从1984年11月起,每增加1立方米供水收缴500元给水工程建设费;超计划用水按标准水价的1—5倍收缴。长春市财政局、公用局、物价局、节水办公室联合制定的《征收城市地下水资源费暂行办法》规定,每抽取城市地下水1立方米的单位,须缴纳水资源费0.03元,用于水源建设。到1985年,全市日用水50立方米以上的单位,全部实行了计划用水。这些单位占全市总用水量的41.5%。随着节水工作的深入,开展了工业用水户的水平衡测试,发放节水贷款资助节水工程,编制用水定额,加强城市水资源的科学管理。1988年,长春市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62.1%,计划用水单位544户。日用水量30立方米的工业户,已有97%完成了水平衡测试任务,编制了94个单位的用水定额,年节水量达到570.4万立方米,按每月实际损失率推算,因节水而节约供水量609.7万立方米,缓解了城市供水紧张局面(见图5—1、5—2)。
  二、地下水资源管理
  从1908年到1937年,日本侵略者对长春地下水开采了29年,一直无法满足需要。长春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地下水的开采不断扩大,但蓄水量却逐年减少。到1988年,开采地下水的水井已达537眼。井群较密,超量开采,又处于干旱气候区,地下水的补给严重不足。人民广场一带,解放40年来,地下水位区从1.4米下降到36.7米,年平均下降0.88米。市内已形成8个降落漏斗,漏斗面积共达98平方公里。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和局部地段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可开采量锐减,而且水质恶化,有害元素增多,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已无法利用。
  1986年前,长春市的地下水资源管理,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使本来有限的地下水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为改变地下水开发与管理上的混乱状态,从1986年开始,长春市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上,应用专业技术等方法,从基础工作入手,逐步建立完善了科学的管理体系,把技术管理、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完成了以下的工作:
  一是建立系统的地下水开采井档案。从1986年开始,先后两次进行详细调查,建立包括井的结构、成井工艺、施工方法、抽水试验、水化学分析成果和动态特征在内的96个项目的开采档案657份。这些资料跨越半个世纪,获得各项数据61785个。这项工作,不仅为地下水资源在管理上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还构成其它工作的基础水文地质资料。这项工作在1987年时通过长春市建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存入市城建档案馆。
  二是1987年以后,分别在波状台地、河谷平原、基岩裂隙带、黄土状亚粘土等4个不同地质单元进行群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准确地计算出有关的水文地质参数,为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合理调整井的分布,为正确评价水资源提了科学依据。
  三是从1986年开始,按地下水的丰、枯水期,进行连续的水质监测,并形成常年监测采样的水质监测网点。在此基础上,每年编制相应的水质动态报告和相应的技术图件,为掌握地下水质动态变化规律和防止水污染及资源保护提供可靠数据。
  四是从1987年起,在4个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建立了地下水位监测井,装有自动记录水位仪进行动态监测。还在140个用水单位每月进行3次监测,逐月上报开采井动水位监测数据,由市水资源管理部门绘制动态曲线。
  为了加强地下水资源的资料收集和管理,长春市地下水资源管理部门建立了“长春市新建井技术报告”制度,制成包括104项各类数据的统一格式,要求各建井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记录,成井后填写报告,交市地下水资源管理部门,并同新井一起验收,不提交报告者不予验收,以后不准施工。从1986年以来,共收集技术报告177份,获数据18408个,为日常管理提供了最新数据,满足了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的精度要求。
  长春市与水资源管理相关的大专院校、科研所、勘察设计部门有30多家。市水资源管理部门主动与这些部门合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如与长春地质学院合作,共同承担“长春市地下水节水储能回灌试验”、“人民广场一带地面沉降调查”和“长春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管理模型的建立”等等。
  1986年以来,长春市水资源管理部门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上,在有关科研与专题项目上取得了明显成果,如“长春市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综合调查评价报告”,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并获建设部1991年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个报告中,共收集半个多世纪的资料,利用各种数据37万多个,附1:25000比例尺图件22幅,是长春市第一份大比例尺的、完整的地下水调查研究报告。在这个报告指导下,3年中所设计和批建的60多眼新建井无一眼报废,而在70年代长春市的200眼新建井中,已有近半数在施工中或在使用后较短时间内报废,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由于报废井处置不当造成局部地下水水质污染。1992年,市水资源管理部门已完成《长春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和《长春市人民广场一带地面沉降调查研究》,这一项目的研究,以1982年以来长春市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水位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建立了长春市城市规划区的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对地下水系统进行模拟仿真,建立了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提出最优开采和管理方案。同时,还解决了薄层大降深潜水含水层的数值模拟和管理问题,实现了对长春城市地下水管理的模型化、仿真化和微机化。
  长春城区的自备井,到1988年共有419眼。其中,深井314眼,浅井105眼,日采水量为64574立方米(不包含自来水公司第三水厂的井数与日采量)。从1984年11月征收地下水资源费,收费标准一直是每立方米人民币0.03元。
  铁路系统地下水的使用 长春铁路系统使用地下水,解放后一直由长春火车站水电段经营管理。水电段的技术室负责用水设备的检查与建井等工作;领工区负责维修工作;计量室分管用水计量设备的养护、安装;业务室负责日常管理、用水量分配、抄表收费。后来,业务室与计量室合并为计量室,负责计划、抄表、收费和水表的安装、养护。该水电段有关节水工作,业务上受长春市节水办公室领导,水资源管理工作则由市水资源办公室直接指导。长春铁路的生产、生活用水均利用地下水,是长春市地下水开采量最大的单位,也是全市节水工作较好的单位。1988年,铁路有深、浅井22眼,井位均在市郊的小南。其中,深井7眼,浅井10眼,5眼封闭井,日出水量可达2万立方米以上。长春铁路每月用水量在45万立方米左右。铁路生活用水区面积较大,主要集中在长春站前、小南、一面街、凯旋路、三角线等地。随着铁路的不断发展和人口增长,铁路系统也产生了供需矛盾,月缺水量约为10万立方米。为了保证机车用水,有时停供生活用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铁路局已投资400万元,铺设了一条从小南的团山堡至长春西广场口径400毫米管道,这一工程预计1989年完成,届时铁路用水的紧张状况可望缓解。长春市南广场的2个水塔,解放以来一直使用。长春铁路全部用水都是从小南提取后经过这2个水塔供出。中心水塔即西广场水塔,建于1912年,塔高30.48米,容积454立方米,为硬水塔,主要供生活用水,部分供铁路生产用。中心水塔以南的水塔,建于1933年,为软水塔,主要供机车用水。这2个水塔提水高度一般为7米。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城市供水志

《长春市志 城市供水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88年。记述了长春市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包含水源、水厂、管网、水质、营业、管理、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