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技术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城市供水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54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技术管理
分类号: TU991.6
页数: 7
页码: 174-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城市供水的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净化设备、机电设备、市区输配水管网的新设与维修,以及基本建设工程的新设与施工等内容进行的。1962年,针对城市供水的净化问题,制定了取水、净水、送水的工艺规程。针对工艺设备、机电设备,制定了操作规程。1975年和1982年,修订了操作规程和工艺规程。到1984年,城市供水的工艺规程分为取水、净水、送水和市区管网4个方面,即取水设施运行规程、净水设施运行和投药消毒规程、送水设施运行规程、管道安装规程。操作规程分为:技术操作规程和岗位规程。技术操作规程又分为:净水工艺设备操作规程、机电设备操作规程、输配水管道施工操作规程等。到1988年,长春的城市供水在技术管理上形成了一套制度。
关键词: 长春市 供水 技术管理

内容

长春城市供水的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净化设备、机电设备、市区输配水管网的新设与维修,以及基本建设工程的新设与施工等内容进行的。1962年,针对城市供水的净化问题,制定了取水、净水、送水的工艺规程。针对工艺设备、机电设备,制定了操作规程。1975年和1982年,修订了操作规程和工艺规程。到1984年,城市供水的工艺规程分为取水、净水、送水和市区管网4个方面,即取水设施运行规程、净水设施运行和投药消毒规程、送水设施运行规程、管道安装规程。操作规程分为:技术操作规程和岗位规程。技术操作规程又分为:净水工艺设备操作规程、机电设备操作规程、输配水管道施工操作规程等。到1988年,长春的城市供水在技术管理上形成了一套制度。
  一、技术革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供水工人和技术人员,结合生产实际,不断地开展挖潜、革新、改造活动,并经常会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专题研究。这些活动,主要是围绕设备的改造、挖潜,降低药耗、能耗和发展新产品进行的。
  在1952年以前,创办了各种夜校,帮助职工学习文化,使60%以上没有文化的职工脱离了文盲状态。与此同时,经常开展“找窍门”等技术革新活动,1950年,研制成功装卸水泵涡轮的专用工具;分水连接卡成功后,使每接一次6分水门可节约180万元(东北流通券);管道连接中的煤气焊代替气油焊,比用汽油焊接安全,而且降低成本58%;新式闭水器的制成,提高工效10倍,降低成本5000万元。在修整南岭水厂第二送水池时,“陈泰昌模范小组”研制的水位尺,一次节约资金300万元。1951年,改革修表工具,提高修表工效10倍多,修表质量提高30%。由于开展技术革新与技术竞赛,这一年提高劳动生产率58%,降低成本17.83%,1952年全年找出大小“窍门”414件,创造价值6.7亿元,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南岭水厂工人利用碱度测定投药量的方法,节约了许多净化药品;原定源水浊度60度时每千立方米投明矾14公斤,新法只用9.3公斤,半年就节省药品1905公斤;送水工人试验新的水门开闭法,每天可以少开动1台机组,节电1133度,此法推广到深井机组,也可以少开动1台机组,日节电202度;1951年,新型闭水器的研制成功,进一步提高了工效;管道排气阀的研制成功,对保持全市水压的平衡发挥了作用;用水泥接口代替铅接口,全年可节约铅13吨。技术革新、技术竞赛的开展,解决了长春城市供水中许多难题,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保证了城市生产和生活的需要。1953年,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城市供水中的技术革新又有新的发展;如,保障冬季安全供水的六种不冻栓,在1954年研制成功;多年来困扰均衡供水的四角阀跑水问题,由于净水设备开闭器的制成而得到解决;南岭水厂电工张洪荣发明的“自动保安器”,保障了安全生产;1956年,南岭水厂试制漂白粉,解决了净化药品的自给问题。
  “大跃进”期间,虽然出现了浮夸风,但在城市供水系统中仍踏踏实实地进行技术革新。1950年,自制成功纯硅、石英管、四氯化硅、氯化锌、三氯化铁,保证了净水药品,又节约了资金。这一年还把南岭水厂第一净化系统一座平流沉淀池改建成为澄清池和斜管沉淀池(在此基础上,1974年又改建成为穿孔管悬浮泥渣反应池。1981年,又将这组沉淀池的反应池成功地改建为双层隔板反应池)。1962年,为了解决供水量增加而消毒用氯气不足问题,南岭水厂化工工人用水银整流器代替直流发电机组,用0.25平方米的30个塑料水平电解槽代替耐火砖电解槽,使电解食盐的电解电流增加到800安培,从而使氯气日产量由80公斤增加到160公斤。此后,又将水银整流器改为硅整流器,将0.25平方米电解槽改为0.5平方米电解槽,使氯气日产量达到320公斤。1963年,南岭水厂在净化过程中投加助凝剂成功,降低药品消耗,保证水质,效果显著。这一年为了解决城市用水的供求矛盾,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同供水企业提出了《净水厂改造扩建初步设计》,据此进行了南岭水厂净化工艺设备的技术改造与扩建,三个净化系统经技术改造与扩建后,日净化能力由原来8.5万立方米达到15.92万立方米。
  “文化大革命”期间,供水职工坚持保证城市供水。南岭水厂工人于1970年将电解食盐的电解槽改为虎克槽。考虑到电解中大量氢气白白浪费掉,供水企业利用氢气试验生产多晶硅。1971年,多晶硅试制成功,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972年,南岭水厂与哈尔滨建工学院双方科技人员共同研制用铝灰、矸溶酸调法生产聚合氯化铝,以后又改为直接酸溶法生产聚合氯化铝。1974年,将盐酸生产改造为负压生产,去掉两气处理工序,此项改革每年节电33.6万度,节约浓硫酸60吨,节省设备30余台套。1975年南岭水厂继续与哈尔滨建工学院合作,利用煤矸石法生产聚合氯化铝成功,列入全国基建科技成果展览之中,并受到嘉奖。1978年,聚合氯化铝凝聚剂研制成功,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中加快了科技的进步。1983年,氢氧化铝一步法生产聚合氯化铝试验成功,评为长春市和吉林省优秀新产品,国家建设部授予二级科学进步奖。这个试验成果,为国内聚合氯化铝生产走出了一条新路。1984年,研制成功D—1型电子水表,经吉林省城乡建设保护厅技术鉴定会,确认试制成功,产品合格。1986年,城市供水管网压力微机遥测系统试验成功,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988年,为探索处理高浊度水和低温低浊水的新路,研制成功无机高分子混凝剂PASC。这种药剂混凝时反应速度快,形成颗粒大,沉降性能好,对不同条件的源水都有很强的适应性。在“中日人民友好水厂”二期工程建设中,对日本援助的设备,从实际出发进行了多项的改革,不仅“洋为中用”,而且消除了对引进设备部件的依赖。在经济发展,能源出现紧张的时候,一水厂变电所和二水厂3个变电所安装了4组镉镍电池柜代替硅整流柜,拆除了为直流柜准备的变压器,减少了变压器及线路的损耗,每年可节约电费10万元。进而选用了S7系列节能变压器代替SI型变压器,装设S7型变压器6台,装机容量14800千伏安,占总装机容量的49%,全年节电12万千瓦小时;对耗能高的2台1800千伏安变压器,停止运行1台,对500KW电动机应用了磁性材料,每年节电35200千瓦小时。到1988年,更新和改造了水泵机组12台,将250HP水泵改为12SH—6型水泵,电机换成300KW,每小时可节电80千瓦小时;用20SH—9A型380KW机组代替14Sh—6B型500KW机组,用新型20Sh—9B代替50年代时的20SH—9B水泵。这两台机组改造后,每小时可节电90千瓦小时,一年可节电300万千瓦小时。1986年以后,长春城市供水在生产、能源、售水等方面,加强了计量管理和技术管理,从单纯的对计量器具的管理,逐步实行计量科学化。在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基础上,加强了计量器具的配备和技术管理。1988年,计量器具的配备总数达121810件(不包括水表121360块),其中长度38件、热工52件、力学121518件、电学202件。为了保证耗电量计量的准确,对全市3个水厂的二、三级电度表进行了更换和技术检定。1988年末,城市供水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一级达100%,二级92.6%,三级85%,工艺控制计量器具配备率为100%,器具显示的技术状态多在优良以上。
  二、设备管理
  长春城市供水所使用的主要设备,有变压器、水泵、电动机和其它附属机电设备。长春解放初期,生产自来水使用的主要机组设备有30台,总容量3356KW,分布在南岭净水厂、伊通河两岸。当时对设备的管理,主要是恢复性质的维修工作。50年代,继续对沦陷期间遗留的机电设备进行维修,同时为第一汽车制造厂扩建第三送水系统,设机组7台,装机容量190KW;1963—1965年兴建第四送水系统时,设机组4台,装机容量500KW,同时修建变电所一处,安装1800KVA变压器3台,1969年后又增设1台,1970年开发杨家屯地下水源时,安装了16台20KW—135KW机组;1975—1980年,在南岭水厂新建1座取水泵站、2座送水泵站、1处变电所的同时,安装取水机组4台(380KW1台,310KW3台),变电所安装60/6KV、10000KVA变压器2台;1979—1983年,开发第二水源,新建3个泵站,3处变电所,泵站安装10台机组(780KW7台,380KW2台,300KW1台),变电所安装变压器6台(4000KVA2台,2500KVA2台,2000KVA2台)。至此,生产机组从解放初期的30台增至81台,增长2.7倍;总容量由3356KW增加到21036KW,增长6.2倍。变电所增加4处,主要设备8台,容量37000KW。到1988年,长春市3个水厂发展到设备1136台,其中主要生产机组76台,容量为20552.05KW,4个变电所总容量为37705KVA,机床43台,车辆44台,采暖锅炉22台。设备管理主要是针对这些设备。
  从1954年开始,机电设备的管理逐步走上正轨。首先是登记建卡,对机电设备的大、中修进行计划与设计。在取水、净水、送水车间制定操作规程,制定巡逻检查制度。1955—1966年,建立了机电设备管理制度,确定了大修工程的检修周期和大修标准。1963年5月,将所有生产机组进行了一次全面查定工作,确定了机组生产能力、动力消耗定额、备品配件定额。1964年11月,又将所有生产机组加以测定、绘制图纸,建全设备档案,制定了机电设备分类的标准,划优、良、可、劣、废5级,开展“五好”设备竞赛活动。“文化大革命”之后,1979年,恢复各种规章制度,重新制定岗位责任制,修改机电设备管理制度、用电管理制度、机电设备检修标准。在加强设备管理的同时,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设备完好率逐年上升。1982年,设备完好率达到98.2%,1983年上升为98.5%。1983年以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从设计、选型、购置、使用、维护、保养、大修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加强设备管理,提高了设备管理的科学性。1985年,又建立了供水企业、各水厂和设备管理部门的三级设备管理体系。1986年,完善了供水机电设备、锅炉设备的基础技术资料。根据长春市设备管理检查评比细则,制定了《主要设备单机检查标准》和《设备管理检查评比细则》,规定了车间每周对所管设备检查一次,水厂每两周检查一次,企业设备管理部门每月检查一次,检查后评比打分,纳入月经济考核指标,及时提出事故隐患单,限期改进。对操作人员实行系统培训,无合格证不准上岗。到1988年末,制定并完善了供水设备管理定额和机电设备的验收、完好、检验标准。同时印发设备大修验收单、设备事故报告、大修开竣工报告、设备维修记录、新购设备验收单等等,设备信息能够及时反馈,实现了对设备的全面管理。1987年,长春供水设备中,由市公用局评为“红旗设备”的生产机组24台,4个60千伏变电所获得东北电业管理局的“红旗变电所”称号。
  三、技术档案
  1980年9月,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在《城市供水工作暂行规定》中,要求所有生产设备要建立设备档案,还要积累完整的水质和其它技术统计资料。水厂要有总平面图和各项构筑物的竣工详图,水源应有水文地质资料,供水管网应有全市的总平面图和分街道的管网布置详图,所有闸门、消火栓、水表井等也要有完整的资料。按照这个规定,加强了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城市供水的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是从1964年开始的。1981年,共有技术档案104卷。其中综合部分9卷,水源部分11卷,取水部分15卷,净水部分18卷,送水部分7卷,深井部分15卷,管网部分18卷,辅助部分11卷,动力部分7卷。同年,长春城市供水的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参加了全国供水技术情报网,与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辽宁、甘肃等16个省、市的供水行业建立了情报关系。1983年,共有图书2800册,资料2000册,国内期刊14种,外文(日、英、俄)期刊11种。1982年以后,为了加强技术档案与技术情报工作,在供水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责任制中,明确规定了技术档案归档和技术情报收集工作的具体要求。
  1987年1月,在供水企业中设立综合档案室,对城市供水的科技档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综合档案室集中管理主要的科技档案;各水厂保存口径75毫米以下的供水管线档案。这样,连同其它档案资料,形成了一个城市供水档案体系,从整理立卷、及时归档到组织利用,充分发挥了供水档案的作用。通过发文件目录、电话调卷、主动登门等各种方法,提供服务。1987年,供水技术人员利用档案达4000多人次,取得了较大经济效益的有31件,为城市供水建设节省工时2162个,节省设计经费9348元。1987年5月以后,为供水档案解决了高标准的库房、阅览室及各项管理设施。同时还规定:凡工程竣工验收之前,必先验收档案资料。没有综合档案室的签字,工程不能决算;设备开箱验收单,没有综合档案室签字,不能报销;外出学习和开会人员带回的资料必须移交档案室,报销旅差费时无档案室签字不能报销。综合档案室编制了一系列检索工具,如《科技档案总目录》、《科技档案分类目录》、《基建档案目录》、《设备档案目录》、《底图档案目录》等等。1988年,永久和长期保存的档案,其完整率达到98%以上,准确率达到100%。这一年在管理中开始应用目标管理网络图、TQC管理和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管理方法,并完成了管网档案的微机检索工作。
  1988年,为加强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开始编写实用性较强的资料。如《全宗介绍》、《国内供水信息与长春供水信息反馈资料汇编》、《基础数字汇编》、《工程项目简介》、《科研项目简介》、《生产数字汇编》等等,为生产、经营、技术活动提供了方便,查阅档案达1145人次,借阅科技图纸1 430张,为设计、施工、生产管理提供数据360个。到1991年底,城市供水的科技档案共有1405卷,其中水源部分54卷,取水部分71卷,净月潭部分78卷,送水部分41卷,深井部分16卷,管网部分461卷,辅助部分126卷,设备部分504卷,电气部分54卷。各种图书资料3328册。1988年,供水档案的管理连续取得“国家二级”和“国家一级”水平的合格证;1991年,长春城市供水的档案管理工作被评为全国档案系统179个先进单位之一,受到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档案局的表彰。
  四、信息交流
  进入80年代,在城市供水工作中,日益重视技术信息,把收集、掌握、交流国内外城市供水动态和技术资料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首先是供水企业将平时收集、整理的资料分类管理,用以指导生产。同时,通过《供水信息》、《长春供水报》进行纵横交流,充分发挥这些信息载体的作用。(一)利用数字信息指导生产。供水企业内有综合报表11种,专业报表67种,各种原始记录252种,各种台帐75种。这些报表、记录、台帐所载的数字信息,及时地反映了供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信息均由基层单位和专业部门的人员收集、整理,再经有关部门综合分析,提供给供水企业领导人和上级机关使用;(二)利用技术信息加强技术改造。通过技术信息的纵横交流,使供水企业在设备改造和新技术应用上拓宽思路。1987年,重庆、武汉、广州供水企业在净水设施中应用了 “网格反应”,提高了净化水平。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派人赶赴武汉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在一水厂第五净水系统拆除了原来的机械反应设施,应用了 “网格反应”,使沉淀水浊度由原来的30多度降至10度以下。在此之前,发现西宁市供水企业研制出高效混凝剂“CHG”,便由市自来水公司经理、总工程师率领有关技术人员去学习,然后组成“高效混凝剂”研制小组,经一年多的试验,制成了“PG—复合型高效混凝剂”,效果高于PAC混凝剂50%;(三)通过信息工作加强纵横联系。1988年,长春市供水企业已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10个城市进行信息交流,同20多个城市建立起技术情报网。长春供水企业于1986年创办了《长春供水报》,后来又按吉林省供水协会要求,承担《吉林水报》的编辑工作,成为长春城市供水系统与省内外供水行业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密切了全国同行业之间的联系。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城市供水志

《长春市志 城市供水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88年。记述了长春市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包含水源、水厂、管网、水质、营业、管理、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