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净化与消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城市供水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53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净化与消毒
分类号: X824
页数: 5
页码: 136-1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供城市生产与生活使用的自来水,并不是普通的水,既有数量要求,又有质量标准,首先必须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为了获得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对于长春这个贫水城市来说,则须投入大量的资金,从远方引来地表径流的水作为源水,再把浑蚀的、受到污染的源水进行净化处理,通过城市供水管网系统,送到千家万户。通常所说的城市供水能力,就是指城市的净水设备每日或每年可以生产多少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自来水的能力。显然,自来水是需要投入大量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并通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加工的结果。以“中日人民友好水厂”的自来水生产为例,当浑浊度在200~10000度之间的石头口门水库源水进入取水泵站后,运行8公里到放牛沟加压泵站,在此进行预氯除藻的工序处理后,运行20多公里进入苇子沟净水车间的配水井,在此投加助凝剂以加速水中杂质的凝固,之后进入混合池,投加混凝剂,使水中杂质发生反应加速沉淀,其后进入沉淀池,经一定时间的沉淀后流入滤池,经过滤池的复杂工序过滤后的水,最后进入清水调节池,在这里,经过氯气消毒,才成为浊度在零度至2度之间的优质成品水,通过送水泵站输入市区供水管网。
关键词: 长春市 供水 消毒

内容

供城市生产与生活使用的自来水,并不是普通的水,既有数量要求,又有质量标准,首先必须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为了获得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对于长春这个贫水城市来说,则须投入大量的资金,从远方引来地表径流的水作为源水,再把浑蚀的、受到污染的源水进行净化处理,通过城市供水管网系统,送到千家万户。通常所说的城市供水能力,就是指城市的净水设备每日或每年可以生产多少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自来水的能力。显然,自来水是需要投入大量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并通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加工的结果。以“中日人民友好水厂”的自来水生产为例,当浑浊度在200~10000度之间的石头口门水库源水进入取水泵站后,运行8公里到放牛沟加压泵站,在此进行预氯除藻的工序处理后,运行20多公里进入苇子沟净水车间的配水井,在此投加助凝剂以加速水中杂质的凝固,之后进入混合池,投加混凝剂,使水中杂质发生反应加速沉淀,其后进入沉淀池,经一定时间的沉淀后流入滤池,经过滤池的复杂工序过滤后的水,最后进入清水调节池,在这里,经过氯气消毒,才成为浊度在零度至2度之间的优质成品水,通过送水泵站输入市区供水管网。
  一、净化
  长春源水条件比较差,尤其是一水厂的源水,由新立城水库排放后,经20公里的泥沙河道流入取水部位。所以,夏季源水浑浊度变化大,一般为200度至10000度之间,而且存在低温低浊、低温高浊现象。为了保证水质和净化系统的安全运行,各水厂按规定不允许浊度300度以上的源水进入净化系统。为了降低源水浊度,1983年以前的几年中加强了源水的预测和预处理工作。在一水厂投资修建了河西7立方米/日的取水预沉池,增加简易投药混合、反应设施和表面取水装置。对河东取水15万立方米/日的预沉池还进行了清淤工作。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高浊度源水的预处理能力。当源水浑浊度超过300度时,就进行源水的预沉淀处理,从而使源水经过两次沉淀,降低源水的浊度负荷。为了贯彻执行国家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保证供水水质,1986年~1988年,对一水厂净化设施进行了改造。一水厂原设计净化能力为16万立方米/日(5度标准),为保证城市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从1958年到1985年,一水厂的净化设施一直在超负荷运行,送水量达到23.92万立方米/日,因此严重影响了出厂水水质。为了既保证城市供水的数量,又要执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投资780万元,对一水厂原有净化设施进行一系列改造。首先是修建一水厂北山露天沉淀池,完善北山露天沉淀池的投氯、混合、反应等设施,增加日沉淀能力5万立方米;二是改造第三、第四、第五净化系统的投药系统,加强集中投氯管理,将混凝剂干投法改为液体投加,转子流量计量,使混凝剂达到均匀、稳定,消毒剂达到气化均匀、投量稳定;三是对第一、第二、第三净化系统的混合反应室,进行大修,使药剂有充分的混合时间;四是改造第一、第三净水系统的滤池滤料和滤管,提高了滤料的含污能力。在进行上述改造之后,修改了净化工艺运行管理参数,特别是对沉淀后水浊度控制标准做了修改,由过去的25度降为10度,最高不超过15度,时间一般不超过4小时,使出厂水质有了保证。
  沉淀,是水处理一个重要环节,沉淀后水质与滤后水质直接相关。1986年以前,一水厂一直按20度标准控制滤前水浊度。随着供水量增加和沉淀设施超负荷运行,滤前水浊度逐渐升高,直接影响了滤后水质。1986年到1988年改造并新建两个露天沉淀池,提高日沉淀能力5万立方米,把一水厂滤前水浊度的标准从20度降到15度以下,加强了水厂的二级沉淀能力,提高了滤后水的水质。
  1986年以来,长春市各水厂引进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提高了水处理水平。在“中日人民友好水厂”净水系统建设中,从适应低温低浊的水质状况出发,确定工艺参数和设施结构,引进了日本的侧向流钭板沉淀、陶瓷滤砖、水质监测仪、电子计算机系统等先进的水处理工艺和设备,使该水厂滤前水浊度达到5度以下,滤后水浊度达到2度以下。一水厂第五净化系统反应池原设计为孔室机械搅拌反应,1980年年投产以来一直效果不佳。1988年,为加强对低温低浊状况的处理,将第五净化系统的机械反应改为网格反应。投产后,沉淀水浊度由原来的30多度降至10度以下。城市供水中,净水药剂一直使用硫酸铝。1988年以前,研制“氢氧化铝一步法制取聚合氯化铝”成功,在制水生产中有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探索处理高浊度水和低温低浊水的新路,1988年经过反复试验,又研制出无机高分子混凝剂PASC。这种药剂混凝时反应速度快,形成颗粒大,沉降性能好,对不同条件的源水均有较好的适应性。
  二、消毒
  消毒,是净化处理水质的最后一道工序。达到国家规定浊度的洁净水由滤池进入清水调节池后,须投入消毒药品,经充分消毒后,进入供水系统。长春城市供水,一直使用氯气消毒。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出厂水游离余氯不低于0.3毫克/升,管网末梢水余氯不低于0.05毫克/升。
  长春解放初期,曾以漂白粉作为消毒药品,即将溶解调配好的漂白粉放入消毒室,从高位槽中流入清水池进行消毒,每天约用300公斤。由于制水量的增长,1956年采用液氯消毒。为了保证消毒药品的供应,1959年南岭水厂自力更生,电解食盐制氯,以硝石灰为原料,生产漂白粉。1960年,日产氯气80公斤,1962年160公斤,到1965年已日产氯气320公斤,基本可以自给。当时市区供水管网余氯合格率由过去的80%达到98%。
  由于生产氯气的工艺是先电解食盐产生氯气与氢气,再用硫酸封闭的气泵送入下一道工序,因而每年需要60吨高浓度硫酸。高浓度硫酸的使用,造成了气泵和管道的腐蚀,而且一旦硫酸供应不上,就会被迫停产。特别是这样下去也污染水厂环境。有鉴于此,从1981年起便停止自产消毒氯气,采取外购氯气消毒至今。
  南岭水厂是不断扩建起来的大型水厂,占地面积大,5个净化系统,6个送水泵站,设置较分散,消毒剂的投加管理也分散在各个送水系统。这种分散设置的投氯消毒方式,不便于维修管理,难于实现机械化,液氯气化效果不好,出厂水余氯不稳,同时又易于污染环境,损坏氯瓶。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消毒方式,1986年南岭水厂对消毒药剂投加设施进行改造,实行集中投氯。集中投氯采用的工艺流程是:高位瓶液氯→并联低位瓶氯气→干燥瓶→过滤罐→加氯机→架空输氯管→氯化混合分配器→清水池。这一改造主要是利用原来81号制药间建成集中投氯间。投氯间由氯瓶库、加氯机室及其他辅助间组成,总建筑面积727平方米。其中,氯瓶库面积325平方米,可储存500公斤的氯瓶180个,足够水厂3个月的用氯量。投氯间内配备LD—5型单梁全方位吊车;加氯机室面积108平方米,内装上海产ZJ-1、ZJ-2型加氯机7台,其中1台备用。整个投氯过程实现了机械化。水厂第一至第六送水系统的6个清水池上,也就是6个投氯点上,均安装氯水混合分配器,氯气与水在混合器中充分混合后投加到清水池中进行消毒。由集中投氯间到6个投氯点,架设了6条输氯管,输氯管采用口径15毫米聚乙烯塑料管,管线长达4400米。集中投氯的改造工作完成后,高低氯瓶串联运行的方式,使氯瓶中液氯残留量减少,每月节约液氯3~5吨,每年节约液氯36~60吨,价值36~60万元。由于搬运设备的完善,每年不再损坏上百个氯瓶了,可节约20万元。同时,管理方便,环境清洁。
  集中投氯工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实现机械化,第二步实现自动化,采用自动加氯机,信息自动反馈打印储存,投氯量自动调节。到1988年,已完成第一步工作。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城市供水志

《长春市志 城市供水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88年。记述了长春市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包含水源、水厂、管网、水质、营业、管理、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