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管网布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城市供水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5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管网布局
分类号:
TU991.36
页数:
16
页码:
97-11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城市供水管网布局经历的4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
市政工程
管网布局
长春市
内容
长春城市供水管网布局,大体上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满铁附属地”时期。日本侵略者鉴于“附属地”内日本人少,居住集中,所以开采地下水源后的供水管网取树枝状,由西广场水塔升压输送,形式简单。
第二阶段为沦陷时期。这个期间,日本侵略者在建设水源地和净水场同时,铺设了由南岭水厂经盘石路、工农大路至解放广场的配水主干线,沿程分枝泻流。为了保证高地势区用水,在解放广场建立一座40米高的配水塔(南长春水塔)引出2条口径300毫米管道,分别向建设街和东朝阳路一带的日伪官邸区送水;在三马路和永安街各建一座小型给水塔;在盘石路至工农大路方向又铺设一条配水主干管。还有一条准备经南岭大街、吉顺桥至铁西的干管,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修到般若寺便停了下来。沦陷时期,长春市区供水管网布局、配水特点,是以主干管直接分流,以水塔、地下水泵站分散进行的区域加压供水(见图3—1)。
第三阶段为长春解放后到1981年。第一个5年计划开始后,针对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了解决第一汽车制造厂、客车厂等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用水,辅设了由南岭水厂经南湖至汽车厂以及经市中心人民广场、西安大桥至客车厂口径600毫米的3条专用线(见图3—2①)。60年代初期,随着二道河子区工业发展和用水人口增加,铺设了由南岭水厂穿过伊通河,沿一面街、惠工路至铁北凯旋路口径为600毫米至900毫米的主干管(见图3—2②);70年代中期,为了解决南关、宽城两区工业与生活用水,又由南岭水厂经永安桥、全安广场沿大经路到二商店附近,铺设了口径600毫米至900毫米的干管(见图3—2③);80年代初,为了解决城市西部缺水问题,辅设了由南岭水厂沿南湖南侧、宽平大路,过宽平桥北上,至结核病院的主干管,管径为600毫米至900毫米(见图3—2④)。从以上管网发展情况来看,解放后逐步由东至西铺设了
[=此处为插图页:图3—1 =]
主要干管。由于缺乏供水管网总体规划,管网建设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逐年建成的各枝状管网间,均没有大管道连接。总的说来,1981年以前长春市区主干管网状况,基本上是幅射型树枝状布局。这种管网布局,能量利用率低,巨大能量损失在水头上,还有一部分能量被浪费了。二道河子区、南关区和客车厂三条给水干线,担负着市区东部与北部的供水任务,服务范围是二道河子区、南关区和宽城区,服务面积占全市40%以上,日供水量在15万立方米左右,3条干线总长为31300米。这3条干线能量消耗状况是:
二道河子区主干管,总长14300米,日供水量7.3万立方米,其口径900毫米的管道长2900米,口径700毫米管道长4900米,口径600毫米管道长6500米,在高峰用水时50%的管道内水流速达1.5—2.1米/秒,由于管线长,转输流量大,大量能量消耗于管道内水头损失上,尤其是二道河子区地势低洼,而干线末端的凯旋路地势又高,所以中途能量浪费更大,阻力消耗能量占总能量的56%,而有效能量只占总能量22%,能量利用系数只有0.7。
南关区主干管,总长8355米,日供水量4.3万立方米。其中口径800毫米的管道长3900米,口径700毫米的管道长600米,口径600毫米的管道长2100米。这条干线口径600毫米以上的管道在最大负荷下,水头损失只有17米,能量潜力很大。但是,在干线末端(二商店附近)联接两条口径300毫米配水管,其中一条方向为大经路、北京路、西一条,这条支线主要是为解决宽城区火车站前一带和煤气公司用水。由于站前煤气公司一带人口密集,工业用水量大,因此该支线担负转输流量为236公升/秒,高峰用水时管道中水流速度达3米/秒左右,阻力消耗的大量能量,使站前一带水压提高不上来,是全市供水最薄弱的地段之一。这条干线的管线阻力消耗能量占总能量的56%,而消耗在300毫米口径配水管上的能量,就占去总能量的41%,有效能量只占总能量的15%,能量利用系数为0.71。在口径800毫米至600毫米管线上,由于水压超过沿线用户的需要压力,又浪费了巨大能量。
客车厂主干管,总长10400米,日供水量3.4万立方米。其中,口径600毫米管道长7400米,口径400毫米管道长1500米,口径300毫米管道长1500米。这条干线原为客车厂生产与生活用水专用线,由市区东南角南岭水厂经市中心人民广场至市区西北角客车厂,全长7公里多的600毫米口径输水管,虽然经过市区,但不能向市区配水,使一部分能量被浪费在输水途中,待到达客车厂区后,管径变为400—300毫米,增加了阻力能量消耗,最后有效能量仅占总能量的17%,阻力能量占总能量的70%。
从上面3条干线能量消耗上看,总有效能量仅占18.9%,阻力能量却占59.5%,平均总能量利用系数为0.78,其余21.6%的能量被浪费了。实际情况是:当出口水压力在7公斤/平方厘米时,末端水压只有0.5公斤/平方厘米左右。
1978年后,为解决城市西部地区缺水问题,铺设了一条12.5公里长的干管向铁西一带送水,管线沿南湖南侧,经前进大街、宽平大路、正阳街至西安广场。由于该线向长春市最高地区送水,供水半径长,水头损失更大,加之施工质量差,所以输水不能满负荷运行,出口水压只能控制在5.5公斤/平方厘米以下,而末端水压则仅剩0.5公斤/平方厘米。同时,由于这条管线的设置仍属树枝状,所以,工程结束后并未收到设计效果以解决西部地区的用水问题(见图3—3、3—4、3—5)。
长春城市供水管网布局的第四阶段,是1982—1988年。这个期间,由于“中日人民友好水厂”的建成,不但使长春城市供水有了新的水源地,而且以此为基础,对全市管网布局进行了调整,使全市主要给水干线联成环形,构成南北汇流,双向供水的大环状供水格局。在这总的格局下,又进行局部调整改造,形成许多小环状供水区域。这个期间在主要街区铺设了口径100毫米以上的配水管网187公里,显著改善了市区输配水管网分布不均、管径过小、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形成大小环状相结合的供水管网布局,这在长春城市供水管网发展史上是带有革命性的转折,是城市建设中一个重大成就(见图3—6)。与“中日人民友好水厂”建设同时,长春市区管网由东向西逐条连结,形成全市主干管环网体系(图3—7)。第一、“中日人民友好水厂”输水干线与二道河子区干线连结。从“中日人民友好水厂”输水干线的一匡街、凯旋路路口处,接出口径600毫米管道,沿凯旋路南下,经西道口沿西三条与客车厂的600毫米口径干管连结,形成市区一条主干线,既满足宽城区西部工业与生活用水,又使一、二水厂主干线连通,形成环网骨干之一(见图3—7①);第二、“中日人民友好水厂”输水干线与南关区干线连结。从南关区干线上全安广场口径600毫米干管接出400毫米口径管道,沿永长路与长通路400毫米口径管道相接,形成纵跨市区环网骨干之二(见图3—7④);第三、“中日人民友好水厂”干线末端与朝阳区干线连结。从二水厂输水干线末端青年路处,用口径600毫米管道沿西安大路铺设,与朝阳区600毫米口径干管相接,形成南北汇流的市区环网骨干之三(见图3—7⑥);第四、从“中日人民友好水厂”在东环城路的干线接出管道,沿远达大街铺设口径400毫米管道与二道河子区口径600毫米干管连接(见图3—7③);第五、“中日人民友好水厂”输水干线与客车厂干线连结(见图3—7⑤);第六、从“中日人民友好水厂”输水干线,经东大桥进入市区,沿伊通河南下,经全安广场沿解放大路,直至市区西部的绿园新区,形成横贯市区的东西干线(见图3—7②)。在全市供水管网主干管实行连结后,形成了6个大环状走向的供水管网系统:一是从南岭水厂至宽平大路,经正阳街沿西安大路、青年路向柳影路和铁北至“中日人友友好水厂”的系统(见图3—7①),管道口径变化序列为800毫米、600毫米、900毫米、1000毫米,循环于朝阳区、宽城区和二道河子区;二是从南岭水厂到一面街、远达大街,经东荣大路、兴业街至永长路、永安桥、南岭大街到南岭水厂的环状系统,管道口径变化序列为900毫米、600毫米、400毫米、600毫米、800毫米,循环于二道河子区、宽城区和南关区;三是从北环城路至远达大街,沿东荣大路、天光路、兴业街至二水厂输水管道的系统,管道口径变化序列为1000毫米、400毫米、600毫米、300毫米、1000毫米,循环于二道河子区和宽城区;四是从一匡街至凯旋路、西三条、北安路转朝阳路、解放大路向全安广场、永长路、兴业街的系统,管道口径变化序列为600毫米、600毫米、400毫米、400毫米、600毫米,循环于宽城区、朝阳区和南关区;五是从南岭水厂至自由大路、吉顺路、民康路转向同志街、西安大路至正阳街,沿宽平大路到南岭水厂的系统,管道口径变化序列为600毫米、500毫米、600毫米、800毫米,循环于南关区、宽城区和朝阳区;六是从南岭水厂至工农大路、开运街转向宽平大路、228厂到南岭水厂的系统,管道口径变化序列为600毫米、800毫米、800毫米、700毫米、600毫米,循环于朝阳区内。
与大环状走向的供水管网系统相结合,在市内各个区域经过改造又形成了一些小环状供水系统:
在朝阳区,形成了7个小环状供水系统:从正阳街至西郊路,转向春城大街,经创业大街至正阳街的系统;从建设街至解放大路,转向东朝阳路,经民康路到建设街的系统;从西安大路至同志街、白菊路、建设街到西安大路的系统;从翔云街至西安大路向正阳街,经西郊路到翔云街的系统;从东开运街至宽平大路转向红旗街,经工农大路到东开运街的系统。还有两个小环状系统:一个形成于1952年,从工农大路至红旗街、宽平大路,经延安大路到工农大路的系统;一个形成于1940年,从工农大路,经斯大林大街到工农大路的系统。
在宽城区,形成了6个小环状供水系统:从北安路至白菊路,经嫩江路向大经路、西三马路到北安路的系统;从西三条到嫩江路,经斯大林大街、杭州路到西三条的系统;从西三条到杭州路、黄河路,经兴业街、一匡街、凯旋路到西三条的系统;从上海路至东三条、黑水路、辽宁路,经西三条、大经路到上海路的系统;从白菊路至西三条、凯旋路、柳影路,经青年路、西安大路到白菊路的系统;从铁北三条至东荣大路、天光路、一匡街,经凯旋路到铁北三条的系统。
在南关区,形成了3条小环状供水系统:从大经路至五马路、永长路,经头道街到大经路的系统;从永长路到长春大街,经东大桥、长通路到永长路的系统;从永长路至东天街、东大桥,经长春大街到永长路的系统。
在二道河子区,形成了3条小环状供水系统:从一面街至岭东路,经乐群街、吉林南胡同到一面街的系统;从吉林大马路至乐群街、吉林南胡同,经一面街到吉林大马路的系统;从远达街至北环城路、兴业街,经东荣大路到远达大街的系统。
上述大小环状相结合的供水格局形成以后,均衡了市区的水压和水量,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各种能量,提高了城市供水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从1982年二水厂投产运行以来,虽然发生了多年罕见的大旱,水库水位下降,水源不足,但由于新的供水管网布局的形成,仍使市区的水量与水压得到改善。尤其是在节能上,效果更为明显(见图3—8)。
以二道河子区、南关区和客车厂3条主干线的节能效果为例:
二道河子区干线,在新的供水格局中,这条干线仅担负二道河子区铁南工业与生活用水,输水干线便由总长14300米缩短到6900米,日供水量由7.3万立方米减少到4.4万立方米,出厂水压由7公斤/平方厘米降到4公斤/平方厘米。南关区干线,在新的供水格局中,宽城区站前一带用水转由二水厂担负,使该干线出厂水压力由7公斤/平方厘米降至4公斤/平方厘米,供水量由4.3万立方米减少到2.7万立方米。客车厂干线,在新供水格局中,客车厂厂区附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均转由二水厂供应,而将原输水干线转为市区主要配水干管,担负起市区中部的配水任务,日供水量为1万立方米,充分发挥了该管线的能量作用。在二水厂投产前的供水格局中,上述3条主干线能量总和为124088米·公斤/秒;在新格局中,能量总和则为38302米·公斤/秒,3条主干线总能量消耗降低了69%。二水厂投产后,新增加的能量为71479米·公斤/秒,在新格局中,3条主干线降低能量总和为(124088—38302)85786米·公斤/秒。因此,在新格局中,3条主干线节省的总能量为(85786—71479)14307米·公斤/秒。
在有效能量利用上,原供水格局中,上述3条主干线的有效能量总和为23444米·公斤/秒,有效能量利用率为(23444÷124088)18.9%;在二水厂投产后的新格局中,3条主干线有效能量总和为27257米·公斤/秒,有效能量利用率为〔27257÷38302)71.2%,就是说在新的供水格局中,3条主干线有效能量利用率由18.9%提高到71.2%。
在管道阻力能量消耗上,原供水格局中,上述3条主干线阻力能量消耗总量为〈73613÷124088)59.5%;在二水厂投产后的新格局中,3条主干线阻力消耗总量为8249米·公斤/秒,阻力能量消耗率为(8249÷38302)21.5%,就是说在新的供水格局中,3条主干线在阻力消耗能量上,由59.5%降至21.5%。
在浪费能量上,原供水格局中,上述3条主干线总浪费能量为2800米·公斤/秒;在二水厂投产后的新格局中,3条主干线节能量为(25832—2800)24032米·公斤/秒,总节能量为(24032+14307)38339米·公斤/秒。
70年代以前,由于城市供水管网布局缺乏统一规划,以致市区管网比较混乱。如一水厂在50、60、70三个年代相继扩建的三个净化与送水系统,都是单独向市区供水,使一水厂竟有9条出厂水管向市区供水,造成水量、水压的不均衡和能量的浪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引松入长”工程中,与其配套的城区管网布局,将遵循近远期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管网、节约能源和有利于大小环网相结合的原则,使城市供水管网布局日趋合理。
在“引松入长”工程中,一水厂将扩建成日供水45万立方米的规模,除利用原有9条供水干管外,还将增设2条口径1000毫米的管线向市区供水。这两条管线出厂后首先进入自由大路、新民广场,之后一根口径为900毫米,沿延安大路至南湖广场,利用原有的口径800毫米、400毫米管;另一根口径1000毫米管则沿东民主大街、解放大路、西民主大街、西朝阳路、西郊路至普阳街,变径为900毫米、700毫米2条管,其中900毫米口径管继续沿西郊路西行,700毫米管则沿普阳街北上,向该区域供水。
在“引松入长”工程中,将新建日供水20万立方米的二道岗子净水厂。该水厂位于市区西南,接近长春市最大用水点西南工业区,与扩建后的一、二水厂形成由城市西南、南和东三个方向对市区供水。这一布局,不但使配水管网水量分配均匀,而且减少了配水管网转输流量,使管径大为减小。二道岗子水厂建成后,出厂水压为7公斤/平方厘米,由2条口径1200毫米干管沿电台街至开运街,然后,变径为2条1000毫米管道,由宽平大桥穿越铁路后再变径向市区西部供水,既保证生产与生活用水,又减少水厂送水泵扬程,节约能量。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城市供水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88年。记述了长春市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包含水源、水厂、管网、水质、营业、管理、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二道河子区主干管
相关作品
南关区主干管
相关作品
客车厂主干管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