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50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传略
分类号: K825
页数: 7
页码: 722-728
摘要: 本文收录了区志为清代以来人物立传11篇均以卒年为序。他们是:朴守一、张志国、江冰、黄书文、刘凤海、戴广忠、陈德彪、刘庆龙、张强、陈仁山、王志贤,均以卒年为序。
关键词: 长春市 人物 传略

内容

区志为清代以来人物立传11篇均以卒年为序。,他们是:朴守一、张志国、江冰、黄书文、刘凤海、戴广忠、陈德彪、刘庆龙、张强、陈仁山、王志贤,均以卒年为序。
  朴守一
  朴守一(1920~1946),朝鲜族,吉林省延吉市人。为人勤恳、朴实、正直,不畏邪恶。1945年参军,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三十八军侦察连副连长,转战吉林各地,不畏艰苦,英勇对敌,屡建战功。
  1946年10月9日,朴奉命侦察大南乡国民党守敌驻防兵力情况,带领5名骑兵从大南乡驻地出发,行至朱家坟岭北山坡下,遭到国民党军哨卡伏击,两名战士不幸中弹落马,朴当即举枪还击,击毙哨兵。此刻,枪声四起,大批敌兵蜂拥而上。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朴率其余2名战士奋力应战,不到10分钟,毙敌十数名。敌军见势,更加疯狂,呼啸前来,朴急令战士突围,并向营部汇报,自己阻击。终因寡不敌众,中弹牺牲。
  当晚,渴望解放的大南乡汉、朝族人民听到英雄壮举,纷纷到烈士牺牲的地方凭吊。村干部将鲜艳的红旗覆盖在英雄身上,并把朴和另外2名战士合葬在北山坡下。
  1987年,大南乡人民政府为缅怀英勇杀敌的烈士,在那里修成了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
  张志国
  张志国(1928~1946),郊区乐山镇人,出身农民。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6年春任乐山区区长。
  张在组建区政权和区中队过程中,不畏艰险,积极工作。但由于对人员审查不严,土匪张学忠和地痞袁子臣趁机混入区中队。张竟当上了中队长,并和国民党建军二十五支队相勾结,予谋反叛。
  1946年5月23日,东北民主联军撤离长春。5月28日凌晨,张志国奉命撤离乐山南岭屯,率队向大南进发,骑马走在队伍前面,张学忠、袁子臣在后面紧跟。走上公路不远,策谋杀害张志国的袁子臣,向张背后猛开1枪,子弹从张后肋穿过,当即落马。张志国同志为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50年,罪大恶极的张学忠、袁子臣被人民政府捕获镇压。
  江冰
  江冰(1921~1946),山东省胶东半岛人。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在鲁南从事武装斗争。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8月,他同他爱人边丽珍随八路军挺进东北,到吉林省伊通县工作。
  1946年2月,中共伊通县委派江冰到大南乡(当时大南属伊通辖区)建
  立民主政权,开辟新区工作。
  江冰同志,组织能力强,善于讲演,在群众中有很高威望。他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反奸除霸斗争,为部队筹粮、筹草,组织担架队运送伤员,组织运输队输送弹药。在大南建立伊通县第一个区民主政府,并出任区长,政绩突出。
  1946年5月23日,国民党军队占据长春。28日,中共伊通县委通知大南区政府带领区中队作战略转移。不料,消息被区中队班长董福贵、房向臣等人窃知,密谋叛变。5月26日中午,当江冰带领区中队转移至西泉眼沟附近时,敌机飞临上空扫射,江冰指挥队伍进行隐蔽,当他拔出手枪向低空飞行的敌机射击时,叛徒董、房二人向江冰连开数枪,江冰头部中弹,不幸牺牲。年仅25岁。
  1984年,大南乡人民为纪念江冰,特将他的坟墓从西泉眼沟移到本乡的烈士陵园。
  黄书文
  黄书文(1928~1946),郊区乐山乡人,幼年家贫。1946年1月,在乐山乡参加革命。同年4月14日他随组织转赴长春。
  同年5月23日,东北民主联军战略转移,撤离长春。经组织决定将黄留在长春市智育书店秘密从事地下工作。年仅18岁的黄书文只身,往来于长春与乐山两地之间,从事传递情报等秘密活动。
  1946年6月,当他再次返回乐山时,不幸被长春市智育书店的国民党特务苗子泉、陶德津二人发现,当即向国民党建军二十五支队告密。司令李彤恩令于质彬、王聘中、苗子泉、陶德津等人将黄逮捕,送往长春市三分局寄押。数日后,国民党建军二十五支队的高非、于质彬、孟庆来等人将黄押回乐山,严刑拷打。
  黄书文同志坚贞不屈惨遭杀害。
  刘凤海
  刘凤海(1919~1947),郊区兰家乡姜家村人,出身贫苦,幼年为地主放牛、放马,刻苦自学。1946年在乾安县参加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急需补充兵员,刘凤海不仅积极动员青年参军,自己也积极带头报名参军。
  刘凤海入伍后,转战南北,屡建战功,很快被提升为连长。一年后,又被提升为骑兵团参谋长。
  1947年7月,刘奉师指挥部紧急命令,打通从梨树县通往四平的军事要道。当时该团团长因病离队到后方就医,刘凤海虽然也因伤医于军中,但不顾病痛,带领全团战士奔赴战场,对敌发起猛攻。在激烈的战斗中,刘身负重伤不下火线,继续指挥全团奋战,终于消灭了阻击之敌,完成了任务。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牺牲,当时他年仅28岁。
  戴广忠
  戴广忠(1924~1947),山东省莱阳县人。出身贫寒,自幼胸怀报国大志,1946年参军,任骑兵连战士,屡立战功,被任骑兵排长。
  1947年冬的一天中午,20余名土匪由长岭子北窜至新立城小街,马爬犁上满载从农家抢来的财物,正值戴率15名骑兵战士从五间房驰向莲花泡屯,途中得知小街有土匪,戴急改赴小街剿匪,经过激战,土匪全部俘歼,戴与另一名战士,不幸牺牲。
  陈德彪
  陈德彪(1928~1948)原名陈新友。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湖庄村人。中共党员。1928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里。
  1942年参军,同年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4年12月,因作战有功,由战士被提升为排长。
  1945年10月,随部队挺进东北。
  1947年初,在四平战役中,陈四次负伤不下火线。
  1948年5月24日,长春之敌1个师西出抢粮,遭到解放军痛击后,大部缩回长春,一小部狼狈逃至乔家窝堡,连同机场守敌500余人,企图负隅顽抗。5月25日清晨,师指挥部命令二营五连消灭敌人夺取机场。在战斗中,陈德彪率领全连同志连续四次发起进攻,他三次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指挥全连英勇战斗。在兄弟连队的支援和配合下,攻克了乔家窝堡据点。全连击毙
  击伤敌军170余人,缴获轻机枪5挺,重机枪两挺,“六〇”炮两门,“八二”迫击炮1门,步枪60余支,不幸在最后一次进攻中,头部中弹牺牲。
  战后,师部为了表彰陈德彪同志的英雄事迹,特追认他为“战斗英雄”,并召开全营追悼大会。会上,团党委作出“向英雄连长陈德彪同志学习”的决定。
  当地人民满怀敬仰和沉痛的心情,将他安葬在合心乡乔家窝堡屯,并在墓前树碑纪念。
  1984年共青团合心乡委员会,又将烈士遗骨移葬至长春革命公墓。
  刘庆龙
  刘庆龙(1879~1950)兰家乡合隆站村人,1879年1月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刘在年少时入私塾读书,粗通文字。后刻苦学医,对一般骨折扭伤,经其诊断后,投药一二付,即可见效;重患者一二周内即可康复,成为远近闻名的红伤大夫。
  在行医过程中,对贫苦患者主动送医、送药,不取分文,到病愈为止,几十年如一日。
  1946年4月14日,东北民主联军进攻长春,刘主动为伤员治病,他的家变成了“野战医院”,治好了数名伤员。
  同年5月23日,东北民主联军实行战略转移,退出长春。某部王团长被地主武装打伤,不能随军北撤,他将团长藏在家中,每天治伤,病愈后,用大车送往解放区。
  1950年,刘庆龙因患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71岁。
  张强
  张强(1932~1983)女,辽宁省新民县人,原名张福英,又名张雅珍,中共党员。1932年1月19日,出生在新民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父母给地主扛活,养活姐妹三人,勉强糊口,自幼饱尝阶级压迫的痛苦。
  1948年,年仅16岁的张强,就当上了妇救会会长,在工作中任劳任怨,不计得失,她发动妇女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组织群众搞好生产。
  1951年,她调到净月区做妇女工作。在开展抗美援朝、“镇反”、“三反”运动中,在参加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活动中,都能认真完成党交给她的工作,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很快。
  1953年11月5日,调市委农委组织部工作。但她关心妇女工作,经常到妇女中间为她们解决困难。由于她能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而赢得了广大妇女的爱戴。
  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虽然粮食吃紧,家务负担很重,但她仍能节衣缩食,在工作中不辞辛苦,不断战胜困难从没有因家务牵累而影响工作。她患有较重的末稍神经炎和肾炎,但仍然坚持下乡蹲点,多年带病坚持工作,用实际行动带动同志。在她领导下,郊区妇联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先后多次受到省、市妇联和区委的表彰。
  1979年,因工作成绩显著,她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6月9日,不幸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51岁。
  陈仁山
  陈仁山,又名陈增寿(1919~1985)。原籍山东省寿光县台头乡人。中共党员。1919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为人豪爽、热情,闻名乡里。1940年,在山东省寿光县六区武装部参加革命工作。工作踏实,上进心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为努力,深为同志所赞扬。自1941年12月至1949年5月,先后任清东专署四科科员、区武工队队长、区武委会主任、寿光县武装部政工股股长、寿光县武装部副部长以及南下纵队二中队副队长等职务。
  1947年,国民党政府军队重点进攻山东时,陈仁山在孟良固战役、南麻战役中因作战英勇,荣立三次二等功,三次受奖。
  1949年5月,根据形势发展及革命工作需要,组织将陈仁山调到华东革命大学三部任政治指导员。1952年12月,被保送到华东局党校学习。1953年10月,任华东局统战部干部处干事。从1955年到1957年3月,陈一直在国家石油工业部工作,历任国家燃料工业部研究室组长、中央石油工业部人事科长,该部干校筹建处主任、干校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1958年9月,陈仁山服从工作需要,调到长春日报社经理部任经理职务。任职期间,积极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为不断改进新闻出版事业竭尽全力。
  1964年5月,陈仁山调任长春市郊区人民委员会副区长。1967年10月
  至1978年,任郊区革委会副主任,1983年,当选为郊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职期间,主管文教,为振兴郊区的文教事业,提出积极建议,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1985年4月3日,陈仁山因病逝世,享年65岁,其骨灰安放在长春市革命公墓。
  王志贤
  王志贤(1912—1988),郊区兴隆山镇西兴隆沟人,幼年聪慧,就读于该村小学二年,因家贫而中途辍学,在家放猪。王刻苦自学。年长从事农耕,仍不忘抓紧时间学习。夏日,他利用歇气时间,在田间地头写日记;冬天,经常在夜深人静之时,伏在案头,披着棉袄,从事文艺创作。几十年的辛勤笔耕,使他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影响的农民作家。
  他创作的《打谷场上》发表在1957年第六期发表了他这篇稿子。
  他创作了小说、诗歌、话剧、快板等各种样式的作品共300余篇。其中长篇小说《水流归大海》、短篇小说《婚事》、《来年盖新房》、独幕话剧《喜满门》等30多篇,先后在《吉林日报》、《吉林文艺》、《长春日报》、《说演弹唱》、《红色社员报》、《春郊》等刊物上发表。
  1956年,王志贤参加了长春市业余作者之家,曾被选为吉林省青年创作者会议主席,省文化代表会理事,得到文化部长沈雁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严文景、郭小川等领导人的接见。1960年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宣传部长陆定一的接见。同年4月,被评为长春地区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1962年5月,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吉林省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王志贤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积极投身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长期不懈地从事社会主义文艺创作。
  1988年王志贤因患胃癌,医治无效病逝,享年76年。
  第二章 革命烈士
  自1946年以来,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156名革命烈士英勇牺牲。
  简录烈士英名如下: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朴守一
相关人物
张志国
相关人物
江冰
相关人物
黄书文
相关人物
刘凤海
相关人物
戴广忠
相关人物
陈德彪
相关人物
刘庆龙
相关人物
张强
相关人物
陈仁山
相关人物
王志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