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4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医疗单位
分类号: R197
页数: 3
页码: 680-682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1年~1988年长春市郊区医疗单位发展情况。
关键词: 医疗单位 卫生事业 长春市

内容

东北沦陷时期,长春县在卡伦、大屯两镇开设了东亚医院、清亚医院、同生医院、博爱医院及宏仁医院,但不久即相继停业,以后,私人诊所增多。
  解放后,长春县各区有卫生助理员,各村有诊所。1952年10月,市县合并。长春市农委下辖12个区全部设有卫生所。
  1957年3月,长春市郊区成立,设4个卫生所。50年代末60年代初,郊区各公社相继设立卫生院。至1988年,有区医院、区中医院各1所,乡(镇)卫生院9所。
  郊区医院1964年9月,在大屯公社卫生院基础上建立郊区医院,第一任院长张子英。医务人员28人,床位30张。1973年10月,由大屯镇迁到长春市黑水路34号。1981年7月,迁到西郊路23号,占地面积3820平方米。1984年改称春城人民医院,设内、外、妇、儿、五官等9个科室,检验、药剂等5个辅助科室,医务人员248人,病床171张,日诊量322人次。
  郊区中医院1987年9月,在大屯镇中心卫生院的基础上建立郊区中医院,设内、外、儿、妇、理疗、电诊等7个科室,医务人员106人,病床80张,日诊量279人次。
  乡(镇)卫生院1951年5月,长春县建立第十一区卫生所(在今大屯镇)。1953年1月,又建立了第七区卫生所(在今兴隆山镇)。1957年3月,郊区下设范家店、兴隆山、净月、大屯4个区卫生所。1958年“大跃进”时期,又相继改称人民公社卫生院。50~60年代,又陆续建立了三道、大南、永春、合心、乐山、新立城、农林等7个公社卫生院,方便了农村群众就近就医。到1988年,全区共有乡(镇)卫生院9所,其中中心卫生院3所。
  村(街)私人诊所 清嘉庆元年(1796年),山东民人裴氏流入长春厅境内(今合心乡裴家药铺屯),开设中药铺。光绪六年(1880年),又有谭胜有(骨科)、孔宪武(儿科)在大顶子山和孔家屯一带(今农林乡),走屯串户,行医治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阮德山、夏洪章开设药店坐堂行医。宣统三年(1911年)以后,先后有陈宝山、于延臣、李春芳等近百人开设中药店和诊所。
  1912~1949年间,先后有敬臣诊所、汉章诊所、海亭诊所等104家私人诊所、药铺。其中大屯24家,兴隆山19家,合心13家,新立城16家,农林12家,三道7家,永春9家,兰家4家,共有医务人员132人。
  1950年,长春县15个区有私人诊所526家,其中西医诊所34家,中医诊所492家,中西医务人员553人。
  1957年,郊区辖4个区,大屯区有16个诊所(中医15人,西医1人),范家店区22个诊所(中医16人西医6人),净月区16个诊所(中医16人)。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全区共有联合诊所33个,私人诊所52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一些诊所被迫停业。1969年末,大办合作医疗,农村各生产大队建起合作医疗站141个,私人诊所被取缔,直到1983年合作医疗站解体,私人诊所又重出现。1985年,全区经批准开业的私人诊所32家,联合诊所1家,中西医生33人,分布在7个乡(镇)、街道及村屯。
  1988年,全区有私人诊所42家,其中大屯镇5家,兴隆山镇13家,乐山镇3家,合心乡2家,新立城镇11家,兰家乡5家,三道镇3家,中西医42人。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