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46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广播
分类号:
G22
页数:
3
页码:
675-6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郊区广播的情况。其中包括广播网络、广播节目、广播台(站)等。
关键词:
长春市
郊区
广播
内容
广播网络1955年11月,长春市有线广播站利用电话线路将广播信号传输到大屯、净月、范家店、兴隆山4个区公所,并有2千多户装广播喇叭。在1956年春节除夕18∶30分长春市有线广播站正式播音。1959年底,全区有154个管理区接通了广播线路,部分生产队安上高音广播喇叭。
1959~1961年,广播网络建设因经费不足而处于停滞状态。1969年12月,全区136个管理区有107个安上了扩音机;1323个生产队有713个架通了广播线路。全区55095户,有11366户安小广播喇叭,占农户总数的20.6%。1971年,全区基本实现了队队通广播,但仍使用电话线路。
1977年11月,架设由净月人民公社的小合台到幸福人民公社的宏新大队总长3.75公里的广播专线。1983年,全区92个村全部架通了广播专线,77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有699个通了广播;43400户,有12692户安小喇叭,入户率达29.2%%。1984年8月,各乡(镇)集资装修小刺叭,入户率达到96.35%,并全部实现专线入户。乡到村的网络建设总长403.5公里。其中362公里使用油线路木杆,改造地埋线34.5公里;村、社之间的网络建设总长为627.2公里。
1985年12月,全区10个乡(镇),92个村,778个联社全部通广播线路,形成了以专线转输为主,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全面普及的广播网。
1986年8月,被水灾毁坏的广播网络65公里,占各级网络总长的16.74%,全区30%的村收不到区、乡广播信号。为恢复线路,全区下拨铁线15吨,被复线34万米,支援资金4千元,修复线路150公里。1987年4月,对部分广播瘫痪村、社进行恢复整顿,恢复村到社线路14公里,更新了两个村的广播线路,改造村至社线路15公里,更新村级扩大机8台,新增小喇叭1011只,更新3000只。到1988年,全区乡至村广播线路总长450.05公里。其中达标线路434.05公里,达标率96%。村至社广播线路534.29公里,其中达标线路390.67公里,达标率73%。全区已基本形成比较完整标准的农村广播覆盖网。
电台设备有50W调频发射机2部,调频接收机4部,监听机1台,635落地式录音机5台,调音控制台2台,交流稳压电源1台,24V直流稳压电源2台,播音自动控制装置2台,低阻话筒3个,高阻话筒5个,功率测试仪1个,波长表2个。
广播节目 广播站建站初期,以农民和农村干部为主要收听对象,早、午、晚三次播音,播音时间为6小时,其中转播中央和省、市电台节目5小时45分钟,占全天播音时间的95.8%,自办节目15分钟,占4.2%。日用稿3~5篇,辟有广播问答,知识问答等栏目。
1959年开始实行依靠群众办广播,自办节目每天30分钟,增办了专题广播、农业科学知识、诗歌朗诵、二人转等节目。日用稿增加到5~10篇,通讯员由原20人增加到50人,年投稿500多篇,用稿380篇。
1960年,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为精办节目,减少开支,自办节目时间压缩到每天15分钟。1964年,自办节目恢复到每天30分钟。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宣传“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一律转播。1971年9月,恢复了自办节目,时间增到90分钟,占全天播音时间的25%。
1978年,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来,突出经济建设和郊区特点的宣传。增办了文化生活、学科学、理论与实践、专业户信箱等栏目。在新闻栏目里开办了“当日新闻”、“昨日新闻”、“评论”、“音响报道”、“通讯”等栏目。其中经济宣传占65%,来稿1930份。各乡(镇)广播站开辟了自办节目。到1983年底,全区有通讯员282人。1984年,增设了电话新闻栏目。
1985年,全区有通讯员235人,投稿4000余篇。文艺节目由转播和录制改为专辑。有“每周一歌”、“名曲欣赏”、“流行歌曲”、“戏曲选段”、“曲艺专场”、“长书连播”等;学科学节目讲播科学技术知识;理论与实践节目辟有“普法讲座”、“学准则”、“政策问答”等栏目。
1986年,自办节目增多。郊区无线调频电台每天3次播音,播音时间8小时10分钟,其中自办节目5小时,占全天播音时间的61.3%。全区161名通讯员投稿4972篇。
1988年,自办节目调整为4小时45分,占全天播音时间的54.9%,转播节目由乡(镇)自己转播。自办节目有《郊区新闻》、《晚间新闻》、《劳动致富》、《文化生活》、《农民之友》、《学习与思考》、《一周天下事》、《长书》、《文艺》、《每周一歌》、《天气预报》、《广告》等栏目。全区通讯员165人,来稿3650篇。
1978~1988年间,播出优秀新闻50余篇,其中1984年播出的新闻《伴随洛杉机捷报飞来的电文》1986年发表的《李老汉为啥脸红》。1987年发表的《迟开的报春花》、《阳光下的奇迹》。1988年发表的《一千元失落之后》、《厂长老伴不痛快》等9篇新闻获省、市优秀新闻奖。
广播台(站) 1957年8月,长春市有线广播站改称为“长春郊区人民广播站”,下设编播组、机务组、财会组,工作人员13名,当时只有扩大机、前置机、录音机、电唱机等简陋设备。广播时,使用电话线路极不便利。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初期,广播站遭到破坏,机器被毁,不能正常工作。1968年5月,恢复正常。
1976年3月,成立长春市郊区广播事业管理局,局、站合署办公。局下设编播组、事业组、技术组、财会组。1984年4月,改为“长春市郊区广播电视局”。
1985年12月30日,调频电台——长春郊区人民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区至乡(镇)之间的广播信号不再用线路传输,而是无线收发。全区10个乡(镇)都设有广播站。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