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民间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46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间文学
分类号:
I27
页数:
9
页码:
646-6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郊区民间文学的情况。其中包括民谣民谚、民间传说等。
关键词:
长春市
文化
民间文学
内容
民国初期,长春县设民众教育馆。民间主要有蹦蹦戏、皮影、鼓乐、太平鼓等文化娱乐活动。
解放后,先后建立了文化馆、新华书店、广播站、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吉剧团、文物管理所等文化事业机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的文化被视为糟粕而打入“冷宫”,代之以“样板戏”、“忠字舞”、革命歌曲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文化生活水平亦有所提高,不再满足于那种传统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利用文化馆、文化室、文化户等文化阵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读书报告会”、“文学创编会”等。至1988年,文化事业有较大发展。全区有影剧院11个(村、社2个),电影队37个,电视录相放映队10个,书店、文化馆各1个,文化室88个,文化户461个。
第一节 民间文学
郊区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主要形式有民谣、民谚、民间传说等。
民谣民谚
东北沦陷时期,长春县兴隆山一带流传这样一首歌谣:
一呀,一更里呀,月牙没出来,
丈夫奉仕的命令传下来,
为妻心焦真难挨。
有钱人家不去,穷人在数难逃。
一去小命就要交代了,
这个日子可真难熬。
二呀,二更里呀,月牙出不高,
丈夫奉仕他就要走了。
真叫为妻好心焦。
锅里煮鸡蛋,口袋装豆包,
准备小坛咸菜和辣椒。
很怕以后要缺少。
火车到钟点,就把那铃铛敲。
眼巴眼望火车要开了,
远瞧近瞅也看不着。
抱孩子往回走,思想起来了,
该死的鬼子把人坑坏了。
可把为妻哭坏了。
家里没有米,没人把水挑。
一到夜晚睡不着。
这个日子可真难熬。
日本侵略者投降时,流传一首《绣十二月》,仅收集到后几段:
观十出戏,绣上十天堂,
小日本立满洲,断了五洋。
断洋火和洋烟,断洋油和洋面。
庄稼人点根洋蜡都困难。
观十一出戏,绣冬夏长长青,
小日本扔满洲,活活发了蒙。
铁甲车也不中,提起火车更稀松。
飞机炸弹也不顾扔。
观十二出戏,绣上十二年,
小日本扔满洲,这就算玩完。
康德发了蒙,航空逃跑不顾兵。
光顾逃命把“新京”扔。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1949年10月),流传的歌谣多为反映土地改革斗争的。如:
太平山生的戛,
五月十三雹子打,
先打“刘十三”,后打“刘丁甲”。
(注:“刘十三”“刘丁甲”等为地主。)
1958~1983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实行“大帮哄”,也流传着一些歌谣。
队长不干活,
会计趴办公桌。
出纳织毛衣,
保管打扑克。
老头蹭,
小伙磨,
只有小姑娘干点活。
二流子,懒蛋子,
生产队照顾一半子。
遛遛达达,十分到家,
六分留量,四分零花。
生产队,亲套亲,
姑爷丈人亲连襟,
小姨子当出纳,
老丈人看山林。
滚子不能压里圈,
轻活好活亲戚抡,
苦了老实巴交的外姓人。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又出现新的歌谣:
户户住新房。
家家卖余粮。
小四轮突突叫。
电视摆在正北墙。
承包田,是“粮仓”。
家庭副业是“银行”。
只要政策不再变,
小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强。
气象谚语:
瑞雪兆丰年。
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黄牛遍地走。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老云接驾,不阴就下。
天上灰布悬,地上雨绵绵。
日落胭脂红,不阴就有风。
鸟云挡坝,不阴就下。
云往东,刮大风;云往南,跑旱船;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发大水。
早雾阴,晚雾晴。
东虹云彩,西虹雨。
燕子钻天,山戴帽,蚂蚁搬家蛇过道,水缸出汗大雨到。
开门风,关门住;关门不住,刮倒树。
天上鱼鳞斑,半夜雨涟涟。
日栏不过三,不是下雨就阴天。
十雾九晴天。
风三风三,一刮三天。
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东风不晴天。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月亮有风圈,不是刮风就是阴天。
农事谚语: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蜇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署不算热,大署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署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碴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大寒又一年。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沙土掺黑土,一亩顶两亩。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三春不如一秋忙,收到囤里才算粮。
谷锄八遍饿死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
高梁开花连天旱,坐在家里吃饱饭。
大豆重茬火燎秧,谷子迎茬少打粮。
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当生。
种地选好种,等于多两垄。
插秧夹上稗,草旺水稻坏。
买卖要狠,庄稼要紧。
干铲干蹚如上粪,湿铲湿蹚如夹棍。
联产到了户,没有良种不致富。
责任到了田,种地有了自主权。
包了工,联了产,又治穷,又治懒。
警世谚语:
上梁不正下梁歪。
喝凉酒,吃脏钱,早晚是病。
惯子如杀子。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不懂装懂,一辈子是饭桶。
莫饮过量之酒,莫贪意外之财。
树怕烂根,人怕坏心。
贪食鱼易上钓,刀上蜜不可尝。
井掏三遍出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健身谚语:
常吃萝卜和生姜,不找医生开药方。
早起早睡,精神百倍。
饭后走百步,省去上药铺。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喝开水,吃熟菜,不拉肚子不受害。
结婚太早,悔恨到老。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三分吃药七分养。
饭后三口汤,免去胃受伤。
酒大伤身后悔迟。
咸多伤心;辣多伤肝;酸多伤脾;甜多伤肾。
瓜豆消肿又利尿;花生多降胆固醇;禽蛋益智营养好;蕃茄补血美容颜。
长寿诀:
人活百岁不足为奇,
健康长寿自有奥秘;
早起早睡,贪眠无益,
劳逸适当,作息有律。
新鲜空气,务必多吸,
环境整洁,阳光沐浴。
琴、棋、书、画,强身健体。
饮食有节,烟酒双忌。
少肉多菜,温茶健脾,
偏食暴饮,日久成疾。
用药谨慎,有病求医。
乐观开朗,遇事不急。
少停多动,增添活力。
武术气功,焕发朝气。
跑步做操,大有裨益。
体力劳动,防病去疾。
歇后语:
郊区流传的歇后语具有北方民间流传的歇后语的普遍性。多年来,人们口头流传了大量的歇后语。
狗撵鸭子……呱呱叫
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
癞蛤蟆要吃天鹅肉……竟想高口味
杀猪不吹……蔫退
打乌米的眼睛……往上看
耗子给猫捋胡子……溜须不顾命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三九天穿凉鞋……自动(冻)自觉(脚)
坐飞机吹喇叭……响(想)的高
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坐飞机撒高粱壳……小帽不大满天飞
打酱油钱不买醋……专款专用
小丰满拉电闸……全闭(毙)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白菜地耍镰刀……把棵(喀)唠散了
吃甜杆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茶壶煮饺子……肚里有货嘴倒不出来
快刀打豆腐……八面见光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兔子尾巴……长不了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秃头虱子……明摆着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够人
癞蛤蟆上菜板子……硬显大堆肉
武大郎卖棉花……人熊货也囊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吹喇叭扬脖……起高调
民间传说
乐山的传说:乐山原名“勒克山”,其名源于乐山镇南一小山。山虽不大,但形状奇特,曲折蜿蜒,将乐山镇环抱其间,远远望去,好象一条飞腾千里,来此伏卧的土龙。山脉西连大黑山,连绵20余里,到这里形成山头。山根下有一口泉眼,流成一条小溪,顺着山势东流入伊通河。
传说清乾隆年间,有一道士从很远的南方云游到此。说这条山脉叫“土石龙”。山头是龙头,泉眼是龙嘴,“土石龙”能不断地长。如果“龙头”伸入到伊通河,就要再出现一个“真龙天子”和当今皇帝争位。于是,根据道士的建议,在山头上设立一口“神钟”,镇住“土石龙”,免其长到伊通河。到了同治十三年,道士单礼祯来到此地,他说以前所立的神钟“经风雨撞磕,不再显灵”,山还是要长。他让人们在山头下盖玉皇阁、观音庙;山腰建娘娘庙、关帝庙;山头上建一钟楼。七月,庙宇落成,上悬一生铁大钟,钟上端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正面铸“吉林尚礼社三甲,勒克山”。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为“勒克山”,叫白了,说成了“落虎山”,“落花山”。“乐山”这一名字便由“勒克山”谐音而来。
白龙驹的传说:白龙驹山又名阜丰山,位于大屯镇西北3华里处。相传,有一位以凿石为生的青年刘柱住在北山脚,常年为财主凿石效命。一天,因饥饿交加而昏厥于地。突然,一声巨响,刘柱所凿之石洞喷出云雾,一白马驹疾驰而出。蹬下一规整青石,然后腾云驾雾而去。当年除夕之夜,白龙驹又于雪中复现,暗送小石匠三枚银蛋。相传,此马为白龙所生,只因它不善行雨,而被驱赶下界山中。小石匠巧碰镇锁龙马之机关,才把白龙马解救出来。”此后,人们常见白龙驹进出山洞,饮水觅食,方园百里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怀念白龙驹的恩泽,将此山称为“白龙驹山”,将山北小村改称“白龙驹村”。
兴隆山的传说:相传大约在清嘉庆元年,关内一批汉族移民落脚于此。兴隆山南侧有两道大岭,似两条“长龙”,呈东南西北走向而卧。适有裴、张二氏依其地势而居。裴氏居岭前,取屯名“前龙山”,张氏居岭后,取屯名“后龙山”。
数年后,裴氏族旺。张氏则平平如初,心怀嫉妒。适有一风水先生从南方云游至此。张氏请其看地势,风水先生观后,指其土岭说:“五千年前上天龙子遭贬下凡,择地化身为土。此乃宝地。汝与裴氏之差,在于居其龙之首尾。首当盛,尾当衰。欲使其变,当施妙法”。张氏见说,急求一破。于是,和风水先生密谋策划斩断龙脉。
一日晚,张氏家族依风水先生指点方位,岭头(即龙首)一水沟处,挖一数丈长数尺深沟。第二天早,岭头被挖处有雾气腾飞。张氏以为龙已斩,裴氏盛气已泄。裴氏则聚族中长者商议对策。更屯名,人说斩龙我兴龙。故将前龙山改为兴龙山。此后,兴龙山取其兴龙之谐音而定其名为兴隆山。
卸甲山传说:卸甲山位于新立城镇南,新立城水库东。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将士因久战疆场疲惫不堪,来到这秀丽的山上,拴上战马,脱掉衣甲,卧地而眠,醒后染病而故于此山。战马挣脱缰绳,在主人面前悲啸不止。饿食野草,渴饮河水,守护主人,终不离去。不久,战马亦死于将士身边。
后来,人们发现将士、战马和盔甲,以为天将下凡,卸甲显灵,遂在此修建了石桌、石凳,以祭“天将”。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为“卸甲山”。
雾开河传说:雾开河位于郊区三道镇和九台县交界的地方。相传在很久以前,这一带是原始森林。群山巍峨。在山中有一片红色洼塘,无法耕种。岸边的住户只好靠打猎为生。一年夏天,接连下了三天三夜大雨,山洪暴发。天水相接,白雾茫茫。雨后又出现三天大雾。雾散天晴以后,人们发现原来的红色洼塘处出现了一条由南向北的河流。沿河两岸出现了千亩良田。从此,人们就把这条河称之为“雾开河”。
石虎屯传说:石虎屯位于郊区合心乡哈达村。相传,很早以前这里土地肥沃,水草繁茂。方园百里没有人家。有一年,一户姓姜的看中了这块地方,开荒种草,择地而居。十几年之后,这里成为二十几户人家的小屯落。人称“姜家屯”。
嘉庆年间的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屯中间的水塘突然泛起一团淡蓝色的雾气,渐渐地罩住了整个水面。水面上有两个青色的怪物在嬉戏。雾气散后,人们看见北岸有两个石虎并排仰卧,眼睛眨动着晒太阳。此后村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天,一群孩子在水边玩,一男孩不小心滑到深水中,其他孩子慌忙跑回村中报信。家人跑来时,只见那个男孩正坐岸边望着水塘发呆。据那男孩讲,当他掉入池塘时,先是喝了几口水,但很快就被什么东西驼住了。然后将他举出水面,送到岸边。人们猜想这准是石虎帮的忙。第二年夏天,天气大旱。连续3个月滴水不降,池塘的水渐渐干涸。露出两个石虎,人们心急如焚。于是聚集商议,将石虎送到附近的庙里供起来。此后,姜家屯便改称为“石虎屯”。一直沿续至今。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乐山的传说
相关专题
白龙驹的传说
相关专题
兴隆山的传说
相关专题
卸甲山传说
相关专题
雾开河传说
相关专题
石虎屯传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