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43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9.28
页数: 5
页码: 618-62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中学教育,重视革命教育,学校教育以摧毁日伪奴化教育为主要内容,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语等课程。
关键词: 长春市 教育 中学教育

内容

第三节 中学教育
  1924年,长春县改劝学所为教育局,县设中学2所,师范学校1所。
  1942年,在今农安县开安镇成立长春县国民高等学校,招收学生400名,学制4年,开设国民道德(当年改为建国精神)、日语、满语(汉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军体(军事训练)、农业、畜牧、生物等课程。日语被列为主要学科。
  1945年8月,东北光复后,国民党长春县政府将长春县国民高等学校改称长春县中学(初级中学),学制3年,并恢复了民国初期所设的课程。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重视革命教育,学校教育以摧毁日伪奴化教育为主要内容,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语等课程。历史课讲革命史,语文课学习以抗日为主题的好文章,使学生树立革命人生观。1952年,市县合并,长春县中学划归农安县。
  1954年,在大屯成立长春市第九中学(初级中学),学制3年,秋季始业。
  1956年以后,又陆续建立了长春市第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中学。全区共有初中5所。到1958年,全区共有初中8所,完全中学4所,即九中、十九中、二十中、二十一中学,学生3835名。学制为3、3制,初、高中各3年。学校教育注重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初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画等课程;高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等课程。1959年,在“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初、高中加开劳动课。同年3月,第十九、二十一中学增设的高中班合并到二十中学,同时,合并了4所初中:二十五中合并到二十一中;二十三中合并到二十中;二十七中合并到二十六中;二十九中、三十中合并为二十五中。10月,因新立城水库占地,伊通县第三初级中学(校址在乐山镇)划归郊区,改称长春市第二十三中学。
  1962年10月,大南中学分别合并到长春市二十一中和二十三中。1965年,新建5所中学,即长春市五十五中(校址在大南公社)、五十九中(校址在农林公社)、七十七中(校址在大屯镇)、六十中(校址在永春公社)、十六中(校址在净月公社)。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生的课桌椅损坏了80%;文体、办公、电器设备和门窗玻璃、实验仪器绝大部分被损坏;图书全部被拿走,档案全部被毁掉。1966年10月,停课大串联。1968年10月,各中学陆续复课,半天上课,半天搞斗、批、改。同年冬,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工、贫、军宣传队相继进驻学校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一些教师遭到迫害。1973年,开展“开门办学”活动,各中学纷纷办起红医班、兽医班、电工班、木瓦工班、农技班、蔬菜班。翌年,开展教师和农民“对流活动”,教师下放到生产队参加劳动,贫下中农进校讲课。
  1976年,在“小学不出屯,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盲目发展中学。中学发展到42所,615个教学班。学生达30775名,教职工1162人。由于发展过快,师资力量,办学条件都达不到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要求。同年,中学学制改为2、2制,即高、初中各2年。1977年,改学制为3、2制。即初中3年,高中2年。翌年,各中学学习北京第一小学按学习成绩分班的经验,开始分快慢班。确定长春市第九中学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学校。初中开设政治、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高中开设政治、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历史、地理等课程。
  1980年,改革中学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中由12所压缩到9所。初、高中加开生物课。1983年,初中加开法律常识、生理卫生等课程,恢复了建国初期的学制,即3、3制,初、高中各3年。同年,因近郊7个公社划归市区,划出中学20所,到1988年末,全区只有第九、十六、二十中3所高中,23所初中,在校生11066名。流失学生919名,占在校生的8.3%,其中,自动休学184名,自动退学735名。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1988年止,全区共培养初、高中毕业生85726名,其中升入大、中专3183名,占3.74%。1977年,全区高中毕业生3232名,升入大、中专330名,占10.2%。1985年,全区初中毕业生2783名,升入中专130名。高中毕业生571名,升入大、中专171名,占25.5%。1988年,全区初中毕业生2508名,升入中专96名。高中毕业生1164名,升入大、中专148名,占12.7%。
  附:重点中学简介
  长春市第九中学校址在大屯镇,始创于1954年秋,为初级中学,设14个班,招收学生700名,教师29名。
  1957年,首届初中毕业生获全省初中升学考试第一名。此后,连续3年,升学率在长春市名列榜首。1959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8%,《人民日报》、《吉林日报》分别为此发表文章,推广九中的教学经验。
  1960年,该校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校党支部书记王继社出席了省和全国文教群英会。国务院颁发了奖旗和奖状。同年暑期,学校增设高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校停课,到1969年复课。
  1977年,该校被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1984年,成为独立的高级中学。1985年,该校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为主线”的“三主”原则,实行目标管理,即各科期末的及格率不低于70%,优秀率不低于30%,毕业班升学率不低于35%。同时,开展创最佳课和评选优秀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改革和质量的提高。当年,高中毕业生385名,升入大、中专137名,升学率35.6%。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