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司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39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司法
分类号:
D926.1
页数:
8
页码:
584-591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郊区司法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审判、刑事申诉、法制教育、民事调节、公证、律师业务等。
关键词:
司法
长春市
公安工作
内容
长春地方法院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称地方审判厅。1929年,民国政府改称法院,厅长为院长,内设民庭、刑庭、民事执行处。东北沦陷时期,伪满政权设伪新京特别市高等法衙,统管长春县境内的司法、审判、民事、刑事诉讼案件。新中国建立后的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和法院组织法颁布后,郊区法院设司法行政办公室。1957年后,司法行政工作逐渐削弱。1959年,撤销了司法行政机关。1980年10月5日成立司法局。
郊区人民法院是1950年11月1日在原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3个巡回法庭的基础上组建的。设审判委员会及3个办案组,同时受理刑事、民事案件。1958年10月,郊区人民法院与郊区人民检察院、公安分局合并,成立长春市郊区政法部,同时撤销办案组,设刑事审判庭和民事审判庭。“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军管”,审判业务由郊区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部政法队承担。1970年政法队改为审判组。1973年,恢复了郊区人民法院,设审判委员会、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1981年1月,增设经济审判庭,同年12月,增设刑事审判二庭和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室。1984年3月,增设执行庭。1985年5月,设立大屯和兴隆山人民法庭。1986年,设立合心、乐山人民法庭。1987年,设立新立城、兰家、三道人民法庭。1988年设立大南、农林、永春人民法庭。
第一节 审判
刑事审判 1954年11月1日,为保证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顺利实行,镇压了反革命分子及各类刑事犯罪分子的一切破坏活动,到1957年末,共受理各种刑事案件474件,其中,反革命案件占刑事案件的2.7%。1958年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457件,其中,反革命案件112件,占刑事案件的24.5%。“大跃进”期间,受“左”的路线影响,对敌斗争扩大化,出现了一些冤、假、错案。1959年,区人民法院恢复了独立审判权,到1966年止,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786件,其中,反革命案件125件,占刑事案件的15.9%。
“文化大革命”期间,郊区法院实行军管,审判工作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市公安机关军事委员会郊区人民法院”办理。在此期间,政治案件均由各单位自行查办后,送郊区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组”审批,再由被“军管”下的法院办理判决手续,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460件,其中反革命案件47件,占各类刑事案件的10.2%。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继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召开了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据此,郊区法院成立了清案组,对建国以来的各类刑事案件进行了认真复查,列出了15件重点案件,对1958年“大跃进”时期判处的曹富、夏德臣、王延喜、吕忠衍、闵广忠和姜茂彬6起反革命案件,经过复查,宣告无罪,并按政策给予经济补偿。在此期间,共改判冤、假、错案77件,占清案总数的24%。
1983年8月,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贯彻了“从重从快一网打尽”的方针,迅速审结了杀人、放火、强奸、流氓、盗窃、诈骗等57件大案、要案,分别于1983年9月12日、12月7日、1984年5月7日召开三次公判大会,依法判处抢劫集团首犯邓玉坤、刘发林,杀人犯闫宝山,强奸犯郑长财等11名罪犯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王忠等24名罪犯15~20年有期徒刑;判处高峰等31名罪犯10~14年有期徒刑;判处陈光华等31名罪犯5~9年有期徒刑;判处王立忠等21名罪犯1~4年有期徒刑。还根据“坦白从宽”的一贯政策,对犯罪情节较轻,能够投案自首,真诚坦白交待罪行并积极揭发他人犯罪,有立功表现的宫军、陈洪桥等3人分别判处免予刑事处分、管制和拘役。法院的判决,沉重地打击了嚣张一时的犯罪分子,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种犯罪分子进行斗争的积极性,使郊区的社会治安秩序有了明显好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和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之后,从速审理一批严重破坏经济建设的大案、要案,对利用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之机,借职务之便大肆进行贪污、受贿的犯罪分子逯家繁、张信等21名罪犯处以重刑。
1977~1985年,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1170件,结案1168件,占刑事案件的99.8%。。1986~1988年,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260件,已全部审结。
典型案例 1976年12月,区法院审理了上级法院交办的王忠强抢、杀人一案。
王忠,男,23岁,汉族,初中文化,长春市人,捕前住长春市郊区五七公社前兴东队,系省建一公司临时工人。
王忠于1976年3~10月间,在夜间携带火药枪和刺刀,先后到市绿园煤炭商店门市部、和平大路副食品门市部、朝阳区东风化工厂、市麻制品厂、朝阳区消防梯子厂、郊区五七公社同心综合厂、奋进供销社等单位,行抢十次,抢得人民币470元,粮票400公斤,还有手提金库、手表、挂钟、收音机、暖瓶、工作服和军上衣等物品,在行抢中,用火药枪等凶器进行威胁、捆绑、踢打、砍伤更夫和值班人员等16人,其中有数名妇女被惊吓后数月不能上班,更为严重的是1976年10月20日晚,王忠手持火药枪和刺刀强抢奋进供销社时用刺刀砍伤5人(重伤2人),民兵前去捕获时,开枪拒捕。在监押期间,王忠又吞食鞋钉子、筷子,经医生手术取出,医疗期间又逃跑。
王忠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区法院于1977年5月26日以强抢罪判处王忠死刑,立即执行。王忠上诉后,被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并经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于1977年5月30日对王执行枪决。
民事审判 民事审判工作,从建院至1966年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2795件。其中离婚和婚姻纠纷1990件,占民事案件总数的71.2%;买卖纠纷87件,占3.1%%;房屋纠纷108件,占3.3%;赔偿纠纷73件,占2.6%;抚养纠纷52件,占1.8%;边界纠纷18件,占0.6%;债务纠纷129件,占4.6%;借贷纠纷32件,占1.1%;工资纠纷28件,占1%;继承纠纷10件,占0.4%;赡养纠纷25件,占0.9%;其他纠纷243件,占8.7%。
“文化大革命”期间,共受理民事案件499件,其中1967~1972年郊区法院军管期间,受理161件。1973年郊区法院恢复独立审判后至1976年,受理338件。
1977年后,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和法规,民事审判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至1988年末,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2908件。其中离婚和婚姻纠纷案1519件,占民事案件总数的54%;房屋纠纷63件,占2%;赔偿纠纷540件,占18.6%;抚养纠纷31件,占1%;债务纠纷265件,占9.1%;继承纠纷40件,占1.4%;赡养纠纷213件,占7.3%;其他纠纷184件,占6.3%。其中,经调解结案2293件,占案件总数的79%;判决508件,占17.5%;移送有关部门处理37件,占1.3%;中止70件,占2.4%。此外,还充分发挥了民间调解组织的作用,使大量的民事纠纷解决在基层,防止了小矛盾酿成大纠纷,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1986年以来,全区共发生各类纠纷约4000件,但起诉到法院的仅占10%。
经济审判1983~1985年末,共受理经济纠纷案件408件,诉讼金额达36.06万元。其中,调解结案364件,占经济案件总数的89.2%;判决25件,占6.1%;移送其他法院处理的5件,占1.2%;未结3件,占0.7%;发现犯罪移送公安、检察机关立案侦察的11件,占2.7%。此外,在办案中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38次。
1985年,经济审判工作破除了“坐堂”办案的老习惯,走出去,深入到厂、矿企事业单位,就地收案办案,并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受教育者达5万余人次,挽救了一批濒临倒闭的企业。
1986~1988年,共受理经济纠纷案件380件,已全部审结,诉讼金额达550万元。其中调解结案303件,占已结案的80%;判决57件,占已结案的15%,其他处理20件,占已结案的5%,同时运用法律手段收缴逾期贷款65万元,活化了资金。
典型案例 兴隆山日用化工厂,是一个只有几十人的镇办企业。该厂合同管理混乱,供销员盲目签订合同,领导从不检查过问,结果许多合同无法履行,屡屡被告,致使该企业受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984年,供销员擅自与福建扬庭签订了一份购买价值四万元的松胶油合同。松胶油与该厂化工生产毫无关系,货到后,领导才知道,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几千元经济损失。同年,该厂按合同发往齐齐哈尔市某厂两吨油漆,却无人收货,又损失上千元。区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发现问题后,及时组织该厂人员学习合同法,帮助他们总结教训,建立一整套的合同管理制度,严密生产管理环节,使这个行将倒闭的小厂又恢复了生机。
第二节 刑事申诉
刑事申诉工作,到1985年末,共受理刑事申诉案件133件。根据“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和“有反必肃,有错必纠”的原则,纠正了1965年以前判处的5起反革命案件,宣告其中4件为无罪,予以平反,1件减轻了处罚;改判了1980年以后判决的普通刑事案件3件,其中,加重处罚2件,免于刑事处罚1件。
1986~1988年,共受理申诉案件175件。其中,维持原判89件,撤诉51件,改判24件,其他处理11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予以纠正。
大屯镇7委38组居民王众,1958年3月,因严重的历史罪恶,被定为反革命分子,管制2年。撤管后,因王众不接受群众监督,企图拉拢干部,公开顶撞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公安人员,又被定为反革命罪,判处管制3年。1984年王众提出申诉,经过认真复查后,认为王众被撤管后,虽有些过激言论,但构不成犯罪,裁定撤销原判。
对原判适用法律不当的案件,遵循刑事诉讼法,按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予以改判,使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处罚。如被告人左风山因故意伤害罪,于1983年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宣判后,被害人吴永生的父亲吴希良以定性不准、量刑过轻为由,提出申诉。经查:被告人左风山于1983年1月1日晚5时许,路经兰家供销社门前时,见吴永生等3人互相撕闹,便在一旁观看,吴永生将帽子扔到被告人左风山身上,后又上前寻衅,二人撕打起来。撕打中,左风山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向吴胸部猛刺一刀后逃走,吴当晚死亡。经解剖鉴定,吴永生系右胸开放性刺伤,刺破右心室而死于失血性休克。
区法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撤销原判,重新审理后认为,被告左风山在殴斗中动刀伤人致死,后果严重,本应严惩,但被告人犯罪时尚未成年,在殴斗中属被害人酗酒闹事,应负有责任,故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二款、第十四条三款的规定,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左风山有期徒刑10年。
第三节 法制教育
法制宣传的主要任务是:广泛宣传国家重要方针、政策、法令,宣传遵纪守法的好人好事,批判各种不良现象,教育群众自觉遵纪守法,积极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同时,在中、小学开展法制课的教育,为维护和巩固社会治安,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法制宣传工作主要采取转、印、发各类宣传材料,各类法制报刊,总结典型案例,推广典型经验,利用有线广播、公判大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几年来,通过开展文明礼貌月,青少年教育月,“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学雷锋、树新风,五好家庭和法制宣传结合起来,收到了明显效果。
全区共有宣传员、报告员、辅导员1870名。根据中宣部、司法部规定:从1986年实施普法三年规划,3年共完成《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环境保护法》、《档案法》、《食品卫生法》、《土地法》、《工商管理法》、《企业法》、《破产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21个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完成了区机关干部的普法任务。农村完成了普法任务的56%。全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明显提高,出现了学法、用法热。各级干部自觉依法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合心乡党委依法处理村民同临县争河道的问题,使一起严重的民事转刑事案件得到妥善处理;新立城镇利用案例宣传婚姻法,使几十对结婚未按要求办理登记手续的青年补办了手续。
1980~1988年共写出法制宣传稿件175篇,被省、市、区电台采用16篇,被省、市、报纸采用35篇,自编法制宣传材料600余份,印发37.8万张;还编写了宣传材料“学法、用法一百例”,被市普法办汇编成册在全市推广。
第四节 民事调解
建国后,区内农村、街道都相继建立了民事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民事纠纷都由调解组织进行调解。1980年成立了司法局。1985年4月,各乡(镇)成立了法律事务所,配备了专职司法助理员,加强了民事调解工作。1988年,全区有调解组织163个,其中乡(镇)10个,村92个,居民委27个,企事业单位34个,共有调解人员5079人。
1982~1988年,全区共发生民事纠纷16651件,调解14533件。其中婚姻4737件,继承312件,赡养860件,家庭1345件,宅基地739件,债务660件,生产830件,邻里483件,赔偿716件,其他3851年,调解14114件,调解率为97.1%。
第五节 公证
1956年9月,在郊区人民法院内附设了公证处,主要业务是:办理公证事项、证明合同(契约)、委托书等各种法律行为,依法证明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以保护公共财产、保护公民身份、财产上的权利和合法权益,借以巩固国家的法制和社会秩序,预防纠纷,减少诉讼。“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公证处被撤销。1985年3月,经省司法厅批准,恢复了长春市郊区公证处,行政受司法局领导,业务受市司法局公证律师处指导。到1988年末,共受理公证案件1409件,其中民事公证案510件,经济合同案899件,收取公证费1万元。
通过公证活动,教育公民遵守法律,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促进了安定团结,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公证工作的社会效益。
第六节 律师业务
1982年4月,成立郊区法律顾问处,行政隶属司法局,业务受市司法局公证处指导。1985年4月,区法律顾问处更名为郊区律师事务所,隶属关系不变。
律师事务所的业务是接受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聘请,担任法律顾问,接受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接受刑事案件被告人的委托或者人民法院的指定,担任辩护人;接受自诉案件自诉人,公诉案件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接受非诉讼事件当事人的委托,提供法律帮助或者担当代理人,参加调解仲裁活动;解答关于法律咨询,代写诉讼文书和其他有关法律诉讼的文书。根据这些业务范围,区律师事务所在1982~1988年,共办理刑事案年334件,经济案件190件,民事案件144件,代写诉状1293件,法律咨询10400人次,经辩护改变定性的21件,总收费额4.63万元。
典型案例 1983年3月,律师董志强为郊区农机总站担任诉讼代理人,与新疆乌鲁木齐物资局打官司,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一审判决中,农机总站败诉,乌鲁木齐物资局胜诉,判令农机总站偿付乌鲁木齐物资局人民币31万元。律师与其他关系人员一道将此判决的错误向该院领导进行了反映(按照诉讼法监督程序),法院审判委员会看到律师反映的材料有理有据,中止执行一审判决,组织合议厅再审。在二审中,法院接受了律师意见,调解成功,农机局只付乌市物资局人民币4万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