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28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管理
分类号:
F812.4
页数:
5
页码:
412-416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清代至1988年长春市郊区财政管理发展情况。
关键词:
财政管理
财政工作
长春市
内容
清宣统元年(1909年),长春府财务处,只管本地自征的捐税收支,用于地方的衙门、军、警和学、团组织的经费开支。但因各衙门、各团体自征自用,没有统一的制度,财政管理紊乱无章,常有收而不报,用则不清的流弊。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颁布《试办全国预算暂行章程》,长春府制定了《试办简章》,但未及实施,清王朝就被辛亥革命推翻。
民国初期,财政仍沿袭清末旧制,国税与田赋实施解款办法。地方军、警、学、团就地筹捐,自征自用,财政收支依然紊乱。1913年3月,长春府改为长春县。同年,临时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划分国家税、地方税法草案》和《国家费用、地方费用标准案》,划分了财政收支范围。长春县财务处,仍掌管地方税捐的收支。1927年,吉林省长公署训令将征收的地方自治费存入官银钱号,其利息做补助经费或举办慈善事业之用。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监督地方财政暂行法》,开始对县财政加强管理。
东北沦陷时期,实行“自收自支”的管理办法。
解放后,试行多种多样的财政管理办法。总的演变趋势,是由高度集中转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950年,全国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为了繁荣经济稳定物价,安定人民生活,平衡财政收支,采取了财政经济的重大决策。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预算管理体制。
1953年,国家进入经济建设时期,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收支挂钩、比例分成”的预算管理体制。
1958年,开始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实行“以收定支,计划包干,五年不变”的预算管理体制。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财政按“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预算管理体制。
1971年,实行“定收定支,收支包干,定额补助或保证上缴,结余留用”的体制。
1973年,改为“收入按固定比例留成,超收另定分成比例,支出按指标包干”的办法。确定收入留成的固定比例为5%,总额超收部分分成比例为30%。
1976年,实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管理体制。
1980年,进入“改革、开放、搞活”的新时期,财政管理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比例上解(或定额补助)、一定五年”,通称“分灶吃饭”的管理体制。
1985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财政管理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一定五年”的办法。
1988年,调整预算管理体制,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定额递增上解、定额递减补助、一定五年”的管理办法。定额递减补助540.8万元,每年比例为5%。
预算管理 根据财政部1951年7月颁布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1952年,各级财政收支实行统一预算科目。岁入部分有农业税、货物税、工商营业税等27项。岁出部分,经济建设类包括工业、农业、贸易等21项支出;社会文教类分为文化、教育、科学、新闻、出版、卫生、社会、干部训练8项支出;党派团体补助类分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补助支出;行政管理分为行政机关管理费、政治业务、外事、公安及司法4项支出;其它类包括公债、补助地方、上解、储备物资、总预备费、其他6项支出。
1976年,对预算收支科目进行调整。收入中“款”、“项”两级科目做了个别调整,企业收入增加3个目级科目,设置了“利润”弥补计划亏损和“事业收入”目。
支出科目按“指标口径”方法分类,增设了“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类。调整后的科有基本建设、挖潜改造、科技3项费用,支援农业生产、农林水利事业费、工交事业费、城市维修费、知识青年就业经费、文教卫生事业费、科技事业费、其他部门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专款支出、乡(镇)财政分成、改革资金、预备费等。此项预算收支科目,一直延续到1988年。
农业财务管理 全区有南郊渔场、果树场、蔬菜良种场、拖拉机站、谷物良种场5个农牧场站,国家每年给政策性补贴。1963年4月,蔬菜良种场由长春市接管。1980年,拖拉机站撤销。剩下的3个场实行“财务包干、超亏不补、结余留用、一年一定”的管理办法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的责任制,使谷物良种场的亏损额下降,果树场扭亏为盈。
农业、林业、畜牧、水利事业费及区划经费,主要实行指标管理。年初核定支出指标,执行中按计划拨款,及时检查事业费使用效益等情况。1980年后,区财政直接对乡(镇)拨款并同受益单位(户)签定经济合同。对资金的使用、经济效益都做了明确规定,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企业财务管理 郊区企业从1970年起兴办,到1978年,全区企业共收入316.3万元。从1971年起11年间,全区7户预算内企业亏损2504万元。
1979年7月1日,改企业固定资产无偿调拨为有偿调拨。同时,首先在实行利润留成的企业中实行有偿占用固定资金。国营企业按照每月初固定资金的帐面余额,计算向财政缴纳固定资金占用费。
1980年,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行“增盈减亏分成”的管理办法。全区工业企业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79年减亏82.9万元,减亏率为31.22%。
1981年,企业开始提取固定资金折旧,70%留给企业,30%上缴区财政,重点调剂使用。同时,对盈利企业实行“利润增长分成”。以1981年核定计划数为基数,全部上缴财政,利润增长部分,按规定先提企业基金后,实行财政和企业“四六”分成。对亏损企业,实行减亏留半的办法。亏损计划数按1981年计划核定数为基数,一定4年。减亏实行财政和企业“五五”分成,超亏不补。
1982年,实行财务包干。完成财政利润,未超亏损计划的企业,其超收和减亏部分按“五、一、四”分成。企业得五,主管部门得一,财政得四。盈利额在5000元以下的全部留给企业。盈利5000元以上(含5000元)的企业,实行“五、一、四”分成。
1983年,企业实行合同制管理。由财政、经委、企业3家签定合同。对计划亏损的企业实行定额补贴,亏损包干,超亏不补,减亏留用。对预算内盈利企业实行利改税。对接近盈亏边缘的企业实行“五、一、四”分成,对预算外企业实行利润定额,超收分成。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费中,教育事业费及行政管理费支出较大。在财务管理上,重点采取指标控制的方法,按目分配指标,控制拨款进度,定期报表审核,进行财务分析。
从1987年下半年起,对行政事业财务由过去的只管理,转为在抓好管理的同时,搞好有偿服务。建立文教卫生周转金制度。发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以医为主,多种经营;勤工俭学的经济实体。到1988年末,共融通资金52万元,扶持了28户文教卫生企业(19个中学、4个文化馆站、5个医疗单位)。建立32个有偿服务集体,实现产值545万元,利润51万元,上缴税金18万元。
同年12月,改革了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对享受公费医疗的患者,由原来只负担挂号费,改为自负10%的医疗费(离休老干部自负5%),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
预算外资金管理 1960年,对全区预算外资金全面清理。按资金性质,划定收支范围,制定管理办法。年末,根据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部冻结了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预算外存款172万元。1961年,先后解冻29.8万元,继续冻结142.2万元,结合冻结资金,进一步掌握了预算外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本着“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严格执行收支计划和审批制度,发挥预算外资金的辅助作用。
1962年,冻结了各单位的预算外存款139.7万元,解冻96.5万元,转动1.9万元,上缴财政9.4万元,在原户冻结31.9万元。
1963年,对冻结的存款继续冻结和解冻。年初冻结16.8万元,年末解冻11.5万元。同时,对区内8个行政单位、8个事业单位、1户企业、7个公社进行“小家当”清理。共清理出帐外资金10万元。其中,已支出4.7万元,结余5.3万元。对结余款上缴财政0.9万元,留用4.4万元。
1983年6月,由区财政局、计划经济委员会、统计局联合对全区预算外资金进行调查清理,扭转了预算外资金长期无人管理,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局面。
1988年,全区有预算外资金存储专户69户,存款余额33.4万元。
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 1961年,长春市核定给郊区的集团购买力指标为32万元。按照保证重点需要,坚决禁止购买一切家具、设备和一般不准购置办公用品的精神,采取按季审批计划,凭证供应商品的方法加以控制。
1962年,实行计划管理,凭证供应,指定商店,专人办理的控制办法。农村生产队也列入控制对象,指标由生产大队掌握。全区控制社会集团420个,金额61.5万元。
1963年,采取按期审批计划,事后检查执行效果的办法。购买力指标50.3万元,执行50.9万元。超标原因是中、小学班级增加,校舍维修任务大,单位购买劳动保护用品增加。
1965年,对社会集团购买力采取总额控制、分口管理、核定指标、定点供应、开支用发货票的办法控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集团购买力失控。
1978年,恢复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控制管理。对专项商品实行计划管理,限额控制、凭证购买、定点供应、专用发票。
1979年,控制社会集体购买力办公室成为常设机构,设在财政局。从此,做为一项日常工作,加强了管理,每年都根据有关规定,严格控制。
自1988年9月起,对购买进口、国产大、小轿车的社会集团,按不同比例征收专项商品附加费。
投资管理1987年12月,成立郊区信托投资公司,隶属区财政局,其业务范围是:凡能促进郊区粮食转化,工业生产和发展第三产业,振兴郊区经济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必须的投资;对出口创汇,节约能源,创优质名牌产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的工农业生产投资;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促进经济技术进步,开展对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咨询和信息交流,负责组织回收各项投资款及结算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区属国营工业、交通、商业、农业、林业、水利、牧业、乡(镇)企业和个体专业大户。资金来源:区预算拨入款项;历年借款回收款项;上级财政借入款项;吸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闲散资金;外地或国外的单位和个人投资。投资规模500万元。
1988年末,信托公司共投资289.97万元。其中,省借款100万元,市借款63万元,区投资126.97万元。投入44个项目,竣工28个,实现产值524万元,利润79.7万元,缴纳税金58万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