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镇建设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22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镇建设沿革
分类号: TU99
页数: 3
页码: 309-311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郊区城镇建设沿革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大屯镇、兴隆山镇等。
关键词: 城镇建设 沿革 长春市

内容

郊区的城镇建设,自嘉庆五年(1800年)开始,清政府在今新立城镇卫星村小南街设长春厅。当时的新立城街“东西长约里许”,有杂货店十余家,清光绪年间,为其兴盛时期。道光五年(1825年),长春厅治迁至宽城子,新立城仅有小本经营买卖数家。1948年长春解放时,新立城已成为普通农村,不再称镇。
  大屯镇 大屯镇开发较早,1933年为绿化街道,由官方开始“拉街基”,使大屯镇初具雏形。当时称大屯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地主、豪绅、富商纷纷涌入购田占地,当时有武其光的德盛兴粮栈,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青砖砌墙,石灰砸顶,房屋28间,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汪景山的德发裕粮栈,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另外还有鸿发合、福源增、鸿记号、福顺厚、永衡当、光德厚、源远长等商号。
  1934年伪政权建立后,陆续在大屯建起乡公所、伪警察署,伪警护团以及“勤劳奉仕”训练所,国民优级学校。这些单位共有房屋570多间,建筑面积达12500平方米。1945年光复,由于无人管理,部分房屋被拆除。到1948年,大屯镇房屋建筑面积为42700平方米。
  建国以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居住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先后对镇区的街道、住宅进行了整修,修建了学校、供销社、医院等公共设施,并进行了城镇绿化。到1988年,全镇公有房产151栋,779户,1808间。总建筑面积33537平方米,使用面积26258平方米,造价原值169.9万元。国家和集体47户,建筑面积127840平方米,私有房产1850户,建筑面积95727平方米。
  兴隆山镇 1912年由于吉长铁路建成通车和兴隆山火车站的建立,交通方便,四方散居居民逐渐在其周围形成许多屯落,兴隆山成了中心屯落,成为以后各时期的行政机构所在地。
  1940年日本大明株式会社(长春市陶瓷总厂前身)在兴隆山建成投产,随着交通、工业的发展和工厂的建立,兴隆山手工业和服务业日见兴旺,小镇初具规模。
  沦陷时期,兴隆山是伪长春县兴隆山村公所所在地,在此成立伪协和会、警察分驻所、兴农合作社(俗称粮食交易市场)等机构,民间有王家小铺、黄家小铺,还有同乐居、东盛园、兴盛饭店和韩家煎饼铺等饮食服务业。交通、工业、商业的兴隆,为兴隆山地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8年长春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翻身农民积极重建家园,兴隆山成为区、乡、社、镇政府所在地。
  1950年至1958年先后建立镇委、镇政府、兴隆山供销社、兴隆山粮食所,粮店、兴隆山中心小学、长春第二十中学、兴隆山中心卫生院等2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长春市陶瓷总厂等12个省市驻镇单位。
  1984年,兴隆山镇在吉长公路(北线)北侧,长春市第二十中学西侧建立安龙新村,到1988年已建成二楼33栋,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平房54栋,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已迁入居民84户,新村供水完全是自来水,水质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新村道路棋盘式格局,南北5条街,东西6条路。自建村以来有计划地进行绿化美化,已栽松树84棵,龙须柳80棵,垂柳420棵,其它树木280棵,庭院种植果树1000棵,整个新村建起围村林。
  到1985年,全镇房屋总面积86826平方米,其中房产部门管理19110平方米,各单位自管房屋16504平方米,私房51212平方米。1988年镇内建筑总面积100461平方米,其中由房产部门管理的600平方米,由单位自管的2713平方米,私房97148平方米。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