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21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基本建设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8
页码:
309-316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郊区乡镇基本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城镇建设沿革、给水排水、乡镇交通、集镇绿化、人防工程等。
关键词:
基本建设
长春市
乡镇
内容
第一节 城镇建设沿革
郊区的城镇建设,自嘉庆五年(1800年)开始,清政府在今新立城镇卫星村小南街设长春厅。当时的新立城街“东西长约里许”,有杂货店十余家,清光绪年间,为其兴盛时期。道光五年(1825年),长春厅治迁至宽城子,新立城仅有小本经营买卖数家。1948年长春解放时,新立城已成为普通农村,不再称镇。
大屯镇 大屯镇开发较早,1933年为绿化街道,由官方开始“拉街基”,使大屯镇初具雏形。当时称大屯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地主、豪绅、富商纷纷涌入购田占地,当时有武其光的德盛兴粮栈,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青砖砌墙,石灰砸顶,房屋28间,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汪景山的德发裕粮栈,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另外还有鸿发合、福源增、鸿记号、福顺厚、永衡当、光德厚、源远长等商号。
1934年伪政权建立后,陆续在大屯建起乡公所、伪警察署,伪警护团以及“勤劳奉仕”训练所,国民优级学校。这些单位共有房屋570多间,建筑面积达12500平方米。1945年光复,由于无人管理,部分房屋被拆除。到1948年,大屯镇房屋建筑面积为42700平方米。
建国以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居住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先后对镇区的街道、住宅进行了整修,修建了学校、供销社、医院等公共设施,并进行了城镇绿化。到1988年,全镇公有房产151栋,779户,1808间。总建筑面积33537平方米,使用面积26258平方米,造价原值169.9万元。国家和集体47户,建筑面积127840平方米,私有房产1850户,建筑面积95727平方米。
兴隆山镇 1912年由于吉长铁路建成通车和兴隆山火车站的建立,交通方便,四方散居居民逐渐在其周围形成许多屯落,兴隆山成了中心屯落,成为以后各时期的行政机构所在地。
1940年日本大明株式会社(长春市陶瓷总厂前身)在兴隆山建成投产,随着交通、工业的发展和工厂的建立,兴隆山手工业和服务业日见兴旺,小镇初具规模。
沦陷时期,兴隆山是伪长春县兴隆山村公所所在地,在此成立伪协和会、警察分驻所、兴农合作社(俗称粮食交易市场)等机构,民间有王家小铺、黄家小铺,还有同乐居、东盛园、兴盛饭店和韩家煎饼铺等饮食服务业。交通、工业、商业的兴隆,为兴隆山地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8年长春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翻身农民积极重建家园,兴隆山成为区、乡、社、镇政府所在地。
1950年至1958年先后建立镇委、镇政府、兴隆山供销社、兴隆山粮食所,粮店、兴隆山中心小学、长春第二十中学、兴隆山中心卫生院等2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长春市陶瓷总厂等12个省市驻镇单位。
1984年,兴隆山镇在吉长公路(北线)北侧,长春市第二十中学西侧建立安龙新村,到1988年已建成二楼33栋,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平房54栋,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已迁入居民84户,新村供水完全是自来水,水质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新村道路棋盘式格局,南北5条街,东西6条路。自建村以来有计划地进行绿化美化,已栽松树84棵,龙须柳80棵,垂柳420棵,其它树木280棵,庭院种植果树1000棵,整个新村建起围村林。
到1985年,全镇房屋总面积86826平方米,其中房产部门管理19110平方米,各单位自管房屋16504平方米,私房51212平方米。1988年镇内建筑总面积100461平方米,其中由房产部门管理的600平方米,由单位自管的2713平方米,私房97148平方米。
第二节 给水 排水
给水 建国前,郊区各镇工业用水及居民生活用水都采用挖大口径土井的方法提取地表水。这种井口径在1~1.5米之间,井的四壁用石头砌成或用木板镶成。
建国后,全区的城镇供水仍沿袭传统的供水方法。有很多人家由于距离水井太远,担水不便,一家或几家联合打小口径水井。无论是大口径井还是小口径井,都是提取地表层潜水。这种水源,不仅水质低劣污染严重,而且水量与自然降雨和蒸发量密切相关。大屯镇每到春季水位下降,水井旁水桶成排,辘轳声彻夜不绝。根据测定:大屯地表水总硬度66.5德国度,氯离子高达518.67毫克,不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为此,大屯镇人民代表多次提出要求解决水源问题。
从1980年开始,省、市、区陆续拨款进行水源勘测,筹建大屯自来水工程。1981年,省拨款11万元,由中国给排水东北设计院负责,对大屯镇进行水文地质勘察。1983年5月,完成勘察报告。勘察结果表明:在大屯镇南部5公里处的李家大房子至许家窝堡一带和獾子洞至朝阳沟沟谷地带白垩系碎屑石裂隙水源发达,水质良好,为大屯镇给水的天然资源。
李家大房子至许家窝堡地带地下水储量为862万吨,日补给量为1793吨,允许日开采量为1000吨。1985年,在此地带钻3眼井:一号井深110米,二号井深为130米,三号井深为100米。3眼井的日涌水量分别设计为200吨,700吨,100吨。
朝阳沟至獾子洞一带地下水储量为1289万吨,日补给量为2387吨,日允许开采量为1000吨。在该地带钻深井2眼,日涌水量分别为600吨和400吨。
一、二、三号井定为大屯镇近期水源,四、五号井为远期水源,解决大屯镇远期供水。
1984年1月,全部完成设计任务。同年4月,长春市管道公司承担了管道工程任务,破土动工,输水管道主干道采用直径300毫米铸铁管,总长5366米,各支干道采用100毫米铸铁管。铸铁管总长为2634千米。
同年10月份,由水源地至镇内管道铺设工程竣工,郊区建筑工程公司承担的4个供水点土建任务全部完工。给水工程开始强制供水。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给水工程未能全部按计划施工,大屯镇有40%居民用上了自来水,60%的居民仍然饮用地表水,供水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1987年4月26日,由长春市长城管道公司负责施工,至9月份镇内管网工程全部结束,共铺设管道748米,其中,直径200毫米的6474米,直径150毫米的2729米,直径100毫米的3545长米。有阀门井38眼,消火栓8眼,排污井1眼,排气井2眼。同年7月由郊区建筑公司承包1000户入户管道安装,至10月份,大屯已形成107万平方米的供水区,为2039户居民、24个工矿企业单位解决了用水问题。
郊区其他各镇只有兴隆山镇有给水规划。规划在镇区北部2.5公里处打深井为镇区水源地。在镇委西侧建水塔一座,采用树枝状和环状混合式供水网。
1988年,长春市计委长计建〔1983〕208号文件指出,兴隆山镇给水建设规模按到2000年每日供水4300吨进行设计,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工艺设计要有除高铁及消毒设施和必备的附属建设。一期工程1988年至1989年,总投资控制在290万元以内。1988年5月给水工程进入施工,至7月初,地下管道安装结束。
郊区范围其他乡(镇)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工业用水,均由本单位自行解决,很多单位都自己投资打了机井提取地下水。
排水 建国以前,郊区各镇没有排水设施,每逢雨季,雨水放任自流。
建国以后,大屯镇一直采取明沟合流排水方式,每年雨季来临之前,虽然整修排水沟,但由于地形差异以及排水沟深浅宽窄不一,每逢雨季,雨水成灾,无法排出,至使污水腐臭变质,蚊蝇孶生,臭气熏天。
1985年,大屯镇人民政府在市、区城建局、交通局的支持下,对镇内排水布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在42处路口下了涵管,工程总造价42.1万元,虽经上述努力,排水不畅问题仍未从根本得到解决。
其余各镇更为严重,有好多街道两旁没有排水设施,夏季雨水横流,生活污水无处排放,至于冬季胡同小巷污水积冰成山,严重阻碍交通,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及财产的安全,排水问题亟待解决。
1985年对大屯、兴隆山两镇排水工程做了规划。近期排水规划为合流式明沟排水。远期排水规划根据地形采用分流排水,雨水为明沟排放。生活污水为暗管排放。工业废水自行处理至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方可排入镇区管网。
第三节 乡镇交通
大屯镇,位于长春市西南,光绪二十年(1902年),长大铁路通车,途经大屯镇,并在此设站。
大屯火车站为三级中间站,铁路占地面积为3000平方米。1988年客运量为1090千人次。年货运量为204千吨,日通过客车25对次(快车15对次、慢车10对次)。
长沈公路宽30米,渣油路面,在镇北侧过境。境内路段长1.6公里。
大屯镇内道路,1933年开始规划。当时的共40条,全是土路。中心大街(现阜丰大街)火车站前一段路面质量较好。阜丰大街、环山路(原站前路)、明照路(原一马路)、昌乐路(原二马路)等路面质量都较差。
建国以后,在原有路基上进行了多次整修,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限制,治理效果仍不够理想。现全镇共有道路20条,总长为16公里,其中渣油路3条,总长为1公里,砂石路6条,总长6公里,土路11条,总长9公里。
3条渣油路是环山路东段,阜丰大街北段,向阳街中段,7条砂石路是乐园街、安民街、康乐街、成金街、明照路、育民路。
镇内土路和砂石路,路面狭窄,质量低劣,永盛街中段、五谷街中段,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1985年大屯镇铺修了乐园街、安民街、康乐街、育民路、宏业路和向阳路的东西两段,计4000米,总造价5万元。
1955年,对所辖街道根据“尊重历史,好记好找”的原则,多用方位词和数量词命名。同年,由大屯镇人民政府主持进行了门牌号的编发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造反有理”的喧嚣声中,把街路名称和门牌号码作为“四旧”扫除了。1980年,大屯镇人民政府依据“照顾习俗、便于管理、体现规划、含意健康”的原则,对镇内街道重新命名。
1985年编制的大屯镇城镇总体规划,对镇内街道重新规划明确了街、路功能。规划指出:对外交通仍以长沈铁路、长沈公路为主,镇内道路主干道以长沈公路贯穿镇区,宽20米。铁路南部分东西方向有3条干道:环山路、向阳路、新光路,宽20米,南北方向自站前至环山路有阜丰大街,宽26米,并以此为轴,东西有两条街、南北走向,东侧有永盛街、安民街,西侧有成金街,均宽14米。次干道,铁北有玉石街贯穿南北,站后路贯穿东西,宽14米。其余为6米小巷道。
阜丰大街,向阳路为新业街(属生活区),环山路环城街属交通性质,其余街路均属生活性道路。
1987年,利用城建费,在阜丰大街、明照路、向阳路安装路灯37盏,耗资1.6万元。
兴隆山镇1948年以前虽有吉长铁路由此通过,但镇内交通并不发达。镇内道路全是土路。建国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企事业单位的建立及居民住宅的修建,城镇交通事业有了相应发展。
1974年,镇内有街道10条,总长4.3公里,面积34.5公顷,除吉长公路、友谊街、幸福街为渣油路面,其它均为土路。1980年在吉长公路、友谊街、幸福街、兴华街、繁荣街5条街道安装75盏路灯。同年,兴隆山镇政府依照含意健康、体现规划,便于管理、功能明确的原则,对镇内街道进行命名。1984年进行了门牌号编制发放工作。1985年,郊区城乡建设局会同吉林省城乡设计院,编制了兴隆山总体规划。
规划本着“力求功能明确、满足交通需要、尽量利用现有道路,适当拓宽取直,避免大量拆迁”的原则,规划兴隆山街道为“棋盘式”道路系统。
规划生活性道路和混合型道路5条,交通性干道3条。其它均属生活性巷道。
兴隆山火车站为3级中间站,铁路占地面积9公顷。1988年,日客运量650千人次,年货运量为78千吨。
公共汽车客运站设在现房产管理所西侧,吉长公路北侧,占地面积0.56公顷。吉长铁路、吉长公路均为兴隆山镇对外交通的命脉。
新立城、乐山、三道3镇交通事业不发达,至今尚无完整的道路网。1985年形成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对3镇的路网结构作了规划。
新立城镇:对外交通占地6公顷。将长伊公路穿越镇区段拓宽为40米,作为镇区西部主要道路;镇内道路分为主、次干道和巷道。主干道为24米,次干道为15米。规划后的道路功能明确,达到规定的安全系数要求。
乐山镇:将长伊公路改线在镇区东侧通过,路宽12米,既便利交通又安静镇区;东西向街道作主干道,拓宽为24米,并在长伊公路东侧规划20米宽路1条,向东延伸,原有老街和新规划的主干道纵贯镇区东西,老街为商业区,新街为公建区;次干道4条,1条基本与长伊公路平行。镇区北部1条,南部两条均宽14米;乡路3条,均宽10米;巷道在各居民区按两排房屋一条道布置,均为生活性道路。新规定道路功能明确,互相贯通。既方便生产,又有利于生活。
三道镇:将穿越镇区的吉长公路(南线)拓宽为24米。按原路布置主干道7条,路距为250~300米,组成一个环形道路网。新路网,布置合理,方便运输。
第四节 集镇绿化
郊区镇建设工作,由于集镇规模较小,发展甚是迟缓,绿化工作无人过问。惟大屯镇建镇较久,绿化工作稍有基础。1933年的“拉街基”,使该镇建设稍具雏形。1934年由当时的伪村公所主持,在街路两旁种植了以杨树为主的各种树木,并在今110中学处及铁路居民区开辟了两块面积均在2公顷左右的绿地,里面栽植了杨、柳、松等各种树木,草木葱笼,可供游赏。在1945年光复之际,国民党接收后,城镇建设遭到破坏,绿化成果被践踏无遗。中心大街两侧以及绿地内已趋于成材的树木被砍光,两块绿地变成了荒地。1948年大屯解放前,镇内公有树木已荡然无存,只剩各家门前少量的零星树木。1958年,全区掀起大搞植树造林高潮,各镇所有街道两旁都栽上了树木,但由于管理不善,乱砍盗伐之事时有发生。1976年以后,城建工作开展顺利,各乡城镇栽植树木,有少数单位院内还建了一些小型花坛。1980年以后,全区各镇中心街和商业街都栽植了以美化环境为主的松树、龙须柳等。1985年至1988年,城镇绿化工作改变了年年种树不见树的局面,仅兴隆山和大屯两镇路旁栽种的杨树、松树、龙须柳就近万株。
第五节 人防工程
1968年遵照毛泽东同志“深挖洞、广积粮”的指示,全国各地出现了大建人防工程高潮。当时郊区的人防工程,没有统一组织,没有统一标准,所筑工程各有不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部分工厂停工,学生停课,但一无所获。一到雨季全部坍塌,由此引起房屋倒塌和人身伤亡事故多起。
1969年成立郊区人民防空办公室,按照国家规定的工程防护等级和标准,在大屯和兴隆山两镇修筑永久性地下工程,通行、通风良好,建有多处掩体,并有会议室、食堂、仓库、厕所等设施。
1984年以后,根据“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指导方针,狠抓了对于现有地下工程的利用。同年,分别在大屯、兴隆山两镇人防工程分别办起了“天阜楼饭庄”、“洞天饭店”以及学生食堂。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