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20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交通
分类号:
F512.734
页数:
28
页码:
273-300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郊区交通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铁路、公路、桥涵、公路运输、公路养护、管理机构等。
关键词:
交通
发展
长春市
内容
长春境地开发较晚。1860年以后,由于人口显著增加,促使商品交换范围扩大,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当时长春去外埠的道路主要有长春一吉林、长春——郭尔罗斯前旗、长春——四平3条。
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修建南起旅顺北到哈尔滨的东清南满支线(后称中东铁路)。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全线通车。1912年,吉林——长春(吉长线)铁路通车。至此,长春成为连接东北三省的交通门户。当时公路运输亦有发展,长春——农安、长春——伊通已有客车运行。东北沦陷时期把道路分为国道、县道、市道、村道,并确定了一、二、三、四级公路标准。到1945年,已有长春——农安、长春——伊通、长春——怀德、长春——两仪门、长春——九台、长春——吉林、长春—德惠、长春——公主岭等公路先后通车。
1950~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公路建设以养护为主,1956年以后,进行分段改造,至1959年,公路建设进入高潮。1971年全区参加了国防公路工程“07025”工程的建设。交通事业以公路建设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支干结合、以干为主”,“建养结合、以养为主”的方针,大力修筑区、乡公路。到1988年,郊区境内有国家级干线公路2条,总长48.4公里;省级干线公路5条,总长105.3公里;县级公路2条,总长57公里;乡级干线公路203条,总长503.98公里;专用公路4条,总长19.3公里;乡路46条,总长182.1公里。以长春市为中心,围绕市区各级公路出口14条,呈放射状向外辐射,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48.4公里,每万人占有公路14.9公里。便利的交通条件,对促进郊区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 铁路
郊区内过境铁路有长大线(长春——大连)、长哈线(长春——哈尔滨)、长白线(长春——白城)、长图线(吉林——长春)4条铁路。
长大线和长哈线原系东清南满支线,南起旅顺,北到哈尔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破土动工,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全线通车,郊区境内长16公里。区间有大屯站、一间堡站和山西头乘降所。长白线(长春——白城)1935年11月1日通车,郊区境内长8公里,区间有小南站、合隆站。吉长线(吉林——长春)1910年动工,1912年10月全线通车,郊区境内长12公里,区间有安龙站、兴隆山站。1983年以前,这4条铁路均属木制枕木,以后陆续换成钢筋混凝土枕木。
吉长铁路郊区段内,兴隆山站东西2公里处,各有铁路桥1座。长哈铁路郊区段内,一间堡站西0.5公里处有铁路桥1座,一间堡站东2公里处有铁路桥1座。
客运 郊区境内各站虽属三级站,但距长春市较近,客流量较大,各站乘降人数较多,其中,尤以大屯站为最。1988年大屯站每日上下行客车分别为特快5次、直快16次、快客3次、普通客车3次,年发送旅客1092千人次。兴隆山站和龙泉站每日上下行客车分别为特快2次、直快3次、普通客车5次。兴隆山站年发送旅客650千人次,其中郊区511千人次;龙泉站年发送旅客43千人次,其中,郊区19千人次。合隆站每日上、下行客车分别为快客1次、普通客车3次,年发送旅客67千人次,其中,郊区6千人次。
一间堡站每日特快上行4次、下行5次,直快上行15次,下行17次,普通客车上、下行各3次,年发送旅客287千人次,其中郊区,170千人次。
货运 郊区境内的车站,除大屯站和兴隆山站附近有较大厂矿,货物吞吐量较大外,其他3个站货运量都很少。全区铁路运输量最高年份为1978年,发送货物499千吨,到达货物106千吨;最低年份为1965年,发送货物182千吨,到达货物34千吨。
第二节 公路
国道 北京——哈尔滨线(代号102)郊区段从大屯镇入境,经市区由太平村出境至哈尔滨。境内路段42.7公里,其中,市管里程17.1公里,郊区辖段为25.6公里,区辖段公路笔直平坦,路基宽为9~10米,以渣油铺装,为三级标准。
该路所经区域开发较早,清代已有马车往来。沦陷时期的1933年4月,由伪满国道局修建,翌年9月竣工,以后又将这条路划为“首都”放射线道路之一。
解放后,长春及沿线城镇工农业生产日益发展,交通流量逐年增加,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的需要,从1964年起铺装砂石路面,改造了木桥。由于原设计标准低,交通量按昼夜600辆次计算,路面厚度不够,超负荷,破损严重。1972年改铺渣油路,1974年对安龙泉——耿家店段进行改造,全长12.6公里,路基宽12米,路面宽7米,工程总造价49.1万元。1975年9月竣工通车。1988年安龙泉——哈尔滨段均拓宽路面2米,郊区承担安龙泉——米沙子段18.8公里改造任务,1989年竣工,标准为二级渣油路面。
图们——乌兰浩特线(代号302)郊区段从杨木林入境经市区至乌兰浩特,境内路段36.9公里,其中,市管里程14.1公里,区辖段为22.8公里。这条公路长春至前郭旗段是修筑较早的公路之一,早在清代已成为民间重要商道,每年封冻后,有车辆频繁往来。1927~1930年,农闲时征调农民整修,初具路形,但仍为土路。沦陷时期,1934年由伪满国道局修建。
1950年,为适应抗美援朝需要,对全部路基进行整修。从宋家洼子至小合隆的郊区段改修路基宽为8.5米,路面宽为5.5米,碎石路面16公里,实现了晴雨通车。1964~1965年,由省交通厅公路工程处和郊区民工改建为砂石路面。1971年经省交通厅批准,投资110万元,以民工建勤形式,由07025工程第一指挥部第五、六分部设计指导施工,将砂石路面改为渣油路面。1979年投资70万元,将起点至4公里处改为二级路标准,路基宽12米、路面宽10米,交通量昼夜3000辆次。1980~1983年,对宋家洼子至小合隆段11.4公里进行了大、中修和水毁涵管的修复工程,路面宽28米,为二级公路,中间有隔离带,设有快慢车道、人行道。
省道 长春——吉林(北线编号吉101号)。郊区段从环城路市轧钢厂起至卡伦镇牟家洼子屯,全长17.7公里,其中,市管里程6公里,区管11.7公里,原为砂石路面,1972年改建渣油路面。工程设计为“新三级”,交通量为昼夜1000辆次,路基宽8.5米,路面宽6米。兴隆山镇内段路基宽为12米,路面宽为9米,渣油表面厚度为3厘米,宽为6米,总造价43.6万元。1985~1986年,进行全线改造,成为省内第一条全程二级公路标准的高等级公路。路宽21米,路面“三块板”,机动车道宽9米,非机动车道宽4.5米×2,分隔带1.0米×2,土路肩0.5×2,中间白瓷钉连线,分上、下行,路肩铺棕色碎石山砂,该路附属设施齐全,有护栏,挡土墙,公共汽车停车站,夜间反光标志。设计交通量昼夜5000辆次,0~4公里段设计为昼夜1万辆次。该路近屯不进屯,靠村不进村,长春到吉林汽车行驶仅需1.5~2小时,比南线缩短1小时。
长春——大蒲柴河线(编号吉102)。郊区从距环城路2公里400米处起,经由农林村马家岭,至大蒲柴河,境内,长34.3公里,其中,市管里程为10公里,区管24.3公里,原路为长春至双阳的一条主要干线,1927~1930年,按保、甲、屯摊派,整修数次,车辆仍处于冬行夏停状态,东北沦陷时期的1937年,全线铺装砂石路面,定为二等国道。
解放后,1951年,虽对全线进行了整修,但该线所经地形多丘陵地,沿途大部分为沙土,少部分为粘土,旧路急弯陡坡较多,有窄弯,路基宽一般为7~8米,少数地段不足6米,桥梁均系临时性木桥,年久失修。1958年,在奢岭口街以北1公里处修路边水库1座(红领巾水库),洪水时常淹没道路。1959年雨季,曾中断交通1月之久,因道路技术条件差,交通量每日不足50辆次,短距离运输汽车不足20台次。1965年改建砂石路面,路基宽9米,路面宽6米,总造价5.17万元。1988年,胡家店至逯家湾改修水泥路面,路面宽31米,中间设隔离带,快、慢车道、人行道,全长6.8公里,为一级公路。
长春——东丰线(编号吉103)。该路从净月道班经吉林农业大学、新立城水库至东丰,郊区段全长51.8公里,其中,市管里程10.9公里,区管40.9公里(重复长大线3.1公里),为三级公路标准,路基宽8.5米,路面宽6~7米,交通量为昼夜1000辆次。1987年大修6.7公里,局部中修,好路率100%,为全优路线。
长春——郑家屯线(编号吉104)。郊区段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医院起,经双龙村至新凯河,长17.8公里,其中,市管6公里,区管11.8公里。1978年,郊区组织13个公社的民工完成大刘家屯至新凯河桥10.8公里路基工程,路基宽13米,造价27万元。1979年,由国家投资,郊区出工,加宽路基后与市区街道衔接。1980年铺装渣油路面,为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10~12米,路面宽7~9米,属次高级渣油路面。
长春——白城线(编号吉105)。郊区段四季青村从火烧李屯起,经合心乡至黄家马架屯,全长23.6公里,其中市管里程7公里,区管16.6公里。1964年,沿途民工将土路整修取直之后,逐年铺碎石,变为碎石路面,宽4米。1973年进行改造,铺渣油路面,宽7米。1975年按三级公路标准修建,路基宽8.5米,路面宽7米,设计交通量为昼夜3000辆次,达到晴雨通车。1976年郊区段16.6公里,按二级公路标准改为永久性桥涵和渣油路面,造价95.5万元,设计交通量为昼夜3000辆次。1986~1988年,根据省交通厅意见,对全线整修改造,拓宽路面为二级国家干线公路。
县道 长春——伊通线(编号吉1001)。从黑咀子村胜利屯起,经永春乡、乐山镇至伊通,长51.8公里,其中,市管里程7.3公里,区管44.5公里,渣油和砂石路面宽9米。其中,二级公路2.2公里,三级公路42.3公里。
该线1979年列为县道,完成次高级渣油路面21公里。1981年完成王小店屯至乐山街段9公里。至此,长春至乐山全部铺装为黑色路面,为三级标准,路基宽8.5米,路面宽6米,32厘米灰土底层,4厘米渣油灌入,机械洒布,1.5厘米冷拌渣油封面。1988年对永春乡长岭村境内段进行一次大修,长2公里。
长春——石头口门线(编号吉1002)。郊区段从长春市四通路石油库起,经火化场至四合村,全长18.5公里,市管里程6公里,区管12.5公里。该路沦陷时期已具公路雏形,经几番改造,成砂石路面,宽9米,晴雨通车。1981年由市公路管理处勘探设计,市公路处机械化工程队施工,自起点至火化场3.2公里改建为渣油路面,总投资为63万元。
此外,1988年新开辟一条环区路,宽9米,长188公里,砂石路面。途经乐山镇窨家桥——大南乡榆树村、西湖村——农林乡友好村、胜利村、东升村——三道镇丰产村、香水村、卫星村——兴隆山镇安龙村、太平村、一间堡村——兰家乡东道村、合隆站村、邵家村——合心乡三间村——大屯镇——永春乡长春堡村。这条路原是自然形成的车道,经2年整修,1989年可望全线通车。
乡道 郊区辖5乡5镇564个自然屯,共有乡村道路204条,总长507.98公里,90%以上晴雨通车。
专用道 郊区专业养护专用公路4条,总长19.3公里。其中三级标准11.3公里,四级标准8公里。其中6.8公里已铺次高级路面,12.5公里为中级砂石路面,晴雨通车。
长春——大房身机场线:长2.7公里,沥青路面。1957年市政工处改建2.32公里,1965年改建的为渣油路面,投资11万元,由吉林省交通厅养路总段第二公路工程队施工。改建后横坡为2.5%,面层为次高级渣油路面,三级公路标准,路基宽8米,路面宽5.5米。
大屯镇——大屯机场线:起点大屯镇,经宋家大院至大屯机场,三级标准,全长8.6公里。起点至2公里处为渣油路面,余6.6公里为中级砂石路面,路基为8米,路面宽5.5~6米。
农林乡——四八一线:农林乡双庙屯至四八一工程基地,长5.9公里,四级公路标准,路基宽6米,路面宽5米,中级砂石路面。1980年建5公里,1987年长大线马架岭段西移,延伸0.9公里至长大线。
逯家湾——干部疗养院线,自净月潭林场起至长春市干部疗养院。1980年由郊区养路段施工,由公路部门与干部疗养院投资,四级标准,路基8米路面宽6米,次高级渣油路面,长2.1公里。
第三节 桥涵
公路桥涵,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桥涵的质量标准、规模及建筑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与现代化公路同步发展。
第四节 公路运输
运输工具 郊区境内早期主要交通工具大致有3类:其一是大铁车,木制车轴,车轮周缘用铁瓦包围,体大笨重,一般3~5匹马驾车,多则10几匹,载重3~5千斤不等;其二是骡马驮子,在骡马背上放一木架,可驮一、二百斤货物;其三是爬犁,用牛、马驾驶,只在冰雪路面上行驶,载重百十斤。这三类运输工具以大车为主,据1903年统计,境内已有大车800多台。1927年全县有载货汽车24台,马车837台。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运输车辆亦不断增加,到1934年,全县有大车12979台,其中一区(卡伦区)1218台,二区(万宝山区)2291台,三区(小合隆区)1246台,四区(双城堡区)1172台,五区(大屯区)7052台。
解放以后,公路运输随着路况的好转,车辆不断增加,据1949年11月统计,全县有胶轮大车772台,大车11055台。50年代至70年代的30年间,农村生产队占有汽车已达290台,各种拖拉机900台,畜力车6000台。进入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机动车辆大幅度增加,畜力车相对减少,1983年全区有载重汽车280台,大型拖拉机501台,小型拖拉机564台,畜力车400台。1985年全区有载重汽车399台,大、中、小拖拉机803台,1988年有载重汽车723台,各种拖拉机1125台。
货运 咸丰十年(1860年)境内已修长春—吉林,长春—四平的公路,运输事业有所发展,由于道路质量标准较低,冬季贩运比较活跃,当时主要交通工具是大铁车。1927年,出现了汽车运输,通往农安、双阳、盘石、长岭。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长春至沈阳的铁路被破坏中断,运往沈阳的货物由汽车运输,但因长途运输关卡多,费用大,运输量明显减少。
解放以后,路况有所改善,各种车辆大幅度增加,但这些运输工具基本上属于封闭式的自我服务,不以运输经营为主要目的,只是在农闲季节搞些短途运输,此间区内的运输任务大部分为专门从事运输业的合作社、市联营、国营运输公司所承担。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个体、联户运输业发展较快。1982年全区货运总量150千吨,货运周转量3500千吨/公里,农村个体货运量0.76千吨。1985年农村运输专业户和联户拥有车辆1300多台,年产值1321万元。仅大屯镇白龙村就有解放牌汽车21台,成立白龙村联合汽车运输队,为郊区第一个“汽车村”。这个运输队当年产值45万元,实现利润12万元。郊区运输公司当年货运量955千吨,货运周转量402.9千吨/公里,实现产值89.3万元,利税9.5万元。1988年货运周转量36400千吨/公里,比1987年增长7.3%,其中,个体运输周转量33700千吨/公里。货运总量2400千吨,其中,个体1656千吨,实现产值3755万元,比1987年增长141.1%,其中,郊区运输公司货运周转量744千吨/公里,货运量664千吨,产值120万元,利税5.1万元。
客运 1923年,长春出现第一家长途客运汽车行“天泰栈”,开辟了由长春通往农安、双阳、盘石、长岭4条营运线路。1953年以后,由市区通向郊区的营运线逐渐增多,到1961年全区17个公社均设停车站,每日往返4~6次不等,到1988年,郊区公路客运路线四通八达,以市公交公司所属的郊线客运站为中心,通向郊区各乡(镇)的营运路线14条,日客流量近万人次,高峰时可达1.5万人次。
第五节 公路养护
解放前,长春县未设专业养护机构,公路的维修保养,由官方定时摊派任务,沿线群众义务维修。解放后,实行专业管理和群众养护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对公路的维修保养。
群众养护 1950年春、秋、冬进行三次整修路基工作,政府组织民工14万人次,整修国道7公里、省道167公里、县道204公里、乡道1125公里,同时补修主要公路上桥涵45座。同年10月,全区有义务护路中队16个,小队97个,男队员6960人,女队员5682人。1954年春,组织群众整修路11条,总长197公里,重点路段铺装风化石8公里,提高了公路运输能力。1955年,对吉长公路进行整修,6公里长地段中处理翻浆地段4.6公里,以风化石、山皮土提高路基0.5米。用民工8539人次,车工2781台次,采用砂、石料11440立方米。1958年,实行“民办公助”养护方针,受益乡、村负担人工、动力,市政府负责材料费、镇压费。对长春至兴隆山、长春至火化场、长春至平安堡三段区、乡干线进行了整修,提高了运输质量,达到晴雨通车。
1986年1月5日,区政府下发《民工建勤养护公路和修建乡村道路的暂行规定》,从1985年到1988年4年间,每年动员农民整修国、省干线公路和修建乡路不少于20万人次、各种车辆10万台次,共整修国、省、区级公路530公里,总投资389.3万元。
1986年,长伊公路新立城加官屯地段、长伊公路(西线)乐山、于磨坊等地段,水毁严重,动员群众运砂石、草袋子,清淤泥,投资25万元,修整水段公路,保证了运输。
专业养护 1950年7月,交通部根据政务院加强公路工作的决定,制定了《公路养护暂行办法》,提出高级路面由道班养护,主要路线采取流动道班制。按照《公路养护暂行办法》要求,长春县于1950建立第一个道班即胡家店道班,维护长伊8K~21K即13公里路段。主要任务是修整路面,清理边沟,常年养护。嗣后,相继在图乌、吉长、长大、长双、长伊、长白、长德等公路建起专业道班,至1984年共建道班15个。
第六节 管理机构
交通局 1948年3月,长春县人民政府成立,公路交通工作由县政府行政科管理。1949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公路科。1950年将公路科并入民政科为公路股。1952年撤销长春县,公路交通工作由市人民政府建设局交通科管理。1957年建设局撤销公路科,郊区设交通科。1967年成立区生产指挥部设工交组。1969年区革委会设交通邮政局。1973年改设交通科。1979年改为交通局,设人秘科、运输科、财务科,编制9人,局长1人、副局长1人。
公路管理段 郊区公路管理段成立于1958年,始称郊区交通科养路工区;1963~1965年改为长春地区公路管理段直属段;1966~1967年改为长春市公路段;1968~1973年改为长春市郊区公路管理段。1982~1983年,由于体制改革,郊区公路管理段分为郊区公路管理段、长春工区、大修队3个单位。1984年市公路处大修队归郊区公路管理段。1985年市公路处工程大队归郊区公路管理段。1988年公路管理段建筑面积1429平方米,职工475人,其中,干部38人,技术人员12人,段内设工程科、养护科、材料科、财务科、劳动人事科、乡社道路科、行政办公室。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