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机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15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机管理
分类号: S232.4
页数: 5
页码: 225-229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70年~1988年长春市郊区境内农机管理情况。
关键词: 农机管理 农机事业 长春市郊区

内容

1970年成立郊区业机械局以后,逐渐建立了局属的农机监理站、农机公司、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研究所、4个农机修造厂;10个乡(镇)建立农机管理服务站。1988年底全农机系统共有职工167名,其中农机管理人员110名,科技人员57名。另有拖拉机驾驶员2300名。
  农机管理,主要是经营、机务、财务管理和安全监理和油料供应。
  第一节 农机经营管理
  郊区农机事业从1956年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经历了国有国营、国有社营、集体经营和以个体经营为主、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等5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5~1958年是初办阶段,由国家投资办国营拖拉机站,主要任务为农业社搞代耕,国营拖拉机站负责经营和管理。多是大中型拖拉机(全部是进口的),全区共有拖拉机35台。
  第二阶段,1958~1962年,按照苏联的模式。依据生产资料必须掌握在生产者手中的理论,将农机作价下放到人民公社,这一阶段,农业机械有的属于国家所有,有的是国家无偿投资,由人民公社购置,并负责经营和管理,任务仍然是为生产队搞代耕,兼营运输,全区共有链轨和胶轮拖拉机87混合台。
  第三阶段,1963~1970年,国家又将下放到人民公社的农机具收回,仍然由国家经营管理。全区设有兴隆山、大屯、城西、净月4个国营拖拉机站,为生产队搞代耕和运输,全区有大中型拖拉机240混合台。
  第四阶段,1970~1982年,将农机变价转卖给生产大队集体经营,由生产大队机耕队负责具体经营和管理。同时,以公社为单位成立了农机管理部门,负责全公社的农机工作。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技术力量不足,加之“左”的思想影响,出现了不顾客观条件,急于求成的偏向,造成了资财损失,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此间农机站的主要任务仍是农田作业和运输并举。大、中、小型农机具同步发展,全区有拖拉机1316台,其中链轨拖拉机251台、胶轮拖拉机501台、小型拖拉机564台。
  第五阶段,1983~1988年末,全区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机的经营管理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以生产大队经营管理为主的机耕队绝大部分解体,农机具也随之转卖给个体经营或采取个体承包的形式。这个阶段,国家、集体、联户、个体经营管理的农机同时并存,个体经营的占农机具保有总量的90%以上。国办农机服务站,有6个,经营9台大中型拖拉机。农机手对内定额上缴,对外搞服务型的承包业务。集体办的机耕队保留两个,有链轨拖拉机6台,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制,单车搞承包。农机联合体,有20个,拖拉机21台。他们既是股东又是劳动者。根据各自的投资额,按比例分配利润。个体经营专业户,全区有1486户,拥有拖拉机2459台,其中大中型419台、小型2040台。
  第二节 机务管理
  机务管理主要包括安全作业、作业查定、油料使用、机车维修、保养、试运、技术培训、农机具编组、配套等。
  机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定额和计划的执行情况;掌握驾驶员的技术培训和技术等别;掌握拖拉机的试运和保管等情况。1956~1969年机务管理的主要办法:
  一是作业查定。作业查定是实行工作日小时写实制,具体要求是,机车班次从起动、预温、起步、调运、开始作业、作业时间、地头转弯、故障停车、自然影响停车、人为停车、上种上肥时间、农具调整等,都以车为单位,做详细记载,对于出车前、收车后的油量做准确记载,通过核定各项时间和作业率核定当班成本。
  二是计划保养。对于机车和农具的保养维修,驾驶员根据计划要求和保养技术、保养手册规定,完成1~2号保养,3号以上保养由技术员和修理工参加保养。保养完成后,必须经技术员和驾驶员签字,以分清责任。
  三是技术培训。1956~1958年,是以业余培训为主,由技术员进行授课。1958年以后,由市或省农业机械化学校代培,通过培训,使新驾驶员掌握一般技术理论,对农机具达到会使用、能操纵、能作业、会保养和简单调整。
  四是保养升级赛,保养升级赛就是通过对驾驶员的考核和机车的检验,最终确定驾驶员的技术级别和机车的状态级别。驾驶员实行八级考核制。机车通过试运、维修及保养达到“三不漏”(不漏水、不漏油、不漏气)“四净”(油净、水净、空气净、机车净)“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农具达到“三灵活”(升降灵活、操纵灵活、转动灵活)“五不”(不钝、不锈、不缺件、不损坏、不变形)“一良好”(技术状态良好)。
  这个时期,机务管理工作由于制度具体,执行严格,责任明确,所以,农机事故少,农机具使用寿命长,作业成本低,效率高,实现了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生产。
  1970~1982年,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将农机全部下放到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经营,生产大队成立了机耕队,这阶段的农机管理形式是三级管理,一级核算。即:区农机局、公社农机站、大队机耕队共同负责管理,大队机耕队独立核算。
  区农机局主要负责全区农机作业田间指导,驾驶员的技术考核,推行保养升级赛,负责拖拉机的修理指导,解决修理争议,帮助排除田间故障,指导农机具的试运,保养和管理,负责安全作业和蹲点查定等;公社农机管理站,主要工作任务是制订各种计划,掌握农机具的修理、保养和试运、制订安全作业的具体措施,掌握农情等;大队机耕队负责全大队农业机械的管理和使用,一般的机耕队都设有机务人员,负责本机耕队农机具的保养修理技术,制订修理计划,作业指导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1983年,全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机经营管理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部分机车充实到乡村企业,大部分机车折价变卖给农民个人经营,还有一少部分机车承包给个人。另外,农民还购置了很多小四轮拖拉机,农村的农机机型由大变小,数量由少变多。为了适应一家一户养机的需要,从1983年开始,进行了体制改革,一是由行政管理型改为管理服务型,做到围绕管理搞服务,搞好服务促管理,面向养机户开展多种服务项目,认真解决农民“养机难”问题,把单一农田作业技术指导改成多方面、多层次的技术服务;二是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头,根据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评定各站的奖金和名次。
  通过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机的积极性,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加,农田作业面积不断扩大。
  第三节 财务管理
  1956~1969年的财务管理实行一级管理,三级核算。
  一级管理就是农机管理总站管理。总站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年初做财务计划,根据全区机车标准台及作业任务和机车组人员的技术水平制订定额,包括标台、标亩、油耗等,还有国家对农机投资的分配及使用。
  三级核算就是农机总站、公社拖拉机站和机车组实行独立核算。农机总站根据计划和定额,按照机车状况、人员素质、作业条件等实行分车、单项作业核算,各包车组实行单车核算。
  由于财务管理实行三级核算,所以这阶段的财务管理有章可循,责任明确,数据准确,损失浪费少。
  1970~1982年,农机下放到大队集体经营,财务由大队机耕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主要收入来源是农田作业机耕费和农闲季节从事运输。
  1983年农机体制改革后,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实行独立核算,扩大了农机站的经济实力,调动了农机人员的积极性,改变了原来的“三无”局面(无资金、无设备、无站址),全区农机管理服务站到1988年末,具有房屋289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达到了50万元,储油能力达350吨,年利润16万元。
  第四节 安全监理
  郊区农机安全监理站是1982年4月20日建立的。担负着全区的农机安全监理、农机管理工作。农机监理工作具体业务是农用拖拉机驾驶员的检验、审查、考核和核发牌证、照,农用拖拉机和农业机械在田间、场院及乡村道路上作业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事故处理等。
  机管工作主要负责冬、夏两季的农机具检修和农机技术指导,驾驶员及农具手的培训,推广各项农机新技术,搞好小型拖拉机的后尾配套工作,抓好春秋两季的大型作业。
  农机安全监理站从成立以来,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上级有关规定,推行法规管理,提高了全区拖拉机驾驶员和农具手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农机具的完好率,使农机新技术得到了推广,达到了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第五节 油料供应
  油料供应工作,1983年以前,由市石油商店直接供应。1983年以后,农村小型拖拉机增长很快,而且基本上都是个体经营,据此,市石油公司将油料指标下拨给郊区农机总站直接经营,农机总站根据农用拖拉机的数量和农田作业任务进行核量供应,到1988年,全区年供应柴油2121吨。但由于国家能源紧张,供大于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