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电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131
颗粒名称: 第九篇 电力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10
页码: 207-216
摘要: 本编记述了1940年~1988年长春市郊区境内电力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供电 电力经济 长春市郊区

内容

长春市郊区(长春县)于1932年先在铁路沿线的一间堡、兴隆山、大屯火车站和附近的铁路职工住宅用电照明。
  1940年,满洲陶瓷株式会社在兴隆山建大明窑,除生产用电外,附近少数居民也开始用电照明。
  解放后,随着电力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供电范围以长春市为中心向四周广大农村扩展。1956年开始,采取国家、集体双投资的办法,先后在今兴隆山镇的一间堡、三合、团结3个村架设低压线路,解决了当地居民照明和部分农田灌溉的电力问题。
  1956年,郊区城西乡曙光社五星作业区开始办电,不仅解决照明,还打了43眼电机井,作业区内58%的耕地实行了电灌。
  1963年以后,根据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需要,先后完成65眼电井的安装,架设10千伏高压配电线路25.3公里,低压线路30公里,总装机容量450千伏安。相继建成净月公社鸭子湾电灌站,架设10千伏配电线路1.5公里,安装配电室1处,总装机容量180千伏安,变压器1台。又兴建了由奢岭经
  大南至乐山的10千伏配电主干线路45公里,架设两个公社的分支配电线路75公里,低压线路115公里,总装机容量4550千伏安。不仅全部解决了生活用电,而且还为社办工业提供了能源。
  1988年,全区拥有66千伏送电线路48.9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890公里,变电所5座,合计容量1295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456台,合计容量99350千伏安。农村线路2133公里,供电设备总容量为11.485千伏安,总的用电量达7549万千瓦小时。其中:人民生活用电量为3075.8万千瓦小时;农业用电量为1385万千瓦小时;乡(镇)工业用电量为3088.2万千瓦小时。电力工程的建设,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推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第一章 供电
  第一节 送电线路
  1928年8月,长公(长春—公主岭)甲乙线经过境内。1933年12月,富营线(长春—营城)经过境内。1942年,松长线(丰满—长春)和1943年长前线(长春—前郭)线路均由境内通过。
  1973年1月,吉林省农电局投资26.15万元,修建奢大线路。线路起点从双阳县奢岭变电所到大南公社13.7公里,103基电杆,导线τCJ~35mm2,电压为66千伏送电线路。
  1983年,吉林省农电局投资131.67万元,修建长乐线。线路起点从长春红旗变电所到乐山镇街南,导线为70mm“钢绞线,电压为66千伏,Z型电杆209基,线路总长34.2公里。
  第二节 配电线路
  1982年,郊区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经当地政府同意,将区内723公里的10千伏配电线路的维修和改造任务,移交给郊区电力部门。
  1985年末,全区拥有配电线路300条805公里。1988年末,全区拥有配电线路302条,809公里。
  第三节 变电设备
  1973年1月,省农电局投资26.15万元,在奢大线建设大南变电所,建筑面积161平方米,其中,变电室127平方米,有主变1台,1800千伏安,供大南乡9个村用电。
  1980年,省农电局投资11.58万元,在长江线建分水变电所,建筑面积119.22平方米,其中变电室97.6平方米,主变1台,3150千伏安,供兴隆山镇和英俊乡6个村用电。相继长春电业局在奢大线修建双庙子变电所,主变1台,2000千伏安,供农林乡8个村用电。
  1983年,省农电局投资131.67万元,在长乐线兴建乐山和光明变电所。乐山变电所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其中高压变电室95平方米,主变2台,1200千伏安和1800千伏安,供乐山镇11个村用电。光明变电所,建筑面积147平方米,主变1台,2000千伏安。
  第四节 配电设备
  随着电力事业不断发展,郊区配电设备不断完善。1978年,全区拥有配电变压器910台,合计容量47305千伏安。1982年配电变压器增加到1066台,合计容量56945千伏安。1985年,用户自维配电变压器1312台,合计容量92955千伏安。到1988年末,全区已拥有配电变压器1456台,合计容量99350千伏安。
  第二章 用电
  第一节 生活用电
  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在50年代,长春市电网开始向四周近郊农村扩展,英俊、奋进、双德等乡的少数居民陆续开始用电照明,覆盖面很小,仅有200多户,灯头300多盏。
  1963年以后,电力建设发展很快,西新公社架设10千伏配电线路4.5公里,低压线路6.3公里,容量650千伏安。五七公社架低压线路2.5公里,容
  量320千伏安。奋进公社城西大队架低压线路4.4公里,容量500千伏安。这一大批线路和设备的兴建投运,使生活用电覆盖面达到8万户,用电设备总负荷59.7千瓦。到1970年末,全区农村生活用电量已达100多万千瓦小时。1977年末,全区1310个生产队全部通电。农村照明负荷3489千瓦,年生活用电总量达483万千瓦小时。1980年,全区生活用电达86010户,用电负荷达6529千瓦,全年生活用电高达724万千瓦小时。1988年末,全区用电达88804户,生活用电量达3075.8万千瓦小时。
  第二节 农业用电
  50年代后期,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水利排灌工程开始出现。1963年郊区农电安装工程队,当年就完成安装65眼电机井,架设10千伏配电线路25.3公里,架设低压线路30公里,总装机容量450千伏安。为提取地下水,全区打电机井452眼,架设6.6千伏输电线路94.4公里,配电线路82.46公里。
  1965年以后,先后完成王家哨屯、东苟家屯、大房子屯3个电灌区的建设,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12.74公里,安装变压器容量合计2270千伏安,还兴修百千瓦以上小型提水灌区48处,架设线路18.72公里,安装变压器24台,总装机容量1550千伏安。
  1970年末,全区已建电灌工程30处。架设线路68.2公里,总装机容量1.2万千伏安。全年农业用电量达590万千瓦小时,受益面积1500公顷。
  1974年,兴建了李家店、榆树、警子、团山、张家烧锅等重点排涝灌溉工程,架设10千伏配电线路42.3公里,装机容量5485千伏安,受益面积2970公顷。
  1975年,电力建设以农业排灌为重点,先后修建了莲花、韩家岭、跃进、哈达等电力排灌工程,架设配电线路28.7公里,装机容量1310千伏安。又修建了三间、姜家店、施家沟、王小店等排灌分支线路2749公里,装机容量1470千伏安。
  1977年,先后修建了西新公社、合心畜牧场、辛屯、范家店等电灌用电配电线路9.89公里,合计容量745千伏安。
  1979年,电力基本建设以安装抗旱排涝设施为重点,先后兴建了双丰、雷家店、万元号、马家等水库32条农业生产的电力线路,总长度95.21公里,总装机容量11781千伏安。到1980年末,农业用电设备总容量已达53547千瓦,农业总用电量达1692万千瓦小时。
  1988年,全区有机电排灌站56处,实灌面积4402公顷。配套电机井374
  眼,农业用电总量达1385万千瓦小时。
  第三节 工业用电
  1970年以前,郊区乡(镇)工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电力在工业生产中应用不大,到1970年,全区工业电力设备容量仅为810千瓦,年用电量不足110万千瓦小时。
  1973年,奢大送电线路和大南变电所建成投运后,推动了农林、大南两个公社的工业发展。为工业生产而架设的10千伏配电分支线路4.3公里,装机总容量1150千伏安,用电户21家,用电量达49.3万千瓦小时,成为全区工业中用电大户。全区工业用电量为250万千瓦小时。
  1977年,全区乡(镇)工业发展迅速,机砖瓦厂,已发展到49家。全区全年合计总容量达7000千瓦,用电总量为638万千瓦小时。
  1988年末,全区工业企业和乡(镇)工业企业496家,工业用电总容量已达57793千瓦,用电总量达3088.2万千瓦小时。
  [=此处为表格(9~1 1971~1988年生活、农业、工业用电统计表)=]
  单位:万千瓦小时
  [=此处为表格(9~1表续1)=]
  第三章 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69年以前,郊区无电力管理机构,由长春市电业局直接管理。
  1970年,成立了郊区农机水电革命领导小组,下设农电管理站,内设政工、后勤、生产技术和用电管理组,有职工35人。1971年4月,改郊区农机水电革命领导小组为郊区水利农电局领导小组。
  1972年以后,相继成立了兴隆山、大南、乐山、新立城等14个公社农电所。1979年,又建了英俊、幸福、净月3个公社农电所。至此,郊区管辖的17个公社都有了电力管理机构。
  1980年10月,农电管理站撤销,由水电局管理。水电局增设了计划财务组和调度室,共有职工143人。
  1983年3月,根据长春市人民政府长府(1983)24号文件精神,水利农电分开,成立了郊区农电局,下设政工、人秘、计财、用电、生产技术、调度室等10个股室,共有职工209人。
  1988年末,郊区电力部门管辖大南、乐山、兴隆山、三道、新立城、永春、大屯、合心、兰家、农林、净月、幸福、双德、西新、城西、奋进、英俊等17个乡(镇)农电管理所,全区共有职工26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经济师1人,会计师1人,工程师12人,助理工程师12人,助理会计师3人,助理经济师1人,技术员3人。
  第二节 安全管理
  郊区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由于机构不健全,农村电网设备状况差,从1971~1983年间,发生人身伤亡事故13次,伤亡31人,其中死亡27人。
  80年代初,相继将14个公社的农电管理站统一归区管理,随之加强了安全队伍的组织建设。在站、所内分别设总安全员,健全了“群众安全监督网”,定期开展安全大检查,使安全管理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
  1983年以后,郊区电力部门在提高农村电网设备完好率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安全管理,并建立和健全了安全网。要求职工对设备维修和安装,严格执行“两票三制”,两票即工作票和操作票;三制即工作票和操作票交接制,定期试验和检修制,设备巡视检查制;实行“三坚持”即坚持执行规章制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安全管理工作,党、政、工齐抓共管。每年都开展“百日安全活动”和设备等级评定工作,同时,制定了安全用电“十不准”,使安全管理工作扎实地开展起来。1986~1988年创连续安全生产930天的好成绩。
  第三节 用电管理
  郊区用电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虽然建立了农电管理站,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当时只重视电力的基本建设,而对农村用电管理工作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用电管理工作,是1973年郊区大南变电所建成投运后开始的。当时工作量很小,全区农电线路90%以上属于长春电业局线路的自然延伸,郊区电力部门实抄实发。
  1983年以后,长春电业局陆续在配电线路分界点装上了高压计量箱,明确划分了责任。郊区线路的电能损失必须全部由郊区承担。用电管理工作成为郊区电力部门重要任务之一。同年,为了强化用电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在用电股内设置了线损、经营管理、用电监察、用电计量和用电统计等专职人员。各乡(镇)农电所也相应的配备了线损和用电管理人员,形成了按用电专业分工,上下对口的经营管理体系,并把抄、核、收,防偷、漏、丢成为工作重点,使农村用电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1984年,为了减少供电损失,增加营业收入,开展了以完善制度、健全组织为内容的整顿工作,制定降损和营业普查方案,强化用电监察工作,注
  重电费回收,同时还制定了“用电须知”,向广大用户进行安全、节约和计划用电的宣传教育。从而使用电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1985年,实现购电量4945.5万千瓦小时,售电量4673.4万千瓦小时,供电损失率为5.5%。
  1988年初,根据吉林省农电局关于《县(区)农电局工资总额与提成电费挂勾的暂行办法》要求,郊区农电局实行了用电管理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了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用电管理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到年末,全年完成购电量8041.1万千瓦小时,售电量7549.3万千瓦小时,降损节电255万千瓦小时,经济效益达18.9万元。
  [=此处为表格(9~2 1971~1988年购售电量和供电线损率完成情况表)=]
  第四节 线路管理
  70年代以前,郊区的送电线路均属长春电业局,由其负责管理和维修。
  1973年以后,郊区电力部门只负责管理奢大1条13.7公里的送电线路。对全区其它各公社所有的10千伏配电线路和低压线路只起监督和指导作用。1980年,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先后完成了三道、农林、兴隆山、英俊、奋进、净月6个公社范围内100条总长130.64公里的配电线路改造任务。电压由6千伏升高到10千伏。
  1982年,将农村的10千伏配电线路,全部移交给郊区电力部门管理,产权归电力部门所有。同时制定了具体管理方案,按线分工管理,公社农电所承担各自区域内线路的管理任务,线路维修由区电力部门负责提供材料。
  1983年,“奢大”和“长乐”2条送电线路设专职线路巡视员,多年来一直保持标准化水平。
  1987年,区电力部门投资77.1万元,先后改造不合格的配电线路350多公里。到1988年末,全区已有211条480.3公里的达标线路,占全区总数的50%。
  [=此处为表格(9~3 1980年升压改造情况表)=]
  第五节 财务管理
  1949~1963年期间,财务工作主要是收缴电费,从中提取20%的费用其余如数上缴给长春电业局。
  1970年以后,加强了财务管理,经济效益每年以4.16%的速度递增。提
  成电费由1971年的10.4万元增长到1979年的39.2万元,营业外收入由1971年的13.4万元增长到1979年的148.4万元。
  1983年,强化了财务管理工作,健全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和审批手续,配备了专职财务监督员,财务人员要按月进行经济指标核算和落实。对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经常指导和监督,严格按经济法规办事。从此,财务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年末,总收入达到251.6万元,增长率为53%。
  1988年初,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局长负责制和经营承包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实行费用定额承包,使经济效益有明显增长,年末,总收入715.9万元,达到农电有史以来最高水平。
  [=此处为表格(9~4 1978~1988年经济效益统计表)=]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