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治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11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治涝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5
页码: 184-188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郊区境内有伊通河、新凯河、雾开河贯穿南北,自然形成三川两岗。沿河两岸低洼易涝,重点涝区有乐山、东大甸子、新凯河涝区和小片涝区。
关键词: 治涝 水利 长春市

内容

郊区境内有伊通河、新凯河、雾开河贯穿南北,自然形成三川两岗。沿河两岸低洼易涝,重点涝区有乐山、东大甸子、新凯河涝区和小片涝区。全区共有易涝面积19066公顷,其中易涝耕地1.813公顷。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大部分涝区得到治理,基本上改变了十年九涝的局面,使涝洼塘变成了高产稳产的米粮川,为建设商品粮基地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新凯河涝区
  新凯河涝区,位于郊区西部,新凯河中游右岸,南起怀德县界,北抵农安县交界处,西靠新凯河,东邻起伏的台地边缘。总集水面积234.75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台地142.75平方公里,平原92平方公里。涝区包括大屯镇、合心乡和朝阳区的西新乡,21个村,101个社,总耕地面积11067公顷(朝阳区西新乡2520公顷),除西新乡种植部分蔬菜和水田外,其余均为旱田。
  新凯河涝区,以治洪涝和内涝为主。1956年秋到1957年春,大屯区修建新凯河右岸,从十二马架子至于家岭子段堤防。1962年,合心公社修建于家岭——顺山堡——万家桥堤防。1969年秋,全区修十二马架子——于家岭子——顺山堡两段新凯河堤防加高培厚,至此新凯河堤防全部建成。到1986年末,共挖排水干沟14条,支沟66条,田间沟494条,修建桥梁17座,其中永久性14座,木桥3座(现已冲毁),过路涵75处,共完成土方111万立方米,石方2040立方米,混凝土840立方米,动用人工21.72万个,国家投资73万元。经过23年治理,涝灾程度有所缓解,使1180公顷易涝耕地达到防涝标准。
  涝区现有主要排水工程,新凯河干流(右岸)20公里(包括朝阳区西新乡7公里)。永春河堤防23公里,夹板沟、西新河、双龙河、三间河、大谷家窝堡沟回水堤50公里,有排水干沟14条,长63.26公里,排水支沟66条,长20.2公里,田间排水沟494条,配有桥梁17座,过路涵75处,有小(一)型水库和小(二)型水库各1座。但工程不配套,标准低,无强排措施,大水年份外洪顶托,内水排不出,易成涝灾。
  第二节 东大甸子涝区
  东大甸子涝区,位于长春市东北部,南起长图铁路,北抵哈大铁路,西靠伊通河,东至分水岭,涝区总面积35.7平方公里。
  涝区包括二道河子区英俊乡的长江村、金钱村、分水村;兴隆山镇的团结村、三合村、新华村和长春市奶牛场,共两乡(镇)一场,6个村,57个社,总易涝耕地2387公顷(水田630公顷),其中英俊乡852公顷,兴隆山镇1020公顷,奶牛场515公顷。二道河子区和郊区以二排干(机砖厂北800米)为界,以南为英俊乡,以北属兴隆山镇。
  解放前,东大甸子是十年九涝,杂草丛生的地方,当地农民靠砍柴捕鱼度日。1943年,伪政权开始治理东大洼。挖3个沟——奉士沟、东截沟、丰收沟。沟底宽3~5米,沟深1.0~1.5米,全长3.4公里,出口处建钢筋混凝土涵洞一座。同时,疏宽李家店河,河宽15~20米,河深2.5~3.5米,两岸筑有小堤。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治理东大甸子涝区。1957年,长春市支农办公室,组织动员全市人民,在副市长李承琨指挥下,会战东大甸子河网化,在截沟以西,挖2条排水干沟和11条支沟。1964年,兴隆山公社疏通东新开河河道,裁弯取直2.8公里,新修堤防11公里。又在涝区西伊通河岸修建长江、金钱、团结、三合抽水站。1966年5月13日,长春市成立会战指挥部,全市组织10个系统,53个单位12.51万人,公社组织600人,经过70天的奋战,扩建4个排水系统,新建泄干3条,截沟3条,配套5座木桥,2座排水涵洞,共挖土方21万立方米。同年,兴隆山公社又组织力量配套和扩建长江、金钱、团结、三合抽水站。1984年,郊区水利勘测设计队,改建了后潘家、谷家店、太平堡等4座井柱桩桥。
  涝区内主要工程:
  排水工程 有东南两条汇集坡水的截沟长8公里,将坡水分别汇入丰收沟,陶李泄干(原三泄干)和腰屯泄干(原二泄干)。但有淤积,大水年常漫溢淹地。泄水沟道有丰收沟、陶李泄干、腰屯泄干总长9公里。丰收沟两岸有较完整的堤防,但沟道断面小,泄流能力低。陶李泄干左岸堤防为金钱电灌站引水渠,已达到东新开河回水堤高度;右岸尚有几处缺口,堤防高度未达到回水堤高,大水时北侧低洼地漫溢。腰屯泄干两岸堤防都不高,出口有涵洞控制。东新开河水位高时,内水和坡水暂蓄在涝区内,坡水常有漫沟入地。东截沟西有3条排干长13公里,内有11条排支形成河网,将水排入丰收沟。
  防洪工程 伊通河右岸有1条堤长9.6公里,有防洪涵洞3座。东新开河下游有防洪堤两条(左右岸)长11公里,有防洪涵洞3座。
  灌溉工程 有分水、长江、金钱、东苟家、西苟家、三合南站、北站等7处抽水站,装机14台,总容量893千瓦。可灌水田630公顷,蔬菜250公顷。
  其他工程 田间有排水沟536条,长185.1公里,桥梁9座(混凝土桥梁4座),田间过路涵71处168节,挖台条田710公顷。小(二)型水库1座,控制坡水2.6平方公里,总库容20万立方米。
  涝区,经过23年的治理,排灌系统已初具规模,易涝耕地达到10年一遇标准827公顷,达到5年一遇的567公顷,为国家多产粮食4140吨。
  第三节 乐山涝、灌区
  乐山涝、灌区,位于郊区南部新立城水库上游伊通河、伊丹河谷。南邻伊通县东尖乡和伊丹镇,北接新立城水库库区,东西两侧为低山丘陵。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5~6公里,涝区集水面积200平方公里,易涝面积7889公顷,其中,易涝耕地3835公顷。
  涝、灌区包括乐山镇的长胜村、长兴村、长虹村、辛屯村、莲花村、杨木村和大南乡的榆树村、红田8个村,总耕地面积6568公顷,其中水田2100公顷。
  乐山涝区的治理,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防洪,1966年以前,以修建伊通河堤防为主。1956年伊通县组织修建伊通河右岸堤防,南起伊通镇,北至黑鱼沟口长21.5公里(现郊区段10.5公里)。1957年秋,双庙子乡动员全乡人民挖排水沟18条,长23.5公里,排水支沟和田间沟61条。整治黑鱼沟和三家子河,修回水堤6.5公里,修两座柳条坝。1964年夏秋两季,郊区人民政府组织全区劳力,修建伊通河堤防12.53公里,其中,右岸9.48公里加高培厚,扩建左岸民堤3.05公里。
  第二阶段治理内涝,以水平排水为主。1971年乐山公社组织全社劳力,开挖排水干支沟18条,田间排水沟30条。修台条田240公顷。整治黑鱼沟修回水堤10公里。改建和新建电灌站7处,涵洞9座。1972年,乐山公社长兴大队,在王家哨、绳家屯、小郭家屯打井9眼。长虹大队打井6眼。1973年长兴大队又打井17眼,水源有了保证,将沼泽地改种了水田。
  第三阶段打井提水灌田。1975年,乐山公社的长虹和莲花大队组织劳力,打井9眼,到1980年共打井159眼。1985年,乐山井灌区的机电井达到378眼,井灌水田基本连成片。改变了过去大雨大涝,小雨小涝,无雨渍涝的历史局面。1988年末,灌区有机电井450眼,小井222眼,实灌水田1800公顷。
  涝、灌区现有主要工程:
  防洪工程 伊通河干流堤防长16.5公里,其中,右岸12.5公里,左岸4公里,有穿堤涵洞8座,除1座回沟外,其余均可使用。伊丹河堤防长8.4公里,其中,右岸2公里,左岸6.4公里。支流黑鱼沟堤防长5公里,配有穿堤排水涵洞3座。
  排水工程 有排水干沟6条,支沟12条,总长49.6公里。田间排水沟30条,永久性桥梁11座,过路涵管24处,排涝站两处(黑鱼沟和岳家窝堡)装机6台,总容量180千瓦,排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
  蓄水工程 在三家子河上建成一座小(一)型水库(三家子水库),控制面积29.15平方公里,总库容214万立方米,防洪除涝面积540公顷,可灌水田147公顷。
  灌既工程 有电灌站4处,装机7台,总容量216千瓦,打机电井450眼,小井222眼。
  涝区,经过31年的治理,涝灾有所减少,对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生活,收到了显著效果。但是,由于工程不配套,特别田间工程与强排设施不配套,排水沟淤积,排涝站破损等,一遇丰水年,内水排不出,仍有涝灾发生。
  全区尚有小片易涝面积3285公顷,其中易涝耕地2545公顷。主要分布在伊通河沿岸的兴隆山镇幸福村(万宝涝区郊区部分),兰家乡的东道和合隆村,新立城镇的卫星、丰收、先锋、五四、红光、跃进村,永春乡的义和、柳家村,以及雾开河、永春河沿岸的部分地块。
  治理小片涝区,从1964年开始到1988年末,共挖排水干沟43条,支沟94条,田间沟321条;建抽水站8处,装机18台总容量1413千瓦;打机电井106眼,小井199眼;建排涝站1处,装机3台总容量240千瓦;修桥梁15座,涵管桥130座。达到10年一遇,除涝面积2252公顷。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