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099
颗粒名称: 第八篇 水利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41
页码: 166-206
摘要: 本篇记述了长春市郊区水利发展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水资源、水旱灾害、防洪(治河)工程、水库塘坝、治涝、灌溉工程、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施工及管理等。
关键词: 水利 水利建设 长春市

内容

长春市郊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北长72.5公里,东西宽42公里。境内有伊通河、新凯河、雾开河纵贯全区。河谷阶地低洼易涝,波状台地易旱。东北沦陷时期,仅大南乡榆树村有灌区一处,灌溉少数稻田。防洪、涝能力低,洪水横流,泛滥成灾,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郊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开创了综合治水,变害为利的水利建设新局面。
  1957年,兴建防洪工程,建成郊区第一座水库——石碑岭水库。相继修建伊通河、新凯河堤防72.1公里,建涵洞37座。
  从1958年起,在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方针指导下,先后建成富强、爱国等小型水库、塘坝84座。这些小型工程是在大搞群众运动中兴建的。但因缺乏科学态度,盲目施工,已废掉50座,所剩的隐患多,仍是险库。
  进入60年代中期,水利建设转入灌溉工程和内涝治理。集中力量,开发丰收灌区,建5个抽水灌区,改自流灌为提水灌,水田面积迅速扩大,1964年由原来800公顷增到3000公顷。1969年城区蔬菜公社划归郊区管辖后,则以蔬菜水浇为重点。历经13年,初步建成库站相联,蓄提结合,跨流域引水,管道化输水,畦、沟、喷灌相结合的蔬菜水浇网络。共建成蔬菜抽水站267处,固定、半固定喷灌39处,打机电井551眼,为蔬菜水浇提供水源,有效灌溉面积由建国前的93公顷,到1982年达6847公顷。
  治理大片涝区列为水利建设重点,采取治涝工程措施和以稻治涝相结合;水平排水与垂直排水(打井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相结合;拦截坡水蓄、排相结合;高水高排,分散排水等各种办法进行综合治理,先后扩建、改建、配套70多座水库、塘坝和百处抽水站。但是,在大抓灌溉工程中,忽视了对水力资源的科学论证,盲目兴建的工农污水站,徐家窝堡站、爱国水库南、北站,靠边王水库南、北站和兴中站等已全部废掉,造成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水利工作的重点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社会服务。加固伊通河、新凯河堤防,大片涝区配套、改建和配套灌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和河道管理等建设。同时,大屯镇、农林乡打饮水井10眼,工业用水井35眼,解决了人、畜饮水和工业用水。
  1957~1988年全区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616项,完成土方3142万立方米,石方18.41万立方米,混凝土27169立方米,总投资3964.92万元。
  1988年末,全区有水库、塘坝33座,机电排灌站56处,配套机电井374眼,万亩灌区2片,3000亩以上灌区3片,小片灌区48片。实灌面积4402公顷,其中,水田3330公顷,蔬菜1072公顷。加固伊通河堤防38.4公里,新凯河堤防20公里,使全区1.813公顷易涝耕地达到防涝标准。水土流失面积有69%得到治理。
  第一章 水资源
  全区平均年降水量为591毫米,年径流总量为7173.13万立方米,全区水资源总量为18949.1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667万立方米,地下水3111万立方米,污水752万立方米。地表水无开发潜力,只能对现有工程配套挖潜,发挥其效益。地下水有部分开发潜力,分布于大南乡、乐山镇、兰家乡和兴隆山镇的伊通河的河谷区。长春市内排放的污水量大,保证率高,经过处理,达到农田供水标准后,可为兴隆山镇和兰家乡的部分沿河村屯提供可靠的可利用水资源。
  第一节 河流
  伊通河 伊通河发源于伊通县板石乡青顶子岭北,经柳罐印子屯进入郊区境内,经乐山镇的于磨房屯后入新立城水库。出库后流经永春乡的龙王庙、莲花泡和新立城镇的袁家窝堡、南岗子、红咀子入市区后,经东大甸子涝区二排干(长春市第一机砖厂北800米)处,又流入郊区境内,再经兴隆山镇的西苟家屯、三家子屯,大房子屯和兰家乡的尹家屯,在马哨口屯出境,在德惠县靠山屯入饮马河。全长342.5公里,流域面积8440平方公里。郊区境内段50.26公里,流域面积711.16平方公里。伊通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4.215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为5456.49万立方米。新立城水库以上为上游,两岸为丘陵,河谷宽1~2公里,河道弯曲,河槽宽而浅,河底多为泥砂夹砾石。新立城水库以下郊区境内为中游,两岸为台地,半平原地带,河谷宽5~10公里,河道弯曲,河槽窄浅,一般呈“V”形。丰水年水面宽70~300米,水深4.5~5.5米,流速0.9~1.3米每秒。平水年水面宽25~50米,水深2~2.5米,流速0.8米每秒。枯水年水面宽1~30米,水深0.5米,流速0.3米每秒。
  伊通河干流上有大型水库一座——新立城水库,有百千瓦抽水站5处,小型抽水站14处。境内主要支流有新凯河、伊丹河、小河沿子河。
  新凯河 新凯河发源于伊通县景台乡大黑山庙岭。系自然河道,河道窄浅多弯,经怀德县的范家屯流入郊区合心乡的王家楼屯、石虎屯,在姜家店屯出境。在农安县代平房屯入伊通河。全长113.7公里,流域面积2289平方公里,郊区境内河长18公里,流域面积207.75平方公里。新凯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195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为952.66万立方米。郊区段内河槽窄浅,呈“U”形,水势平稳。水量随季节变化,除大洪水跑滩外,一般均不超过100米,枯水期窄到2米。特大洪水时水深可达7米,常见洪水2~4米,枯水期在1米以下,有时发生河干。特大洪水时流速不超2米每秒,常见洪水1.3米每秒,平水时在1米每秒以下。河水因受范家屯糖厂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排放废水污染,总污染指数为6.87,为重度污染,不能饮用。
  伊丹河 伊丹河发源于伊通县二道乡流沙村夹槽屯东南。流径伊通县的二道乡、伊丹乡,在郊区乐山镇的前瓮圈屯入境,流经腰瓮圈屯、双榆树屯、徐家屯,在霍家店屯分两支:一支为老河道,流经霍家店屯,在于家磨坊屯北一公里处入伊通河。另一支是引伊丹河水种水田,挖的引渠变为伊丹河主河道。流经郊区大南乡的窨子屯、刘家屯、何家窝堡屯,在腰孤榆树屯入新立城水库。全长58.5公里,流域面积483平方公里,郊区境内河长15公里,流域面积29.8平方公里。
  小河沿子河 小河沿子河发源于郊区农林乡的孔家屯。流经农林乡的安家沟屯、朱大屯、董家店屯后入净月水库,出库后流经南关区净月乡的逯家湾屯、小河台屯、东小河沿子屯后,在南郊电灌站—号闸入伊通河。全长24.8公里,流域面积98.6平方公里。郊区境内河长16.5公里,流域面积79平方公里。
  雾开河 雾开河发源于双阳县泉眼沟乡的后砬子屯东,流经三道镇的大顶子屯、和平村、四合村,在兰家岗子屯出境,后流入九台县的五一水库。全长132公里,流域面积1198平方公里。郊区境内河长21.5公里,流域面积95.02公里。平均年降水量为0.58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为765.98万立方米。河道弯曲、河岸较陡,河槽较窄,在30米以内,一般呈“V”形。河水季节性变化大,盛夏降雨集中,河槽窄浅,河水一时宣泄不下,常漫溢出槽成灾,在枯夏少雨季节,河槽水量极小。
  第二节 地下水
  郊区地下水年补给量为11776万立方米,年开采资源为4740万立方米,有开发潜力。根据郊区地下水成因,涌水量大小,可分4个区:
  冲积河谷富水区
  伊通河谷富水区 分布在乐山镇、大南乡的伊舒槽地和新立城镇、永春乡、兴隆山镇的伊通河谷平原。含水层为砾石中粗砂,含水层厚度一般2~3米,最厚的伊舒槽地,中部达10~20米。地下水埋深,枯水期2~4米,丰水期1~3米。中部富水性好,单井涌水量1000~3000吨/日;向两侧逐渐变弱,单井涌水量为100~1200吨/日。
  新凯河谷中等富水亚区 分布于合心乡、大屯镇的新凯河谷,含水层为粉细砂,含水层厚1~2米,单井涌水量为100~500吨/日。
  波状平原富水不均匀区 分布于伊通河河谷两侧的台地上,根据富水程度分为:
  波状平原冲洪积砂砾石水量丰富亚区,分布于兰家乡的兰家屯一带,含水层厚度一般1~3米,最大5~6米。地下水埋深一般3~6米,最深达19米,单井涌水量500~1000吨/日。
  波状平原水量贫乏亚区分布在兰家、永春乡和兴隆山镇及新立城镇台地上,无良好含水层,水量贫乏,仅在黄土中含少量地下水,单井最大涌水量小于100吨/日。
  基岩孔隙裂隙富水区 碎屑岩孔隙裂隙富水量中等富水亚区。含水层为白系青山口组和泉头组三四段,含水层为胶结较差的中、粗砂岩,层次厚度不等。最大单井涌水量为100~500吨/日。
  构造破碎带富水亚区 水量较丰富的獾子洞至兴隆沟富水段,富水较好,含水部位40~60米,最深70~120米,长约30公里,宽1~2公里,单井涌水量500~1000吨/日。水量中等的哈达窝堡富水段,分布于合心乡的哈达窝堡一带,处于伏龙泉组,长约3.5公里,宽约0.3公里。裂隙发育深度30~60米,单井涌水量为100~500吨/日。
  水量中等的玄武岩孔隙裂隙富水亚区。分布于大屯镇的阜丰山一带。在玄武岩孔洞,节理裂隙及喷发间歇面赋水,赋水性由火山口向四周变好。单井涌水量100~500吨/日。
  水量贫乏的网状风化裂隙水区 分布于境内的东南半山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裂隙中,储存条件不好,水量贫乏,单井涌水量小于100吨/日。
  第三节 开发利用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到1988年末,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2667万立方米,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37.2%。开发利用污水752万立方米。配套能用的机电井374眼,小井421眼,工矿企业用水井66眼。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3196万立方米,占地下水资源总量的27.1%,占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67.4%。
  1988年,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其他实际用水量6068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635万立方米,地下水3111万立方米,污水322万立方米。
  农业用水 农业用水量4552万立方米,占工程供水能力的66%。其中水库、塘坝148万立方米,占水库、塘坝供水能力的27%。用地表水量2223万立方米,占抽水站供水能力的77%,提取地下水量2181万立方米,占机电井供水能力的71.4%。
  工业用水 工业用水量300万立方米。其中区工业和乡(镇)企业用水103万立方米,省、市和驻区单位用水197万立方米,均是地下水。
  生活用水乡(镇)人民生活用水总量512万立方米。其中农村人口用水373万立方米。乡(镇)人口用水139万立方米,均是地下水。
  其他用水 其他用水量704万立方米(地下水118万立方米,地表水586万立方米)。其中畜牧用水93万立方米,林业用水106万立方米,渔业用水505万立方米。
  地表水再无开发潜力,只能对现有工程配套挖潜,充分发挥效益。地下水尚有开发的潜力。但水资源不均衡,水利灌溉工程绝大部分在伊通河流域内,而新凯河和雾开河流域水资源贫乏。
  第二章 水旱灾害
  清道光五年(1825年)至1988年,境内灾害67次。其中水灾42次,旱灾25次。水灾多于旱灾,重于旱灾。
  第一节 水灾
  从清道光五年(182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据《五百年旱涝史》记载,共发生水灾8次。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降暴雨,伊通河水面宽2366米,洪峰流量1790立方米每秒,是伊通河历史洪水顺位最高的一年。十里堡、南岗子、黑鱼泡等屯的房屋被冲毁。
  清宣统二年(1910年)至1948年发生大、小水灾15次。据吉林省洪水调查记载,1923年8月6日降大雨,达到107.9毫米。新凯河水位猛涨,洪峰流量923立方米每秒,河水漫溢,滩地成灾,平地水深没腰,谷子、大豆全淹没,高粱露个头。十二马架子屯有7户房屋全倒。伊通河大桥被冲坏,吉长铁路沿线桥梁损坏11处。
  1949~1956年发生水灾5次。1951年8月14日和28日两次下大暴雨,伊通河水位猛涨,堤防决口18处,有9个区71个村427个自然屯受灾,遭灾农田36466公顷,冲毁房屋300余间。灾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灾区人民。中央人民政府派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率领东北水灾慰问团到兰家乡马哨口屯慰问。国家拨救灾棉布7千尺,粮食7百吨。吉林省政府派医疗队医治370人,长春县政府组织畜牧医疗队,医治病畜211头。
  1953年6~8月,降雨346毫米。8月21日伊通河水位猛涨,洪峰流量1050立方米每秒,洪水面宽2263米。农田受灾面积16719公顷,其中内涝12402公顷。在兰家乡马哨口地方临河有3个大“围子”,共住30户人家,东西有横堤保护3个围子。伊通河涨水冲开横堤与围坝,20户房子被冲倒。1956年6~7月降雨566毫米,农田受灾面积2万公顷,冲毁桥梁181座,道路53公里。
  1957~1988年发生水灾13次。1964年7~8月份降雨474毫米,新立城水库水位猛涨,上游的伊通河水位达到堤顶,整个堤段过水,决口3处,将修堤的1200名民工堵截在洪水中,有5个自然屯被洪水围困。乐山公社的莲花大队、双庙子大队、长兴大队一带一片汪洋,全区受灾面积9333公顷。长春市人委闻讯后,派飞机将救灾物资、食品投到灾区。灾后,市、区领导亲自到乐山公社的莲花大队、双庙子大队等挨户慰问,帮助社员安排生产自救。
  1985年7月7日夜降大雨,降雨量达673.7毫米,富强、爱国等37座水库、塘坝超过汛期水位,提闸放水渍淹全区耕地36833公顷,其中内涝25167公顷,洪涝11666公顷。成灾面积26100公顷,绝收面积14400公顷。全区10个乡(镇),92个村656个社遭灾,损失粮食109万公斤,淹死大牲畜17头,猪羊156头,家禽21万只,倒塌房屋2540间,畜舍2630个,冲毁鱼池128处,冲走鱼苗785万尾,冲毁桥涵295处,电机井52眼,排涝站2处,电灌站17处,拦河坝12处,溃堤42处18270米,直接损失5980万元。灾后,区委和区政府组织7个乡(镇)上万人抢修水毁堤防。对伊通河堤防兴隆山镇和兰家乡段回水堤进行加固12.9公里,完成土方11.3万立方米。加固水库、塘坝12座,新修和维修渠道17条,5.18公里,新挖和清淤排涝沟737条,长97.47公里,堵决口5处,长120米,打机电井39眼,修乡路130条,长45公里,修桥涵292座。同时,抽调550名机关干部,到重灾村屯,组织群众排除农田积水面积4867公顷,扶起倒伏庄稼1587公顷。组织千人搞运输,恢复20个砂场,新建60个砂场,有2300人挖砂子。有7450人进城做工。新办村企业60个,安排1906人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国家下拨救济款236.3万元,粮食25.5万公斤,木材626立方米,157户盖了新房380间,为1658户居民维修房屋3029间。由于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奋斗,减轻了灾害程度,秋后粮食达1.4亿公斤,人均收入544元。
  1986年7月份连降大雨和暴雨,部分地方降大暴雨,全区平均降雨量358毫米。3处电灌站被淹,淹没3眼电机井和11眼小井,冲跑鱼苗14.63万尾。由于伊通县境内降大暴雨,伊丹河拦河坝被毁,大南乡的刘家屯、印子屯被洪水包围,冲毁房子128间。同时,新立城水库水位猛涨,放流量加大,兰家乡的“妇女壕”回水堤决口,尹家屯、马哨口屯被淹。全区有10个乡(镇)53个村,490个自然屯遭受水害。受灾面积19353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3%,其中内涝11600公顷,洪涝7753公顷。绝收面积7153公顷,危险房屋9260间,倒塌房屋2110间,畜舍2705间,损失粮食34.5万公斤。灾后,各有关部门十分关心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郊区保险公司对大南乡西刘家屯80多户的倒塌房屋支付保险金15万元,全盖上了砖木结构的新房。郊区政府下拨各种水泵57台,胶管171根,抢排田间积水,恢复生产,经群众的努力获得好收成,全区粮食总产量158119吨,人均收入620元。
  第二节 旱灾
  清道光五年(1825年)至1988年,发生大、小旱灾25次。
  据1920年6月4日,长春县知事禀报灾情资料记载,长春县境内,上年秋冬雨雪少,入春以来虽下小雨,但湿润不透浮土,加之气温高,春季干旱,农民虽播种,田苗未见出土,全县除低洼地有少数青苗外,平坦和高岗地有一半未播种,已播种的均未出苗,出现大旱。
  1958年全区出现严重干旱。从播种到7月末未下透雨,5、6、7三个月仅降雨131.3毫米,是平均降雨324.5毫米的40%,7月份只降雨58.7毫米,是平均降雨178.7毫米的32.8%。新凯河、雾开河、永春河全部断流。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旱情,省委和省政府发出抗旱决定。长春市组织15万人抗旱大军,从7月25日分赴郊区各公社同社员一起抗旱。全区社员拿出8000付水桶,2000口大缸,12800个大盆,改装640个水车。同时,社员自动投资1.1万元购买提水工具。秋后菜粮均获得好收成,蔬菜总产量2.5亿公斤,粮豆总产9.167吨。
  1982年,全区遭受旱灾。从4月初到9月末,平均降雨208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512毫米少304毫米,境内的伊通河(除新立城水库至净水场板桥河段外),新凯河、雾开河、永春河都断流,131座水库、塘坝中有40座干枯,66座水库水位在死库容以下;地下水位下降,有149眼机电井抽不上水。全区受旱面积52267公顷。早夏菜4000公顷中有2000公顷基本绝收。旱田有1400公顷缺苗或无苗。国家关心灾区群众,下拨137万元抗旱经费,购买了轻型喷灌机和小水泵368台,运水皮胶囊1500个,胶管42根,抢修抽水站2处,打抗旱井81眼。坐水定植夏菜4400公顷,拉水浇菜4000公顷。旱田坐水种3700公顷,补苗1200公顷。秋后,蔬菜总产3.8亿公斤,粮食总产144608吨。
  1984年春旱,受害面积16117公顷,其中,炕种1.133公顷,芽干4358公顷,坏种1626公顷。从5月15日起,全区为抗春旱夺全苗,日出勤8万人,汽车300台,拖拉机200台,小四轮400台,畜力车4000台奋战在田间。为战胜旱灾,市政府拨给郊区抗旱经费4万元,郊区自筹45万元,社队自筹19.3万元。用这些钱打抗旱井42眼,购买轻型抽水机97台,小水泵43台,大、小胶囊1071个,大缸2000个。全区抗旱面积6911公顷,其中水浇1074公顷,补种2576公顷,毁种3261公顷。秋后,蔬菜和粮豆均获较好的收成。
  第三章 防洪(治河)工程
  清嘉庆五年(1800年),准许民人在境内开荒耕地以来,土地占有者为防止水患保护耕地,开始在伊通河、新凯河河道两岸筑堤。因无统一规划,所修堤防断面不规整,堤身不衔接,防洪标准低,没起到防洪作用。
  1931年东北沦陷,日本侵略者为长期占领东北,于1936~1937年迫使农民修筑伊通河,从一间堡至马哨口一段两岸修8850米堤防。
  解放后,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从1957~1988年,经多年治理,使沿河两岸的8个乡(镇)20个村,74个自然屯,5567公顷农田基本免遭水患,人民安居乐业,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
  第一节 伊通河防洪治理
  河流治理 伊通河原为自然河道,未经人工开挖。1935年移居伊通县乐山的朝鲜族人,在伊通河右岸挖渠道修3处柳条拦河坝,引水开种水田,导致伊通河沿渠道改道。1965年秋乐山公社长兴大队,动用人工2500个,对伊通河的刘家窝堡一段河道裁弯1000米,完成土方1.6万立方米。同年,兴隆山公社的幸福大队和三合大队,动用人工3100个,对鸭子张、金融堡两段伊通河河道裁弯长520米,完成土方0.96万立方米。1987年,国家投资16.71万元,对兴隆山镇的幸福村鸭子张、大房子和德惠县交界处三段伊通河道裁弯取直长500米,完成土方5.56万立方米。
  堤防建设 1936年以前,伊通河两岸堤防各段之间不连贯,缺乏整体性,防洪作用不大。1936~1937年长春县伊通河堤防事务所,从卡伦、万宝山、合隆、北新、兴隆山等村征集民夫,用3个秋冬完成了一间堡到马哨口一段伊通河堤防的整修。
  1957年,兴隆山区对伊通河右岸一间堡至李家店提段进行修建,总投资3.1万元,完成土方7.7万立方米,石方400立方米,混凝土40立方米。1964年6月,郊区组织兴隆山、城西、大南、西新、新立城、永春、兰家、合心、乐山九个公社2000名民工,对乐山公社的黑鱼沟至辛屯伊通河两岸堤防进行整修,总长12.53公里,其中左岸3.05公里,右岸9.48公里,共完成土方15万立方米,总投资32.45万元。同年秋冬,国家投资47万元,完成伊通河郊区段堤防建设工程总长38.4公里,完成土方61.5万立方米,石方3060立方米,基本达到抗洪标准。
  1985年,因特大洪水,伊通河下游部分堤段决口。郊区政府于10月21日组织8个乡(镇)万余名劳力,分两路施工。一路由大南、农林、新立城、兴隆山4个乡(镇)修右岸堤防鸭子张——大房子段;另一路由大屯、永春、合心、兰家4个乡(镇)修左岸堤防吕家店——谢家店及小南河(伊通河右岸支流)回水堤,全面加高培厚和补修,5天完成土方18.9万立方米,总投资14.65万元。
  1986年10月,总投资9.1万元,对兴隆山镇和兰家乡段的伊通河堤防进行全面加固,共完成土方26.95万立方米。1987年11月11日,乐山镇动员全镇劳力整修伊通河左岸长兴村堤段,加高培厚4.75公里,完成土方6.3万立方米。
  郊区境内伊通河段堤防两侧营造护堤林长10.5公里,共栽10.48万株树。
  第二节 新凯河防洪治理
  河流治理 新凯河原为自然河道,河道窄浅弯曲,每逢汛期河水出槽,漫溢成灾。
  1961年在新凯河的主河道上,建成顺山堡分洪闸,分新凯河水,非汛期提闸,将新凯河污染的水排入老河道;遇洪水合闸,将水导入太平池水库;大洪水时还可分洪于老河道,以保证太平池水库的安全。同年秋,驻长部队组织5000人,对合心公社的姜家店至农安县的万家桥河段进行了裁弯取直。1973年10月,合心公社组织劳力,又对王家楼到后石虎屯之间原新凯河老河道裁弯取直6000米。这条沟现已成为新凯河涝区合心乡的主要排干。
  堤防建设 东北沦陷时期的1943年春,疏浚新凯河河道时,将挖出的土方置于河道两侧筑成两段堤防,虽整体性强,断面规整,但堤渠窄防洪标准低,发生洪水,出槽漫堤,淹浸农田,毁坏房屋。
  1956年秋,大屯区委动员全区劳力,整修十二马架子至合心乡的于家岭子段新凯河堤防,修堤长9247米,完成土方17.1万立方米。1962年秋,为防止姜家店至农安县万家桥的河水出槽,排出哈达大队的内水,以及王家楼至姜家店老河道回水出槽,由合心公社组织劳力,解放军一个团参加,军民共同努力大干十天,形成了(郊区部分)完整的国堤。1969年秋,郊区革命委员会统一组织劳力,对大屯公社的十二马架子——合心公社的于家岭子屯堤段加高培厚13公里。
  新凯河干流右岸堤防建设,南起大屯镇的十二马架子,北至农安县的万家桥全长20公里。其中大屯镇3公里,西新乡7公里,合心乡10公里。建有穿堤排水涵洞14座,其中大屯镇5座,西新乡4座,合心乡5座。堤距150~200米,堤身高2~3米,保护3个乡(镇)18个屯,耕地1533公顷。从1970~1988年运行,基本达到防洪目的。
  新凯河堤防两侧营造护堤林18.2公里,植树17.2万株。
  第四章 水库塘坝
  1913年,当时移居境内的朝鲜族人,在大南乡印子屯的伊丹河上修筑柳条坝,引水种植水田。东北沦陷时期的1935年,伪政权为解决“新京”(长春)市供水水源,在农林乡丁家沟屯西南500米处修建了净月水库。
  1956年4月,动工兴建市郊第一座小型水库——石碑岭水库。1957年秋,郊区兴建大屯区富强水库。1958年又修建爱国、红旗等水库、塘坝80座。到1982年,全区有水库、塘坝106座,其中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26座,塘坝71座。1983年后,因区划变动,大部分水库、塘坝划归城区。1988年末,全区有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16座,塘坝12座。
  郊区兴建的水库、塘坝,在防洪排涝,农田灌溉,发展养鱼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多数水库、塘坝修建于“大跃进”年代,由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工程质量差,病险多,台地和漫岗地区的小型水库,年调节水量无保证,灌溉效益低。
  第一节 小(一)型水库
  1988年,全区实有小(一)型水库5座,控制面积129.6公里,年平均径流量859.58万立方米,总库容101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31.34万立方米,年调节水量296.18万立方米,实灌水田79公顷。
  富强水库 位于大屯镇富强村南阳堡屯北,永春河支流富裕河上,下游距长大铁路、长沈公路6公里,控制面积16.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5.68万立方米,总库容21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7.89万立方米。大坝均为土坝,坝长706米,坝高5.5米,坝顶高程210.47米,迎水面干砌块石护坡。坝东配有直径1000毫米输水洞,最大泄量1.7立方米每秒,坝西设三孔开敞式宽顶堰溢洪道(3×1.7米),堰顶高程208.03米,最大泄量16.4立方米每秒。工程总投资14万元,动用人工12万个,土方9万立方米,石方6300立方米,混凝土350立方米。设计灌水田30公顷,防洪排涝面积300公顷,保护一个自然屯。富强水库,始建于1957年秋。未建水库前,富裕河两岸一遇洪水,泛滥成灾。建成后,下游开垦50公顷耕地,300余顷洼地也变成了高产稳产农田。自1958~1988年,利用水面养鱼,共产鲜鱼169吨。1988年灌水田30公顷。
  第二节 小(二)型水库
  1982年,全区有18座小(二)型水库。1985年水毁2座,1988年末,实有16座,控制面积83.0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10.93万立方米,总库容500.7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93.3万立方米,年调节水量216.72万立方米,灌水田45公顷。
  石碑岭水库 位于三道镇先锋村邰家屯东,伊通河支流鲶鱼沟上,石碑岭山南麓。净月区于1956年4月,动员1050名劳力开始修建,翌年11月竣工,是郊区最早建成的小型水库。1982年,郊区水利区划重新核定,控制面积3.6平方公里,总库容14.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68万立方米,调节水量5.3万立方米,1988年灌水田3公顷。
  第三节 塘坝
  全区有塘坝12座,均在伊通河流域内。其中乐山镇4座,农林乡、永春乡各3座,兴隆山镇、新立城镇各1座。总集水面积34.03平方公里,总库容48.2万立方米,调节水量33.96万立方米。1988年,实灌水田19公顷,养鱼水面34公顷,产鲜鱼1.6吨。
  附:大、中型水库简介
  附:大、中型水库简介
  净月水库 位于郊区农林乡丁家沟屯西南伊通河支流的小河沿子河丁家沟段,库区伸向农林乡境内。原是一座以供给长春市工业、生活用水为主,兼顾防洪、除涝、养鱼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集水面积7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645.3毫米,径流量683万立方米。
  净月水库,由日本在伪满的关东厅土木课设计,伪国都建设局技术处水道科施工。1934年5月动工,1935年11月竣工。1936年1月开始供水。水库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2270万立方米。正常高水位234米,相应库容2487万立方米,淹没面积430公顷。设计日供水量4万立方米。净月水库大堤,为亚粘土均质土坝,坝长555米,坝顶高程237.5米,最大坝高19.5米,坝顶宽8米,放水塔(圆形)在大坝左侧,内径3.66米,进口底板高程220米,开敞侧槽式溢洪道在左端,净宽20.4米,堰顶高程234米。
  净月水库,原由长春市城建局管理,现归长春市净月水库管理处管理,是北方较好地旅游圣地。该水库自1936年开始运行以来,发挥了较好的供水、防洪除涝等综合效益。1962年新立城水库投入使用后,它由主要水源变辅助水源,对缓解长春市用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新立城水库 位于郊区新立城镇赵家屯南的伊通河干流上。是一座以供给长春市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为主,同时兼顾下游防洪、排涝、发电、养鱼和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又是长春市旅游地。集水面积1970平方公里,其中,控制郊区境内314.3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601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34亿立方米。
  新立城水库,由城建部东北给水排水设计院设计,水库工程处组织施工,1958年7月20日开工,1962年11月竣工。水库防洪原设计为百年一遇洪水标准,千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峰流量为1130立方米每秒,相应库水位219.09米,库容3.07亿立方米。校核洪峰流量为2020立方米每秒,相应库水位220.37米,库容3.96亿立方米。水库保坝工程设计以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洪峰流量1880立方米每秒,相应库水位220.48米,库容4.05亿立方米,复核洪峰流量6850立方米每秒,相应库水位222.64米,库容5.92亿立方米。正常高水位218.83(汛限水位),相应库容2.9亿立方米,死水位210.8米,相应库容0.15亿立方米。移民高程221米,淹没面积7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200公顷,迁移2431户,拆迁房屋3998间。设计城市供水量日平均22.1万吨。
  新立城水库大坝为亚粘土均质土坝,全长2680米,最大坝高18.15米,坝顶宽6米,坝顶高程223.95米。大坝西侧配有开敞河岸式溢洪道,堰顶高程214.38米,净宽30米,最大泄量1100立方米每秒。第二溢洪道(保坝),堰顶高程212米,净宽36米,最大泄量1940立方米每秒。大坝西端配有输水洞,进口底板高程207米,最大泄量29.8立方米每秒。
  水库运行以来,有较显著的效益。累积为长春市供水17.56亿立方米,确保了长春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为农田灌溉提供4.52亿立方米水量。拦截1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48次,4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7次,46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4次,使长春市、郊区、德惠、农安的73.5万人,62733公顷耕地和哈大、吉长、长白铁路免遭洪水浸害。
  第五章 治涝
  郊区境内有伊通河、新凯河、雾开河贯穿南北,自然形成三川两岗。沿河两岸低洼易涝,重点涝区有乐山、东大甸子、新凯河涝区和小片涝区。全区共有易涝面积19066公顷,其中易涝耕地1.813公顷。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大部分涝区得到治理,基本上改变了十年九涝的局面,使涝洼塘变成了高产稳产的米粮川,为建设商品粮基地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新凯河涝区
  新凯河涝区,位于郊区西部,新凯河中游右岸,南起怀德县界,北抵农安县交界处,西靠新凯河,东邻起伏的台地边缘。总集水面积234.75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台地142.75平方公里,平原92平方公里。涝区包括大屯镇、合心乡和朝阳区的西新乡,21个村,101个社,总耕地面积11067公顷(朝阳区西新乡2520公顷),除西新乡种植部分蔬菜和水田外,其余均为旱田。
  新凯河涝区,以治洪涝和内涝为主。1956年秋到1957年春,大屯区修建新凯河右岸,从十二马架子至于家岭子段堤防。1962年,合心公社修建于家岭——顺山堡——万家桥堤防。1969年秋,全区修十二马架子——于家岭子——顺山堡两段新凯河堤防加高培厚,至此新凯河堤防全部建成。到1986年末,共挖排水干沟14条,支沟66条,田间沟494条,修建桥梁17座,其中永久性14座,木桥3座(现已冲毁),过路涵75处,共完成土方111万立方米,石方2040立方米,混凝土840立方米,动用人工21.72万个,国家投资73万元。经过23年治理,涝灾程度有所缓解,使1180公顷易涝耕地达到防涝标准。
  涝区现有主要排水工程,新凯河干流(右岸)20公里(包括朝阳区西新乡7公里)。永春河堤防23公里,夹板沟、西新河、双龙河、三间河、大谷家窝堡沟回水堤50公里,有排水干沟14条,长63.26公里,排水支沟66条,长20.2公里,田间排水沟494条,配有桥梁17座,过路涵75处,有小(一)型水库和小(二)型水库各1座。但工程不配套,标准低,无强排措施,大水年份外洪顶托,内水排不出,易成涝灾。
  第二节 东大甸子涝区
  东大甸子涝区,位于长春市东北部,南起长图铁路,北抵哈大铁路,西靠伊通河,东至分水岭,涝区总面积35.7平方公里。
  涝区包括二道河子区英俊乡的长江村、金钱村、分水村;兴隆山镇的团结村、三合村、新华村和长春市奶牛场,共两乡(镇)一场,6个村,57个社,总易涝耕地2387公顷(水田630公顷),其中英俊乡852公顷,兴隆山镇1020公顷,奶牛场515公顷。二道河子区和郊区以二排干(机砖厂北800米)为界,以南为英俊乡,以北属兴隆山镇。
  解放前,东大甸子是十年九涝,杂草丛生的地方,当地农民靠砍柴捕鱼度日。1943年,伪政权开始治理东大洼。挖3个沟——奉士沟、东截沟、丰收沟。沟底宽3~5米,沟深1.0~1.5米,全长3.4公里,出口处建钢筋混凝土涵洞一座。同时,疏宽李家店河,河宽15~20米,河深2.5~3.5米,两岸筑有小堤。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治理东大甸子涝区。1957年,长春市支农办公室,组织动员全市人民,在副市长李承琨指挥下,会战东大甸子河网化,在截沟以西,挖2条排水干沟和11条支沟。1964年,兴隆山公社疏通东新开河河道,裁弯取直2.8公里,新修堤防11公里。又在涝区西伊通河岸修建长江、金钱、团结、三合抽水站。1966年5月13日,长春市成立会战指挥部,全市组织10个系统,53个单位12.51万人,公社组织600人,经过70天的奋战,扩建4个排水系统,新建泄干3条,截沟3条,配套5座木桥,2座排水涵洞,共挖土方21万立方米。同年,兴隆山公社又组织力量配套和扩建长江、金钱、团结、三合抽水站。1984年,郊区水利勘测设计队,改建了后潘家、谷家店、太平堡等4座井柱桩桥。
  涝区内主要工程:
  排水工程 有东南两条汇集坡水的截沟长8公里,将坡水分别汇入丰收沟,陶李泄干(原三泄干)和腰屯泄干(原二泄干)。但有淤积,大水年常漫溢淹地。泄水沟道有丰收沟、陶李泄干、腰屯泄干总长9公里。丰收沟两岸有较完整的堤防,但沟道断面小,泄流能力低。陶李泄干左岸堤防为金钱电灌站引水渠,已达到东新开河回水堤高度;右岸尚有几处缺口,堤防高度未达到回水堤高,大水时北侧低洼地漫溢。腰屯泄干两岸堤防都不高,出口有涵洞控制。东新开河水位高时,内水和坡水暂蓄在涝区内,坡水常有漫沟入地。东截沟西有3条排干长13公里,内有11条排支形成河网,将水排入丰收沟。
  防洪工程 伊通河右岸有1条堤长9.6公里,有防洪涵洞3座。东新开河下游有防洪堤两条(左右岸)长11公里,有防洪涵洞3座。
  灌溉工程 有分水、长江、金钱、东苟家、西苟家、三合南站、北站等7处抽水站,装机14台,总容量893千瓦。可灌水田630公顷,蔬菜250公顷。
  其他工程 田间有排水沟536条,长185.1公里,桥梁9座(混凝土桥梁4座),田间过路涵71处168节,挖台条田710公顷。小(二)型水库1座,控制坡水2.6平方公里,总库容20万立方米。
  涝区,经过23年的治理,排灌系统已初具规模,易涝耕地达到10年一遇标准827公顷,达到5年一遇的567公顷,为国家多产粮食4140吨。
  第三节 乐山涝、灌区
  乐山涝、灌区,位于郊区南部新立城水库上游伊通河、伊丹河谷。南邻伊通县东尖乡和伊丹镇,北接新立城水库库区,东西两侧为低山丘陵。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5~6公里,涝区集水面积200平方公里,易涝面积7889公顷,其中,易涝耕地3835公顷。
  涝、灌区包括乐山镇的长胜村、长兴村、长虹村、辛屯村、莲花村、杨木村和大南乡的榆树村、红田8个村,总耕地面积6568公顷,其中水田2100公顷。
  乐山涝区的治理,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防洪,1966年以前,以修建伊通河堤防为主。1956年伊通县组织修建伊通河右岸堤防,南起伊通镇,北至黑鱼沟口长21.5公里(现郊区段10.5公里)。1957年秋,双庙子乡动员全乡人民挖排水沟18条,长23.5公里,排水支沟和田间沟61条。整治黑鱼沟和三家子河,修回水堤6.5公里,修两座柳条坝。1964年夏秋两季,郊区人民政府组织全区劳力,修建伊通河堤防12.53公里,其中,右岸9.48公里加高培厚,扩建左岸民堤3.05公里。
  第二阶段治理内涝,以水平排水为主。1971年乐山公社组织全社劳力,开挖排水干支沟18条,田间排水沟30条。修台条田240公顷。整治黑鱼沟修回水堤10公里。改建和新建电灌站7处,涵洞9座。1972年,乐山公社长兴大队,在王家哨、绳家屯、小郭家屯打井9眼。长虹大队打井6眼。1973年长兴大队又打井17眼,水源有了保证,将沼泽地改种了水田。
  第三阶段打井提水灌田。1975年,乐山公社的长虹和莲花大队组织劳力,打井9眼,到1980年共打井159眼。1985年,乐山井灌区的机电井达到378眼,井灌水田基本连成片。改变了过去大雨大涝,小雨小涝,无雨渍涝的历史局面。1988年末,灌区有机电井450眼,小井222眼,实灌水田1800公顷。
  涝、灌区现有主要工程:
  防洪工程 伊通河干流堤防长16.5公里,其中,右岸12.5公里,左岸4公里,有穿堤涵洞8座,除1座回沟外,其余均可使用。伊丹河堤防长8.4公里,其中,右岸2公里,左岸6.4公里。支流黑鱼沟堤防长5公里,配有穿堤排水涵洞3座。
  排水工程 有排水干沟6条,支沟12条,总长49.6公里。田间排水沟30条,永久性桥梁11座,过路涵管24处,排涝站两处(黑鱼沟和岳家窝堡)装机6台,总容量180千瓦,排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
  蓄水工程 在三家子河上建成一座小(一)型水库(三家子水库),控制面积29.15平方公里,总库容214万立方米,防洪除涝面积540公顷,可灌水田147公顷。
  灌既工程 有电灌站4处,装机7台,总容量216千瓦,打机电井450眼,小井222眼。
  涝区,经过31年的治理,涝灾有所减少,对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生活,收到了显著效果。但是,由于工程不配套,特别田间工程与强排设施不配套,排水沟淤积,排涝站破损等,一遇丰水年,内水排不出,仍有涝灾发生。
  全区尚有小片易涝面积3285公顷,其中易涝耕地2545公顷。主要分布在伊通河沿岸的兴隆山镇幸福村(万宝涝区郊区部分),兰家乡的东道和合隆村,新立城镇的卫星、丰收、先锋、五四、红光、跃进村,永春乡的义和、柳家村,以及雾开河、永春河沿岸的部分地块。
  治理小片涝区,从1964年开始到1988年末,共挖排水干沟43条,支沟94条,田间沟321条;建抽水站8处,装机18台总容量1413千瓦;打机电井106眼,小井199眼;建排涝站1处,装机3台总容量240千瓦;修桥梁15座,涵管桥130座。达到10年一遇,除涝面积2252公顷。
  第六章 灌溉工程
  解放前,农民用土井水浇菜,挖渠筑坝引河水种水田。
  解放后,全区人民经过30多年的辛勤努力,到1988年末,已建成万亩以上丰收灌区和乐山井灌区,3千亩以上灌区3片,小片蓄水灌区,提水灌区和井灌区遍布全区,水田灌溉面积3333公顷。蔬菜灌溉工程到1982年末,有抽水站317处,机电井863眼。另有为抽水站调水量的水库、塘坝53座,实灌蔬菜5388公顷,占蔬菜总面积的51%,蔬菜总产4.8亿公斤。
  第一节 水田灌溉工程
  丰收电灌区 位于郊区南部新立城镇境内,南起新立城水库,北与长春市砖瓦厂相接,东靠长伊公路,西濒伊通河,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4公里。灌区包括新立城镇的卫星、丰收、先锋、跃进、爱国、红光、五四村和南关区幸福乡的富裕等8个村,52个社。
  丰收灌区工程建设分初建、扩建、配套三个阶段:
  初建工程从1964年秋到1966年春,完成总干渠、二干渠和引水渠。1965年春,安装一、二级站两台机组,修建引水一干渠长8.75公里。
  1966年春,在伊通河主河道、新立城水库下游4公里处,修建柳条拦河坝长34米,高5.5米。投资9.8万元,其中用新立城水库赔偿移民费7.8万元,社队自筹2万元。
  扩建工程从1967~1973年,先后完成引水总干、一、二干渠的维修加固长18.5公里。扩建11条支渠,一、二级砖瓦结构泵房458平方米,一级站配20sh—28型水泵3台,115千瓦电机1台,配套一干渠倒虹吸2座,二干渠分水闸3座,临时建筑70座。投资19.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万元,社队自筹9.5万元。
  配套工程从1974~1975年,先后完成干、支渠进水闸23座,干渠节制闸4座,倒虹吸5座,排洪闸4座,泄洪涵洞2座,渡槽3座,农道桥10座,农道桥涵9座,更新115千瓦电机4台,20Sh—28型水泵2台。灌区建设总投资120.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81万元,新立城水库移民费7.8万元,社队自筹31.7万元,是三级提水自管的万亩以上电力抽水灌区。
  灌区现有工程,渠首柳条坝1座长34米,高5.5米。抽水站4处,装机14台总容量2295千瓦,提水流量2.24立方米每秒。永久泵房2栋458平方米,其中一级站装机5台总容量575千瓦,二级站装机5台总容量575千瓦,卫星三级站装机3台总容量105千瓦,跃进站装机1台40千瓦。灌溉引水总干渠1条长2.4公里。引水干渠2条长16.1公里,其中一干渠8.75公里,二干渠7.35公里,引水支渠21条总长33.6公里,排干沟7条(利用自然河道)。灌区内有各种渠系建筑物65座,其中,有渠首防洪闸1座,干渠进水闸4座,排洪闸4座,排洪涵洞2座,倒虹吸5座,渡槽3座,农道桥10座,桥涵9座,节制闸4座,支渠进水闸23座。
  丰收灌区从1965年开始种水田178公顷。累计24年共种水田19083.74公顷,总产量77822吨,向国家交售3万吨。昔日的涝洼塘,如今变成高产田。
  王家哨电灌区 位于乐山镇南部长兴村王家哨屯。建于1958年秋,原伊通县乐山的长胜(现划为长兴、长胜两个村),在伊通河主河道王家哨屯西南修柳条坝1座,长20米,高4米,修引水干渠1条长1.5公里,拦河水抬高水位,自流灌溉。1959年,实灌面积220公顷。为了保证灌溉面积,1964年由受益队施工,将自流灌区改为电力提水灌区,安装12Sh~19A水泵两台,电机两台95千瓦,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7公里,180千伏安变压器1台。干渠延长1公里,扩建和改建支渠4条2.5公里。修砖木结构泵房1座,配套12Sh~19A水泵和40千瓦电机各1台。1971年后,上游伊通县修幸福抽水站,范家拦河闸,河水减少,春灌泡田期,经常断流。为保灌区水田,从1972年开始到1985年,在灌区内打机电井92眼。从此,王家哨电灌区由灌区主要水源工程设施,变为辅助水源工程。工程总投资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万元,社队自筹3万元。后因水源不足,水田面积逐年减少。1971~1975年徘徊在150公顷左右。1976~1985年,徘徊在20~100公顷之间。灌区现有渠首拦河坝1座长35米,高2米,抽水站1处,12Sh~19A水泵3台,电机3台,装机135千瓦,变压器1台,180千伏安,10千伏输电线路7公里;引水干渠1条,长2.1公里,支渠4条长2.5公里。
  东苟家电灌区 位于兴隆山镇西北部,伊通河右岸,建于1965年秋,自筹资金4.23万元,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1.12公里,安装180千伏安变压器1台,修引水干渠1.5公里。1968年开始,主站增设1台10寸混流泵,将18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200千伏安。为保灌区水田用水,利用灌区内自然泡塘提前蓄水,扩建梁家屯、刘福屯、三家子屯导水站。1985年12月,更新12Sh~19A水泵两台,40千瓦电动机两台,砖木结构泵房100平方米和进水前池,将原堤外填方渠道改为直径400毫米铸铁压力管道穿越堤防,并修后池1座。总投资21.29万元,其中,自筹4.5万元。灌区现有抽水站4处,其中,东苟家主站,二级站梁家屯、刘福屯站,三级站三家子屯站,共5套机组,安装机119千瓦。其中,东苟家主站有12Sh~19A水泵2台,装机80千瓦,梁家屯、刘福屯、三家子屯导站,各有8B~13水泵和装机13千瓦电机各1套。10千伏输电线路1.12公里,变压器200千伏安1台。引水干渠长1.5公里,支渠6条6公里,永久性交叉建筑物3座,临时性4座。总扬程11米,引水流量为0.43立方米每秒。1988年实灌水田85公顷。
  丰收沟电灌区 位于兴隆山镇西北部,伊通河东岸,三合村后潘家店1.5公里,建于1964年秋,由三合大队组织安装,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1公里,修引水干渠2公里。1965年建成,灌水田100公顷。1978年拆除1套陈旧的14寸混流泵,安装两套旧12Sh~19A水泵和30千瓦电机。总投资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5万元,自筹1.5万元。灌区现有抽水站1处,14寸混流泵1台,12Sh~19A水泵2台,装机135千瓦。10千伏输电线路1公里,100千伏安变压器1台,引干渠2公里,支渠2条长1公里,临时性交叉建筑物5座。总扬程12.5米,提水流量为0.47立方米每秒。1988年实灌水田面积87公顷。是郊区百千瓦电灌区效益差、产量低的灌区之一。
  大房子电灌区 位于兴隆山镇西北,伊通河东岸,幸福村大房子屯西北1.5公里处,是二级提水电灌区。1956年,幸福乡(现幸福和三合村)与北郊农场共建,安装20Sh~28和10寸混流泵各1台,装机97千瓦,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3.5公里,180千伏安变压器1台,修引水干渠1.2公里,当年灌水田90公顷。1964年在大房子屯西北伊通河边建大房子主站。安装14寸、10寸混流泵各1台。12Sh~28A1台,装机113千瓦,延伸10千伏输电1.12公里,变压器1台,90千伏安。修引水干渠1条,长1.5公里和原导站干渠相接。扩大了灌溉面积200公顷。1973年后,先后更换主站和导站机组,并串换了主站和导站的变压器。1974年秋,兴隆山水利专业队,加高加厚引水干渠。先后动用土方3.04万立方米,石方200立方米,混凝土20立方米,投人工2.15万个,车工270台日,总投资7.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8万元,自筹5.6万元。灌区现有临时性抽水站2处(灌田时安装,停水后拆回)。5套机组,装机185千瓦。其中主站有12Sh~28A水泵2台,12Sh~28A1台,装机100千瓦,10千伏输电线路1.12公里,变压器1台,180千伏安。导站有水泵12Sh~9A和12Sh~28A水泵各1台,装机85千瓦,10千伏输电线路3.5公里,变压器1台,90千伏安。引水干渠2.7公里,支渠8条2.4公里。扬程10.5米,提水流量为0.63立方米每秒。1988年实灌水田100公顷,平均单产6000~7000公斤/公顷。
  张家烧锅抽水站 位于大南乡东部4公里,伊通河支流大南河上,新农村张家烧锅屯西1.4公里处。1976年秋开工,1977年末竣工。共完成土方0.85万立方米,石方2500立方米,混凝土60立方米,投人工2.5万个,车工2000台日。投资1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1万元,公社自筹6万元。抽水站现有机组4套,125h~19A水泵4台,55千瓦电机4台,10千伏输电线路1.6公里,变压器2台,200千伏安,砖木结构泵房220平方米。提水流量为0.4立方米每秒,扬程16米。主要目的跨流域往伊通河支流尚家店河上的张家烧锅水库和团山水库引水,开挖引水干渠1500米,动用土方2.63万立方米。1977~1985年向张家烧锅、团山水库引水25万立方米,灌水田19公顷。
  兴中电灌区 位于乐山镇兴中村黄家哨屯东南,抽新立城水库灌兴中村耕地。始建于1970年,兴中大队组织施工,1971年4月竣工。建泵站1处,安装2台10Sh~9A和3台10Sh~13A水泵,装机185千瓦,砖木结构泵房3间87平方米,直径400毫米铸铁压力管道150米,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1.5公里,180千伏安变压器1台。修建引水干渠2公里,支渠4条5公里。总扬程42米,引水流量0.35立方米每秒。工程共动用土方5万立方米,石方300立方米,混凝土15立方米,投入人工3万个,车工500台日;工程造价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万元,大队自筹2万元。抽水站建成后,1971年灌水田13公顷,1972年灌35公顷,1973年灌25公顷,以后因新立城水库水位变化大,水位高时淹没泵房,水位低时抽不上水,灌田无保证,又无人管理,1980年经郊区水利局核准除名,直接经济损失6万元。
  于家电灌区 位于合心乡西南新凯河东岸,于家村和马家村,于1969年联合施工,在新凯河主河道上修1座柳条拦河坝,长30米,高4米,安装2台1251~19A和1台8B~13A水泵,电机3台,装机151千瓦,砖木结构泵房2间76平方米,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1.5公里,安装2台变压器,150千伏安。修引水干渠1条长2公里,支渠4条2.8公里。从1970年开始灌田,丰水年可灌150公顷,枯水年灌几公顷。1979年后,上游的污水及区间径流被拦截,水旱田多次更迭,产量不稳不高。1979年后停灌,1982年拆除,1985年除名,经济损失3万元。
  小型灌区 全区现有百千瓦以下小型电力提水灌区48处:三家子、鸭子张、金融堡、小西屯、前寸金堡、西苟家、后潘家、腰潘家、贺家屯、印子屯、李家屯、刘家西、刘家东、后榆、东湖林子、利发永、热闹屯、后山、下洼子、新兴、东沟、林家屯、大南林场、畜牧场、于磨房、金家哨、辛屯、宗家屯、霍家屯、黄家窝堡、徐家屯、庄家屯、龙王庙、义和、水田队、南岗子、前八里、后山屯、下齐家、东五里、耿东、后高家、袁东、袁西、后十里、建国、黄家、东升。这些抽水站在伊通河右岸9处,左岸5处,支流21处,泡塘13处。提污水9处,提清水39处,有固定站址的25处,其中,4处有砖木结构泵房,其余21处为简易泵房,安装各种水泵60台,装机1133千瓦。还有23处无固定站址,春灌时安泵,停水后拆回。1988年实灌471公顷。
  机电井与井灌 1956年春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在东大甸子打木井234眼,架设6.6千伏输电线路94.4公里,配电线路82.46公里,安装3寸抽水机提地下水灌水田,因土井质量差,地下流砂多,使用不到一年就废掉。1970年开始打农用机电井,到1988年末,全区共打机电井791眼,开机使用的374眼,其中机井107眼,装机1380马力,电井267眼,装机1280千瓦。实灌水田1655公顷,平均每眼井灌田4.38公顷。
  小井种稻1985年开始打小井种稻,到1988年末,全区共打小井421眼,装机1239.4千瓦,投资397.3万元,种植水田425公顷。
  第二节 蔬菜灌溉工程
  机电井与井灌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蔬菜生产,井灌条件有所改善,解放式水车代替铁斗水车和辘轳。1952年井灌蔬菜104公顷。1956年在幸福、长青、红星、金星农业生产合作社打对口抽水井28眼,浇菜60公顷。国家投资兴建输电线路94.4公里,农社自筹建配电线路82.5公里,打蔬菜电井170眼。因成井质量低、效果差,废掉62眼。1957年统计,全区有各类井341眼。其中对口抽水井28眼,大口电井108眼,解放式水车205台。1964年以后,铁管井增多,大口井逐年减少,除个别浇苗床地外,其余均淘汰。1972年水利工程普查,全区菜社有机电井319眼,配套296眼,总装机296台1970千瓦,灌蔬菜548公顷。1973年以后,郊区水井队利用冲击钻在净月、英俊、奋进等公社境内打竹筐井。两种提水方式:一是将潜水泵直接下到井管里,另是在竹筐上部焊接6寸铁管,对接6B~20A或6B~20A水泵,从此3寸铁管井逐年减少,到1974年除幸福大队保留部分外,其余均废掉。
  随着蔬菜机电井的日增,地下水位下降,净月、英俊等公社的对口抽井水量减少,有的吸不上水而废掉。1975年以后,逐年更换8Na、10Na的深井电泵。1980年以后,为延长成井使用年限,逐渐将竹筐改为铁管或铸铁管。1982年末蔬菜社队有机电井863眼,其中电配井833眼,装机833台总容量8401千瓦,机配井3.眼,装机30台总容量331.2千瓦,灌菜田1262公顷。
  抽水站 1955年福利和宏明农场,在伊通河右岸建抽水站2处,装机2台,总容量42千瓦,提取河水浇菜地30公顷。从而结束了只用地下水灌溉蔬菜的历史。1956年抽水站增到18处,总装机22台,总容量319千瓦,除永安桥抽水站外,其余都是农社自筹资金兴建的。1970年开始,为提高水的利用率,扩大蔬菜水浇面积,逐年平掉原有抽水灌区的填方渠道,改为压力管道输水。1972年,全区有抽水站203处,其中百千瓦以上11处,总装机269台,总容量5640千瓦,压力管道28935米,实灌蔬菜面积2419公顷。
  1973~1982年是蔬菜水利工程建设的盛期。建设重点是对原有的抽水站改建,扩建和配套。对水源短缺的幸福、西新、城西、奋进、小城子、光明、西郊污水等灌区。兴建工程有拦河闸3座,水库、塘坝18座,拦河坝1座,节制闸1座。打机电井4眼,提水站45处,总装机36台,总容量1832千瓦。1982年实灌蔬菜面积1202公顷。
  小型提水电灌区 1982年末有269处,其中,英俊公社62处,净月公社19处,五七公社49处,奋进公社40处,城西公社31处,西新公社4处,幸福公社64处。分布在伊通河流域225处,新凯河流域44处。以污水为主的有173处,以清水为主的96处。另有临时性的流动式的提水电灌区30处。灌区内共有引水干、支渠218.8公里,渠系交叉建筑物554座,压力管道42600米,实灌面积3059公顷。
  喷灌 1973年在英俊公社福利大队搞试点,因管路衔接不严漏水,试验没有成功。1975年引进PY—40型喷灌机33台,在净月公社长青大队试验,浇菜地30公顷。春、夏、秋菜都比沟灌增产3~10%。但因喷灌机移动困难,喷灌后菜地泥泞,喷洒水滴过大,菜苗承受不了,小苗被打趴在地,损害菜苗,被淘汰。1976年和1977年春,在幸福公社红心八队,自筹资金0.63万元,引进管道移动式喷灌机,配主管200米,支管320米,3B~57型自吸泵,17千瓦电机1台,喷头16~23个。秋季试喷白菜,比大垄灌每公顷增产2.5万公斤。1979年末发展55处,装机55台,总容量935千瓦,控制面积600公顷。1980年又在红心一队,建半固定喷灌机,成功后,1981年又在幸福公社光明大队贾家洼子生产队,建固定喷灌机,年末全区有全固定喷灌机8处,半固定的喷灌机14处。1982年全固定的喷灌机发展到14处。当年有蔬菜喷灌机1265套(台),其中,固定式的22套,装机22台,588千瓦;半固定管道式14套,装机14台,313千瓦。轻型1229台。其中,电力的430台,装机430台,总容量3091千瓦;柴油机的喷灌机799台,装机799台,总容量2275千瓦,喷灌面积2120公顷。
  蓄水工程1982年末,蓄水水库19座,其中,小(一)型3座(八一、西新、四间),小(二)型16座,塘坝34座,其中,蓄清水的9座,蓄污水的25座。在伊通河流域有11座,总控制面积285.36平方公里,总库容1600.36万立方米,调节水量2825.96万立方米。水库、塘坝上游兴建抽水站97处。
  蔬菜水利工程建设,从1973~1982年,总投资2060万元,其中,国家小型农田补助费766.4万元,省自筹19.6万元,市自筹601.41万元,区自筹19.6万元,社队自筹500万元。
  第七章 水土保持
  郊区地处松嫩平原东南边缘,地势起伏不平,东南高,西北低。全区地形分3种类型,一是剥蚀低山丘陵,新立城水库以南,包括大南乡、乐山镇、农林乡全部、以及永春乡、新立城和三道镇的部分村屯,低山、平岗、河谷地形变化大。二是冲积、洪积波状平原,有永春乡、大屯镇、合心乡、兰家乡、兴隆山镇和三道镇的大部分村屯。三是河谷平原,有大屯镇、合心乡、兴隆山镇、兰家乡、新立城镇和永春乡的部分村屯。高程一般在190~200米,地势平坦低洼易涝,土壤由冲积亚粘土和中细砂组成。
  第一节 水土流失状况
  全区有水土流失面积35565公顷,其中水蚀面积21901公顷,而严重流失面积1705公顷,重度流失面积12460公顷,轻度流失面积7736公顷;风蚀面积13670公顷,而严重风蚀面积280公顷,轻度风蚀面积13390公顷。坡耕地3516公顷,其中,20度以上的20.7公顷,10~20度363.3公顷,6~10度3132公顷。有侵蚀沟的274公顷。
  水土流失,有自然因素。如农林乡友好村,1963年一次降雨100毫米,冲毁农田8公顷,形成大小冲积沟12条;有人为因素,陡坡开荒,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挖沟渠,还有的开山采石,采矿、挖砂取土烧砖瓦。据1985年调查,全区有采石场22个,煤矿4个,砖瓦厂31个,乱挖砂坑17处,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还毁坏土地137.64公顷。
  第二节 水土流失治理
  全区到1988年为止,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696公顷,占总水土流失面积的69%。其中,治理水蚀面积11794公顷,占全区水蚀面积的54%。治理风蚀面积12900公顷,占全区风蚀面积的94%。治理坡耕地619公顷,占全区坡耕地18%。治理风蚀耕地12300公顷,占全区风蚀耕地的93%。
  对低山丘陵水蚀区 采取植被措施。以封山育林,植树治坡为主。每年春季,机关干部、农村社员到净月、新立城、大南、乐山、三道等乡(镇)植树造林,共营造11016公顷,其中荒山造林2749公顷,水土保持林326公顷,封山育林7941公顷。树种多为落叶松、黑松和红松。天然次生林则以柞、桦、椴为主。坡耕地以过渡梯田为主,治理409公顷。
  平原风蚀区 以营造防风林为主。到1988年,全区共营造防风林2115公顷,保护面积13867公顷,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抗旱保水、美化环境,取得良好效果。合心乡哈达村,从1968年开始营造农田防护林,采取造林与治涝相结合,造林与改土相结合的方法,现已形成一个规整的林、路、沟系统。全村造林205公顷,占全村耕地的24.6%,现在,林带的树木已成林,全村林业一年收入3~6万元。
  小流域治理 1983年5月6日,郊区成立水土保持工作站以来,配合农林乡的水利管理站和农林乡的友好村,开展治理炮手屯小流域,到1987年修谷坊169座,2200延长米,造林56公顷,建苗圃1平方公里,完成土方23100立方米,动用车工300台日,投资7.6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4万元,自筹1.28万元。1984年在治理炮手屯小流域中,创造性修建尼龙袋谷坊54座。经过1985年大洪水的考验,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减缓水势好,拦截泥砂多。利用尼龙袋修谷坊造价低,进度快,又减轻了农民负担。
  第八章 水利工程及管理
  郊区的水利工程建设,除涉及两个乡以上和较大的防洪工程由全区统一组织外,其余的水利工程1982年以前,由受益社队组织施工,区水利部门只负责施工技术指导。1983年以后实行施工承包合同制。
  水利工程管理。因郊区的水利工程都是国家补助,乡(镇)、村自建,均由受益乡(镇)、村管理。
  第一节 水利工程施工
  郊区始终无专业施工队伍,只进行施工技术指导,由受益社、队负责组织施工。从1976年开始添置了部分施工设备和材料,搅拌机3台,钢模板300平方米,供给施工单位使用。
  水利工程施工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7~1970年。有3种施工组织形式。第一种规模较大的动员全区劳动力的防洪工程,区成立工程指挥部,区长或主管水利的副区长任总指挥,下设施工、后勤、材料等组。水利部门负责施工技术指导。报酬按基建规定付给土方费。严格执行基建施工程序,层土层夯,边坡、堤肩规整顺直,干砌石平而牢固,检查验收制度健全,工程质量好。如1956~1957年修的新凯河右岸堤防(十二马架子——于家);1957年修的伊通河右岸堤防(李家店——一间堡);1964年修的伊通河堤防(乐山段)和1969~1970年修的新凯河右岸堤防(于家——万家桥),石碑岭水库等。第二种,动员长春市内的机关、团体、学校、部队、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工人、学生、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城市市民等参加义务劳动。1966年东大甸子涝区治理,长春市动员10个系统53个单位12.51万人参加义务劳动。第三种,工程规模小(涉及一社一队的工程),由受益社队自行负责,水利部门负责技术指导。报酬,国家付给部分伙食补助费(每个工日0.4元;每台车4元),评工记分回生产队结算。但由于坝址不清基,不夯实,土料参差不齐混有杂物,多数工程质量低,有60%左右已废掉。保留的部分水库、塘坝仍是病险库,如爱国、三间水库等。
  第二阶段1970~1978年。施工组织形式是各公社建立常年专业队伍,以兴修水利工程为主,同时搞植树造林,修路等。水利专业队,根据公社耕地面积或劳动力数量按比例出工,专业队评工记分,回生产队结算。大南、兴隆山、乐山、合心、新立城等8个公社建立了常年水利专业队有2169人。专业队修建的水利工程有:丰收灌区配套、红旗水库配套;三家子、朝阳、团山子、新化屯、东后柳、长山等水库;乐山涝区、新凯河涝区的排水干、支沟;张家烧锅、团山子、金钱抽水站的引水干渠等。有的水利专业队,为弥补资金不足搞综合经营。兴隆山水利专业队自建井队,还承揽社会任务,组织挖砂子,搞运输所获利润,用于更新、改建小型抽水站和补贴专业队伙食。大南公社水利专业队组织机构健全,以民兵建制,设连、排、班。工程进度快、质量好。1970~1978年完成伊丹河堤防;张家烧锅、常山、新化屯、团山子、东后柳、莫家沟水库,张家烧锅、团山子抽水站。
  第三阶段1979~1988年,施工组织形式有2种:一是1982年以前,由受益乡村负责组织劳力和运输,水利工程队作技术指导。实行水利工程投资包干,结余归己,超支不补。调动了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杜绝了工程上“管吃、管填”的损失浪费局面。二是1983年以后,实行工程承包,水利局按工程设计予算,一次包给水利勘测设计队,设计队再按施工予算将单项工程包给施工单位,工程进度快,效果好。
  第二节 水利工程管理
  郊区水利部门,1973年实行分组办公,下设水利工程管理组,主管全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1981年5月,各公社建立水利管理所,配水利管理人员45人。1988年改为水利管理站。区农田水利科主管10个乡(镇)水利管理站,水管员42人,负责乡(镇)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水利工程,均系乡(镇)、村自建、自管工程。水利工程管理有4种形式:
  第一种,建立固定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比较健全,效益好。如丰收电灌站,他们坚持用水费开支及工程维修养护,24年来,在好带头人白明清的领导下,坚持以站为家越管越好,工程条件不断改善,效益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提高,灌溉成本逐年下降,是长春市管理比较好的万亩灌区之一,还有三家子水库,团山子水库、南郊、奋进、光明、小城子和团山子电灌站等。
  第二种,有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不完善,设备基本完好,效益一般。管理人员报酬和维修按受益面积均摊。
  第三种,在1982年前无管理机构,灌田时,临时安装设备,停灌收回。工程无管理制度,设备完好率低,工程设施破坏严重。灌溉成本高,效益差,产量低。如小型抽水站,小(二)型水库、塘坝等。管理人员的报酬评工记分,由生产队支付。
  第四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程实行管理承包责任制,普遍签定承包合同。定使用管理年限、定管理范围、定维修养护责任、定效益面积、定报酬、定上缴利润等。经过两年承包责任制的实践,出现了“三省、一提高”的新局面。省钱,承包前每眼机电井费用1380元。其中安装30元,架线50元,维修300元,看井员500元,技术员500元。承包后只用650元。其中看井员300元,折旧300元,组长50元,降低54%。承包前每公顷地水费用200元,承包后105元,降低47%;省工,承包前,从架线、安装、看放水、修渠等,每眼机电井用500工日;承包后仅用100工日,减少4倍;省水,承包前,平均每眼机电井灌田6公顷;承包后,每眼机电井灌7公顷。提高产量。承包前,平均每公顷地产水稻3773公斤;承包后,每公顷地产5498公斤,提高31%。
  第九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
  东北沦陷时期,由长春县行政科土木股分管水利工作。国民党统治时期,由长春县建设科工务股分管水利工作。1948年3月,成立长春县民主政府,设农业科水利股。1952年市县合并后,长春市成立农田水利局,下设农业科,主管水利工作。1955年4月,市农田水利局改为农林局下设水利科。
  1957年3月,成立长春市郊区人民委员会,下设水利科。1958年8月,撤销水利科,设立水利林业科。1960年3月,将农业科和水利林业科合并为农林水利处。1962年2月,将农林水利处改为水利林业处。一年后,又将水利林业处改为水利科。1968年11月,成立区水电革命委员会。不久,改为农机水电革命领导小组,后又改为郊区水利农电局。1983年水利农电分开,设水利局。1988年5月,水利局内设股改为科,设人秘科、财会科、农田水利科、水产科、水资源管理科。
  第二节 事业单位
  郊区水利勘测设计队 1981年3月29日成立,内设两室一组。1983年7月1日,财务独立。截止1988年末,共收入设计费和施工管理费25.27万元。现有设备:搅拌机3台、钢模机300平方米、水准仪6台、经纬仪2台、大平板仪1台。现有19人,工程技术人员14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7人,技术员4人。承担全区小型水利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和施工。
  郊区水产技术推广站1980年6月成立。现有职工24人,其中水产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1人。负责全区的水产技术推广、渔政管理、水产规划和淡水养殖等工作。
  郊区水土保持工作站 1983年5月6日成立,现有助理工程师3人,负责全区水土保持技术推广,宣传教育,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等工作。
  郊区河道堤防管理站 1983年3月成立,现有3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1人。负责全区的河道、堤防管理及堤防的水利工程设计、施工、造林等,并参与郊区防汛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郊区水文工程地质勘测队 1978年由机井队改为水文工程地质勘测队。1987年有职工65人,其中干部5人,工程技术人员2人,固定工55人,临时工3人。内设政工股、生产技术股、财务股。有钻机15台、汽车3台、拖拉机1台、洗井机3台、柴油发电机组1台。负责全区的蔬菜、水田、农田灌溉、人畜饮水、工业用水井的打钻和安装。1970~1987年共打井1993眼,其中农田井1867眼,工业井121眼,人畜饮水井5眼。1978年财务独立后,到1987年累计获利润34.29万元。
  郊区水利物资供应站1958年3月5日成立水利局仓库,1987年9月12日,更名为郊区水利物资供应站。现有职工27人,其中干部4人,固定工22人,临时工1人。内设一室、三组、一部、一店。1975年实行独立核算,到1987年末,共获利润57.27万元。
  第三节 企业单位
  南郊渔场1987年有职工52人,其中干部3人,工人49人,停薪留职13人。内设办公室、财会室、后勤组。下设渔业队、基建队、养鸡场、饲料加工厂。占地面积80公顷,有鱼池79面41公顷,其中成鱼池34面,28.2公顷,蓄种池45面,12.8公顷。抽水站1处,装机2台,总容量150千瓦,汽车4台。以渔业为主,兼营其他。1976~1987年,共产鲜鱼502吨,鱼种1283万尾,总收入520.89万元,亏损183.17万元。为了扭转长期亏损局面,1988年,将渔场承包给个人,当年上缴纯利润4万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