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加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05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加工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3
页码:
134-136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郊区境内加工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加工业
家庭副业
长春市郊区
内容
加工业主要是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小农具和家具的制作。以小作坊、小工厂为主,如豆腐坊、粉坊、油坊、酱菜园、小烘炉、木器加工厂、饲料加工厂,也有少量的带料加工的工业产品,如安瓶、水泥制品及烧制品。
1984年,全区加工业联产和个体户940户,从业人员2020人,总产值440万元,实现利润125万元。1985年,全区加工企业联户和个体户达2620个,从业人员13076人,产值达5000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3%,实现利润951万元。1988年,全区联户和个体户已发展到8834户,从业人员19685人,年总产值25479万元,实现利润3671万元。
第一节 作坊
豆腐坊 解放前,村屯均有豆腐坊,以大豆为原料,生产大豆腐和干豆腐,设备较简单,1盘石磨、1口大锅、两口大缸、1头毛驴。1982年起,将部分石磨改用电磨,有的改用气锅,加工大豆15公斤,生产干豆腐18公斤,获利12元,做大豆腐4板获利8元。
1958年以前,开办豆腐坊者均属私营。人民公社化以后,豆腐坊由集体开办。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豆腐坊陆续出现。冬季和春季为生产旺季,常年性生产的豆腐坊较少。到1985年已有豆腐坊200个,从业人员400人,年加工大豆50.4万公斤,获利36万元。1988年有豆腐坊1440个,从业人员1600人,全部改用电磨,年加工大豆86.4万公斤,获利57.6万元。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不同,豆腐坊的分布亦不相同,农林乡勤俭村冯家屯72户人家中有23户开豆腐坊。兴隆山镇幸福村三家子屯,67户人家中有53户开豆腐坊,占全屯户数的79.1。
粉坊 解放前,郊区各乡(镇)有粉坊近百家。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粉坊都由集体开办,全区有粉房80多家。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粉坊也随之由个人开办。由于种植马铃薯面积逐渐减少,小豆、绿豆又属低产作物,故而开办粉房者也随之减少,到1988年只有4户。
粉坊的设备需有石磨或电磨1台、百印大锅1口、大缸20口、木制粉碎机1台,粉包、粉兜、粉瓢、凉瓢等。原料主要是马铃薯、小豆、绿豆,生产各种规格的粉条。牲畜拉磨每班加工马铃薯500公斤,每天两班。50公斤马铃薯可制粉6公斤左右。70年代每加工1万公斤马铃薯可获利600元,80年代每加工1万公斤马铃薯可获利900元。
油坊 油坊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生产食用油。解放前,在卡伦、大屯、小合隆、朱城子、万宝山等集镇共有8家油坊。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全区有油坊86家,均由集体开办。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部分油坊由个人承包。1988年全区有油坊12家。
油坊较一般作坊大些,用房3~4间,立碾1盘、油榨1台、百印大锅1口,油缸、油桶若干,从业人员7~10人。土法榨油产油率较低,50年代8.5~10%,进入80年代设备有所更新,技术有所提高,产油率为12~15%。1985年全区有油坊20家,1987年28家,1988年4家。
窑业1978年以后,三道镇三道村西稗子沟屯出现了烧制花盆的农户,修建土窑,以作物秸棵为燃料,手工操作,每年烧2~3窑,生产花盆1000~1500个。1984年,长春君子兰市场繁荣,稗子沟屯张忠仁等人自力更生建窑烧花盆,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屯有76户人家搞起花盆生产,建窑76个,从业人员600人,年产值达752万元,实现利润38万元,户均利润5000元。到1988年君子兰热已过时,窑业生产也逐渐萧条。
烘炉 农村办小烘炉历史较久远,散见各村屯。
1958年前区内有个体经营的烘炉51个,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烘炉归集体经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经营烘炉又有所发展,有的兼修车辆,增加水电焊、钣金等服务项目,收益也有所增加,到1988年有个体小烘炉64家,产值170万元,利润40万元。
木器木材加工厂80年代以前,只是农村木匠携带工具登门到农家服务,制做家具或建造房屋。80年代后,农村建造新房、装饰新屋、添置新式家具的增多,农村便出现了个体家具加工厂、木材加工厂。1988年,有个体木器加工厂70个,年创利润35万元。
第二节 酱菜加工
酱菜厂 郊区现有的酱菜厂有个体、联户办两种,以生产青、红方和糖蒜为主。1984年,合心乡岳家村小溪河堡屯农民戴才办起了郊区第一家家庭酱菜厂,腌制糖蒜。用50口大缸腌2500公斤糖蒜,收入6000元。1985年又增加150口大缸,腌了2万公斤糖蒜,8月初青蒜入缸,9月上旬上市,由副食商店包销,10月中旬全部售完,收入1.5万元。糖蒜上市后,又腌萝卜、芥菜1.5万公斤,收入5000元。
第三节 编织、刺绣
编织 编织是农村一项重要副业生产。农民利用当地的资源编织土篮、花筐、炕席、茓子、套包、笤帚、刷帚、草绳、草袋等。郊区农民编织业中以扎笤帚为主,多分布在合心、兰家等乡。合心乡新农家村四间房屯,全屯50户人家有37户以扎笤帚致富。1982~1984年,全屯向长春市提供笤帚和刷帚100万把。1985年扎笤帚15万把,价值1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430元。“老把式”周跃坤年近古稀,老当益壮,用8000公斤〓子扎2万把笤帚,收入1万元。
刺绣 永春乡平安村龙王庙屯孟繁儒,从1987年组织30名女工开办刺绣工厂,为长春市刺绣厂带料加工,年加工刺绣品上万件。由于管理的好,产品工艺精巧,花样繁多,受到外商的好评,不仅为国家换取外汇,工人每月还收入100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