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养殖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05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养殖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5
页码: 130-134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郊区境内养殖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养殖业 家庭副业 长春市郊区

内容

郊区有小面积草山草坡,林中荒地、草甸草场等,面积2666.7公顷。境内还有华春禽业联合公司、中泰正大责任公司、长春市农研所、郊区良种繁育场、畜禽繁育场,各乡(镇)均有饲料加工厂,为发展养殖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节 畜类
  郊区传统饲养的家畜(不包括役畜),主要有奶牛、黄牛、羊、猪、狗、兔等。家养的野生动物有貉、狐狸等。
  奶牛 郊区饲养的奶牛有黑白花和黄白花两种,以黑白花奶牛为主,其特点是体型大、健壮、结构匀称,产奶量高。1949年养奶牛104头,到1953年存栏数增加到766头。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绝大部分奶牛由集体饲养,社员个体养牛为数很少,“文化大革命”中个人养牛受到限制。1982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奶牛也从集体的大院走入社员的家门。1983年全区个体饲养奶牛1696头。1984年底,全区养奶牛户1055户,养奶牛2798头,其中,专业户234户,养奶牛866头。1985年以后,农民商品经济意识进一步增强,奶牛饲养有大幅度发展,年末存栏数3927头,向市场提供鲜奶982万公斤。1988年全区奶牛存栏4308头,比1987年增加1093头。
  养奶 牛专业户一般养2~5头,每头牛奶期产奶2500公斤左右,收入1000元左右,有些重点户,已有相当规模,收入也很高。兴隆山镇郊二社农民贾永昌,1983年养8头奶牛,年收入5000元。1984年从长春市食品厂的奶牛场买进14头奶牛,年底发展到22头,年收入1.5万元。1985年发展到27头,年末存栏25头,纯收入2.4万元。贾永昌养牛讲科学,经常更新牛的品种。挤奶、给料、供水、清粪尿都实行科学化。根据奶牛的不同生长期,配制全价饲料,喂牛三定:定时、定量、定温。注意牛舍卫生,经常打扫消毒,坚持防疫,有效地防止了传染性疫病。由于他用科学方法养牛,使奶牛体壮无病,产奶量高,每头牛日均产奶25公斤以上。
  菜牛 1979年郊区引进和推广了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新技术,进行黄牛改良。引进的品种以“西门达尔”为主,用它与黄牛杂交繁殖的改良牛,出生体重个大,生长发育快,肉的品质好,出肉率高。首先从农林乡开始试行,对本地黄牛进行改良,到1987年全乡有2100头母牛进行冷配,已产改良一代、二代杂交牛416头,7年共向市场提供商品牛1200头,收入55万元。
  1979年以来,先后在大南、农林、乐山等乡(镇)推广,到1982年遍及全区,并陆续出现养菜牛专业户和专业屯。
  乐山镇长兴村西绳屯农民于纯,1983年办起饲养场,饲养菜牛,最高存栏103头,到1985年底,共出售69头,获利2万余元。
  1985年全区菜牛存栏1260头。当年向市场提供菜牛近千头。1988年全区菜牛存栏9257头,80%供应市场。
  猪 养猪是农民素有的习惯,比较普遍。猪的饲料广泛,除糟糠和野菜外,还有玉米、高粱、豆粕等精饲料。猪的品种较多,有长白、哈白、吉黑、吉花、东北民猪等。郊区饲养的吉黑、吉花较多。1950年猪存栏47484头,1957年发展到52766头。1958年全区实现了公社化,受“共产风”的影响,家家杀猪,致使生猪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生猪存栏下降到44981头(包括集体饲养数)。1965年生猪生产又有回升,年末存栏60586头,1974年生猪存栏88741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猪生产持续发展到1982年生猪存栏97198头,1988年生猪存栏68571头,其中直线育肥1.3万头。
  兔 兔分肉用兔、皮用兔、皮肉兼用兔。以肉用为主的品种有:法国公羊兔、德国花巨兔;皮肉兼用的品种有:新西兰兔、丹麦白兔、日本大耳白兔、青紫蓝兔、比利时兔、加利福尼亚兔;以皮毛为主的品种有:塔兔、獭兔、力克斯、安哥拉等。
  兔的饲料广泛,俗话说:“兔食百样草,到处可以找”。牧草如沙打旺、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杨树叶;多汁饲料如马铃薯、胡萝卜,粮食及农作物秸秆都是兔的较好饲料。1963年,广大农民响应区委、区政府“发展多种经营,大养家兔,支援出口,增加收入”的号召,开始饲养家兔,饲养量较多的有兰家、合心、西新、兴隆山、永春、大屯等公社。全区最高年份1972年达10876只,最低年份1975年2015只。养兔专业户一般养几十只,年收入千元左右。有的重点户,养兔几百只,收入近万元。
  1982年,大南乡加官村史淑文、史淑芹姐妹,投资3300元,以每只50元的价格,从浙江引进塔兔58只,当年繁殖到230只,以每只65元的售价,将其中一部分销售给蛟河县畜牧局,当年收入5000元,到1985年已发展到1568只,收入3万元,到1988年存栏数600多只,价值1.2万元。
  貉 1987年,三道镇、大南乡有8户农民开始养貉,种貉是从黑龙江省外贸公司引进的,雄貉每只100元,雌貉每只300元,至年底繁育到50只,到1988年发展到1130只。按当时市场每张貉皮收购价150元计算,价值1.95万元。
  狐狸 狐狸是珍贵的毛皮动物,郊区人工饲养狐狸始于1984年,第一个养殖户是大南乡榆树村农民王启亮,饲养一对蓝狐,价值4000元。到1988年郊区农林乡、大南乡有28户农民饲养狐狸,共繁育104只。
  鹿 郊区养鹿最早的是农林乡。1983年个人养鹿67只。1986年从白城购进梅花鹿70只,公鹿每只价格500元,母鹿每只100元。1987年又从公主岭购进80只公鹿,平均每只价格1300元,到1988年全区养鹿337只,分布在农林、大南、乐山、三道等乡镇。到1988年,每只公鹿2500元左右,母鹿600~700元。一等鹿茸每公斤2600元,四等鹿茸每公斤1600元。第二节禽类
  禽类饲养以家禽为主,野生珍禽驯化为数不多。家禽种类主要有鸡、鸭、鹅。
  鸡 郊区农户历来家家养鸡,一般户养5~7只,多者10几只,全区养鸡总数在10万只左右。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养鸡专业户、重点户,加之笼养鸡的采用,使养鸡业有了迅速发展。到1985年,全区笼养鸡已达104万只,其中专业户养鸡34万只,千只以上的72户。1986年春季一度出现卖蛋难,农民养鸡积极性受到影响,区委采取稳定饲料价格,与市内大单位挂勾等措施,使养鸡事业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全区养成龄蛋鸡150万只,养肉食鸡25万只。1987年在蛋鸡稳定在150万只的情况下,肉食鸡发展达到50万只,四年平均每年向长春市提供鲜蛋1000万公斤,肉食鸡20万只。1988年全区养鸡业发展较快的大南乡是郊区养鸡业的一个典型乡。1984年至1987年4年实践,基本形成“五配套”的产业模式,即良种繁育、饲料生产、疫病防治、科技示范、鲜蛋销售一条龙配套服务体系。1987年大南乡“五配套”产业模式被列入吉林省星火计划。1988年大南乡制定出“以养鸡为龙头,搞粮食转化,为城市提供肉、蛋”的养鸡模式。全乡1411户养鸡62.54万只,其中蛋鸡24万只,向城市提供鲜蛋286.7万公斤,肉鸡38.54万只,创产值3704.4万元,纯利润747.5万元。
  1983年以来,郊区委、区政府大力加强笼养鸡服务工作和建立健全“五配套”的服务体系。一、建立良种体系,全区成立10个种鸡场,15个孵化场,实现了笼养鸡良种化。二、建立饲料体系。10个乡镇均有饲料加工厂、年生产饲料5500吨。三、建立科学培训体系。区、乡(镇)成立养鸡学会,到1985年全区有一万多人次参加笼养鸡学习班,区广播电台举办科技讲座,区科协印发了《孵化技术》、《育雏技术》、《蛋鸡的饲养管理》、等资料书20万册,同时树立140户笼养鸡示范户。四、建立供销体系。各乡、村都有服务组,负责进雏、供料、销售等工作。五、建立防疫体系,各乡(镇)有防疫站,村有防疫组,社有防疫员,送药上门,服务到家。
  1986年,区委、区政府一方面抓自有种蛋的孵化,全区开动65台孵化器,孵化鉴别雏52万只。大南乡新兴村刘家学房屯,全屯有32户农民用土办法孵化家禽20多万只;另一方面,从华春禽业联营公司,公主岭等地购进鸡雏48万只,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到村屯传播育雏技术,提高了鸡雏的成活率,促进了养鸡事业的发展。到1988年底,全区养鸡户4.5万个,户均养鸡20只,鸡存栏90万只,销售鸡蛋1000万公斤,经济效益2000万元,人均收入近百元。
  鸭 鸭是农民传统饲养的家禽之一,有麻鸭、京白鸭、康贝尔鸭、金定鸭等品种。一般农户均养3~5只,产蛋量150~170枚左右。
  80年代初,郊区也曾出现过养鸭热。1984年冬,兰家乡不到两个月,养鸭就发展到2万多只,仅孟家村就有1万多只,成了郊区第一个养鸭村。但缺乏市场予测,加之方向不对,不是向城市提供商品蛋、商品鸭、而只想赚种鸭、种蛋一时价高的钱,结果种鸭、种蛋价格大跌,农民蒙受损失,挫伤了养鸭积极性。兰家乡养鸭热,只热了3个月,种鸭价格便由每只四五十元,下跌到一二元,种蛋由每个一元八角下降到一角五分,全村养鸭户亏损少者千元,多者上万元。后因区委采取请能人搞蛋禽深加工等办法,才使冷下来的养鸭热有所回升。
  鹅 鹅是羽、肉、蛋兼用的家禽之一,食草性食物,容易管理,全区几乎每户农户都饲养二三只或四五只。进入80年代,羽绒市场繁荣,鹅的饲养量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三五只增加到十几只乃至几十只,较大的重点户养几百只,到1988年,全区鹅存栏数达11万只,价值110万元。区内最大的养鹅重点户是乐山镇东方红村囤家屯农民王振连,1987年从农安进鹅雏505只,成活460只,年底出栏,平均每只鹅重4公斤,共收入4140元。
  鹌鹑 家养鹌鹑是从1985年开始的,首先发起是合心乡,继而全区10个乡(镇)中有38个村613户开始饲养,到年底发展到319万只。饲养的品种主要是美国巨型肉用鹌鹑和一般的蛋用鹌鹑两种。1986年向市场提供鹌鹑50万只、蛋1000公斤。由于鹌鹑有新城病和霍乱病,加之蛋鸡发展较快,饲养鹌鹑的逐渐减少,到1988年全区鹌鹑的饲养量不足100万只。
  第三节 其它养殖业
  蜜蜂 郊区具有较大的蜜源。林茂密,花期长,蜜源广,具备养蜂的优势。50年代就有养蜂农户,但为数不多,60年代以后逐渐增加,到1978年底,全区养蜂已有393箱,由于采取分群法和人工育王技术,养蜂数量不断增加。1984年全区已有养蜂户近百户,养蜂800多箱。由于各业齐发展,加之农药的广泛利用,养蜂业受到一定影响,到1988年全区养蜂减少到526箱。
  鱼 区内河流水库池塘较多,丰富的水资源为发展养鱼事业提供了较好的条件。50年代郊区就出现了养鱼农户,但水面较小,投放鱼苗较少。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个体承包水库、鱼塘的越来越多,养鱼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84年全区养鱼专业户发展到138户。拥有水面266.6公顷。为了充分利用水源,1985年乐山镇长虹村进行了稻田养鱼试验,解决了养鱼鱼种问题。1988年养鱼专业户200多户,养鱼水面发展到329.7公顷,年产成鱼42万公斤。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