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04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26.1
页数: 5
页码: 125-129
摘要: 本章记述了解放后长春市郊区境内种植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种植业 家庭副业 长春市郊区

内容

第一节 蔬菜
  解放后,农民在房前屋后种点蔬菜,以自食为主。品种以白菜、马铃薯、茄子、菜豆、黄瓜、辣椒、葱、蒜为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郊区生产为城市服务的方针的落实,到80年代蔬菜的品种达40余种。
  叶茎类:白菜、韭菜、芹菜、菠菜、芫荽、生菜、茴香、甘蓝、蒜苗。
  根状茎类:萝卜、胡萝卜、芥菜、薯蓣、芥兰菜、甜菜。
  攀援茎类:黄瓜、吊瓜、菜豆、蛇豆、豇豆、豌豆。
  茄果类:茄子、蕃茄、辣椒。
  鳞状茎类:葱、蒜、元葱。
  市场需求量大的蔬菜品种主要是马铃薯、白菜、萝卜、菜豆、茄子、甘蓝等。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品种有黄瓜、辣椒、韭菜、芹菜、大蒜等。
  白菜 白菜的品种较多,品质好、产量高的有:“758”、“高叶白”、“二青颗”、“核桃纹”、“大青帮”、“翻心白”等。其中,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758”品种最好,装心早,品质好,亩产6000公斤左右。
  马铃薯 马铃薯俗称土豆,喜含钾肥的松软土质。1949~1960年期间,农民不重视种子改良,亩产在500公斤左右徘徊。1961年以后,为改良品种,引进了大量的“北海道”、“朝鲜白”、“苹果红”、“克山白”等品种,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63年亩产达1000公斤。1965年以后,为了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多数农民改种早熟品种,同时复种菠菜、生菜等春菜,马铃薯收获后可种白菜、萝卜、芥菜等秋菜,一地多用,一年三茬,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为防止马铃薯种子退化,1971年各公社曾试制良种,小面积采取二季作方法育种,以“九二〇”农药为催熟剂,因效果不佳而终止。
  黄瓜 黄瓜有旱黄瓜、水黄瓜之分。水黄瓜品种较多,多选用“长春密刺”(又名小八叉)、“津研4号”。长春密刺属水黄瓜中早期种植的品种,生长期60天左右,结果节位较低,瓜码密,瓜条长30~40厘米,每根黄瓜重0.5公斤左右,品质较好,适于大棚种植。晚黄瓜“津研4号”适合密植,生长快瓜条整齐,亩产一般在5000公斤以上。1983年以后,采取温室育苗,大棚定植,双沟一台式的种植方法,选用优良品种“长春密刺”,3月中旬在温室育苗,4月上旬移入大棚定植,栽到垅沟里,5月上旬第一茬黄瓜即可上市,同时再将育好的第二期苗(打籽苗)移入大棚定植,栽到垅台上。为了不影响打籽苗生长,对第一期黄瓜集中采摘,瓜秧全部拔掉。为获得籽粒饱满的种子,控制结果,每株只留三四个果。7月末8月初再将室外育好的第三期苗(津研4号)移入大棚定植,栽到垅沟里,当第二期黄瓜种陆续成熟后,将黄瓜秧全部拔掉,棚内只剩第三期苗,9月下旬第三茬黄瓜上市,时间可持续到10月中旬,按1988年每公斤0.8元市场价销售,每亩黄瓜可收入4000元。黄瓜籽收获之后,洗净晾干,以每公斤100元的售价,销往长春市干鲜菜公司和公主岭市种子公司等单位。
  韭菜 韭菜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叶茎花均可食用。1983年以后,由零星种植变集中种植,改小畦小垅为大畦,有效地利用土地面积;改露天种植为地膜覆盖和大棚种植。利用大棚种植的每年春节后开始架棚扣膜。为使地温尽快回升,有的采取地膜覆盖和扣棚相结合的办法,先扣层地膜,在上面再扣两层塑料,上层高近两米,低层高一米,这样3层塑料的大棚,地温回升的快,到3月20日第一刀韭菜上市,到5月初可割三刀,平均以每公斤2元的售价投放市场。三个月时间,每分地可产韭菜500公斤,收入近千元。
  辣椒 辣椒分油辣和尖椒两种。尖椒原产热带,性喜温暖,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对肥力的要求比较低,又比较稳产。郊区农民习惯种植尖椒,品种有羊角椒、线椒。近年引进美国“冠军椒”。“冠军椒”适应性强,易管理、产量高、效益大。植株繁茂,每株结果30~40个,肉厚体长,最大单果重达50克,亩产一般在3500~4000公斤,最高可达5000公斤。辣椒分布较普遍,种植较多的是合心乡、大南乡、新立城镇。合心乡岳家村东小溪河堡屯1户农民在葡萄架下种3500棵“冠军椒”收入5000元,并培育出一批优良种子。大南乡新农村农民以种植尖椒出名,到1987年全村种尖椒的农户达80%,种植面积27.7公顷,总收入16万元,仅此一项全村户均收入520元。
  薯蓣 薯蓣(亦称“山药”)是一种细菜也是一种滋补品。肉质细腻,营养丰富,食法多样,还可入药,有健脾胃,补肺肾之功能。薯蓣喜高温干燥气候条件,对土壤的要求比较严格,必须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沙性土壤种植。1985年,新立城镇试种250平方米,兴隆山镇试种120平方米,农林乡试种100平方米,共收薯蓣280公斤,薯蓣豆65公斤,薯蓣种苗5000株,收入770元。用薯蓣咀子繁植,在收薯蓣时把薯蓣咀子切下来,存放在白菜窖里越冬,第二年春季薯蓣咀子顶芽萌动时即可栽植。1986年,新立城镇齐家村农民种植2分地薯蓣,总产600公斤,收入1500元。试验结果表明,有180天生长期的薯蓣,采取提前育苗的方法,在郊区可以安家落户。
  大蒜 大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做佐料又可入药。大蒜耐寒,对气候的适应性很强,生育适温在15℃~20℃之间,蒜瓣在3℃~5℃的低温下即能萌发,喜肥、水,适合在二洼地种植。大蒜的产量较高,一般情况下,每亩产量3000~3500公斤,是投种量的10倍,效益是投资的5~6倍,以青蒜每公斤0.3元计算,每亩蒜的收入1000~2500元。大蒜播种期早,50~60天即可以收获,收获后的蒜地可复种秋白菜、萝卜、芥菜等秋菜。郊区农民种大蒜,是从1985年开始有较大发展的,被列为“四辣”之首。1987年合心乡西小溪河堡屯全屯种植大蒜13.3公顷,产量25万多公斤,收入20多万元。种植大蒜不仅产青蒜、干蒜,可腌制糖蒜,还可生产蒜苗。
  郊区庭院蔬菜种植发展很快,1984年全区以蔬菜为主的专业户2732户,种植面积422.8公顷,1985年发展到3700户,已有6个专业村,其中,355户建起了大棚,占地面积为8.5公顷,116户建了温室,占地面积6.7公顷,全年蔬菜收入达97万元,比1984年同期增长21.3%。1987~1988年全区以中郊为主要基地,远郊为辅助基地,由近及远发展小菜园,温室和大棚6800多个,年产细菜400万公斤。
  第二节 果树
  庭院种植果树、生产水果是搞活市场,繁荣经济,劳动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绿化、美化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1982年以前,各种果树散见郊区各村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因地制宜地培育和种植了大量的葡萄、苹果、海棠、桃、李、杏、山楂等果树,到1988年,全区小果园已达1816个,种植面积657公顷。
  葡萄 葡萄是营养丰富的浆果,主要品种有巨丰、黑连子、康贝尔、玫瑰、民加拉、红香水、京早晶。1982年以后,郊区的葡萄生产有较大发展,到1985年全区已有75个葡萄生产重点屯,500个重点户和专业户,种植面积近150公顷,达19万株,向市场提供葡萄15万公斤,培育苗木20万株,收入30万元。1986年全区定植葡萄10万株,1987年定植15万株,1988年袋育大苗25万株,发展到40万株,葡萄上市量100万公斤,收入180万元。
  种植葡萄经济效益较好,培育苗木效益亦很可观。大屯镇农民陈崇山,1979年培育葡萄苗200株,当年收入100元,1980年育2000株,收入1000元,以后逐年增加,到1985年育苗10万株,收入3万余元。在他的影响下,全屯家家育树苗,户户栽葡萄,成了葡萄屯。
  第三节 药材
  郊区药用植物资源较丰富,据1986年中药材普查统计,有药用植物40科118种。主要品种有人参、黄芪、桔梗、川贝、天麻、五味子、柴胡、红花、三七、苍术、细辛等20余种。50年代有少数人在庭院种植人参,70年代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不少乡、村较大面积种植药材,自育、自种、自制、自用,80年代又出现大面积种植人参的乡(镇)。
  人参 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肥大,肉质,根和均可入药,有滋补健身,补气补血之功能。1986年农林乡开始试种西洋参,播种籽365磅(合165.5公斤),面积1.07公顷,到1988年苗势较好已放5叶,参身已近4厘米,按照这样生长速度,4年生人参最重可达115克,每平方米的收入能达到150元。
  西洋参对土壤、肥力、水分的要求同中国参一样,喜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丰富,保水性强,含磷、钾较高的土壤。其优点较之中国参能提早收获1~2年。
  第四节 花卉
  郊区农民种花养草由来已久,品种有梅、兰、菊、竹;君子兰、万年红等几十种。
  君子兰 君子兰原生非洲普熟一带,1823年传入英国,后又传入日本,1932年日本园艺家村甲把两盆君子兰作为贵重礼物奉献给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此,君子兰成了宫中之花,后逐渐传入民间。
  郊区种植君子兰的历史不长,1982年以后,近郊农民养君子兰较普遍,大屯、兴隆山两镇尤盛,多者数百株,少者3~5株。1985年,长春掀起了“君子兰热”,亦称绿色浪潮,波及到郊区,君子兰价格变化如潮,突破历史最高水平,每株花苗10元、20元乃至上百元,成株每株上百元、千元、万元。1985年养花户王显文曾以14万元的售价将1株君子兰卖给姚敏。由于价格远远超过其自身价值,违反了价值规律,形势急转直下,当年花价陡然下降,成株每株三五十元,花苗三五角钱。由于潮涨潮落,给一些人造成千元、万元损失,君子兰热瞬息冷了下来。以后将其作为家庭副业生产的寥寥无几,养植一部分只是作为美化环境之需。
  万年红 万年红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易栽培,好管理,销路广,效益高。合心乡花农魏天恩,1980年利用5分地种万年红,靠卖花苗、花籽,当年收入5000元。1985年种4分地万年红,卖花苗20000株,花籽200公斤,收入4500元。
  第五节 食用菌
  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一些野生菌类开始由人工培育。1982年以来,郊区开始人工培育木耳、凤尾蘑、灵芝等。
  蘑菇 蘑菇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1982年,全区培育食用菌的2户,其一是大屯镇范家村农民吕文祥,利用庭院架起面积为20平方米的简陋的蘑菇床,培养蘑菇300公斤,收入600多元;其二是新立城镇先锋村朝鲜族农民卓金奉,从1983年开始培育凤尾蘑,经过3年实践,1985年,第一茬凤尾蘑共装489个塑料袋,产鲜蘑600多公斤,收入1300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