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篇 庭院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046
颗粒名称:
第五篇 庭院经济
分类号:
F326.5
页数:
15
页码:
124-138
摘要:
本编记述了长春市郊区境内庭院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庭院经济
家庭副业
长春市郊区
内容
庭院经济是农民家庭副业的继续和发展,是农民在自家庭院和房前屋后从事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贮藏业等商品生产并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
解放初期,郊区庭院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种植业只限于马铃薯、白菜、菜豆、茄子、黄瓜、辣椒及葱、蒜等大路品种,种植面积较小,产量不高。养殖业只限于鸡、鸭、鹅、猪、狗、羊之类。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产品以自给为主,略有剩余,以剩余产品换取食盐、火柴和衣物,以补生活之需。加工业以豆腐房、粉房为多,散见各村屯。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期,庭院的利用比以前充分,种植业和养殖业比建国初期有所发展,蔬菜种植由少而粗向多而精方向转化,集中种植大蒜、大葱、韭菜、辣椒(简称“四辣”),其他品种有增无减。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由于“共产风”的干扰,庭院经济的发展受很大影响,家庭副业所剩无几。
1961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以后,社员重新分自留地、饲料田,并允许社员开少量的荒地,庭院经济又一次得到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把庭院经济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彻底砍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庭院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1981年,家禽存栏数为608247只,奶牛存栏数为4645头,生猪存栏数为103487头。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庭院经济趋于专业化。种植业大力发展大棚、温室、菜园和保护地生产。养殖业以养鸡为“龙头”,以养牛为重点,全区家禽存栏数为562427只,上市鲜蛋200万公斤,生猪存栏43173头,奶牛存栏数为1696头。全区共有专业户10134户,其中养殖专业户、种植业专业户5834户。联户、个体户企业发展到940家,从业人员2020人,总产值440万元,实现利润125万元。到1985年,养殖专业户发展到5826户,其中养鸡专业户2896户,家禽存栏数为1483968只,奶牛存栏3927头,肉牛存栏1260头,为城市提供生猪67800头,肉牛1000头,鲜奶672万公斤,肉鸡100万只,鲜蛋968万公斤。加工企业联户和个体户达6620家,从业人员13076人,产值达5000万元,实现利润951万元,1988年本着“各业齐发展,重点有突破”的原则,加强了服务体系建设,全区蛋鸡存栏数为150万只,比1987年增长20%,奶牛存栏4308头,比1987年增长35%,肉鸡出栏数为100万只,比1987年增长25%,生猪存栏数为68571头,比1987年增长2.5%,葡萄发展到40万株,温室、大棚及保护地面积41万平方米。个体企业发展到8843家,从业人员19685人,总产值25479万元,实现利润3671万元。
第一章 种植业
第一节 蔬菜
解放后,农民在房前屋后种点蔬菜,以自食为主。品种以白菜、马铃薯、茄子、菜豆、黄瓜、辣椒、葱、蒜为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郊区生产为城市服务的方针的落实,到80年代蔬菜的品种达40余种。
叶茎类:白菜、韭菜、芹菜、菠菜、芫荽、生菜、茴香、甘蓝、蒜苗。
根状茎类:萝卜、胡萝卜、芥菜、薯蓣、芥兰菜、甜菜。
攀援茎类:黄瓜、吊瓜、菜豆、蛇豆、豇豆、豌豆。
茄果类:茄子、蕃茄、辣椒。
鳞状茎类:葱、蒜、元葱。
市场需求量大的蔬菜品种主要是马铃薯、白菜、萝卜、菜豆、茄子、甘蓝等。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品种有黄瓜、辣椒、韭菜、芹菜、大蒜等。
白菜 白菜的品种较多,品质好、产量高的有:“758”、“高叶白”、“二青颗”、“核桃纹”、“大青帮”、“翻心白”等。其中,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758”品种最好,装心早,品质好,亩产6000公斤左右。
马铃薯 马铃薯俗称土豆,喜含钾肥的松软土质。1949~1960年期间,农民不重视种子改良,亩产在500公斤左右徘徊。1961年以后,为改良品种,引进了大量的“北海道”、“朝鲜白”、“苹果红”、“克山白”等品种,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63年亩产达1000公斤。1965年以后,为了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多数农民改种早熟品种,同时复种菠菜、生菜等春菜,马铃薯收获后可种白菜、萝卜、芥菜等秋菜,一地多用,一年三茬,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为防止马铃薯种子退化,1971年各公社曾试制良种,小面积采取二季作方法育种,以“九二〇”农药为催熟剂,因效果不佳而终止。
黄瓜 黄瓜有旱黄瓜、水黄瓜之分。水黄瓜品种较多,多选用“长春密刺”(又名小八叉)、“津研4号”。长春密刺属水黄瓜中早期种植的品种,生长期60天左右,结果节位较低,瓜码密,瓜条长30~40厘米,每根黄瓜重0.5公斤左右,品质较好,适于大棚种植。晚黄瓜“津研4号”适合密植,生长快瓜条整齐,亩产一般在5000公斤以上。1983年以后,采取温室育苗,大棚定植,双沟一台式的种植方法,选用优良品种“长春密刺”,3月中旬在温室育苗,4月上旬移入大棚定植,栽到垅沟里,5月上旬第一茬黄瓜即可上市,同时再将育好的第二期苗(打籽苗)移入大棚定植,栽到垅台上。为了不影响打籽苗生长,对第一期黄瓜集中采摘,瓜秧全部拔掉。为获得籽粒饱满的种子,控制结果,每株只留三四个果。7月末8月初再将室外育好的第三期苗(津研4号)移入大棚定植,栽到垅沟里,当第二期黄瓜种陆续成熟后,将黄瓜秧全部拔掉,棚内只剩第三期苗,9月下旬第三茬黄瓜上市,时间可持续到10月中旬,按1988年每公斤0.8元市场价销售,每亩黄瓜可收入4000元。黄瓜籽收获之后,洗净晾干,以每公斤100元的售价,销往长春市干鲜菜公司和公主岭市种子公司等单位。
韭菜 韭菜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叶茎花均可食用。1983年以后,由零星种植变集中种植,改小畦小垅为大畦,有效地利用土地面积;改露天种植为地膜覆盖和大棚种植。利用大棚种植的每年春节后开始架棚扣膜。为使地温尽快回升,有的采取地膜覆盖和扣棚相结合的办法,先扣层地膜,在上面再扣两层塑料,上层高近两米,低层高一米,这样3层塑料的大棚,地温回升的快,到3月20日第一刀韭菜上市,到5月初可割三刀,平均以每公斤2元的售价投放市场。三个月时间,每分地可产韭菜500公斤,收入近千元。
辣椒 辣椒分油辣和尖椒两种。尖椒原产热带,性喜温暖,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对肥力的要求比较低,又比较稳产。郊区农民习惯种植尖椒,品种有羊角椒、线椒。近年引进美国“冠军椒”。“冠军椒”适应性强,易管理、产量高、效益大。植株繁茂,每株结果30~40个,肉厚体长,最大单果重达50克,亩产一般在3500~4000公斤,最高可达5000公斤。辣椒分布较普遍,种植较多的是合心乡、大南乡、新立城镇。合心乡岳家村东小溪河堡屯1户农民在葡萄架下种3500棵“冠军椒”收入5000元,并培育出一批优良种子。大南乡新农村农民以种植尖椒出名,到1987年全村种尖椒的农户达80%,种植面积27.7公顷,总收入16万元,仅此一项全村户均收入520元。
薯蓣 薯蓣(亦称“山药”)是一种细菜也是一种滋补品。肉质细腻,营养丰富,食法多样,还可入药,有健脾胃,补肺肾之功能。薯蓣喜高温干燥气候条件,对土壤的要求比较严格,必须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沙性土壤种植。1985年,新立城镇试种250平方米,兴隆山镇试种120平方米,农林乡试种100平方米,共收薯蓣280公斤,薯蓣豆65公斤,薯蓣种苗5000株,收入770元。用薯蓣咀子繁植,在收薯蓣时把薯蓣咀子切下来,存放在白菜窖里越冬,第二年春季薯蓣咀子顶芽萌动时即可栽植。1986年,新立城镇齐家村农民种植2分地薯蓣,总产600公斤,收入1500元。试验结果表明,有180天生长期的薯蓣,采取提前育苗的方法,在郊区可以安家落户。
大蒜 大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做佐料又可入药。大蒜耐寒,对气候的适应性很强,生育适温在15℃~20℃之间,蒜瓣在3℃~5℃的低温下即能萌发,喜肥、水,适合在二洼地种植。大蒜的产量较高,一般情况下,每亩产量3000~3500公斤,是投种量的10倍,效益是投资的5~6倍,以青蒜每公斤0.3元计算,每亩蒜的收入1000~2500元。大蒜播种期早,50~60天即可以收获,收获后的蒜地可复种秋白菜、萝卜、芥菜等秋菜。郊区农民种大蒜,是从1985年开始有较大发展的,被列为“四辣”之首。1987年合心乡西小溪河堡屯全屯种植大蒜13.3公顷,产量25万多公斤,收入20多万元。种植大蒜不仅产青蒜、干蒜,可腌制糖蒜,还可生产蒜苗。
郊区庭院蔬菜种植发展很快,1984年全区以蔬菜为主的专业户2732户,种植面积422.8公顷,1985年发展到3700户,已有6个专业村,其中,355户建起了大棚,占地面积为8.5公顷,116户建了温室,占地面积6.7公顷,全年蔬菜收入达97万元,比1984年同期增长21.3%。1987~1988年全区以中郊为主要基地,远郊为辅助基地,由近及远发展小菜园,温室和大棚6800多个,年产细菜400万公斤。
第二节 果树
庭院种植果树、生产水果是搞活市场,繁荣经济,劳动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绿化、美化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1982年以前,各种果树散见郊区各村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因地制宜地培育和种植了大量的葡萄、苹果、海棠、桃、李、杏、山楂等果树,到1988年,全区小果园已达1816个,种植面积657公顷。
葡萄 葡萄是营养丰富的浆果,主要品种有巨丰、黑连子、康贝尔、玫瑰、民加拉、红香水、京早晶。1982年以后,郊区的葡萄生产有较大发展,到1985年全区已有75个葡萄生产重点屯,500个重点户和专业户,种植面积近150公顷,达19万株,向市场提供葡萄15万公斤,培育苗木20万株,收入30万元。1986年全区定植葡萄10万株,1987年定植15万株,1988年袋育大苗25万株,发展到40万株,葡萄上市量100万公斤,收入180万元。
种植葡萄经济效益较好,培育苗木效益亦很可观。大屯镇农民陈崇山,1979年培育葡萄苗200株,当年收入100元,1980年育2000株,收入1000元,以后逐年增加,到1985年育苗10万株,收入3万余元。在他的影响下,全屯家家育树苗,户户栽葡萄,成了葡萄屯。
第三节 药材
郊区药用植物资源较丰富,据1986年中药材普查统计,有药用植物40科118种。主要品种有人参、黄芪、桔梗、川贝、天麻、五味子、柴胡、红花、三七、苍术、细辛等20余种。50年代有少数人在庭院种植人参,70年代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不少乡、村较大面积种植药材,自育、自种、自制、自用,80年代又出现大面积种植人参的乡(镇)。
人参 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肥大,肉质,根和均可入药,有滋补健身,补气补血之功能。1986年农林乡开始试种西洋参,播种籽365磅(合165.5公斤),面积1.07公顷,到1988年苗势较好已放5叶,参身已近4厘米,按照这样生长速度,4年生人参最重可达115克,每平方米的收入能达到150元。
西洋参对土壤、肥力、水分的要求同中国参一样,喜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丰富,保水性强,含磷、钾较高的土壤。其优点较之中国参能提早收获1~2年。
第四节 花卉
郊区农民种花养草由来已久,品种有梅、兰、菊、竹;君子兰、万年红等几十种。
君子兰 君子兰原生非洲普熟一带,1823年传入英国,后又传入日本,1932年日本园艺家村甲把两盆君子兰作为贵重礼物奉献给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此,君子兰成了宫中之花,后逐渐传入民间。
郊区种植君子兰的历史不长,1982年以后,近郊农民养君子兰较普遍,大屯、兴隆山两镇尤盛,多者数百株,少者3~5株。1985年,长春掀起了“君子兰热”,亦称绿色浪潮,波及到郊区,君子兰价格变化如潮,突破历史最高水平,每株花苗10元、20元乃至上百元,成株每株上百元、千元、万元。1985年养花户王显文曾以14万元的售价将1株君子兰卖给姚敏。由于价格远远超过其自身价值,违反了价值规律,形势急转直下,当年花价陡然下降,成株每株三五十元,花苗三五角钱。由于潮涨潮落,给一些人造成千元、万元损失,君子兰热瞬息冷了下来。以后将其作为家庭副业生产的寥寥无几,养植一部分只是作为美化环境之需。
万年红 万年红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易栽培,好管理,销路广,效益高。合心乡花农魏天恩,1980年利用5分地种万年红,靠卖花苗、花籽,当年收入5000元。1985年种4分地万年红,卖花苗20000株,花籽200公斤,收入4500元。
第五节 食用菌
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一些野生菌类开始由人工培育。1982年以来,郊区开始人工培育木耳、凤尾蘑、灵芝等。
蘑菇 蘑菇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1982年,全区培育食用菌的2户,其一是大屯镇范家村农民吕文祥,利用庭院架起面积为20平方米的简陋的蘑菇床,培养蘑菇300公斤,收入600多元;其二是新立城镇先锋村朝鲜族农民卓金奉,从1983年开始培育凤尾蘑,经过3年实践,1985年,第一茬凤尾蘑共装489个塑料袋,产鲜蘑600多公斤,收入1300元。
第二章 养殖业
郊区有小面积草山草坡,林中荒地、草甸草场等,面积2666.7公顷。境内还有华春禽业联合公司、中泰正大责任公司、长春市农研所、郊区良种繁育场、畜禽繁育场,各乡(镇)均有饲料加工厂,为发展养殖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节 畜类
郊区传统饲养的家畜(不包括役畜),主要有奶牛、黄牛、羊、猪、狗、兔等。家养的野生动物有貉、狐狸等。
奶牛 郊区饲养的奶牛有黑白花和黄白花两种,以黑白花奶牛为主,其特点是体型大、健壮、结构匀称,产奶量高。1949年养奶牛104头,到1953年存栏数增加到766头。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绝大部分奶牛由集体饲养,社员个体养牛为数很少,“文化大革命”中个人养牛受到限制。1982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奶牛也从集体的大院走入社员的家门。1983年全区个体饲养奶牛1696头。1984年底,全区养奶牛户1055户,养奶牛2798头,其中,专业户234户,养奶牛866头。1985年以后,农民商品经济意识进一步增强,奶牛饲养有大幅度发展,年末存栏数3927头,向市场提供鲜奶982万公斤。1988年全区奶牛存栏4308头,比1987年增加1093头。
养奶 牛专业户一般养2~5头,每头牛奶期产奶2500公斤左右,收入1000元左右,有些重点户,已有相当规模,收入也很高。兴隆山镇郊二社农民贾永昌,1983年养8头奶牛,年收入5000元。1984年从长春市食品厂的奶牛场买进14头奶牛,年底发展到22头,年收入1.5万元。1985年发展到27头,年末存栏25头,纯收入2.4万元。贾永昌养牛讲科学,经常更新牛的品种。挤奶、给料、供水、清粪尿都实行科学化。根据奶牛的不同生长期,配制全价饲料,喂牛三定:定时、定量、定温。注意牛舍卫生,经常打扫消毒,坚持防疫,有效地防止了传染性疫病。由于他用科学方法养牛,使奶牛体壮无病,产奶量高,每头牛日均产奶25公斤以上。
菜牛 1979年郊区引进和推广了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新技术,进行黄牛改良。引进的品种以“西门达尔”为主,用它与黄牛杂交繁殖的改良牛,出生体重个大,生长发育快,肉的品质好,出肉率高。首先从农林乡开始试行,对本地黄牛进行改良,到1987年全乡有2100头母牛进行冷配,已产改良一代、二代杂交牛416头,7年共向市场提供商品牛1200头,收入55万元。
1979年以来,先后在大南、农林、乐山等乡(镇)推广,到1982年遍及全区,并陆续出现养菜牛专业户和专业屯。
乐山镇长兴村西绳屯农民于纯,1983年办起饲养场,饲养菜牛,最高存栏103头,到1985年底,共出售69头,获利2万余元。
1985年全区菜牛存栏1260头。当年向市场提供菜牛近千头。1988年全区菜牛存栏9257头,80%供应市场。
猪 养猪是农民素有的习惯,比较普遍。猪的饲料广泛,除糟糠和野菜外,还有玉米、高粱、豆粕等精饲料。猪的品种较多,有长白、哈白、吉黑、吉花、东北民猪等。郊区饲养的吉黑、吉花较多。1950年猪存栏47484头,1957年发展到52766头。1958年全区实现了公社化,受“共产风”的影响,家家杀猪,致使生猪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生猪存栏下降到44981头(包括集体饲养数)。1965年生猪生产又有回升,年末存栏60586头,1974年生猪存栏88741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猪生产持续发展到1982年生猪存栏97198头,1988年生猪存栏68571头,其中直线育肥1.3万头。
兔 兔分肉用兔、皮用兔、皮肉兼用兔。以肉用为主的品种有:法国公羊兔、德国花巨兔;皮肉兼用的品种有:新西兰兔、丹麦白兔、日本大耳白兔、青紫蓝兔、比利时兔、加利福尼亚兔;以皮毛为主的品种有:塔兔、獭兔、力克斯、安哥拉等。
兔的饲料广泛,俗话说:“兔食百样草,到处可以找”。牧草如沙打旺、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杨树叶;多汁饲料如马铃薯、胡萝卜,粮食及农作物秸秆都是兔的较好饲料。1963年,广大农民响应区委、区政府“发展多种经营,大养家兔,支援出口,增加收入”的号召,开始饲养家兔,饲养量较多的有兰家、合心、西新、兴隆山、永春、大屯等公社。全区最高年份1972年达10876只,最低年份1975年2015只。养兔专业户一般养几十只,年收入千元左右。有的重点户,养兔几百只,收入近万元。
1982年,大南乡加官村史淑文、史淑芹姐妹,投资3300元,以每只50元的价格,从浙江引进塔兔58只,当年繁殖到230只,以每只65元的售价,将其中一部分销售给蛟河县畜牧局,当年收入5000元,到1985年已发展到1568只,收入3万元,到1988年存栏数600多只,价值1.2万元。
貉 1987年,三道镇、大南乡有8户农民开始养貉,种貉是从黑龙江省外贸公司引进的,雄貉每只100元,雌貉每只300元,至年底繁育到50只,到1988年发展到1130只。按当时市场每张貉皮收购价150元计算,价值1.95万元。
狐狸 狐狸是珍贵的毛皮动物,郊区人工饲养狐狸始于1984年,第一个养殖户是大南乡榆树村农民王启亮,饲养一对蓝狐,价值4000元。到1988年郊区农林乡、大南乡有28户农民饲养狐狸,共繁育104只。
鹿 郊区养鹿最早的是农林乡。1983年个人养鹿67只。1986年从白城购进梅花鹿70只,公鹿每只价格500元,母鹿每只100元。1987年又从公主岭购进80只公鹿,平均每只价格1300元,到1988年全区养鹿337只,分布在农林、大南、乐山、三道等乡镇。到1988年,每只公鹿2500元左右,母鹿600~700元。一等鹿茸每公斤2600元,四等鹿茸每公斤1600元。第二节禽类
禽类饲养以家禽为主,野生珍禽驯化为数不多。家禽种类主要有鸡、鸭、鹅。
鸡 郊区农户历来家家养鸡,一般户养5~7只,多者10几只,全区养鸡总数在10万只左右。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养鸡专业户、重点户,加之笼养鸡的采用,使养鸡业有了迅速发展。到1985年,全区笼养鸡已达104万只,其中专业户养鸡34万只,千只以上的72户。1986年春季一度出现卖蛋难,农民养鸡积极性受到影响,区委采取稳定饲料价格,与市内大单位挂勾等措施,使养鸡事业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全区养成龄蛋鸡150万只,养肉食鸡25万只。1987年在蛋鸡稳定在150万只的情况下,肉食鸡发展达到50万只,四年平均每年向长春市提供鲜蛋1000万公斤,肉食鸡20万只。1988年全区养鸡业发展较快的大南乡是郊区养鸡业的一个典型乡。1984年至1987年4年实践,基本形成“五配套”的产业模式,即良种繁育、饲料生产、疫病防治、科技示范、鲜蛋销售一条龙配套服务体系。1987年大南乡“五配套”产业模式被列入吉林省星火计划。1988年大南乡制定出“以养鸡为龙头,搞粮食转化,为城市提供肉、蛋”的养鸡模式。全乡1411户养鸡62.54万只,其中蛋鸡24万只,向城市提供鲜蛋286.7万公斤,肉鸡38.54万只,创产值3704.4万元,纯利润747.5万元。
1983年以来,郊区委、区政府大力加强笼养鸡服务工作和建立健全“五配套”的服务体系。一、建立良种体系,全区成立10个种鸡场,15个孵化场,实现了笼养鸡良种化。二、建立饲料体系。10个乡镇均有饲料加工厂、年生产饲料5500吨。三、建立科学培训体系。区、乡(镇)成立养鸡学会,到1985年全区有一万多人次参加笼养鸡学习班,区广播电台举办科技讲座,区科协印发了《孵化技术》、《育雏技术》、《蛋鸡的饲养管理》、等资料书20万册,同时树立140户笼养鸡示范户。四、建立供销体系。各乡、村都有服务组,负责进雏、供料、销售等工作。五、建立防疫体系,各乡(镇)有防疫站,村有防疫组,社有防疫员,送药上门,服务到家。
1986年,区委、区政府一方面抓自有种蛋的孵化,全区开动65台孵化器,孵化鉴别雏52万只。大南乡新兴村刘家学房屯,全屯有32户农民用土办法孵化家禽20多万只;另一方面,从华春禽业联营公司,公主岭等地购进鸡雏48万只,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到村屯传播育雏技术,提高了鸡雏的成活率,促进了养鸡事业的发展。到1988年底,全区养鸡户4.5万个,户均养鸡20只,鸡存栏90万只,销售鸡蛋1000万公斤,经济效益2000万元,人均收入近百元。
鸭 鸭是农民传统饲养的家禽之一,有麻鸭、京白鸭、康贝尔鸭、金定鸭等品种。一般农户均养3~5只,产蛋量150~170枚左右。
80年代初,郊区也曾出现过养鸭热。1984年冬,兰家乡不到两个月,养鸭就发展到2万多只,仅孟家村就有1万多只,成了郊区第一个养鸭村。但缺乏市场予测,加之方向不对,不是向城市提供商品蛋、商品鸭、而只想赚种鸭、种蛋一时价高的钱,结果种鸭、种蛋价格大跌,农民蒙受损失,挫伤了养鸭积极性。兰家乡养鸭热,只热了3个月,种鸭价格便由每只四五十元,下跌到一二元,种蛋由每个一元八角下降到一角五分,全村养鸭户亏损少者千元,多者上万元。后因区委采取请能人搞蛋禽深加工等办法,才使冷下来的养鸭热有所回升。
鹅 鹅是羽、肉、蛋兼用的家禽之一,食草性食物,容易管理,全区几乎每户农户都饲养二三只或四五只。进入80年代,羽绒市场繁荣,鹅的饲养量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三五只增加到十几只乃至几十只,较大的重点户养几百只,到1988年,全区鹅存栏数达11万只,价值110万元。区内最大的养鹅重点户是乐山镇东方红村囤家屯农民王振连,1987年从农安进鹅雏505只,成活460只,年底出栏,平均每只鹅重4公斤,共收入4140元。
鹌鹑 家养鹌鹑是从1985年开始的,首先发起是合心乡,继而全区10个乡(镇)中有38个村613户开始饲养,到年底发展到319万只。饲养的品种主要是美国巨型肉用鹌鹑和一般的蛋用鹌鹑两种。1986年向市场提供鹌鹑50万只、蛋1000公斤。由于鹌鹑有新城病和霍乱病,加之蛋鸡发展较快,饲养鹌鹑的逐渐减少,到1988年全区鹌鹑的饲养量不足100万只。
第三节 其它养殖业
蜜蜂 郊区具有较大的蜜源。林茂密,花期长,蜜源广,具备养蜂的优势。50年代就有养蜂农户,但为数不多,60年代以后逐渐增加,到1978年底,全区养蜂已有393箱,由于采取分群法和人工育王技术,养蜂数量不断增加。1984年全区已有养蜂户近百户,养蜂800多箱。由于各业齐发展,加之农药的广泛利用,养蜂业受到一定影响,到1988年全区养蜂减少到526箱。
鱼 区内河流水库池塘较多,丰富的水资源为发展养鱼事业提供了较好的条件。50年代郊区就出现了养鱼农户,但水面较小,投放鱼苗较少。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个体承包水库、鱼塘的越来越多,养鱼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84年全区养鱼专业户发展到138户。拥有水面266.6公顷。为了充分利用水源,1985年乐山镇长虹村进行了稻田养鱼试验,解决了养鱼鱼种问题。1988年养鱼专业户200多户,养鱼水面发展到329.7公顷,年产成鱼42万公斤。
第三章 加工业
加工业主要是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小农具和家具的制作。以小作坊、小工厂为主,如豆腐坊、粉坊、油坊、酱菜园、小烘炉、木器加工厂、饲料加工厂,也有少量的带料加工的工业产品,如安瓶、水泥制品及烧制品。
1984年,全区加工业联产和个体户940户,从业人员2020人,总产值440万元,实现利润125万元。1985年,全区加工企业联户和个体户达2620个,从业人员13076人,产值达5000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3%,实现利润951万元。1988年,全区联户和个体户已发展到8834户,从业人员19685人,年总产值25479万元,实现利润3671万元。
第一节 作坊
豆腐坊 解放前,村屯均有豆腐坊,以大豆为原料,生产大豆腐和干豆腐,设备较简单,1盘石磨、1口大锅、两口大缸、1头毛驴。1982年起,将部分石磨改用电磨,有的改用气锅,加工大豆15公斤,生产干豆腐18公斤,获利12元,做大豆腐4板获利8元。
1958年以前,开办豆腐坊者均属私营。人民公社化以后,豆腐坊由集体开办。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豆腐坊陆续出现。冬季和春季为生产旺季,常年性生产的豆腐坊较少。到1985年已有豆腐坊200个,从业人员400人,年加工大豆50.4万公斤,获利36万元。1988年有豆腐坊1440个,从业人员1600人,全部改用电磨,年加工大豆86.4万公斤,获利57.6万元。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不同,豆腐坊的分布亦不相同,农林乡勤俭村冯家屯72户人家中有23户开豆腐坊。兴隆山镇幸福村三家子屯,67户人家中有53户开豆腐坊,占全屯户数的79.1。
粉坊 解放前,郊区各乡(镇)有粉坊近百家。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粉坊都由集体开办,全区有粉房80多家。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粉坊也随之由个人开办。由于种植马铃薯面积逐渐减少,小豆、绿豆又属低产作物,故而开办粉房者也随之减少,到1988年只有4户。
粉坊的设备需有石磨或电磨1台、百印大锅1口、大缸20口、木制粉碎机1台,粉包、粉兜、粉瓢、凉瓢等。原料主要是马铃薯、小豆、绿豆,生产各种规格的粉条。牲畜拉磨每班加工马铃薯500公斤,每天两班。50公斤马铃薯可制粉6公斤左右。70年代每加工1万公斤马铃薯可获利600元,80年代每加工1万公斤马铃薯可获利900元。
油坊 油坊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生产食用油。解放前,在卡伦、大屯、小合隆、朱城子、万宝山等集镇共有8家油坊。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全区有油坊86家,均由集体开办。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部分油坊由个人承包。1988年全区有油坊12家。
油坊较一般作坊大些,用房3~4间,立碾1盘、油榨1台、百印大锅1口,油缸、油桶若干,从业人员7~10人。土法榨油产油率较低,50年代8.5~10%,进入80年代设备有所更新,技术有所提高,产油率为12~15%。1985年全区有油坊20家,1987年28家,1988年4家。
窑业1978年以后,三道镇三道村西稗子沟屯出现了烧制花盆的农户,修建土窑,以作物秸棵为燃料,手工操作,每年烧2~3窑,生产花盆1000~1500个。1984年,长春君子兰市场繁荣,稗子沟屯张忠仁等人自力更生建窑烧花盆,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屯有76户人家搞起花盆生产,建窑76个,从业人员600人,年产值达752万元,实现利润38万元,户均利润5000元。到1988年君子兰热已过时,窑业生产也逐渐萧条。
烘炉 农村办小烘炉历史较久远,散见各村屯。
1958年前区内有个体经营的烘炉51个,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烘炉归集体经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经营烘炉又有所发展,有的兼修车辆,增加水电焊、钣金等服务项目,收益也有所增加,到1988年有个体小烘炉64家,产值170万元,利润40万元。
木器木材加工厂80年代以前,只是农村木匠携带工具登门到农家服务,制做家具或建造房屋。80年代后,农村建造新房、装饰新屋、添置新式家具的增多,农村便出现了个体家具加工厂、木材加工厂。1988年,有个体木器加工厂70个,年创利润35万元。
第二节 酱菜加工
酱菜厂 郊区现有的酱菜厂有个体、联户办两种,以生产青、红方和糖蒜为主。1984年,合心乡岳家村小溪河堡屯农民戴才办起了郊区第一家家庭酱菜厂,腌制糖蒜。用50口大缸腌2500公斤糖蒜,收入6000元。1985年又增加150口大缸,腌了2万公斤糖蒜,8月初青蒜入缸,9月上旬上市,由副食商店包销,10月中旬全部售完,收入1.5万元。糖蒜上市后,又腌萝卜、芥菜1.5万公斤,收入5000元。
第三节 编织、刺绣
编织 编织是农村一项重要副业生产。农民利用当地的资源编织土篮、花筐、炕席、茓子、套包、笤帚、刷帚、草绳、草袋等。郊区农民编织业中以扎笤帚为主,多分布在合心、兰家等乡。合心乡新农家村四间房屯,全屯50户人家有37户以扎笤帚致富。1982~1984年,全屯向长春市提供笤帚和刷帚100万把。1985年扎笤帚15万把,价值1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430元。“老把式”周跃坤年近古稀,老当益壮,用8000公斤〓子扎2万把笤帚,收入1万元。
刺绣 永春乡平安村龙王庙屯孟繁儒,从1987年组织30名女工开办刺绣工厂,为长春市刺绣厂带料加工,年加工刺绣品上万件。由于管理的好,产品工艺精巧,花样繁多,受到外商的好评,不仅为国家换取外汇,工人每月还收入100元。
第四章 贮藏业
郊区农民素有冬贮青菜的习惯,在蔬菜生产淡季以满足城市人民所需,他们采取窑贮、缸贮、堆贮、沟贮等方法,使白菜、马铃薯安全越冬。近年还增加贮藏芫荽、芹菜、黄瓜、辣椒和苹果、梨、葡萄等品种,待新年或春节时上市,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保证了城镇需求。
第一节 蔬菜贮藏
白菜的贮藏 白菜是冬季的主要蔬菜。60年代以前,每户冬季贮白菜千余斤,全区贮白菜1800万公斤。1962年蔬菜减产,每户贮菜不多,全区贮白菜250万公斤。1980年后,城市居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食用白菜减少,郊区农户冬季贮菜量也大幅度减少,每户贮菜250~400公斤,全区冬贮白菜450万公斤。1983年由于区划变动,人口大幅度减少,饮食朝营养型发展,白菜贮量由原来每户近千斤减少到150~200公斤,全区贮菜300万公斤。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贮菜大户逐渐增多。大屯镇万顺村从1986年开始冬贮白菜,到1987年发展到180户,每户贮菜0.5万公斤以上,全村共贮白菜100多万公斤。每个贮菜大户收入1800元,纯收入达1300元,全村仅贮菜一项收入26万元。冬季贮藏白菜有3种方法:一是死窖,即埋藏起来,不通风,也不倒菜;二是活窖,能通风,也可随时倒垛,随时取用,这种方法采用的较多;三是室内贮藏。
马铃薯的贮藏 每到冬季家家贮藏马铃薯,绝大多数采取窖贮。60年代至70年代,每家贮马铃薯250~400公斤,全区贮量为100~120万公斤。进入80年代,冬季市场鲜菜较多,个人贮量随之减少,每户贮马铃薯100~200公斤,全区贮量为150万公斤左右。
冬贮黄瓜1982年郊区农民窖贮黄瓜试验成功。将晚黄瓜带寸秧剪下,蒂巴朝下插在不满心的的白菜里,每颗内插4根,将菜叶合拢捆好立在垫有覆土的菜窖里。大南乡红田村房家屯农民杨海山,1982年用这种方法贮黄瓜250公斤,新年时上市,250公斤黄瓜收入600多元,提高经济效益4倍。
冬贮小辣椒 下霜前将选好的小辣椒放在大缸里,用塑料膜盖好封严,随着外界气温变化,将大缸由室外移到冷棚,再移到室内,以不使辣椒受冻为准,这样方法可使辣椒保持新鲜,能持续到12月末。1985年,大南乡韩家屯家家冬季贮藏小辣椒,少则一两缸,多则五六缸,新年时上市,提高经济效益3~4倍。
第二节 水果贮藏
冬贮葡萄 葡萄成熟时间集中,想要冬季吃到新鲜可口的葡萄比较困难,1985年郊区部分农民开始试验冬贮葡萄,将选好的葡萄穗整穗放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挂在阴凉的空室内,室内温度稳定在5℃~10℃,新年、春节能吃上新鲜的葡萄。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