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02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
分类号: F323.3
页数: 4
页码: 107-110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郊区农业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耕作制度 栽培技术 长春市

内容

第一节 耕作制度
  解放前,受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主要农作物一年一作,大垄稀植,耕作粗放,用镐头或用木铁犁耕种。硬茬扣种,软茬耲种,实行大豆——高粱——谷子交替轮作。东北沦陷时期,由于大豆商品价值的提高,出现4年轮作制度。大豆——谷子——大豆——高粱,实际是4年种两年大豆。
  解放后,由于新式马拉农具的推广使用,改进耕作制度,从1965年起全区普遍改垄增行,把2尺2寸的大垄,改成1尺8寸的小垄,实行宽播密植。耕作制度改为大豆——高粱——谷子——玉米4茬轮作。
  1970年后,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玉米面积逐年增加,改变了历年大豆、高粱为主的种植习惯,形成以玉米、大豆为主的新布局;玉米——大豆——玉米——谷子——玉米——高粱的两茬轮作制。
  1980年以来,全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到60%左右,农作物轮作制度已打破,在保证玉米面积的同时,安排大豆、高粱、谷子和其它作物,还采取玉米间种大豆、大豆间种玉米的办法来保证玉米种植面积。
  第二节 栽培技术
  解放前,农作物沿用传统的栽培技术:清种、混种、复种。
  解放后,栽培技术不断改进,推广玉米催芽种,玉米、大豆间作,谷子宽播,玉米、水稻喷洒激素,水稻大棚育苗等新技术。
  玉米 玉米的栽培方法是:扣种、挤种、刨埯种和小面积的混种大豆、小豆和绿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期间,玉米与大豆混种,刨埯种,一埯双株,一埯三株、甚至一埯多株。1970年后,玉米种植发展为混、间、套、穿,四周大镶边。1979年推广玉米与大豆按比例间种以玉米为主,按玉米与大豆2∶2.2∶1或3∶1间种,比清种、混种增产20%~25%。小比例间种占玉米播种面积的60%左右。由于玉米单交品种不断发展,出现生育期长的无霜期短的矛盾,受低温冷害和霜冻的威胁。三道乡创造玉米催芽种的先进技术,实现了早种不粉种,晚种不晚收的效果,催芽种玉米早出苗5~7天,早成熟10天左右。全区推广了这项新技术。改变了过去刨埯种,扣种和两犁挤的作法,解决了10年9春旱,底墒不足的矛盾。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到户后,玉米大面积清种,单株密植1公顷留苗5~6万株,单产达6000~7500公斤,达到了稳产高产。
  高粱 高粱历来清种,以耲种为主。1952年学习黑龙江省肇源县丰产经验,高粱扣大垄,宽播留拐字苗,1公顷保苗10万株左右。1980年以来,推广高粱喷洒30烷醇促进了早熟。
  谷子 耲种,宽播,等距留苗。1952年,推广肇源丰产经验,改为大垄宽播,两次间苗,合理留鸡爪苗,施口肥和抽穗前追肥,低产变高产。1978年出现垧产万斤粮的地块。
  大豆 大豆以清种为主,也有大豆与玉米混种,以大豆为主,玉米在田间呈“满天星”不规则状。农业合作化后,大面积实行高矮棵作物搭配种植:混种、穿带,使农作物单一群体变为复合群体,大豆混种玉米面积不断扩大。1970年以来,小比例间种,在郊区盛行一时,大豆的比例越大,单产越高,而玉米单产相对减少,大豆和玉米2:2间种,比清种减产50%左右,4∶4间种减产30%以上,6∶6间种减产20%。
  1983年,国家调整了大豆收购价格,鼓舞了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各乡(镇)调整了农作物的布局,改变了把大豆作为玉米的“通风道”,使大豆有面积无产量的耕作制度。1985年全区清种大豆9466公顷,占粮豆播种面积近四分之一,单产2100公斤。1988年,大豆清种面积10933公顷,单产2505公斤。大豆有扣种,前茬是谷茬,实行扣种,两犁合成。先破茬后掏墒,复土后再进行镇压。一犁挤种,先把种子、肥料点在垅沟里,踩格子,破原垅、镇压。耲种,在软茬上耲种,开沟、撤种、踩格子,复土一次完成。
  水稻 解放前,以直播为主,草荒严重。解放后,小面积条播,利于田间管理,产量较高。1958年后,推广水床育苗新技术,早整地,早做床,早播种,早扣膜育苗法。移栽秧苗复壮快,产量有明显的提高。1981年,幸福公社红光生产队引进日本水稻大棚盘育苗法:播前先把子盘放在母盘里,秧盘内装好底土,土厚度为2~2.5厘米为宜,每盘浇水1.5克。每盘用0.5克1500倍敌克松药液为盘土消毒,播种后再均匀复土,0.7厘米为宜。经试验获得成功,全区普遍推广应用。大棚盘育苗法,保温性能好,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比棚外提前16天,增温13℃,秧苗素质好,根系发达,白根多,茎杆粗,成苗率高,生产成本低于习惯育苗法42%,早成熟3天,平均每公顷增产1000公斤,节约种子75~80%,节约塑料薄膜25%,节省化肥78%。
  第三节 新技术推广
  推广玉米复膜播种 垅作复膜或畦作复膜,每亩施优质农肥2立方米,磷酸二铵15公斤,尿素30公斤。复膜时,先喷洒除草剂,每亩用200~400克杜尔,加水7~10公斤,再复膜,两侧用土压严,以防风寒。复膜播种有两种方法:一是先播种后复膜,出苗时及时开孔引苗;二是先复膜后播种,在地膜上打眼点籽,用土压好点籽孔。玉米产量不断提高,一般每公顷单产达7500~8000公斤。
  推广水稻栽培新技术 全区普遍用大棚育稻苗。大棚育苗:用两幅塑料薄膜做棚膜复盖,骨架用铁管、宽竹枇子、细木杆等比露地平均温度高8~10℃。开闭式地棚育苗:用两幅塑料薄膜做棚膜,骨架多用竹枇子。苗床宽3.2米,长15~20米,比露地平均温度高6~7℃。小地棚育苗:苗床宽1.1~1.2米,比露地平均温度高5~6℃。旱育苗,苗床的长宽、骨架、塑料薄膜按苗床而定,播种秧苗返青快,秧苗生长期长,叶龄大,根系发达,茎叶粗壮,成苗率高,保温效果好,平均气温高,氧气充足,抗低温能力强,省种省苗,管理方便。小井稻:小井分为机井、电井。小井要打在稻田地最高点,根据出水量计算开发种植面积。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组织,通过培训技术力量,推广农业新技术。从70年代开始,每年冬、春季节,集中一二次培训或召开现场会议,实地传授农业技术。主要讲授粮豆和蔬菜的选种催芽、大棚、地膜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3900多人次参加学习。印发科技小册子、小传单4500份,接受农民咨询4200人次。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