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02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
分类号:
F326.1
页数:
1
页码:
99
摘要:
本节记述了解放前至1988年长春市郊区种植业结构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种植业
结构
长春市
内容
解放前,主要种植高梁、谷子、大豆、玉米、小麦。
1943年,耕地面积为27万公顷。其中杂粮面积19790公顷。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种植业比例关系逐渐变化,但粮食生产始终占主导地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1949年为96:4;1953年为95∶5。1971年以后,在郊区生产为城市服务的方针指导下,比重调节为80∶20。1983年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和蔬菜生产,粮豆作物种植有所面积有所减少,比例为:79∶21。1988年粮豆面积继续下降,比例为77∶23。
粮豆作物内部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玉米与大豆的变化最突出,1959年以前大豆面积约为11930公顷,玉米约为6000公顷,谷子约为13万公顷,高粮约为1.35万公顷。1970年以来,高产玉米杂交品种问世,实行科学种田和施用化肥,玉米单产有了明显的提高,国家对玉米生产实行鼓励政策,郊区又处于东北玉米带,土壤、气候的自然条件适宜玉米生长,因而玉米种植面积急剧上升,1984年增加到27267公顷,玉米占粮食作物的50%,大豆下降到13%。1985年以后,注重发展城乡型商品经济,注意发展玉米生产的同时,注重大豆、水稻作物的发展。提出在稳定玉米生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大豆、水稻播种面积。1988年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到24133公顷,大豆面积增加到1万公顷,水稻面积增加到3333公顷。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