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作物分区与种植业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01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作物分区与种植业结构
分类号: F326.1
页数: 1
页码: 99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郊区农作物分区与种植业结构的情况。
关键词: 农作物分区 种植业 长春市

内容

第一节 农作物分区
  1983年以前,中远郊的兰家、大南、乐山、三道、农林、新立城、合心、兴隆山、大屯、永春10个公社种植粮豆作物;近郊奋进、城西、双德、西新、幸福、净月、英俊7个公社种植蔬菜。区划后10个乡(镇)以种植粮豆为主,兼种蔬菜和瓜果。
  第二节 种植业结构
  解放前,主要种植高梁、谷子、大豆、玉米、小麦。
  1943年,耕地面积为27万公顷。其中杂粮面积19790公顷。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种植业比例关系逐渐变化,但粮食生产始终占主导地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1949年为96:4;1953年为95∶5。1971年以后,在郊区生产为城市服务的方针指导下,比重调节为80∶20。1983年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和蔬菜生产,粮豆作物种植有所面积有所减少,比例为:79∶21。1988年粮豆面积继续下降,比例为77∶23。
  粮豆作物内部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玉米与大豆的变化最突出,1959年以前大豆面积约为11930公顷,玉米约为6000公顷,谷子约为13万公顷,高粮约为1.35万公顷。1970年以来,高产玉米杂交品种问世,实行科学种田和施用化肥,玉米单产有了明显的提高,国家对玉米生产实行鼓励政策,郊区又处于东北玉米带,土壤、气候的自然条件适宜玉米生长,因而玉米种植面积急剧上升,1984年增加到27267公顷,玉米占粮食作物的50%,大豆下降到13%。1985年以后,注重发展城乡型商品经济,注意发展玉米生产的同时,注重大豆、水稻作物的发展。提出在稳定玉米生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大豆、水稻播种面积。1988年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到24133公顷,大豆面积增加到1万公顷,水稻面积增加到3333公顷。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