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人口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100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人口变动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4
页码:
78-81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郊区人口变动的情况,原因来自4个方面:一是由于出生和死亡引起的自然增减;二是由于迁入、迁出引起的机械增减;三是流动人口;四是由于行政区域变动而引起的人口增减。
关键词:
人口变动
长春市
内容
人口变动原因来自4个方面:一是由于出生和死亡引起的自然增减;二是由于迁入、迁出引起的机械增减;三是流动人口;四是由于行政区域变动而引起的人口增减。
出生、死亡 解放前,人口是高出生、高死亡。东北沦陷时期的1932年,长春县人口变动统计,新出生婴儿4641人,死亡3218人。
解放后,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逐渐上升,死亡率不断下降。1949~1971年间,出生率在30%以上,1972~1981年保持在20‰~30‰之间。1982年为17.6‰,1983年下降到11.35‰,1987年由于放宽政策,允许部分人生二胎,上升到17.22‰,1988年又降为15.74‰。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较低,并呈下降趋势。1949~1971年间,死亡率在8.46‰~14.2‰之间。1972~1988年间,死亡率最高的是1981年为7.22‰,最低的是1988年为5.11‰。
人口迁移 解放后,因工作调动、上山下乡、招收职工、随迁家属、投靠亲友、复员转业等引起人口变动。现有资料表明,迁入大于迁出。1963~1988年,迁移率最高的1971年,迁入67566人,迁出18986人,迁入率19.34%,迁出率5.44%,净迁移率24.78%,迁移率最低的为1966年,迁入1584人,迁入率0.65%;迁出2834人,迁出率1.16%,净迁移率1.8%。
流动人口 清嘉庆五年(1800年)设长春厅时,有2330户,7000人。道光二年(1822年)新增182户,657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迁入4494户,12290人。光绪七~九年(1881~1883年)迁入8705户,27952人。
解放后,百姓安居乐业,自流人口相应减少。因生活所迫而四处流落者甚少。1978年以后,外地大批剩余劳动力走向城市,流入郊区,流动人口增多。1982年全区流动人口2809人,1987年达3938人。
行政区划变动 历史上因区划变动而引起的最大的一次人口变动为宣统二年(1910年)。长春府所辖之怀惠乡全境及沐德乡数甲划归德惠县,划出人口近19万,总人口由宣统元年(1909年)的734742人骤减到547343人。
解放后,因区划变动频繁,引起多次人口变动:1966年3月划归长春市区46802人,由双阳划归郊区1537人;1972年划入595人;1978年划入2407;1980年划入661人,划出661人;1983年3月,近郊净月、城西、西新、奋进、五七、英俊、幸福共7个公社划归市区,划出人口186103人。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