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人口渊源及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099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口渊源及演变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3
页码:
58-6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石器时代至1983年长春市郊区人口渊源及演变的情况。
关键词:
人口渊源
演变
长春市
内容
考古调查发现,新石器时代长春一带就有人类居住。大量的遗迹遗物表明,公元前五六百年至公元二百年间(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在中原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物质文化的影响下,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口也随之增加。公元907—1234年,即辽金时代,经济文化明显发展,人口显著增多。
清初,长春属蒙古游牧之地,这一带人口大减。此后,人口又逐年增加。增加原因除自然增长外,主要为人口大量迁入所致。当时,常有关内民人流寓此地,在这里开荒种田,繁衍生息。清政府曾采取措施严禁汉族及其他民族进入,但仍有大量民人源源流入,人口渐增。清乾隆五十七年(1772年),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蜂涌而至,人口急剧增长。清嘉庆五年(1800年)设长春厅时,有民人2330户,近7000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有11781户,61755人,平均每年增加4978人;清道光二年(1822年),迁出1187户,1.534人,增182户,657人,实有民人1.776户,51878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新增民人4494户,12290人,实有民人15270户,64168人,平均每年增加878人;光绪九年(1838年),有23975户,92135人,平均每年增加595人;宣统元年(1909年),长春府共有105959户,734742人。
1913年,改长春府为长春县。由于所辖区域范围缩小,人口较前减少,加之时有土匪骚扰,社会不安定,致使民不聊生,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据1922年统计,全县有59397户,47.031人。1930年为54103户,478543人,平均每年增加1064人。
1933年,全县有54925户,468428人(其中日本人65户,269人),较沦陷前的1930年少1.111人,平均每年减少3370人。1936年全县有61733户,465170人(其中日本人1172人),较1933年减少了3258人,平均每年减少1086人。
1946年,全县总人口536710人。
解放后,1949年末全县总人口达487094人。
1952年10月,市县合并,原长春县人口按地域分别划入长春市和九台、双阳、德惠、农安、怀德等县。
1957年3月,长春市郊区成立。全区总人口183994人,1967年总人口246774人,1977年总人口393619人。从1957年至1967年,10年增加62780人,平均每年净增6278人;从1967年至1977年,10年增加146845人,平均每年净增14685人,1982年达449711人,是1957年的2.4倍。1983年,因近郊7个乡划归市区,人口减少到248113人。
50、60年代出现人口出生高峰。1958年出生率为30.4‰,1963年达51.34‰。1957~1971年15年间,因自然增长、区域扩大、外地迁入、城市人口下乡等原因,人口由183994人增长到349363人,增长了90.03%,平均每年增长11832人。1971年以来,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1971年为23.26‰,1978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并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到1985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1.76‰,增长率下降到5.3‰,人口进入了计划发展阶段。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