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0988
颗粒名称:
第八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2.34
页数:
7
页码:
50-56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郊区境内自然灾害情况,郊区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危害大等特点。
关键词:
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
长春市郊区
内容
郊区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危害大等特点。其中波及面最大的是低温冷害,危害最严重的是水灾,发生频率最高的是雹灾,持续时间最长的是病害。自然灾害以水害为多,其他灾害次之。年内一种自然灾害为害较少,多种自然灾害并存为害较多,局部性小灾年年不断。
第一节 低温冷害
郊区≥10℃的积温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低温冷害。低温冷害分延迟型和障碍型两种,4~5月份,每当出现严重春寒或倒春寒天气时,往往延迟播种和种子发芽出土时间及幼苗生长速度,甚至造成部分地块坏种,从而使生育期推迟。建国以来,郊区先后出现12个低温冷害年,其中1954、1969、1972、19764年为延迟型冷害,1977年为障碍型冷害。春寒年有1960、1969、19793年。其中,1960年从4月上旬一直到6月上旬,连续7旬气温旬距平均为负值;1969、1972两年,5月中旬的气温均在12℃以下;1979、1980两年,从4月至5月中旬,连续5旬气温旬距平均都是负值。郊区历史上有5个低温年都是春、夏、秋连续低温,5~9月份活动积温在2750℃以下。低温冷害机率,一般为17%。
第二节 水灾
水灾含涝灾,多发生在夏季,分洪涝和内涝两种,是危害郊区较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
洪灾从1953~1985年的33年中共发生4次。其中1953年受灾面积306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5%,成灾面积1866公顷,占受灾面积的60%左右,有666公顷绝收。1956年受灾面积566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3%,成灾面积3200公顷,占受灾面积的57.8%,有1333公顷绝收。1964年受灾面积9400公顷,全部成灾,占耕地面积13.7%,绝收面积5333公顷。1985年受灾面积39666公顷,成灾面积1833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2%,绝收面积8666公顷。
涝灾 最严重的出现在1963年,受灾面积9733公顷,成灾面积9666公顷,占受灾面积的99%,占易涝耕地面积的66%。1963年全年降水量虽然不大,但都集中在7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9.3%。涝灾多发生在河谷地带和平原低洼地带。此外,涝区工程标准低,而且不配套的地方,也容易发生涝灾。
第三节 旱灾
干旱是因土壤水分不足,造成芽干、缺苗、籽粒干瘪,导致产量下降的一种气象灾害。干旱分为春旱、伏旱和秋旱3种,其中春旱危害较大,秋旱造成的损失较严重。
春旱 指4~5月份大田作物播种,出苗期出现的干旱。前一年9~10月降水量少于55毫米,当年4~5月份降水量少于40毫米,第一场接墒雨在5月底出现,凡符合上述之一者,即为春旱年,具备两个指标者,为严重春旱年。郊区自1958~1988年,30年中共发生春旱年14次,即1958、1962、1963、1964、1965、1972、1973、1975、1976、1978、1979、1982、1983、1984年,机率为46%,其中1958、1982年为严重春旱年。
伏旱 指7月中旬到8月上旬出现的干旱。此时正当盛夏,气温高,作物生长旺盛,又值抽穗开花期,对水分要求敏感,一旦少雨,影响抽穗和颖花发育,群众称为“掐脖旱”。伏旱的指标是:7月中旬到8月上旬的降水量≤100毫米,该期有半个月以上的少雨段,没有平均日雨量≥10毫米的降水过程,出现这种情况,即为伏旱。1958~1988年,郊区先后出现过4次伏旱,即1958、1965、1982和1984年,机率为13%。
秋旱 指8月下旬到9月上旬期间出现的干旱。此时大田作物正处于灌浆、乳熟阶段,干旱少雨,则影响籽粒饱满,群众称之为“秋吊”。秋旱的指标是:8月中旬到9月上旬降水量≤50毫米,有连续半个月以上的少雨段,在少雨段内,没有日平均雨量≥10毫米的降雨过程。1958~1988年,郊区先后出现5次秋旱,即:1962、1965、1975、1978和1983年,机率为16%。
第四节 风灾
风灾是郊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一般来说,常风构不成自然灾害,风力达到8级或瞬间风速17米/秒的大风才能造成灾害。风灾主要出现在春季(4~5月)或夏秋季(7~9月),其中以春季风灾为最多,危害最大,春季风灾能刮走地表肥沃土壤,使土壤水分丧失,加重农田春旱,还能刮走播种后的种子,埋住和毁坏出土幼苗,迫使毁种补种。春季大风之日,正是火灾危险之时,一旦出现火灾,便造成重大损失。
郊区西北部,地势平坦,河谷宽阔,春季大风平均日数在15天以上,夏秋季大风平均日数在两天以上,全年大风日数大于30天。除农安县外,是长春市风灾较重地区。1974年以来,郊区曾出现4次风灾,即:1974、1976、1977和1978年。
第五节 雹灾
郊区位于中纬地带,从初夏到盛夏,经常受极锋急流锋区的影响,冷暖空气活动强烈,每当贝加尔湖压槽移至,或副热带锋区北上时,境内上空极易产生斜压不稳定和切变不稳定,因而常有冰雹天气出现。年平均降雹日数为2.9天,其中8月为1.2天,除双阳县、榆树县外,是长春市降雹较多的地区,降雹机率为88.2%。
降雹大多出现在下午,极少数出现在夜晚。东南部的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大,强对流的积云雨较多,降雹次数较多。降雹过程多发生在山前台地并沿谷地移动,所谓“雹走老路”,“雹打一条线”。据统计,近10年来,降雹次数较多,10年雹灾面积,相当于全区一年的粮豆种植面积。雹灾比较严重的年代是1971和1977年。1977年6月13日发生的雹灾最重,庄稼打成了光杆,蔬菜打掉了瓜果。
第六节 霜冻
霜冻是一种低温灾害。作物在生长季节里,由于地面温度突然下降到0℃以下,从而使植物受到了损伤甚至死亡,是经常出现的一种自然灾害。
郊区霜冻分春霜和秋霜两种类型。春霜也称晚霜,多发生在作物苗期,果树开花期和越冬作物返青期。秋霜也称早霜,多发生在作物即将成熟期和蔬菜收获期。郊区地处中纬较高地带,受冷空气影响的时间较长,因而早霜来得早,晚霜走得晚。初霜日为9月26日,终霜日为5月2日,平均无霜期为159天。西北部为平原台地区,地势比较平坦,受地形影响,风速较大,对流作用较强,因而霜冻较轻,特别是谷地不易出现霜冻,是霜冻较轻地区。
第七节 虫灾
郊区农作物害虫有粘虫、蚜虫、玉米螟、金针虫、草地螟、黑绒金龟子、蒙古象甲、大豆食心虫等。其中,危害较重的有粘虫、大豆蚜虫、高粱蚜虫和玉米螟。
粘虫,建国后年年有发生,最严重的是1975年,玉米受灾面积为2.4万公顷,占玉米面积的70%,成灾面积1.92万公顷,减产40%。
地下害虫,历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主要有蛴螬、蝼蛄和金针虫,一般发生在高粱、玉米地里,面积达20公顷,成灾面积13.3公顷,减产40%,发生时间一般在5月中下旬。
第八节 地震
郊区位于松辽平原断陷带内,伊舒地堑从东侧穿过,西侧为松辽盆地地震构造带,受其影响,存在潜在的地震威胁。1966年以来先后发生过7次地震。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