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097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气候
分类号: P463.3
页数: 7
页码: 37-43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郊区境内气候特征情况,包括日照与辐射、气温与地温、降水与蒸发的情况。
关键词: 气候 自然环境 长春市郊区

内容

郊区位于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区内。地处中温带湿润山地气候向半湿润平原气候的过渡带上。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湿热,春季增温快多大风,秋季天气晴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十分明显。由于在长春市区周围,气候又具有城市气候的某些特征。
  第一节 日照与辐射
  郊区的辐射与日照均较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光、热的分布是:平地多于山地,南部多于北部,旱年偏高,涝年偏低,积温的稳定性较差;年(1961~1988年)平均日照为2624.66小时,日照率为60%。日照时数6月最多,为280.2小时,占年日照数的9.6%;12月最少,为167.9小时,占6.3%。全年日照时数以春、夏、秋三季为最多。日平均日照时数为7~8小时;冬季最少,不足6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为119.04卡/cm2。秋季最多,占20.9%;冬季最少,占14.8%。农业生产的光能利用率一般为0.9%,高产田达2%。
  第二节 气温与地温
  郊区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温差变化大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4.9℃。一年中,1~7月气温逐渐升高,8~12月气温逐渐降低。1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6.4℃,7月为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0℃。最热旬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中旬,为23.2℃,最冷旬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中旬,为﹣17.1℃。极端最低气温为﹣36.5℃(1970年1月4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8.0℃(1951年7月9日),平均气温年较差为40.8℃。同一个区域气温的年变化范围可达74.5℃。年较差大是郊区气候特点,反映了大陆性气候特征。年≥.℃的积温为3284.7℃,≥10℃的积温为2688.4℃,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的持续时间分别为5月3日~9月29日。生长活跃期平均为151天,适于种植中早熟品种。
  年平均地面温度比年平均气温高1.3℃,极端最低地面温度为﹣42.6℃(1970年1月4日),极端最高地面温度为65.5℃(1958年7月20日)。地面下不同深度的地温是不同的,时间变化也不一样。0~20厘米深处,最高地温出现在7月,在23~24.8℃之间,最低地温出现在1月,在﹣10.8~﹣12.7℃之间。40~80厘米深处,最高地温出现在8月,在18.5~20.8℃之间,最低地温出现在2月,在﹣3.3~﹣5.7℃之间。160厘米深处,最高地温出现在9月,为14.1℃,最低地温出现在3~4月,为0.7℃。320厘米深处,最高地温出现在10月,为10.3℃,最低地温出现在5月,为3.5℃。从上述资料上看,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不同,最高和最低的地温变化,大约深度增加1倍,时间推后1个月。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10厘米深处年较差为36.6℃,40厘米深处为26.5℃,80厘米深处为21.8℃,160厘米深处为14.8℃,320厘米深处为6.8。
  第三节 降水与蒸发
  郊区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每70公里减少10毫米左右。1951~1988年平均降水量为594.43毫米,最少为329.7毫米。降水集中在夏季,6~8月降水375.2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63%,春季降水较少,仅15.9毫米,占2.5%,常有春旱发生。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1918年,降水量为970.5毫米。其中8月降水量为350毫米,连续降水时间达50小时18分。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为1982年,降水量为329.7毫米。降水最多年与最少年相比,相差474.3毫米。年降水保证率为80%,约在510毫米左右。
  多年蒸发量为1489.1毫米,4~6月份为683.0毫米,占年蒸发量的46%。春季风大少雨,蒸发量大,冬季水面结冰,蒸发量最小,相对温度多年平均值在74~84之间,相对湿度年平均值相差甚小,春季属半湿润气候,作物生长期属湿润气候,全年属半湿润气候。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