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0947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3.41
页数:
10
页码:
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概述一是转播中央、省、市电台的节目,二是自办节目,自办节目开辟了《郊区新闻》、《农村俱乐部》、《文化生活》、《勤劳致富》、《农民之友》、《学习与思考》等栏目。1978~1988年共播出优秀新闻稿件50余篇,其中《迟开的报春花》、《阳光下的奇迹》等9篇获省、市优秀新闻奖。
关键词:
长春市
概述
郊区
内容
长春市郊区地处松嫩平原南部,大黑山西麓,居吉林省中部。东与九台、双阳县为邻,南与伊通县接壤,西与怀德县交界,北与德惠、农安县相连。处北纬43°26′至44°5′,东经125°2′至125°34′之间,幅员面积1013.93平方公里,南北长72.5公里,东西宽42公里,环绕长春市城区。
郊区辖5镇5乡92个行政村,788个生产合作社。1988年全区有汉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满族等10个民族。总人口248726人,其中农业人口202676人,汉族人口居多。
郊区地处中温带,属欧亚大陆季风区大陆性气候。降水多集中在6、7、8三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7%,年平均降雨量为584毫米。无霜期142至159天,年平均0℃以上积温3200度,10℃以上积温2800度,适合各种作物生长,有利农业生产的发展。
郊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有大顶山,海拔406.5米,西部有阜丰山海拔310米。雾开河、伊通河、新凯河由南向北越境而过。
郊区处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松辽凹陷与阴山隆起带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南部有奥陶系、志留系、石碳二迭系、侏罗系,其
他地方为白垩系,上覆第四纪地层。区内矿藏资源主要有煤、砂石、膨润土、白土和矿泉水。煤的探明储量为2176万吨,可利用地下水资源为625992万立方米,境内已发现6处矿泉,其中农林矿泉已经科研部门鉴定,矿泉水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有待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中毒蛇、刺猬以及刺五加、党参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境内旅游业景点有长春厅衙署遗址、完颜娄室墓、北方绿化中心——净月潭以及新立城水库,都是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1800年(嘉庆五年),清政府设长春厅,厅治今新立城镇卫星村新立城小街。1825年(道光五年)长春厅由新立城北迁宽城子。1889年(光绪十五年)长春厅升为长春府,1913年改长春府为长春县。1948年3月,成立中国共产党长春县委员会、长春县民主政府。1952年市县合并,1957年3月28日成立长春市郊区人民委员会。
郊区境内有青铜时代、汉代、辽金时代遗址35处,其中,完颜娄室墓等4处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有大小寺庙10余座,1957年拆除殆尽。
勤劳勇敢的郊区人民,过去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下,受尽压迫和奴役。但是他们的民族之魂仍在,为了争取民族解放,为了保卫祖国,保卫家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万宝山事件。万宝山村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毁田筑堤的斗争中,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解放战争时期,长春县1006名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鏖战辽沈、解放长春的各大战役中,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陈德彪等62名英雄健儿为国捐躯。
1948年10月,长春县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县委组织125名干部深入村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同地主阶级展开了斗争。按照土地法大纲,没收了859户地主的土地、房屋、粮食、牲畜等分给了农民。
1950年,千余名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击了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保卫了祖国的安全。94位英雄健儿壮烈牺牲,他们血洒异地,功献中朝,为世代中朝人民所敬仰。
1951年3月24日,由425人组成的担架队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历时10个月,于1952年1月14日凯旋归国。
长春市郊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发展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有利条件。然而,几经沧桑,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帝国主义的野蛮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蹂躏,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郊区人民饱经风霜,生活十分困难。
新中国成立以后,郊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胜利地完成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巩固了人民政权,用勤劳的双手重建家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郊区农业资源较为丰富,气候适宜,处世界第二大玉米带。1988年,耕地面积48386公顷,土质优良,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区)之一。
解放以后,由于改革了生产关系,兴修农田水利,推广农业新技术,生产有较大发展。1957年粮豆总产9200万公斤,是解放前1935年的1.2倍。1958年“高指标”、“高征购”、“共产风”、浮夸风盛行,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粮豆总产8600万公斤,比1956年减少6.52%。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在挫折中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机械照搬大寨经验,靠行政命令指挥生产,致使生产经营结构单一,生产费用大,经济效益低,粮豆总产在1.1亿公斤左右徘徊。
1976~1979年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1979年全区粮豆总产13662万公斤,比1978年增产685万公斤,增长5.1%,粮豆平均每公顷产2940公斤,比1978年的2909公斤增长1.3%,向国家交售商品粮4700万公斤。
1982年,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粮豆产量连年增加。1988年粮豆总产22705万公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6400万公斤,比1987年增长22%。
“文化大革命”中濒临夭折的庭院经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快速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贮藏业各业兴旺。养殖业以养鸡为龙头,从1984年起,4年迈出4大步。到1987年全区专业户养成龄蛋鸡150万只,肉用鸡50万只,建立起鸡雏繁育、防疫、饲料生产、运输销售一整套服务体系。这一新型养鸡模式,被列入吉林省“星火计划”。1984年以来,每年平均为长春市民提供鲜
蛋1000万公斤,肉鸡20万只。种殖业以蔬菜为重点,采用大棚、温室、地膜复盖新技术,综合经营,立体发展。1984~1987年,每年向市场提供蔬菜4000万公斤。1988年,按“各业齐发展,重点有突破”的方针,加强了服务体系建设,蛋鸡、肉鸡、奶牛、生猪、葡萄、蔬菜均有较大发展。全区蛋鸡年末存栏150万只,肉鸡年末存栏100万只,奶牛年末存栏4308头,生猪发展到12.5万头,全区养殖业产值达到6603万元,比1987年增长2.5%;葡萄发展到40万株;温室、大棚保护地面积发展到41万平方米。
郊区的森林资源集中在东南部山区,那里有大面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林地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8.48%,森林覆盖率为14.6%,杨树居多。此外还有落叶松、红松、樟子松、黑松、柞、椴、榆、桦、山槐等23种。
1950年以来,由于认真落实林业政策,加强了林业管理和森林防护工作,狠抓了荒山造林、四旁绿化、农田防护和三北防护林第一、二期工程建设,荒山得到绿化,农田林网已具规模,90%的耕地达到25公顷一个网眼的标准,形成了带、片、网、林、路、渠相结合的农田林网。至1988年,林地面积已发展到18292公顷,农田防护林1.1万公顷,天然次生林和荒山造林3320公顷,四旁植树3487公顷。多年来,国家和集体投资666万元,间伐木材20.6万立方米,收入2078万元,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郊区有草场2491.2公顷,优质饲草44种,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资源。1949~1957年,畜牧业稳定发展,其中1954年大牲畜发展幅度较大,年末存栏数56400头。1958~1965年,由于大牲畜集体所有,管理不善,到1965年大牧畜存栏数下降到32802头。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大牲畜存栏数始终在3200~3600头之间徘徊。由于引进苏重挽马、卡巴金马,使种马得到了更新。1981年,采取冷冻精液配种,对黄牛进行了改良,大牲畜存栏数为33380头,比1969年增加3.12%。1985年,大牲畜存栏31692头,其中,马1.723匹,黄牛11859头。
1988年,由于四轮拖拉机的逐步增多,大牲畜存栏较1983年有所下降,年末存栏数28322头(匹),其中马为8928匹,黄牛9257头。
1949年以前,几乎连年水患,“伊通河每值春融桃汛或阴雨连绵,则泛滥一、二里许,沿河田庐时被漂没,大好良田变成沙砾,病
民伤农为害甚烈”。解放以后,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加强了水利建设。自1950年起,先后进行了伊通河、新凯河、雾开河等河流治理工程。1985年,国家投资109.3万元,土方工程量126.2万立方米,筑堤全长66.7公里,并且完成丰收灌区的灌溉工程和新凯河、东大甸子、乐山等涝区的治涝工程。
1988年,全区有水库、塘坝33座,排灌站56处,电、机井374眼,灌区面积4402公顷,其中水田3333公顷。
郊区电力事业发展较快,1931年,铁路沿线一间堡、大屯、兴隆山等火车站及火车站部分职工宿舍开始用电照明。
解放以后,1956年城西曙光公社五星作业区开始用电照明和机井灌溉。同年,采取国家集体双投资的办法,为兴隆山镇和一间堡,三合、团结3个大队架设低压线路,解决了照明和灌溉问题。1963年以后,农电事业发展较快,全区架10千伏安高压线路95公里,低压线路67.8公里,总装机容量5470千伏安。已建丰收、团结、金钱等20几座电灌站,到1970年末,全区有126个生产大队通电,用电覆盖率达89.9%。1975年在以生活用电、农业用电为重点的同时,为发展乡(镇)工业提供电力能源。到1977年生活用电已经普及,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设备容量达1.135千瓦,农业用电设备总容量34630千瓦,农村用电总量为3095万千瓦小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提高供电能力,1987年改造配电线路246公里。到1988年,全区有66千伏送电线路48.9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890公里,变电所5座,合计容量1275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1456台,合计容量99350千伏安。
郊区农机事业起步于1956年,当年购置第一台拖拉机,到1962年就发展到87台。1970年发展到240台,其中,链轨拖拉机61台,胶轮拖拉机47台,手扶式拖拉机132台,基本达到牵引机车、后尾农具齐备,旱田耕种、水田插秧、后勤加工、场上作业配套成龙。1982年,农机实行国家、集体、个体经营并存,其中,个体经营的农机具保有量占90%以上。1985年全区个体经营专业户1286户,拥有拖拉机1288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83台,小型拖拉机1005台,配备相应农具可进行耕、翻、耙、压、起垄、铺膜、打药、施肥、除茬等农田作业。1988年,全区个体户发展到1506户,共有大、中、小型拖拉机2459台。
郊区工业解放以前并不发达,仅有磨米、酿酒、打铁等手工业
作坊,到1948年有手工业作坊46家。解放以后,政府对手工业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到1952年有手工业作坊128家,从业人员431人。1958年出现了国营企业——长春市合成氨厂,各公社相继办起联合厂,生产项目有烘炉、编织、木器加工、酿酒、砖瓦等,多系手工操作。联合厂的规模不一,较大的有职工近千人,小的有职工一二百人。1962年进行调整,部分联合厂相继解体,到1965年,手工业企业发展到24家,从业人员61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郊区工业在困难的条件下得到发展,相继建成郊区水泥厂、硫酸厂、煤矿、采石场、化工厂等国营企业,到1976年国营企业发展到29家,职工1486人,固定资产原值1773万元,年总产值2381.6万元;集体企业年总产值356万元,是1966年的2.5倍,平均年递增9.8%。
1978年以后,对企业进行整顿,使集体企业有新的转机,1979年固定资产原值319.3万元,职工1228人,年总产值489万元。国营企业尚未走出低谷,年总产值1143万元,亏损77.2万元。到1982年,集体企业发展较快,国营企业结束了连续几年的亏损局面。1985年,国营企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6.5%,年实现利润157.2万元。集体企业年总产值1107万元,缴纳税金70.1万元,利润98万元。1988年,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全区工业总产值4501万元,实现利润228.8万元。
郊区乡镇企业始于1958年,因受“大跃进”的影响,盲目办起来的一些企业由于原材料无保证,技术条件不过关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发展一直不稳定。1971年以后,乡镇企业才有新的发展,全区80%社队办起了农机修造厂。1976年,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43个,从业人员6110人,固定资产原值437万元,总产值996万元,利润91万元,上缴税金24万元。
国务院〔1979〕170号文件下达后,机加工业异军突起,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0%。1979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1715万元。1980年,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建筑业,发展建材基地,扩大砖瓦砂石的生产。与此同时,积极为大工业生产服务,为其加工零配件。1982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第一次突破亿元大关,实现1.1亿元。1986年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到年末经济联合网络已扩展到京、津、沪、浙、辽、黑等十几个省、市,发展产品、技术等73个联合项目,引进资金158.5万元,引进人才67人,更新设备149台,比1985年增加产值3275万元。1988年在“全区上下齐努力、大办工业抓效
益”的思想指导下,乡镇企业发展到9241个,其中村办企业407个,从业人员发展到3774.2人,年完成总产值48722万元,实现利润5953万元,上缴税金1320万元。
郊区交通运输事业迅速发展,1860年(咸丰十年)就有长春——吉林、长春——前郭、长春——四平的过境道路,1934年长春县有长春——农安、长春——伊通、长春——怀德、长春——两仪门等10条道路。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88年的40年间由于加强公路建设和公路养护,境内已有国家干线公路2条,总长48.4公里;省级干线公路5条,总长93.6公里;县级公路2条,总长178.9公里;乡级公路21条,686公里;专用公路4条,18.4公里;村级公路200条。铁路有长哈线、长大线、吉长线、长白线越境而过。放射状的铁路、公路线和纵横交错的乡村公路网,促进了城乡物资的交流。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货运量大幅度增长,1982年,国营、专业运输公司有汽车12台,年完成货运量65千吨,1985年全区拥有运输汽车470辆,其中个体450辆,货运总量为154千吨,货运周转量为3500千吨/公里。1988年全区拥有运输汽车390辆,货运总量2400千吨,其中个体1656千吨,运输周转总量36400千吨/公里,其中个体户为33700千吨/公里。
客运运输以三马路郊线客运站为中心,通向郊区各乡镇,营运线路14条,日客流量达万人次。
长春县早期邮政设驿站。1852年以后设民信局、文报局等机构。1921年,相继在卡伦、小合隆、万宝山设3个支局,后又设代办所。最初只开办收寄信件,以后渐次开办包裹、汇兑、挂号等业务。电话业务始于1924年,建立了四乡转机6处,分机20处,总机为100门,分机为30门磁石交换机。1949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讯设备不断更新,邮路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电话也有发展。到1965年已有邮局13所,共有磁石交换机420门,中继线路3对。到1985年,全区有邮路59条,总长2074.5公里。经营函件、包裹、汇兑和报刊发行,出口函件116.4万件,出口包裹1.82万件,出口汇票2.87万张,订销报刊累计进口563.9万份,邮票发行85万枚,长途电话去话6177张,电话通话50.5万张。1988年函件交换量387.25万件,包件交换量5.65万件,汇票交换量8.91万件,订销报纸期发3.12万份,订销杂志期发2.67万份,全
区有中继线路132对,电路总长58.3公里,磁石交换机2100门,自动交换机800门,自动电话288台,磁石电话399台,用户649户,全年长途中转量2.14万张,长途去话6893张,农村电话去话4.41万张。
郊区城乡建设发展速度较快。1949年以前,荒山秃岭,地广人稀,唯大屯、兴隆山两镇人口略稠,房屋建筑多为土坯房,砖木结构房屋寥寥无几。
解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住条件逐渐得到改善,简陋的茅草房逐渐为砖瓦房所取代,1982~1985年新建房屋39万平方米,其中,民用住宅楼房建设面积5100平方米。政府机关、文化馆、凯旋宫和职工住宅等现代建筑,投资668万元,总建筑面积20027平方米。令人瞩目的凯旋宫,设计独特,新颖壮观,室内装潢,空调设备,灯光音响均属全市一流,为市容增色。
郊区商业外贸日趋繁荣,早在1800年新立城街就设集市、杂货铺十余家。1921年白龙驹等设集市3处。1822年,长春县商业户617户。东北沦陷时期,长春县的商业受到伪满当局的种种限制。1945年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物价上涨,商品短缺,商业日趋萧条。
解放以后,长春县的商业逐步发展起来。1954年全区零售商品总额1466万元,到1985年零售商品总额增长到2886万元,比1954年增长96%。1988年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上升,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好局面,全年商品购进总额实现6970万元,比1987年增长43%,商品销售总额实现7900万元,比1987年增长38%,实现利润1203万元,比1987年增长2.1倍,上缴税金106.5万元。曾一度被关闭的农贸市场,直到1980年才趋于活跃和稳定。1981年全区8个农贸市场年成交额200万元,上市品种130多种。1988年全区12个农贸市场年商品成交额由1987年的1100万元增加到2300万元。
外贸货源不断扩大,出口品种逐年增加。到1985年止,冻兔肉、马肉、鹿肉、肉鸡,远销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创汇306万美元,1988年创汇450万美元,比1987年增1.6倍。
郊区财政收入持续增加。1957年财政工作由财政科管理。1970年郊区定为一级财政,进一步明确了收入范围和支出项目,当年财源扩大,除税收收入262.9万元外,增加企业收入2607万元。1971~1985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更大,每年以32%的速度递增,财政
支出每年以22%的增长比例上升,实现了连续15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好形势。1985年财政总收入1631.7万元,总支出1612.3万元,结余19万元。1988年是郊区财政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工商税收实现了2082.2万元,比1987年增加635万元,支出2896.3万元,人均收入709.92元。
银行、信用社不断增加投放能力,1988年,全年吸收存款7619万元,比1987年增长54%;累计贷款35281万元,比1987年增长30%,累计收回贷款31567万元,比1987年增长40%。为国家实现财政状况根本好转,做出了积极贡献。
郊区文化事业在迅速发展。1955年成立农村文化工作组后,逐步建立农村文化站、文化室、俱乐部,形成了馆、站、室三级文化网。到1982年全区有文化站10个,文化室40个,容纳500座席的俱乐部10个,开展图书阅览、演唱、游艺,接待省、市、区专业演出等活动。1960年成立电影站(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组织4个放映队在全区范围内巡回放映。1970年成立文工团(吉剧团),深入到各乡(镇)及外省、市演出。到1988年,全区有影剧院11个,文化馆2个,文化站87个。
郊区广播事业始于1955年,到1969年全区有14个公社,107个大队办起了有线广播,到1984年底,小喇叭全部入户。1985年成立调频电台,开始了无线电收发。到1988年,乡至村广播线路总长450公里,其中达标线路434公里,达标率96%;村至社广播线路534公里,其中达标线路390公里,达标率73%,基本形成标准的农村有线广播覆盖网。
广播节目,一是转播中央、省、市电台的节目,二是自办节目,自办节目开辟了《郊区新闻》、《农村俱乐部》、《文化生活》、《勤劳致富》、《农民之友》、《学习与思考》等栏目。1978~1988年共播出优秀新闻稿件50余篇,其中《迟开的报春花》、《阳光下的奇迹》等9篇获省、市优秀新闻奖。
百年树人、教育为本。1948年长春县有小学校73所,教职员工348人。1954年建第一所初级中学一长春市第九中学,此后,相继建十九中、二十中、二十一中学,至1988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一体”的格局基本形成。30多年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累计1557人,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累计1401人。1958年,第十九中学生李守春在全国射击比赛中获第三名。1961年,第二十
中学生王衡军在全国滑冰比赛中获女子少年组花样滑冰冠军。1960年第九中跃入全国教育战线先进行列。
郊区医疗保健工作发展较快。解放以前,境内仅有几家私人诊所,缺医少药现象较为严重。解放以后,建立起联合诊所,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大大提高了防病治病能力,到1966年全区各公社普遍建了卫生院,设内、外、妇、儿等5~7科。同时医疗队伍不断扩大,医疗设备不断完善,到1988年,全区有卫生院11所,诊所4个,其中区医院、中医院各1个,二级床位215张,一级床位193张,日诊量1346人。医务人员30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1人,主治医师99人,医师125人,药师32人,药士44人。主要设备有B超机1台,腔镜1套,200mAx光机1台。
1957年郊区加强了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全区农、林、牧、水及卫生技术人员有95人,到1985年发展到3701人,其中有农艺师、畜牧师、工程师、主任医师、会计师、统计师等。科学技术团体93个,其中区级学会8个,研究会7个;乡级学会45个,研究会33个;村级研究会10个。1985年有47项科研成果获区以上科级进步奖,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6项,市级9项,区级31项。1988年有3506人获得技术职称,科级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为郊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知识出处
《长春市郊区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取事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长春厅建制始,下限至1988年。设有概述、大事记、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林业、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