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人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083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工人队伍
分类号: F249.23
页数: 2
页码: 307-308
摘要: 本节记述了解放初期至1988年长春市朝阳区境内工人队伍发展情况。
关键词: 工人队伍 劳动工作 长春市

内容

解放初期工人队伍比较混乱,一部分从旧社会过渡来的,一部分从社会上招用的。1958年以后,根据社会主义企事业单位的性质,工人队伍分全民和集体两种所有制形式。
  一、全民所有制的工人队伍
  解放初期,主要接管原官办企事业单位的工人,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企事业单位的建立,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工人人数大幅度增加。
  六十年代,国民经济遇到困难。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有些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因此工人减少。1966年又经“文化大革命”,全民所有制工人总数不断减少,到1969年职工人数为3225人。七十年代后期,国民经济开始恢复,企事业的职工有所增加,到1973年已达7551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用人量相应增加,到1988年底,通过社会招工、军人退伍、顶替接班、技校毕业生分配、随军家属安置等,全民所有制工人队伍达9154人。
  二、集体所有制的工人队伍
  建国后为了发展区和街道的中、小型企业,人民政府把社会上有劳动能力而没有工作的人员组织起来,参加工作。六十年代后期,由于“文化大革命”,集体企业在社会中处境困难,1969年集体工人减少到3024个。“文化大革命”以后党和政府系统调整了社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街办、乡办集体企业,广泛向社会招工。1978年全区集体工人为5337人,1988年为22769人,相当于1978年集体职工人数的4.2倍。

知识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长春市朝阳区志》

本书主要记述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长春后,朝阳区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朝阳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人口、军事等发展与演变。按照“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朝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