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校办工业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075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校办工业的发展
分类号: F427.34
页数: 1
页码: 2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朝阳区校办工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朝阳区 校办工业 发展

内容

朝阳区校办工业创建于1958年。为贯彻1958年2月省教育厅发出的《关于大力开展勤工俭学的指示》,一些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办起了印刷厂、安瓶厂、纸盒厂、木箱厂,到1960年全区校办工厂11个,主要产品有安瓶、汽水瓶盖、机械零件、化学药品等,职工285人,产值110.1万元,利润33万元。
  1962年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根据上级指示,校办工业停办。1964年随着实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朝阳区办起了4所半工半读学校,部分校办工厂开始恢复。1972年校办工厂发展到32个,职工375人,1977年校办工厂发展到48个,职工562人,完成产值265万元,实现利润53万元。1979年校办工业厂家44个,职工828人,完成产值534.6万元,利润达到100.8万元。同年吉林省在省实验中学召开勤工俭学经验交流会,之后,校办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85年校办工业24个厂家被纳入区计划,仅这24个厂家当年就完成产值850万元,利润达到180万元。到1988年全区70所中、小学已有校办工厂89个,职工1547人,固定资产520.2万元,流动资金801.5万元,能生产15个系列100多种产品。工业总产值已达到2131.1万元,10年平均递增幅度为23.2%,利润实现505.3万元,10年平均递增幅度25.3%。校办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教育事业的振兴,仅1988年就为教育提供经费200.1万元,占勤工俭学总收入的39.6%。有两个企业进入市一、二级企业。

知识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长春市朝阳区志》

本书主要记述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长春后,朝阳区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朝阳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人口、军事等发展与演变。按照“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朝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