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街道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074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街道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分类号: F427.34
页数: 3
页码: 215-2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朝阳区街道工业的建立和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朝阳区 街道工业 建立发展

内容

朝阳区街道工业建于长春解放初期的1948年。人民政府为解决民众生计,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劳动互助,生产自救,办起格布、弹棉、打绳、织麻袋线等街道小厂和生产合作社61家。
  “大跃进”时期,街道工业有了大发展,仅1958年上半年就办起街道工业118家,职工人数为3097人。大部分厂家主要为大厂进行辅助性生产和加工零部件,主要行业有机械、化工、轻工、修理。产品有硫酸亚铁、水泵、印刷制品、耐火砖、安瓶等几十种。1958年下半年,根据上级精神,对街道工业整顿,66家企业因无原材料,无定型产品,整顿后下马,其余52家企业按行业性质组成38家联合工厂,职工1271人,到1958年末实现产值179.7万元。
  1959~1960年,街道工业本着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方针,以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为大工厂服务,为出口创汇服务,为农业服务的“三就三为”为方向,街道工业又一次兴起。1960年末全区街道工业达到56家,固定资产62万元,产值近200万元。
  1961年以后,根据中央关于“公社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不再经营工业企业,主要是做好街道工作”的指示和调整方针,对街道工业进行了全面调整,全区8个街道公社所属56家工业企业通过“关、停、并、转”,保留了30家,职工由2340人减为940人,1963年再次调整又关闭了16家,仅剩14家街道工业,职工503人。
  1970年,全区9个街道公社所属工业厂家增加到41家。
  街道工业第三次兴起是在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广开就业门路,安置待业青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方便群众服务四化的方针指引下,街道工业有了发展。1979年仅居民委就办起了工业厂20多家,从业人员近200人,完成产值132.5万元,实现利润25.3万元。1980年街道工业发展到57家,完成产值742万元,职工4308人。1983年开始,街道工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进一步推动街道工业发展,到1988年末,全区街道工业企业共有131家(其中街办工业87家),完成产值3735.7万元,实现利润405.8万元,职工4400人。从1979年到1988年街办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7%,利润平均增长12.6%,为国家上缴所得税金964万元,上缴销售税金1400万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长春市朝阳区志》

本书主要记述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长春后,朝阳区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朝阳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人口、军事等发展与演变。按照“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朝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