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0731
颗粒名称: 第九篇 工业
分类号: F427.34
页数: 36
页码: 202-237
摘要: 本篇记述了长春市朝阳区工业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区属工业、街道工业、乡镇工业、校办工业等。
关键词: 长春市 朝阳区 工业

内容

东北沦陷时期,朝阳区作为伪满洲国统治机关所在地和日伪官员及日本人居住地,中国人难以涉足。从1932年开始有日本人办的为数不多的手工作坊和小型工业以及为其服务的建筑安装维修业等。据1939年出版的《新京商工案内》记载,土建卫生电气安装业有45家,服装加工业5家,随着日本战事失利,日本人经营的厂家纷纷关闭。“八·一五”日本投降前夕,印刷业有2家,机械修理服务业2家,制药及化学制品业4家,家具业1家,服装加工业2家,食品制造业4家,杂业及一般工业5家。
  国民党统治时期,区内开始出现一些豆腐房、粉房、洋铁铺、手工纺织等家庭作坊。其规模很小,设备极其简陋。长春解放前夕,这些家庭作坊所剩无几。
  1949年末,恢复和发展了印刷、铁业、麻纺织、食品手工业205家。五十年代初期,国家从上海等地搬迁到朝阳区一批国营、公私合营企业。如:搪瓷厂、嘉美印刷制罐厂、松江玻璃厂、日用品化学厂等。1953年7月第一汽车厂开工兴建。六十年代,东北光学仪器厂、东光无线电器材厂、长春纺织厂、轻工机械厂等大中型厂在区内相继建成投产。1964年全区有大小厂家373家。至1988年末,全区国营、集体(不包括区属)厂家发展到近300家。
  1957年经过工业改造,506户个体手工业组成11个生产合作社。1958年在大办工业高潮中办了178个生产单位,经整顿合并为71个生产单位,产品品种50余种,从业人员3896人。到1960年区属工业企业84家,职工增加到8000余人,产值达1211.3万元,利润为161.9万元。
  由于1958年企业盲目上马,一些企业无原料,无定型产品。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区属工业通过“关、停、并、转”等进行了全面调整。1963年末区属手工业厂社仅剩20家,职工减为1449人。到1964年末区属手工业厂全部交归市管。
  1969年市下放区里一批企业。区属工业68家,共完成总产值2105.8万元。
  1983年郊区3个公社划归朝阳区,区属企业增加到200家,产值达7453万元。1988年区属工业发展到384家,工业总产值22697.9万元,比1985年增长60%,三年平均增长16.9%。工业利润实现2283.5万元,比1985年增长59.1%,三年平均增长16.8%。区属工业有固定资产原值7136.4万元,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9609.7万元,所生产的产品中有省、市以上名优新产品54种,区电池厂生产的长寿牌1号电池,八十九中学羽毛粉厂生产的羽毛粉,双德乡骨粉厂生产的骨粉出口创汇远销国外。区属工业有电子、化工、建材、轻工、食品加工等行业。
  第一章 区属工业
  第一节 区属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建国初期,朝阳区只有一些零散的个体手工业户,主要从事修鞋、修表、修锁、修车、服装等手工业。1957年经过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全区506户个体手工业组成了竹器、钟表、胶车修理、第一被服、第二被服、洋铁、弹棉、自行车修理、锁头修理、第一修鞋、第二修鞋11家手工生产合作社,职工568名。生产多是手工操作,厂房、设备极其简陋,当年完成产值248.6万元。1958年市里将搪瓷厂、第一玻璃厂、嘉美制罐厂、新光印刷机械厂、帆布皮件厂、大成仪表厂、电线总成厂7家国营、公私合营企业下放给朝阳区,同年区自建了地方国营朝阳区橡胶厂,并将原有的第一被服社、第二被服社合并为朝阳被服社,第一修鞋社、第二修鞋社合并为朝阳修鞋社。1958年共有企业17家,完成产值1379.2万元。1959年根据省、市行业分管精神,将被服社、弹棉社、自行车修理社、修鞋社、胶车修理社、洋铁社6家交给一、二商业局管理。将制锁社改建为朝阳区车具厂,修表社改建为朝阳区钟表厂,从竹器社中分出安瓶车间建立朝阳区玻璃仪器厂,新建朝阳区通用机械厂、朝阳区水泥耐火材料厂、朝阳区无线电修配厂,从南关区迁来长春市电线厂,市将汽车修配厂下放给朝阳区,当年全区仍有工厂17家,当年实现产值2857.7万元,利润479.9万元。1960年区新建长春市高频加热设备厂、长春市第三电机厂、朝阳区福利木工厂。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指引下,区属工业通过“关、停、并、转”进行了全面调整,到1962年末关闭了朝阳区通用机械厂、朝阳区水泥耐火材料厂、长春市高频加热设备厂、朝阳区橡胶厂。合并到市属工厂的有长春市第三电机厂、长春市电线总成厂、长春市玻璃仪器厂、朝阳区福利木工厂。上调省、市的有搪瓷厂、大成仪表厂、新光印刷机械厂、嘉美制罐厂、钟表厂、第一玻璃厂。汽车修配厂迁往白城市。车具厂改建为朝阳区制锁厂。竹器厂下放清和公社。区里只剩朝阳区帆布皮件厂和朝阳区制锁厂,职工460人。1963年从区内各人民公社上调竹器社、服装社、自行车社、钟表修理社、无线电修配社、玻璃仪器社、重庆布鞋社、重庆誊写社、重庆体育器材社、清和金属纺织社、红旗麻坊社、红旗印刷社、东风毛衣社、东风安瓶社、孟家木器社。同年帆布皮件厂调市里,区里有21家手工业企业。当年完成产值581万元,实现利润47.9万元。1965年3月区属企业上调市里,朝阳区手工业管理科撤销。
  1969年初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市将一些企业下放区管,下放给朝阳区的国营企业有:长春市印铁厂、长春市化学试剂厂;集体企业有长春市制锁厂、长春市锅炉修造厂、长春市童装厂、长春市内燃机修配厂、长春市建筑五金厂、长春市制刀厂、长春市第四饭金薄铁社、长春市朝阳自行车铆焊修配厂、长春市钟表器具修造厂、长春市电机电子仪器修造厂、长春市轮胎翻新第三分厂、长春市竹器制品一社、长春第四印刷厂、长春市软木厂、长春市玻璃制品厂、长春市麻制品二社、长春市安瓶二社、长春市朝阳服装社、长春市桂林服装社、长春市东风帆布皮件社、长春市玉雕厂,共计26家,职工5694人,当年完成产值1841.6万元,利润172.3万元。
  1971年长春市竹器品一社改建为长春市电池厂,长春市内燃机修配厂并入长春市拖拉机配件厂,长春市安瓶二社并入长春玻璃制品厂。市将长春市印铁厂、长春市化学试剂厂收回。同年区自建朝阳煤矿。1972年初市又将长春市综合修造厂下放区管。年底除朝阳煤矿和长春市综合修造厂留区外,其余22家企业全部调市管。
  1974年初,区里决定将具有一定规模、产品比较定型的街道人民公社所属的清和机械厂、清和橡胶厂、永昌机械厂、桂林分电器厂、桂林保温材料厂、桂林化工厂、红旗消防器材厂、红旗水暖件厂、绿园消防梯子厂、孟家汽车标准件厂、东风钢砂厂、东风骨胶厂上调为区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加之原有的2家共14家企业,职工3916人,当年完成产值1125万元,实现利润59.7万元。
  1975年市里将长春市朝阳区自行车铆焊修配厂、长春市电机电子仪器修造厂、长春市电池厂、长春市锅炉修配厂、长春市麻制品厂、长春市玻璃制品厂、长春市纸绳厂、长春市钟表计量器具修造厂8家企业下放给朝阳区。
  1975~1976年间,接收驻区单位家属“五七”厂17家,经过清理整顿,合并成12家区属企业,将接收的市拖拉机附件厂、“五七”厂、81647部队“五七”厂、86047部队“五七”厂和538部队“五七”厂四家合并建立朝阳拖拉机汽车大灯厂,省搪瓷厂“五七”厂改建为朝阳搪瓷制品厂,省建筑设计院“五七”厂改建为朝阳电子设备厂,省水利工程队“五七”厂改建为朝阳汽车机电修配厂,市玻璃总厂“五七”厂改建为朝阳玻璃仪器厂,市铝制品厂“五七”厂改建为朝阳铝制品厂,省汽车修配厂“五七”厂改建为朝阳汽车修配厂,市二机床厂“五七”厂与省水利电力学校“五七”厂合并组建朝阳电炉厂,市钟表厂“五七”厂改建为朝阳大钟配件厂,市灯泡电线厂“五七”厂改建为朝阳灯泡厂,市锻压设备厂“五七”厂改建为朝阳汽车配件厂,市冶金建筑学校“五七”厂改建为朝阳电器厂,市三机床“五七”厂并入朝阳消防器材厂。1976年撤销长春市麻制品厂。到1976年末共有企业34家,实现产值2946万元,利润322.1万元。
  1976~1977年间,对一些企业生产品种进行了调整,并更改企业名称,清和机械厂改为长春市第三材料试验机厂,永昌机械厂与桂林分电器厂合并改为长春市汽车配件八厂,桂林保温材料厂改为朝阳轻体建筑材料厂,桂林化工厂改为长春市气象防锈纸厂,红旗消防器材厂改为市消防器材厂,红旗水暖件改为长春市阀门四厂,绿园消防梯子厂改为长春市消防梯子厂,孟家标准件厂改为长春市标准件二厂,东风钢砂厂改为朝阳钢砂厂,东风骨胶厂改为朝阳化肥骨胶厂,朝阳拖拉机大灯厂改为长春市拖拉机灯具厂,朝阳电子设备厂改为长春市电子设备一厂,朝阳电炉厂改为长春市电炉三厂,朝阳电子仪器厂改为长春市电子仪器厂,同时组建了朝阳砖厂。
  1978年对区属工业进行调整,长春市电机电子仪器厂并入朝阳汽车机电修配厂,朝阳灯泡厂并入朝阳玻璃仪器厂,从长春市钟表计量器具修造厂中分出朝阳钟表材料厂。
  1979年从长春市电炉三厂分出长春市液化气设备厂,从长春汽车配件八厂分出长春市摩擦材料厂,朝阳汽车机电修配厂并入长春市电子设备一厂,长春市钟表计量器具厂改为长春市气焊工具厂。同年长春市消防梯子厂、长春市汽车配件八厂、长春市第三材料试验机厂、朝阳汽车配件厂、朝阳大钟配件厂、长春市拖拉机灯具厂6家企业上调市管。年末计有27家企业,职工6143人,实现产值2738.5万元,利润350万元。
  1980年朝阳煤矿调市管。朝阳玻璃仪器厂改为长春市玻璃纤维制品厂。1981年长春市电炉三厂改为长春市热处理设备厂。1982年朝阳钟表材料厂并入朝阳橡胶制品厂并改为长春市橡胶制品厂,长春市纸绳厂改为包装装璜厂,综合修造厂改为朝阳生产服务公司,同年组建朝阳童车厂。
  1983年从朝阳汽车修配厂分出长春市医疗设备厂,从长春市电子设备一厂分出长春市医疗光电仪器厂。朝阳化肥骨胶厂改为长春市乳胶制品厂,朝阳生产服务公司改为工贸服务公司。年末有企业28家,职工5805人,实现产值3416万元,利润246.6万元。
  1984年朝阳童车厂并入朝阳医疗设备厂,朝阳钢砂厂改为长春市钢砂厂。1985年砖厂关闭。1986年长春市锅炉修造厂改为长春工业锅炉厂。长春市电子设备一厂并入长春市医疗光电仪器厂。1987年朝阳汽车修配厂并入长春市医疗设备厂,长春市轻体建材改建为远东制药厂。
  1988年区属企业有长春市自行车铆焊厂、长春市第一消防器材制造厂、长春市玻璃纤维制品厂、长春市标准件二厂、长春市阀门器材厂、长春市包装装璜厂、长春市橡塑制品厂、长春市玻璃器皿厂、长春市气焊工具厂、长春市摩擦材料厂、长春市防锈材料厂、长春市电池厂、长春市工业锅炉厂、长春市电子仪器厂、长春市液化器设备厂、长春市医疗光电仪器厂、长春市医疗设备厂、长春市兴华铝制品厂、长春市工贸服务公司、远东制药厂、长春市乳胶制品厂、长春市热处理厂、长春市异型搪瓷厂、长春市钢砂厂等24家企业,职工5361人,产值5552万元,利润512.2万元。
  朝阳区的区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多次上调下放,在艰难条件下不断的发展壮大。在产值利润方面1988年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被评为国优、省优、市优产品达19种,长春牌电池已出口到尼日利亚,创汇5万多美元。
  除上述纯工业企业外,还有建筑、装璜等企业,1976年建立的朝阳区建筑工程公司,1987年1月建立的长佛联合装饰公司,3月建立的长春市建筑音响装璜工程公司,10月建立朝阳区房屋建筑开发公司。上述建筑、装璜企业1988年底有职工474人,产值1999.6万元,利润228.1万元。
  第二节 区属工业的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57年市人委将手工业行政管理权下放区里,9月区人民委员会成立手工业管理科,负责管理手工业。1958年区属工业企业增多,6月成立工业科,12月改为工业处,同时撤销手工业管理科。1961年区属工业企业大部分调市管理,1962年10月工业处改为手工业管理科。1965年3月区属工业企业全部调市管理,手工业管理科随之撤销。
  1968年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设生产组管理工业生产。1969年12月生产组改为生产处,下设工业组。1973年改为生产指挥部工业组。
  1976年生产指挥部工业组改为工业处,1983年改为工业局至今。
  二、管理体制
  手工业合作社时期,手工业内部由工人民主选举理事会、监事会管理企业。1958年企业开始实行一长制,即厂长负责制。1958年后,强调党的领导,企业逐步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61年贯彻《工业七十条》和《手工业三十五条》,进一步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恢复了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三、管理内容
  生产管理 1957~1958年手工业合作社时,企业的生产品种、数量都由企业自行决定。1959年区工业处成立后,加强了对企业生产的管理,在生产的品种、数量都编制年、季度生产计划,平衡和下达任务指标,考核企业执行情况,管理权限集中在区里。1983年后,推行经济承包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和经营管理权,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自行编制生产计划,确定生产品种数量,建立生产管理制度,制定生产定额。1986年后又实行了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各企业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签订经济承包合同,生产管理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1988年有4家升为省预备级企业,6家升为市一级企业,6家升为市二级企业,占企业总数58%。
  质量管理 建国初期的产品质量管理仅限于产品本身,企业自定质量标准,只检验产品,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产品质量管理上也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了质量检查制度,配备了检质人员,增添了检质设备。使产品质量稳定提高。1978年以后,逐渐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TQC),把质量管理推到研制设计、生产准备、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使用服务等各个环节。到1988年区属企业都成立了TQC小组。有些企业还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编制总体规划、质量升级规划,完善了厂内各种考核指标和工作标准,制订奖励制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到1988年末有19种产品被评为部优、省优、市优产品。
  劳动工资管理 主要是贯彻执行政府有关劳动工资政策和安全法规,在用人制度方面,从区属工业建立到1984年,区属企业主要采用固定工人和临时工人,以及临时工转为固定工人制度,工人来源主要是录用职工家属,1973年有503名临时工转为正式工。占临时工总数86.9%,领导干部全由区里任免。从1985年开始,企业开始实行面向社会招工,采取择优录取的原则,领导干部实行招聘制,打破终身制。1984年以前实行八级工资制,1985年实行记件工资和记时工资以及岗位工资等工资制度,做到奖勤罚懒,多劳多得。
  财务管理1957年以后开始企业整顿,对企业实行财务工作业务指导,培训财会人员,审核汇总财会计划、决算表报。1979年以后,逐步推行全面经济核算,开展目标利润管理和成本管理,加强资金管理,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1985年以来,在区属企业内又推行了厂内银行资金管理办法,利用银行进行经济核算。在经济核算方面,局里实行的是二级核算,企业实行一级或二级经济核算,车间普遍设有统计员、记录员、核算员。一部分企业实行三级核算,开展一月一次的经济活动分析,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有了提高。
  第三节 工业设备
  区直属工业建立初期,多手工操作,技术落后,设备简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发展,区直工业开始购置一些先进设备并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技术设备状况有所改善。“大跃进”期间,技术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金属切削和其它设备增加较多。1959年,有金属切削机床72台,锻压设备4台,电动机20余台,另外还有变压器1台、电气器械9台,整流设备1台。到1960年末,区直工业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由年初的41%提高到86.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区直企业加强技术设备的改造和更新,区直工业系统新增主要技术设备624台,其中区包装装璜厂还从意大利引进三头机用PP打包带机组。到1988年末,区直工业拥有金属切削床280台,锻压设备109台,全区26家企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第四节 技术培训
  “文化大革命”前,区直属工业中,仅有少量工程技术人员,职工技术水平很低。“文化大革命”中的1976年,区工业系统办起了“七·二一”职工大学,举办了各种类型文化技术培训班,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1980年4月,区工业系统成立了朝阳区工业技工学校。1981~1987年共办短训班15期,培训工业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500余人次,办车工、钳工专业班,招收应届毕业生,学生在技工学校毕业后充实到区直工业中。近年来企业还采取代培、职工上“业大”等办法也为企业培养了技术人才,其中达到大专水平的7人,中专水平的21人。1983年后区直工业系统先后招聘了40多名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进一步壮大了企业技术队伍。
  区直企业1988年有职工5361人,管理人员629人,占职工总数的12%。各类技术人员433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7人,占职工总数的8%。
  第五节 产品产量
  一、主要产品产量
  区直企业24个厂家产品100余种,销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产量逐年增长。
  二、名优产品
  近年来,区直属企业全面开展质量管理,不断完善产品检验手段,建立健全各项检验制度,使产品质量很大提高,1983年后有19种产品被评为部优、省优、市优产品。
  三、出口产品
  区电池厂生产的1号长寿牌电池于1988年出口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创汇5万美元。
  第六节 区直属工业厂家简介
  一、长春市工业锅炉厂
  位于西安桥外翔运街66号,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长春市南关区房屋维修公司铆焊厂。该厂是国家定点生产10吨以下锅炉的厂家,具有三十多年生产锅炉的历史。主要产品有0.2吨、1吨、2吨和4吨蒸气锅炉和温水锅炉。还有30万、60万、120万大卡的热水锅炉,其产品曾荣获吉林省优秀新产品“金鹤杯”和长春市优秀新产品“金鹤杯”奖。是连续6年的利税超百万元企业,现有职工274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88.1万元,是市一级企业。
  二、长春市标准件厂
  位于朝阳区孟家屯开运街142~1号,原是朝阳区孟家街道办的烘炉厂,1965年5月由7名家庭妇女创建。1974年上调为区直企业。主要生产开口肖、页支板、横梁拉板等汽车标准件,1988年创产值400万元,利润超百万元,成为区直企业的第二家“百万富翁”企业。目前该厂已具备年产1174万件的生产能力,职工203人,拥有金属切削车床、冲锻压设备26台,固定资产原值164万元。
  三、长春市电池厂
  位于洛阳街3号,其前身是朝阳区手工业竹器社,始建于1956年。1971年由生产竹器产品转为生产民用电池,1972年生产能力达到250万只,创产值43.8万元。1986年生产的1号“金鼎牌”电池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并荣获长春市“金鹰杯”奖,同时还与上海电池厂联营生产轻工部的优质产品,长寿牌电池远销到尼日利亚和利比里亚等国。该厂现有职工320人,电池生产专用线两条,固定资产原值2991.1万元。1988年产值达到530.8万元,实现利润33.3万元。
  第二章 街道工业
  第一节 街道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朝阳区街道工业建于长春解放初期的1948年。人民政府为解决民众生计,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劳动互助,生产自救,办起格布、弹棉、打绳、织麻袋线等街道小厂和生产合作社61家。
  “大跃进”时期,街道工业有了大发展,仅1958年上半年就办起街道工业118家,职工人数为3097人。大部分厂家主要为大厂进行辅助性生产和加工零部件,主要行业有机械、化工、轻工、修理。产品有硫酸亚铁、水泵、印刷制品、耐火砖、安瓶等几十种。1958年下半年,根据上级精神,对街道工业整顿,66家企业因无原材料,无定型产品,整顿后下马,其余52家企业按行业性质组成38家联合工厂,职工1271人,到1958年末实现产值179.7万元。
  1959~1960年,街道工业本着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方针,以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为大工厂服务,为出口创汇服务,为农业服务的“三就三为”为方向,街道工业又一次兴起。1960年末全区街道工业达到56家,固定资产62万元,产值近200万元。
  1961年以后,根据中央关于“公社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不再经营工业企业,主要是做好街道工作”的指示和调整方针,对街道工业进行了全面调整,全区8个街道公社所属56家工业企业通过“关、停、并、转”,保留了30家,职工由2340人减为940人,1963年再次调整又关闭了16家,仅剩14家街道工业,职工503人。
  1970年,全区9个街道公社所属工业厂家增加到41家。
  街道工业第三次兴起是在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广开就业门路,安置待业青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方便群众服务四化的方针指引下,街道工业有了发展。1979年仅居民委就办起了工业厂20多家,从业人员近200人,完成产值132.5万元,实现利润25.3万元。1980年街道工业发展到57家,完成产值742万元,职工4308人。1983年开始,街道工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进一步推动街道工业发展,到1988年末,全区街道工业企业共有131家(其中街办工业87家),完成产值3735.7万元,实现利润405.8万元,职工4400人。从1979年到1988年街办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7%,利润平均增长12.6%,为国家上缴所得税金964万元,上缴销售税金1400万元。
  第二节 街道工业的规模
  街办工业1988年有87家,职工3897人,固定资产原值950.7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金额为2023.3万元,各种大中型金属切削、动力设备515台(套)。占地面积13.6万平方米,厂房面积为43933平方米。主要行业有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等10个。
  委办工业1988年有44家,职工509人,有机械、化工、印刷、服装、电子修理服务6个主要行业,固定资产31万元,流动资金137万元,占地面积3835平方米。
  街道工业的发展,安置闲散劳动力和社会待业青年3900人次,解决残疾人433人就业。截止1988年末,上缴办事处管理费288.9万元,上缴区管理费58.8万元。
  第三节 街道工业管理机构
  1958~1963年,街道工业由朝阳区人民委员会工业处手工业管理科管理,工业处手工业科只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具体业务由各街道人民公社生产委员会直接管理。
  1964~1978年,区成立街道生产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街道工业的管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街道生产办公室撤销,街道工业由区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管理。“文化大革命”后期,街道工业由区工业部门管理,街道公社设置工业部门负责具体业务。
  1979~1983年,街道工业由区工业处划出,归街道工作办公室管理,同时成立街道生产生活办公室,与街道工作办公室合署办公,具体负责全区街道企业的指导、监督、协调、服务工作。
  1984~1988年,区街道生产生活办公室改为朝阳区街道企业局。
  第四节 街道工业的产品
  街道工业的产品大部分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因此,街道工业的产品品种变化较多,产量很不稳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街道工业管理部门十分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管理,先后有7种产品被评为名优产品。现街道工业主要产品30种。
  第五节 职工队伍
  街道工业1988年末有职工4406人,其中街办工业职工3897人,委办工业职工509人。
  街办工业中的职工年龄结构为20~30岁的730人,30~40岁的1378人,40~50岁的936人,50~60岁的853人。
  街办工业职工文化结构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4人,中专文化程度51人,高中文化程度810人,初中文化程度2726人,文盲286人。
  街办工业职工的技术等级为一级工144人,二级工252人,三级工936人,四级工987人,五级工1234人,六级工287人,七级工36人,八级工21人。
  第三章 乡镇工业
  第一节 乡镇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双德、城西乡的工业始建于五十年代中期,西新乡更晚一些。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后,同心、前进、长青农业合作社办起烘炉、油坊、铆焊加工等小型作坊。从业人员有30多人。1958年“大跃进”期间,双德、城西公社建立了农机修造厂、砖厂、饲料厂、畜牧场、运输队等,实现产值6万元左右,从业人员215人。1959年城西乡建起了手工业厂。1961年城西乡(公社)划分为合心、兰家、城西3个公社,手工业厂、砖厂、饲料厂均都划出。城西乡仅剩农机修造厂和畜牧场。“文化大革命”前,双德乡的所属同心、长青、前进、红旗4个农场有油坊、烘炉、粉房等7户副业厂。
  “文化大革命”期间,3个乡相继办起了磷肥厂、安瓶厂、铁木农具厂、铸管厂、造纸厂、皮件厂、机械厂、刺绣厂。
  1978年后,乡镇工业由“小打小闹”变为“大刀阔斧”,发展迅速,1983年乡办工业发展到19户,产值达1014.2万元,村办工业发展到51户,产值与乡办工业基本持平。1988年乡办企业达41户,其中工业32户,产值完成3715.4万元,实现利润289万元,村办工业发展到17户,产值8090.4万元,利润599.2万元。
  随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户办、联户办企业开始出现,并且有了较快发展。1988年统计,三乡有4425个户办企业,其中双德乡746户,城西乡2479户,西新乡1200户。主要行业有运输、木器加工、钣金加工、服装、电器钟表修理、豆腐加工、柳条编织等,产值10684.7万元,利润1827万元,仅1988年上缴国家税金1520万元。
  第二节 乡镇工业的行业和厂家
  1965年以前,乡村企业仅有机械加工、建材、食品加工等几个行业。
  1966~1978年期间,乡村工业行业发展到化肥、玻璃制品、机械加工、铸造、造纸、皮革、针织等7个行业。1988年发展近20个行业,其中主要有纸制品、机械加工、金属制品、饮料、食品、塑料制品、缝纫、化工、皮革、铸造、建材、电器制造、饲料、木材加工等14个行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有3户,其中村办工业1户,有职工250人。1988年产值383万元。西新造纸厂是较大企业,1976年10月建厂,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到1988年职工已增加到170人,厂房面积3161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30万元,1988年总产值255万元,利润30万元。
  机械加工工业有14户,其中村办10户,共有职工700人,1988年完成产值2560万元,其中村办工业完成产值1980万元,机械加工工业中较大企业是双德乡起重机配件厂。1970年3月建厂,现有职工146人,固定资产69.5万元,设有机械加工、锻造、热处理等7个车间,1988年创产值247.2万元,实现利润15.7万元。
  金属制品业有24户,其中村办15户,共有职工2500人。1988年完成产值3770万元。金属制品行业中较大企业是铸管厂,建于1966年4月,现有职工175人,设有拉管、铸管、机械加工、塑料等8个车间,厂房面积5000平方米,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1988年完成产值428.7万元,实现利润61.6万元。城西乡散热器厂始建于1967年,主要生产M60和MB型暖气片,固定资产原值达75万元,1988年有职工280人,完成产值300万元,利润39万元。
  饮料业有6户,其中村办5户,共有职工300人,1988年产值390万元。饮料业中较大企业双德乡同心村天池饮料厂,建于1981年5月,1988年有职工165人,厂房面积2500平方米,年产值211万元,利润11万元。
  食品业有7户,其中村办5户,共有职工300人,1988年完成产值340万元。较大企业是南湖村荣德肉类制品厂,建于1987年,共有职工34人,固定资产73万元,厂房面积400平方米,1988年完成产值41万元,利润5万元。
  塑料制品业有11户,其中村办9户,共有职工400人,1988年产值510万元。较大企业是城西乡四季青村迎宾塑料厂,建于1980年,1988年有职工94人,固定资产21万元,完成产值231万元。1988年被评为市级最佳企业。
  缝纫加工业有4户,其中村办2户,共有职工350人,1988年完成产值480万元。较大企业是城西乡服装厂,始建于1966年5月,1988年有职工210人,固定资产原值60万元,完成产值182万元。
  化工业19户,其中村办18户,共有职工540人,1988年产值完成780万元。主要厂家是双德乡粉沫涂料厂,1988年有职工42人,完成产值达94万元,利润4万元。
  皮革制品业4户,其中村办3户,共有职工350人,主要厂家是城西乡皮件厂和双德乡长青村皮鞋厂。
  铸造业11户,其中村办10户共有职工500人,1988年完成产值570万元,主要厂家是双德乡同心村机械厂。
  建材业32户,其中村办27户,共有职工1800人,1988年完成产值2260万元,主要厂家城西乡青年预制件厂,职工100人,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园孔板、基础桩等,该厂有固定资产原值15.7万元,1988年完成产值100万元,利润9万元。
  电器制造业7户,皆为村办企业,共有职工200人,总产值210万元。主要厂家双德乡同心村春城激光仪器厂。
  饲料业5户,其中村办4户,共有职工250人,1988年总产值170万元,规模稍大的是双德乡骨粉厂,该厂始建于1987年,职工40人,生产的骨粉远销国外,出口创汇产值达40万元,利润4万元。
  木材加工业8户,皆为村办企业,共有职工220人,1988年产值150万元,规模稍大一点企业是前进村木工厂和南湖村制材厂。
  其它化肥、玻璃制品、家具、粮食加工、印刷等行业52户。
  第三节 乡镇工业的产品和产量
  1965年以前,主要产品红砖、小农具和农具配件等。1978年以前,主要产品有铸铁管、汽车吊配件、红砖、珍珠岩、预制板、散热器、皮件、服装、瓦楞纸等数十种,产量不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到1988年产品已达数百种,其中获省市名优产品达20余种,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
  第四节 职工队伍
  1984年3个乡工业职工不足4000人,1988年职工发展到12501人,其中乡办、工业职工2872人、村办工业职工9629人。男职工28884,女职工3617人。18~30岁职工4068人,31~50岁职工6849人,51~60岁职工1398人,60岁以上职工186人,中青年职工占职工总数的84%。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853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217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33%。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职工107人,初级技术职称的职工182人,技术工人1250人,中级以上的科技人员107人,占职工总数的0.86%。
  第五节 乡镇工业的管理
  1982年以前,乡镇工业的管理是村办村管、乡办乡管,乡村都成立企业办公室具体管理企业。1983年5月区成立社队企业办公室,隶属区蔬菜副食局。同年12月从蔬菜副食局分开,建立社队企业管理局。1984年9月改为乡镇企业管理局。
  1987年以后,乡村工业全部实行承包责任制,企业承包人与主管部门签订承包合同,实行“四定一奖罚”,定利润、定产值、定上缴、定分红。承包形式有集体承包、厂长承包、个人承包、股份制等,按完成情况进行奖罚兑现。
  在劳动报酬分配上,采取社办厂工资制,队办厂工分制,由于企业的发展,1982年以后村办厂也逐渐实行工资制。
  第四章 校办工业
  第一节 校办工业的发展
  朝阳区校办工业创建于1958年。为贯彻1958年2月省教育厅发出的《关于大力开展勤工俭学的指示》,一些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办起了印刷厂、安瓶厂、纸盒厂、木箱厂,到1960年全区校办工厂11个,主要产品有安瓶、汽水瓶盖、机械零件、化学药品等,职工285人,产值110.1万元,利润33万元。
  1962年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根据上级指示,校办工业停办。1964年随着实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朝阳区办起了4所半工半读学校,部分校办工厂开始恢复。1972年校办工厂发展到32个,职工375人,1977年校办工厂发展到48个,职工562人,完成产值265万元,实现利润53万元。1979年校办工业厂家44个,职工828人,完成产值534.6万元,利润达到100.8万元。同年吉林省在省实验中学召开勤工俭学经验交流会,之后,校办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85年校办工业24个厂家被纳入区计划,仅这24个厂家当年就完成产值850万元,利润达到180万元。到1988年全区70所中、小学已有校办工厂89个,职工1547人,固定资产520.2万元,流动资金801.5万元,能生产15个系列100多种产品。工业总产值已达到2131.1万元,10年平均递增幅度为23.2%,利润实现505.3万元,10年平均递增幅度25.3%。校办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教育事业的振兴,仅1988年就为教育提供经费200.1万元,占勤工俭学总收入的39.6%。有两个企业进入市一、二级企业。
  第二节 主要行业和产品
  1958年校办工业只有印刷、纸盒、缝纫等几个行业,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到1960年主要行业有金属加工、化工、缝纫、木材加工、玻璃制品等6个行业。主要产品有机械零件、安瓶、木箱、化学药品、瓶盖等。“文化大革命”中,校办工业主要有机械加工、电子、化工、玻璃、印刷等。其产品有木制品、电子零部件、刹车管、安瓶、塑料袋等。1979年校办工业行业发展到10个,产品达80余种。主要产品有刹车管、水箱盖、吹风机、印刷打样机、清油、斜面小车、教学示波器、恒温箱、混炼胶、塑料袋、木台、铝酒桶、印刷等。
  1988年校办工业有饲料加工、印刷、化工、服装、医药、机械等16个行业,100余种产品。主要有锅炉、羽毛粉、木器家具、刹车管、服装、兽用土霉素等。其中文教锅炉厂生产的锅炉达到11个系列31种规格。名优产品8种,八十九中学羽毛粉厂生产的羽毛粉远销日本、美国等地。
  第三节 校办工业的管理
  校办工业创建初期,其管理由主办中小学负责,1979年成立区校办工业公司统一管理。1984年7月,区文教局下发的《关于发展校办企业的若干规定》,规定中指出:“校办企业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厂长由校长任命,工厂的中层干部由厂长任免,具备一定规模的校办工厂可任命相当于副校级的厂长。在收益分配上,各校办工业要提取利润的10%上缴给文教局,45%上缴给学校做教育经费,其余45%做为奖励和扩大再生产资金”。1986年区文教局又下发《补充规定》,校办工厂的厂长由校长提名,报区文教局审批任命。收益分配上,校办工业的利润5%上缴文教局,40%提供教育经费,企业留55%。
  1987年2月,校办企业全面落实了以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并进一步制订产品质量检查和财务管理规定。
  重点厂家简介:
  文教锅炉厂 该厂是区三十中学于1974年创办的,建厂初期,没有定型产品,先后生产过安瓶、拖布、医用玻璃片等,1978年过渡到锅炉铆焊加工。1979年开始生产强化高温燃烧锅炉,并改厂名为“长春市文教锅炉厂”。连续多年利润超百万元,1987年底,该厂被国家破格晋升为DⅡ级蒸气锅炉制造厂,工厂现占地4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6636平方米,固定资产333.6万元,自有资金334.9万元,职工289人,有汽车13台,各种设备110余台,生产11个系列31个规格的锅炉产品。1988年总产值913.9万元,利润267.9万元,多年来为国家上缴各种税金186万元,为学校提供教育经费183万元,其中用70万元为三十中学建造了25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楼。
  第五章 驻区工业企业
  朝阳区是新兴的工业城区,工业多集中西南部。驻区部、省、市企业和驻区单位附属企业有300多家,它们中有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蓝第一汽车制造厂、有闻名全省的长春无线电一厂、长春纺织厂、长春印染厂、还有长春消防器材厂、长春运输机械厂、东北光学仪器厂、长春轻工机械厂、长春电话设备厂、灯泡电线厂、长春市钟表总厂、东光无线电器材厂等。
  第一节 主要工业厂家简介
  一、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
  位于朝阳区西南部,1953年7月15日动工兴建,1956年7月15日建成,是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经过30多年建设和发展,年生产能力从3万辆提高到8.5万辆。生产品种也由单一的载重车发展到能生产载重车、越野车、轿车和旅游车3个系列、4个基本车型、30多个品种,并实现了由生产型过渡到生产经营型的管理体制,由单一工厂生产发展为组织多厂联营,进一步专业化的协作生产方式。1988年职工人数达到91668人,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6.8亿元。全年生产汽车80840辆,工业总产值259696万元,实现利润3801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7928元/人。
  二、长春纺织厂
  位于春城大街52号,建于1960年,续建于1965年,1967年1月正式建成投产,是吉林省纺织行业中最大的企业。1980年以来,4次被省市评为“先进企业”,1988年有纱绽97600枚,织机1354台,生产能力年产棉纱10万件,棉布3500万米,生产多为中高档产品,生产的棉纱、棉布除供国内销售外,有相当一部分远销香港、日本、欧美等市场,并获得了较高的声誉,是长春纺织工业出口创汇骨干企业。
  三、长春无线电一厂
  位于红旗街21号,是国家电子工业部电视机定点生产厂。建于1958年,具有年生产彩色、黑白电视机40万部、汽车音响等产品10万台的生产能力。是全国第一家引进西欧“飞利浦”公司彩电生产技术、设备的厂家。主导产品为具有八十年代初水平的51厘米飞利浦牌彩色电视机。1987年生产的“飞利浦”彩电荣获全国部分家电产品质量评销会最高奖——“玉兔奖”。1988年生产电视机20万台,创产值30187.4万元,实现利润4140万元。1988年6月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
  四、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
  位于朝阳区湖光路5号,1958年筹建,1965年10月25日经国家验收投产,该厂是电了工业部系统生产电容器的专业厂。生产的CDHB、CD291、CD292、CD293、CD30系列铝电解电容器获1988年度国家质量金质奖,这是国内首次获得金质奖的系列铝电解电容器。该系列产品,可为国内生产的各种机型彩色电视机配套,填补了国内彩电用中高压铝电解电容器的空白,该厂已形成年产200万套的生产能力。
  1988年,生产各种类型电容器5400多万只,实现利润881.6万元,被评为省先进企业,并通过了国家二级企业评审验收。
  第二节 驻区主要工业名录
  朝阳区除以上主要工业厂家作以简介之外,还有近300家工业企业,现将主要厂家名录附后。

知识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长春市朝阳区志》

本书主要记述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长春后,朝阳区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朝阳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人口、军事等发展与演变。按照“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朝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