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070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防疫
分类号: R185
页数: 10
页码: 174-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朝阳区志的卫生篇章中卫生防疫的介绍,包含了防疫专业机构,疫病防治, 食品卫生,饮水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驱绦灭囊,爱国卫生运动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长春市 朝阳区 卫生防疫

内容

第一节 防疫专业机构
  一、防疫站
  成立于1958年,位于西安大路53号,当时仅有13人,内设卫生组、防疫组,区卫生科长兼站长。1959年末迁至安达街,1960年迁至百草路,1962年迁至西安大路55号。1963年建立检验室。1980年增设食品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等科,全站职工85人。1982年由上级拨款和自筹资金,在原结核病防治所址新建办公楼一栋。1983年又增设学校卫生科、流行病科、计划免疫科、肝炎防治科、消杀科、宣传科。同年购进了200毫安X光机,CO2激光仪等设备,配备了技术力量。1983年职工总数13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1人。1984年防疫站、结核病防治所、妇幼保健所、白菊卫生院四家组成防病联合体,定名预防保健中心。1985年被评为市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1988年预防保健中心职工21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4人。
  二、结核病防治所。
  成立于1961年。人员由长春市结核病医院下派和朝阳区选派组成。工作人员17人。位于建设街109号。主要开展结核病的门诊治疗,宣传结核病预防知识。当时设诊断治疗、X光、化验、药房、卡介苗等科室。
  1963年迁至南昌路,1970年迁至康平街9号。增设结核病地段医办公室、卡介苗接种等科室,并开展健康普查,年均门诊普查15000人次,下厂普查120000人次,普查率36%。1972年专职、兼职相结合,防疫普查同治疗相结合,建防疫点57个,形成全区防疫网。
  1984年与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合并。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的33人,卫生技术人员30人,总门诊量35000人次,胸透29043人次。发宣传单5万份、宣传画5万张、小册子5000册。年业务收入91923.31元。
  三、地段防治站、预防保健科(组)
  963年根据上级指示,由区医院、重庆卫生院、桂林卫生院抽调医护人员组成地段防治站,给有困难的病人送医送药,承担驻地居民的疾病防治任务。之后,其它卫生院也相继增设地段防治专职人员。1975年全区有地段医30名。1978年根据上级指示,加强了地段防病网的建设,1981年10月区卫生处成立地段医办公室,各医疗单位成立地段防治站或预防保健科(组),区属、驻区医疗单位分片包干,按驻地居民委户数多少相应派出地段医。1981年开始建立家庭病床,解决住院难的问题。截至1988年累计建家庭病床28383张。1984年,区地段医办公室改成预防保健股。有计划组织地段医开展预防保健工作,1988年全区有地段医171人。
  第二节 疫病防治
  一、计划免疫
  1958年区防疫站设卫生防疫组,开展季节性预防接种。1983年由站内计划免疫科负责四种(麻疹病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吸附白百破三联、卡介苗)疫苗计划免疫工作。按照省计划免疫程序,由地段医定向接种,接种率逐年提高。1988年末,四苗覆盖率100%,麻痹和白喉1985年起至1988年止朝阳区无病例,其它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1980年,朝阳区开始建立儿童预防接种卡,按规定计划接种。1985年建儿童计划免疫手册,1988年全区建卡、建册率达100%。
  二、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痢疾 是朝阳区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传染病,常在夏、秋两季流行,冬、春季节也时有病例发生。1958年发病为5962人,发病率269.35/10万。
  病毒性肝炎 1958年始有疫情报告,年年有发病。1958~1988年30年间共发病21689例,死亡26例。1983年加强了对肝炎的防治,各医院成立了肝炎门诊,医疗器械严格消毒,建立了“五、一”制度(即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从此,发病率有所下降。1962年发病率为6880/10万,1988年降至910.1/10万。1982年对儿童开展表抗监测,1987年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到1988年共接种7700人次。
  伤寒、副伤寒 1958~1985年朝阳区均有发病。1962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发病334人,此后,每年发病均在10~20人左右。
  脊髓灰质炎 1958年朝阳区发病2例,截止1988年共发病326例,死亡9例,占发病总数的2.76%。其中1963年、1964年为发病高峰,共发病203例。此后,朝阳区对适龄儿童普投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发病率逐年下降。1984年后没有典型病例发生。
  三、呼吸道传染病
  猩红热 1958年以来,朝阳区年年都有猩红热患者。截止1988年共发病17476人。近年发病率有所下降。
  麻疹 朝阳区历年都有麻疹患者。1962年麻疹疫苗问世,1964年、1965年朝阳区出现二次麻疹大流行,患者13639人,死亡86人。1979年国家列入计划免疫项目,全面开展接种,接种率95%,1987年后未发生麻疹流行。
  百日咳 1958~1988年共发病11547人,死亡16人,近年实行《白百破三联混合疫苗》接种,发病率明显下降。
  白喉 1962年朝阳区首次发现白喉42例,1969年呈下降趋势。10年间共发病208例,死亡5例。1976年后已无病例记载,1983年白喉病已绝迹,但仍采取全面接种白百破疫苗或对重点人群采取接种白喉类毒素预防措施。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朝阳区自1958年起共发病1091例,死亡60例。1967年发病423例,死亡24人,为发病高峰。之后,逐年下降。
  四、血行传染病
  疟疾 1960年以来,每年均有疟疾病例,1960~1986年共发病183例,1987年以后未发现疟疾病患者。
  斑疹伤寒 1950~1962年朝阳区发病近千人。1963年曾有一次发病高峰,患者142人,患病率在0.05%以下,之后,每年患病均为3人,1979年后无病例。
  乙型脑炎 1959~1988年朝阳区内共发病26例,死亡13例。
  五、结核病
  此病解放前流行广泛,死亡率很高,俗称痨病。
  建国后,结核病防治所开展健康普查,对结核病人,无症状感染者做到心中有数。1961~1968年门诊普查透视约162000人次。1973年后下厂下校普查132000人次,普查率占人口总数的36%,发现病人12人,占普查总数的0.017%。1979年后改为抽样调查,1979~1984年共抽查3347人,没发现新患者。目前采取查、管、防、治四项综合措施,防治结核病。1988年团检4000人,发现病人320人,发病率8%,复诊病人227人,治愈率82%,好转率19.5%。
  对活动性肺结核病人,落实监督化疗与家庭病床管理,重患设家庭病床。1983~1988年共设家庭病床1072张,使初治病人痰菌阴转率、治愈率达95%以上。
  自1961年实行对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成为杜绝儿童感染结核病的有效措施。多年来为基层培养防痨医生300人次。1988年新生儿接种4903人,接种率98%,集居儿补种1100人,小学生接种6886人,接种率99.7%,大学生接种2752人,接种率99.5%。
  六、其它传染病
  1987年朝阳区出现灭绝多年的性病患者83人,1988年上升为145人。患病率为20.95/10万。
  第三节 食品卫生
  1958年区防疫站设专人负责食品卫生管理,对食品生产和销售,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1979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后,区防疫站成立了食品卫生科,除对食品卫生加强管理外,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体检合格者发给健康证和营业执照,有五病(菌痢、肝炎、肠伤寒、活动性肺结核、化浓性渗出性皮肤病)必须调出食品行业。
  1983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实施后,区防疫站增加了食品卫生管理人员,举办食品生产和经营单位领导人及从业人员学习班。1983~1988年办班82次,参加15812人,确定食品卫生监督员和检查员,组织不定期巡回检查,对违反《食品卫生法》的单位和个人,采取教育、停业、整顿、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办法给予处理。
  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由1987年17人增加到24人,从集中管理转为网络化管理,实行国家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站内设食品环卫监督检验所,为网络化管理指挥系统,各街道建立监督检查站,对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实行联合监督。
  1952年后,朝阳区食品中毒时有发生,1983年后发生11起。
  第四节 饮水卫生
  朝阳区从1960年起,开始水质监测。1988年朝阳区水质监测末稍水154件,合格率100%,自备水源90件,合格率84.4%,二次供水77件、监测茶具164件,合格率34.7%,空气220件,合格率87.7%。
  第五节 劳动卫生
  1958年区卫生科开始抓劳动卫生。1965年成立测尘小组,对工厂的粉尘作业环境进行测试,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测试停止。1977年恢复劳动卫生工作。
  一、防尘防毒
  1978年对区属和驻区的所有工厂进行调查,60%的尘毒作业点有通风设备,40%不符合要求。废气废液处理,除第一汽车厂、东光无线电器材厂、东北光学仪器厂、制锁厂外,其余工厂均无处理设施。1978年重点抓了搪瓷厂、铝制品厂、半导体厂、灯泡电线厂等。这些单位生产中产生的对人体有害因素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严重危害工人健康,卫生防疫部门责令其限期改进。
  1977年以来区防疫站每年组织各厂进行一次联合检查,召开一次防尘、防毒、防物理因素工作现场会,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1980年区防疫站劳卫科被评为吉林省卫生工作先进集体。
  1988年朝阳区防尘作业点230个,监测69个,合格率55.5%。物因点123个,监测40个,合格率42.5%。
  职业病1986~1988年,朝阳区职业病定诊人数:尘肺病Ⅰ期36人,Ⅱ期3人,其中Ⅰ期已死亡6人。
  苯中毒1985年慢性轻度中毒12人。1980~1988年中毒3人,固液氯罐泄漏急性中毒1人。
  二、射线防护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医用X线卫生防护”文件精神,区防疫站劳卫科于1979年4月对有X光设备的医疗单位进行卫生防护工作调查,48家医院有X光机95台,仅有两家大医院采取隔室透视。体检发现,153名X线工作人员中,血象有改变的13人,其中白血球偏低者10人,放射性白内障2人,放射线皮炎1人。
  1979年在东北光学仪器厂职工医院、白菊卫生院等单位进行X线防护工作试点,采取多种方法、防护射线危害身体,取得明显效果,并在区内进行推广。
  1988年驻区和区属49个单位97台X光机,进行建立档案工作,建档100%。同年进行两次X线工作人员剂量调查,共发放X线剂量片520个,回收520个,监测率100%,合格率100%。
  第六节 学校卫生
  1978年始,区防疫站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健康检查,每年1次,并建立学生身体检查表。1982年成立学校卫生科,对学生健康实行系统管理。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健康情况、办学环境及常见病。1982~1988年朝阳区学生沙眼、近视、脊弯异常发病率明显下降。1982年起对全区中小学教室采光、部分桌椅进行监测,发现部分桌椅及采光不符合要求。近年全区配备新桌椅13202套,黑板209块,新建校舍23294平方米,装备17个卫生室。
  第七节 驱绦灭囊
  1980年朝阳区成立驱绦灭囊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1980~1988年,年均驱绦虫40条左右,共驱绦虫400条。1984~1986年连续3年朝阳区被省政府授予驱绦灭囊先进单位,1987、1988年被市政府授予驱绦灭囊先进单位。
  第八节 爱国卫生运动
  1952年根据东北人民政府的决定,组建区防疫委员会,驻区党、政、军、群众团体负责人为其组成人员,主要负责人是区级行政领导。同年12月区防疫委员会改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其办公室一直设在区卫生行政部门之内。1985年1月区政府决定,爱卫会办公室单设,成为区政府一个职能部门。
  爱委会主要任务是坚持“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组织和发动群众改善环境,控制和消灭疾病,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单位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卫生知识水平,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爱卫会成立后,按季节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春季重点抓环境卫生突击,清理入冬以后积存的垃圾污物,夏、秋两季主要发动群众捕打苍蝇、蚊子、老鼠,控制传染病发生。同时经常组织检查,开展评比竞赛活动。
  灭蚊 在朝阳区活动的蚊类有库蚊、伊蚊。主要用化学药物(六六粉)灭孑孓。清除杂草,掩埋水泡,清理沟塘污水,消灭蚊子滋生地。室内采用作用大、毒性小的药物灭害灵消杀。
  灭蝇 在朝阳区经常活动的有家蝇、厕蝇、厩腐蝇、丽蝇、绿蝇。主要消灭蛆蛹,对公厕、便池喷撒“六六粉”。1956~1958年发动学生和居民挖蛹,小学生交1火柴盒蝇蛹,奖给铅笔1支或笔记本1册。对家蝇,五十年代用粘蝇纸加糖粘蝇,还要求人手1蝇拍、见蝇就打。1980年以后主要采取高效化学药物灭蝇,朝阳区蚊蝇逐年减少。
  灭鼠 朝阳区鼠类有小家鼠、褐家鼠。每年冬春两季开展两次较大规模的灭鼠活动。灭鼠方法主要两种,一是投放灭鼠药,二是器具捕杀。1984年10月,根据1983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春季灭鼠活动的通知》精神,区成立灭鼠办公室,设在区防疫站,1985年5月改设在区爱卫会办公室。1986年全市开展无鼠害城市活动,朝阳区发出宣传品14.2万份,培训投药员6837人,投药复盖率96.8%,共投鼠药35.71吨,灭鼠66915只。1987年朝阳区被市政府命名为无鼠害区。
  1988年重点抓了贯彻消毒管理办法和建档工作,使71所医院、109所托幼单位和有碍卫生行业中的34个单位建立了档案,消杀工作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1987~1988年连续两年,区被省政府评为爱国卫生工作先进区。

知识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长春市朝阳区志》

本书主要记述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长春后,朝阳区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朝阳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人口、军事等发展与演变。按照“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朝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