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062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29.29
页数: 8
页码: 94-101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33年至1988年长春市朝阳区境内中学教育发展情况。
关键词: 教育工作 中学教育 长春市

内容

一、中学发展概况
  沦陷时期,一些日本人带其家属移居长春,朝阳区做为“新市区”,居住的大多数是日本人。1933年建立新京第一中学校,1936年建立新京锦丘高等女学校,这2所中学招收的都是日本学生,教师也为日本人。1942年,新京第一中学有27个教学班,1321名学生,新京锦丘高等女学校有18个教学班,975名学生。国民党统治时期,区内有市立第三中学(后改为省立二中)、青年中学、松北联中3所中学,有学生2000多人。
  长春解放初期,区内相继建立了市立第三中学(师大附中),市立第四中学(二中),1952年建立了市立第五中学。1953年创办了朝阳区民办文化实习学校,招收2个初中班,110名学生。1954年从吉林市迁来省实验中学。1956年在解放大路、和平大路2所小学附设了8个初中班,招收了440名学生。1957年市教育局决定把和平大路小学改为第十六中学(1958年为汽车厂中学),并建立市第十七中学。到1958年末,全区中学发展到7所,在校学生6770人。
  1960年以后,在党的“国家办学、单位办学和群众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方针指引下,公立和民办中学相继在区内建立,到1965年民办中学发展到9所,即朝阳区民办中学,绿园民办简易中学、红旗民办简易中学、孟家民办简易中学、清和民办简中学、东风民办简易中学、桂林民办简易中学、白菊民办简易中学、朝阳区私立中学,共有36个班,1730名学生。公立中学发展到19所,即二中、五中、十中、十七中、三十中、三十六中、三十八中、四十四中、四十五中、四十六中、五十中、五十一中、六十一中、六十八中、六十九中、一百零八中、省实验中学、师大附中、汽车厂中学。同年将2所民办中学改为职业中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朝阳私立中学解散。1968年10月原省市所属的18所中学下放区里,同时,6所民办中学分别改称八十六中、八十七中、八十八中、八十九中、九十中、九十一中。1971年撤销三十中学、一百零八中学。撤销八十中、九十中学,同年重新建立了三十中学。全区共21所中学,有585个教学班,30016名学生。1973年民办中学转为公办中学,4月21所中学全部调市管。1974年市教育局将二中、十中、十七中、三十中、三十六中、三十八中、四十四中、四十五中、四十六中、五十中、五十一中、六十四中、六十五中、六十八中、六十九中、八十六中、八十七中、八十九中、九十一中19所中学下放区管。1975年全区中学已发展到32所(其中厂办8所),共计78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849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曾一度停课,随后又实行“开门办学”,工宣队进驻学校,中学教育质量明显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学教育逐渐走上正轨,重建九十中学,到1980年区属中学已发展到21所,53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603人。随着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十六中、四十六中等中学改为职业学校,普通中学有所减少。1983年3月城西、西新、双德三乡划归朝阳区,原郊区所管理的十九中、二十二中、一百一十一中、一百一十八中、一百二十五中、一百二十六中随之划入朝阳区。全区中学达到37所,其中区属中学16所,213个班,在校学生11832人。1980年后,社会办学发展较快,汽车厂、光机学院、光机所等建立起8所子弟中学。1985年,区文教局制定了《朝阳区学校目标管理方案》,对全区中学实行了“统一规划,分类管理,划分档次,全面提高”的管理办法。根据学校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领导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条件划分“标准、合格、提高”三个档次,其中标准学校3所,合格学校8所,提高学校6所。1986年成立了长春市第六十七中学。截止到1988年全区中学发展到42所,67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142人,其中区属17所,24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805人,省市直属校11所,26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087人,驻区子弟校14所,17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250人。同年区属校中有三十中、四十五中、九十中3所中学被省教委命名为首批办好普通初级中学达标校,6所中学被教委命名为“振兴学校”。
  二、思想政治教育
  沦陷时期日本人开办的中学向学生灌输“日满亲善”、“共存共荣”、“王道乐土”等思想和培养“武士道”精神。国民党时期的中学向学生宣传“反俄反共”的思想。
  建国初,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肃清封建思想影响。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教育。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用总路线精神教育学生。1963年,中央发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结合宣传贯彻《条例》,在学生中开展学习雷锋创“三好’活动,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习毛主席语录,阶级斗争大批判代替了思想政治教育。
  1979年后,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前途教育,1982年以后,对学生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教育,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三、教学
  沦陷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主要是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建国后,中学主要学习苏联教学经验,运用凯洛夫提出的“五个原则”、“六个环节”进行教学,废除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式。1958年在教育革命高潮中,各中学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验,有的学校对主要学科教材进行砍换、补移、打破旧教材体系,冲破旧框框,还有的中学试行学科分别集中讲授和主科两节连上等方法。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朝农”、“学海龙县五、七中学”,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大批判”是学生的主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语文课教学上,各中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活动。1983年进行了“先导教学法”的实践项目,数学教学进行“加强概念教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改革实践。1985年进行初中语文“四步教学法”的实践,1986年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学改革项目。
  四、学制
  沦陷时期,伪政权颁布了“新学制”,在中学阶段将六年制缩短为四年制,改为分科的“国民高等学校”。国民党统治时期,实行高中三年、初中三年学制。
  1961年以前,中学实行“三、三”制,即三年初中、三年高中。1961年根据中央提出的“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指示,朝阳区在二中和安达小学、五中和北安路小学进行了十年一贯制试点,即小学、初中、高中学习十年毕业,试行不到一年即停止实施。1968~1978年实行四年制,1978~1982年实行“三、二”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二年,1982年后实行“三、三”学制。
  五、课程设置与课时
  沦陷时期,中学开设国民道德、“满语”、日语、实业讲习、实业实习、史地、数学、自然科学、体育、音乐、语言、图书、军训等课程,每周42个课时。
  国民党统治时期,开设国文、实业实习、史地、数学、自然科学、体育、音乐、图书、公民、军训等课程,每周28个课时。
  建国后,中学课程设置变化较大。建国初,初中开设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物理、化学、外语、政治常识、体育、音乐,每周课时。
  1958年,初中一年增设手工劳动课,教材自编,初中二、三年级、高中二年级增设农业基础知识课,教材由省教育厅编印。
  1963年秋起,初中一年级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汇编的新教材,试用教育部制订的新教学大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国家教育部通知,中学语文、政治合为政文课,高中采用《毛泽东选集》甲种本,初中采用《毛泽东选集》乙种本,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停止使用。新学年计划按《人民日报》登载的《全国都应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的精神安排。
  1968年8月复课后,中学开设政文、数学、军体、音乐、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语等课。
  1977年,省教育厅对中学课程和课时做了调整,开设政治、语文、数学(代数、几何)、农业、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课,每周27课时。
  1986年,初中增设了劳动技术课。初中一年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植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每周31或32课时。初中二年增设物理,初中三年增设化学课,撤销生物课,每周30课时。
  1988年一年级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生物、地理、历史、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技术课、二年级增设物理课,三年级增设化学课,撤销生物、地理课。每周30~32课时。
  六、重点中学简介
  长春市第三十中学
  位于永安街19号,建于1972年3月。校舍面积8548平方米,教学楼1900平方米,现有22个教学班、3个职业班,在校学生975人。教师290人,其中高级教师18人,中级教师38人。建有2500平方米的实验室楼,楼内有标准的实验室、准备室、仪器库、阅览室,因此被省教委命名为“实验室标准化学校”。1985年被省教委命名为“省首批办好的普通达标初级中学”,1987年被市政府命名为“振兴学校”,1988年被市政府评为“长春市教学工作先进校”。
  长春市第四十五中学
  位于红旗街37号,建于1963年。原校舍系长春冶金建筑学校食堂,1984年,通过集资新建教学楼3700平方米。1988年有18个教学班,1092名学生。教职工118人,其中高级教师15人,中级教师45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结合实际,实行“一年衔接,打好基础;二年抓好转折,防止分化;三年狠抓中差,夺得大面积丰收”的教学管理办法和任课循环制,各科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连续五年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名列全区第一名,被省市政府命名为“六、五”期间先进单位和“振兴学校”,是市政府确定的开放学校之一。
  长春市第九十中学
  位于隆礼路37号,原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子弟校,建于1972年,1975年移交给朝阳区,当时称新疆街学校,1978年改为长春市第九十中学。学校设有理、化、生物实验室、准备室、图书室。操场宽敞,设施齐全。1988年末有19个班,在校学生1082人,教职工118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实行“宏观控制与微观自我调节”的管理办法,与重点小学结合实行初中四年、小学五年的学制改革,教学上采用了“目标管理,分类推进”的管理手段和“分层次教学与课堂教学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程序,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学校几年来入学率、及格率和优秀率均列市区前茅,在省市和全国性中学生中各项竞赛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1987年被市教育局命名“振兴学校”,同年被省教委命名为“吉林省首批普通中学达标校”。

知识出处

长春市朝阳区志

《长春市朝阳区志》

本书主要记述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长春后,朝阳区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朝阳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人口、军事等发展与演变。按照“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长春市朝阳区
相关地名